范文大全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本文目录一览: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的木匣。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 匣 避 挖
2、组词:
锯( ) 避( ) 倍( )
据( ) 僻( ) 陪( )
剧( ) 辟( ) 培(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 ?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板书:
五岁 十步 埋 步子小
九岁 五步 挖 步子大
(5)小结: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7、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8、提问:挖到木匣使科利亚懂得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板书:一切都在变化)
9、小结: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10、提问: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附:板书设计
习题精选
一、读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二、辨析字形并组词
科( ) 霜( ) 坑( ) 倍( )
抖( ) 箱( ) 炕( ) 陪( )
料( ) 想( ) 抗( ) 培( )
蚪( ) 相( ) 吭( ) 剖( )
匣( ) 锯( ) 模( ) 彩( )
匠( ) 据( ) 摸( ) 睬( )
匹( ) 剧( ) 寞( ) 踩( )
三、填空
1、( )是我( )埋的,那时候我( ),( )也小。我现在( )啦,步子比那时候( ),所以应该走的不是( ),而是( )。
2、科利亚高兴地说:“( )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 ),还懂得了( )一天天( ),我们一天天( ),步子也在渐渐( )。( )的一切,不是都在( )么?”
四、从课文中找到含有“仍然、果然”的句子,读一读。再分别造句。
1、仍然——
2、果然——
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什么?举个例子说一说
答案:
一、
二、
科学、抖动、材料、蝌蚪;霜冻、箱子、思想、相信;
挖坑、火炕、反抗、吭声;倍数、陪同、培养、剖析;
匣子、工匠、马匹;电锯、根据、剧本;
模仿、抚摸、寂寞;彩色、理睬、踩踏
三、1、木匣 四年前 还小 步子 九岁 大了一倍 十步 五步
2、伙伴 匣子 时间 长大 变大 周围 起变化
四、1、仍然——爷爷仍然保持着老红军艰苦奋斗的作风。
2、果然——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雪,下午果然下雪了。
五、略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彩两分钟
学生展示
二、课中研讨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先来看两张照片。(师出示照片)猜猜这张照片有多大(出生),再看这一张呢?(这是一周岁的时候)看完照片,你有什么发现?(生作答)
说说看:你和小时候比有什么变化?(生作答)
师:是啊,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老师的女儿已经一岁多了,你们也成了三年级的学生了。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指导学习“匣”的音形义。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或问同学解决。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生字读音,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当小老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木匣讲了科利亚的哪些事?
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4、小组讨论: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根据这三个部分讲述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三)研读埋木匣
1、师: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一段,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多读几遍。
提示: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敌人发现。
教师板画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
2、教师分步引导学生读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教师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学生自己练习想象读,并尝试背诵
(四)研读挖木匣
1、师:从埋木匣到挖木匣经过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已经九岁了。法西斯被赶走了,他和妈妈一起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可是战前埋在地下的东西还在吗?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可以画下来,然后讨论交流。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思考:
(1)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2)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3)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学生认真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
师板画科利亚挖木匣的示意图。
师:看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示意图,你明白了什么?
提示: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4)指导朗读。
(5)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五)受到启发
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一段,想想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概括段意。
提示: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2、师:经历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的周围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六)总结全文
(1)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提示: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师:课文先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再写从中受到的启发,用了怎样的写法?
提示: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课后延伸
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以“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写一篇作文。
26 科利亚的木匣(xiá)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篇3
师:昨天,教师已经请大家预习了第18课,大家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下面老师写课题,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写。
(师板书课题,边写边讲解)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很好,今天,老师把科利亚了带来了,你们来问问他吧?
生:你为什么要埋那个木匣?
生:为什么你迈的五步有大有小?
生:为什么不选其他东西,而选木匣?
生:你是怎么想到埋木匣的?
师:同学真会提问,而且还很有礼貌,科利亚可愿意回答了。请大家打开课文第96页,答案都在课文里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了些什么?
(生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听到的是朗朗的书声,你们真是爱学习的孩子。
师:说说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了什么?
生:法西斯打到他们村子里了。
生:因为科利亚把埋在地下,所以用小匣子里。
生:我懂得科利亚的木匣里装着许多小玩意儿。
生:他告诉我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生:我明白他不服气小伙伴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师:你真细心。
生:我知道科利亚是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你真会读书。我们知道了很多,那你想对科利亚说些什么?
生:你很聪明。
生:你很爱动脑筋。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是从哪里看出科利亚爱动脑筋,很聪明的。从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段,老师建议你们默读。
(生默读)
师:谁能把找到的读给听一听?勇敢点!
生:……小斧头、小手锯……
生:从铺上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生:……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科利亚看见了妈妈的做法,就学着做,真聪明。
生:他会学妈妈,做得比妈妈还好。
师:我们来读一读,把科利亚的聪明读出来。
师:科利亚很聪明,你们也找到相关的句段,也很聪明。还有吗?
生:……现在我9岁了,……应该走五步。因为旁边的伙伴都没想到,他想到了。
生:他用手摸着脑门想,而没有去问妈妈,说明他爱动脑筋。
师:为什么科利亚一想就想到挖不出木匣的原因,看来,想是很重要的。那么,他到底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读第五到十八自然段,假如你就是科利亚,你会想什么?
师:现在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是科利亚,我想,这个小盒子是四年前埋的,现在已经是九岁了,步子也大了,就不应该是十步了。
生:我想,这个木匣是四年前埋的,每个人都会长大的,我的步子也会长大的,会比以前大两倍。
师:咱们班的科利亚真会想,那么想的对不对呀,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科利亚找到木匣子看出来,(读句子)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已经告诉我们了,从哪个词语看出来。
生:果然。
师:作者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科利亚的想法,你们明白了吗?
师:我们用学具把它埋木匣——挖木匣——找到了的过程摆出来。
(在黑板上摆学具,先摆上四年前埋的过程)
师:那么四年后挖木匣还能不能用这样的一个小方块做为一步呢?大家来摆一摆第一次和第二次挖的过程。
(学生在自己座位上试摆)
(一学生上台摆,摆得不对)
师:刚才我发现有一组同学摆得和别人组不一样,现在看黑板,有没有不同意见?
师:读第八到第十二自然段,他这种摆法对吗?(出示词语:仍然一倍不是……而是……果然)
(学生自由读)
师:他们这种摆法对吗?
生:第一次还应该再加上十块,第二次还应该加上五块。
生:我认为不对。
生:我认为是对的。第一次还应该再加上十块,因为他步子大了一倍。第二次还应该加上五块,因为他的五步比原来大了一倍。
师:谁还有疑问?
师:那第一次挖木匣和第二次挖木匣的想法变了没有?
师:他找到了木匣,也就挖到他的宝贝了,他高兴吗?同学们笑一笑,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师:还能从哪儿看出来他聪明?
生: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我留给同学们作业 :思考科利亚的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你是科利亚,你第三次会说些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说明你读懂了。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篇4
《科利亚的木匣》一文讲述的是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的过程中,发生在小朋友科利亚身上的故事。文章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记叙了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心爱的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并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讲述了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课文在描写科利亚思考的过程时,层次非常清楚。首先他从妈妈的大木匣没有丢、还在原地得出结论: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丢,而且也会在原地,妈妈是成年人,步子的大小一般不会变。为什么没有挖出来,他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从科利亚的思考过程可以看出其思维清楚、合理,富有逻辑性,值得学习。经过认真思考,他明白了:时间过去了4年,自己的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埋木匣时从家门口向前走10步,现在只需走5步。他按照这样的思考做了,果然挖到了木匣。从这样一件具体的事情中,科利亚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个道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匣、锯、阶”三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词语。会用“如果……就…。。”等关联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说出各部分大意。
3、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挖不到木匣,第二次却挖到的原因;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学生的学前准备:①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有关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旨在扫除在课堂学习中在故事背景方面的障碍。②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侯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科利亚的木匣》观察自己小时侯的照片:
师:请同学们看看照片,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发现了什么?
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找出关键词:木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内容?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质疑课题。
⑴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记形,了解义,拓展词汇:用木头做的盒子称(木匣),那用铁做的盒子呢?装火柴用的盒子又可以叫什么呢?……
⑵齐声读课题,问:读了课文,你想知道什么呢?
⑶梳理学生问题,一一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根据预习提纲自学课文。
预习提纲: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给每一段标出小节号。
(2)读懂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木匣———
三、检查初读,学习字词。
(1)正确读出下列词语的读音:
挖出、鞋子、木锯、争抢、敌人、台阶、懂得、斧头、屋子、不管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四、品读体验:
(一)学习第一部分:埋木匣
1、仔细读读“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⑴圈一圈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放、盖、踩、撒
⑵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
回读句子: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重点读好“好玩”。
⑶从这些动作词,你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二)学习第二部分:挖木匣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⑴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⑵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可以说科利亚很想找到木匣子,因为匣子里装着他心爱的玩具。)
(3)自读课文。画出描写科利亚挖木匣的语句。
(4)同桌之间交流读书所得。
体会科利亚的心情,读出感受根据学生汇报,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演示科利亚的思维过程。
理解文中词语:仍然果然
(三)学习第三部分:受启发。
1、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
引导学生思考: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
让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展开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总结出科利亚找不道木匣的可能性有4种:(出示)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2、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让学生再帮助科利亚分析分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五、细读体验。
1、讨论第一种可能性:
⑴读课文找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
出示对话:伙伴们说:“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⑵读一读,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据?
师: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
2、讨论第2种可能性。
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并出示:
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数步法)
师:肯定了“算术真有用”。可见数步法是管用的。
3、讨论第3种可能性。
师:那么,挖的方向有没有搞错?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科利亚他们家的房子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老师引导:“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
4、归纳排除,得出结论。
师: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他们离家出走的句子: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4个年头。”
老师引导: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讨论)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请你说说你们的周围有什么变化?
2、看来你们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是有一个大人都不知道这一点,请看!《刻舟求剑》。
教学反思
1、课文所述的道理能够明白,但是太重视道理的学习,忽视了朗读的感悟。
2、教案设计的容量太大,一课时的时间难以完成。
3、拓展延伸存在走形式的现象。
4、利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这一目标未能达到。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篇5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将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故事的题目是……(师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木匣是什么东西呀?
生:是木盒子。
师:你真棒。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能通过查字典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检查预习,认读字词
师:要读懂这个故事,必须先闯字词关,准备好了吗?先开哪列火车?
(生纷纷踊跃举手)
(师出示生字卡,生开火车读生字,读对的全班跟读,读错的指名帮助正音)
师:火车顺利地到达终点,有的火车还开得挺快的呢!现在我们把字娃娃带到词语 里来读读吧!
(师出示课件,生齐读生字词)
师:“免得”“懂得”的“的”应该读轻声,请同学们再把这两个词语齐读一遍。
(生读“免得”“懂得”两个词语)
(课件出示多音字)
师:谁来读读这三个词语或短语。
(指名读)
师:你们真棒!都读对了!老师送你们每人一个大拇指。
(师送给学生“大拇指”,全班齐读那三个词语或短语)
三、初读感知,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的内容,那就请你们赶快打开书本,用自己 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读,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就请你们在文中的空白处画上问题泡泡吧!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课文讲科利亚埋木匣的事。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2:还写科利亚找到了木匣。
师:科利亚什么时候埋下木匣?什么时候找到埋下的木匣呢?
生3:科利亚四年前埋下木匣,四年后又挖到了木匣。
师:很好!四年前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什么时候?
生4:战争开始的时候。
师小结、板书:战争开始 埋木匣
四年后 找木匣
师:同学们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大胆地提出来吧!
生1:老师,什么叫手锯?
师:老师这儿刚好有图片,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手锯”图片)
师:这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斧头”“冰鞋”图片让学生认识。)
生齐答:斧头、冰鞋。
生2:科利亚为什么要把木匣埋起来?
生3:因为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里来了,东西不能都带走。
生4:法西斯是什么?
生5:是一座城市。
部分生答:不是。
生6:是一个人。
师:也不是。法西斯是德国侵略者的代号。
生7:这场战争是怎样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不错。老师送你个“大拇指”。
(送给生7一个“大拇指”)
师:是这样的。这场战争指苏联的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苏 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战争的胜利。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生8:老师,我想提个问题。为什么科利亚走十步找不到木匣,妈妈走三十步却能找 到木匣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思考价值,老师送你一个“大拇指”。谁能解答?
(送给生8一个“大拇指”)
生9:因为妈妈过了发育期,个子不会长高,步子也不会再变了。
师:你的回答真精彩。老师同样送给你一个“大拇指”。
(送给生9 一 个“大拇指”)
生10: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改为“科利亚挖木匣”?
师:哎呀!连老师都不会想到提这样的问题。你可真会思考!
生9:老师。我知道。因为课文除了写科利亚挖木匣,还写到他埋木匣。如果以“科 利亚挖木匣”为题,那就不完整了!
师:真是了不起。老师由衷地称赞你们,问得好,答得妙,每人各得一个“大拇 指”。
(送给生9、生10每人一个“大拇指”)
(生情绪高涨,踊跃举手要求发言)
师:还有一些同学要发问,你们暂时把问题存起来,先帮老师解决个问题,行吗?
(课件出示: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子的?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师:自己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答案。然后到小组内和其它同学交流交流。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三、突破重点,感悟交流
师:谁先来说说。
生1:科利亚是通过认真思考找到木匣的。
生2:科利亚量了五步找到木匣。
师:你们回答得都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科利亚是怎么思考的?
(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的内容,齐读)
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和我做个跨步比赛。谁愿意?
(生踊跃举手,点一名学生上台)
师: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请你按平时走路的步子向前走十步。老师也走十步, 下面的同学一起数。
(生和师一起向前走10步)
师:从刚才的演示,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1:老师十步走得比较远。
生2:老师的个子高,步子大,洁兵的个子矮,步子小。
师: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呀!科利亚就是这么想的。战争开始时,科利亚从家门口 向前走几步埋下木匣?
生齐答:十步(师用“脚印”演示)
师:当时他的步子怎样?
生齐答:步子小。(师板书:步子小)
师:四年后,科利亚的步子怎样?
生齐答:步子大一倍,(师板书:步子大一倍)
师:所以现在只要走几步就可以找到木匣呢?
生齐读:五步。(师用“脚印”演示)
师:最后科利亚有没有找到木匣呢?
生齐答:有。
师:文中哪个词语说明结果和他想的一样?
师:很好。请同学们一起把第十二自然段齐读一遍。
(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齐读)
师: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第十三自然段,齐读)
师:是啊,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板书: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师:这个故事使我们很受启发。同学们愿意再来读一遍课文吗?
生齐读:愿意。
四、联系生活,观察发现
师:我们的周围哪些在起变化呢?请同学留心观察一下,看看有没有新发现。下节 课我们再来交流交流。
【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上得轻松洒脱,学生学得开心自在。
我想问题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我设计了让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解疑,把提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致高涨,踊跃发问。分别提出一些意想不到且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令我惊喜。这不由使我想起传统教学,以前老师一问一答,学生围着老师的问题转,老师的答案是唯一的标准,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束缚。可怜的孩子只能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没有争议,没有创新,不懂的问题只好“珍藏”在心里。
“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句话,让我回味无穷。
【同行评析】
这是《科利亚的木匣》第一课时的教学实录,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教师和学生都体验到了课堂生活的快乐。剖析这堂课,我们发现,这节课,有几个亮点值得一说:
首先,在识字教学上,能遵循三年级学生识字的水平、特点,让学生预习,通过查字典等多种渠道,运用以前学过的识记生字的方法,自主识字,培养自学能力。课堂上,教师采用“开火车认字学词”“多音字重点提示”的方法,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这样,真正做到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花的时间少,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初读感知”这个环节,安排“质疑问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 ”,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由于问题的存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以及精彩的回答,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心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再次,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环节,以“重点问题”为线索,抓住重点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科利亚的木匣》篇幅较长,段落较多,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段讲解,所费时间多,效果也不好。这节课,林老师抛出问题:“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子的?”通过讨论交流、引出重点段落(9~11),在反复诵读中,采用“比跨步”“摆脚印”的方式,知道了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子的,并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总之,这节课,林老师始终用赞赏、尊重、呵护的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始终以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与教师平等相处,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在语文学习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篇6
紫微中心小学 沈蕴云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课文后3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1、课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写了哪些内容?
b层学生回答。
研读课文,
感悟语言
1、仔细读读“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一读,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要求)
⑴圈一圈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
⑶从这些动词,你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2、找到“挖木匣”的句子读读,思考问题。(出示要求)
⑵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找出句子,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2、交流:c层学生读句子;b层学生说表示动作的词;a层学生回答科利亚为什么这样做和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2、交流:c层学生说用得最多的词是什么;a、b层学生说从“挖”字里读懂了什么。
抓住关键,
引发思考
1、读课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一读,你能否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并讨论: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存在哪些原因?
2、教师总结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可能性: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2、交流:c层学生读句子;b层学生说说科利亚当时想些什么;a、b层学生推断原因。
细读探究,
讨论排除
1、再读课文,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
2、引导讨论三种可能性。
⑴讨论第一种可能性:
读课文,找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出示对话:伙伴们说:“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读一读,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据?
教师小结: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
⑵讨论第二种可能性:
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出示句子: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从中你又 找到什么依据?
教师小结:从妈妈的埋箱子和挖箱子中,可以看出,数步法是管用的。
⑶讨论第三种可能性:
挖的方向有没有搞错?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科利亚他们家的房子的句子。
“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
3、归纳排除,得出结论。
⑴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科利亚一家离家出走的句子。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⑵让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帮助理解。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思考问题。
2、交流:
⑴读课文,找出句子,思考问题,a、b层学生回答。
⑵找出句子读一读,思考问题,c层学生回答妈妈用了什么方法;a、b层学生回答。
⑶找出句子读一读,思考问题,c层学生回答。
3、找出句子读一读,思考问题,同桌互相讨论。
⑴c层学生读句子; a、b层学生想象四年的变化。
⑵a层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并作出解释。
结合生活,
深化道理
教师过渡:科利亚通过自己的分析,想出了办法,找到了心爱的小木匣,他是多么的高兴,我们一起读读最后1个自然段。
1、联系上文,说说你理解了科利亚受到的启发吗?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我们的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全班齐读。
b层学生说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a曾学生说说自己周围有哪些变化。
拓展延伸
根据学生的交流,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可以是《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
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尝试小练笔。
2、全班交流、评议。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木匣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木匣 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 得: 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认读生字词语。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通过预习你都了解了什么?生自由说。
②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开火车认读字词。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rarr;( )木匣( )
⑤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妈妈埋的东西同科利亚的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书写
1、生说说书写需要注意的生字。
2、师范写,生书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②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二、学习写法
课文用了怎样的写法?
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6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rarr;挖木匣&rarr;受启发
一切在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篇8
《科利亚的木匣》主要教学环节
一,检查预习,疏理线索,整体感知
1,游戏方式检查生字
①认字大迷宫(多媒体课件) ②玩玩词语魔方(自制教具)③ 我会读(开火车等方式)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 做了什么事
二,学习埋木匣部分
1,自读第1,2段,划出写埋木匣的句子,反复读句子。
2,边读边想想,科利亚心里在想什么
三,学习挖木匣部分
第一次挖木匣
1,学生读第8,9自然段,体会科利亚的心情。理解仍然。
2,指导朗读,从读得正确流利到有感情。
第二次挖木匣
1,学习第11,12自然段,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
2,自读科利亚说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与同伴议论,师生交流)
3,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解大了一倍。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
4,朗读读11,12自然段
四,悟道理
1,师生合作朗读13自然段
2,引向课外
《科利亚的木匣》教后说课
一,说教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了自己的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通过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从教材出发,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 本课目标设定为1,认识生字2,理解仍然果然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 周围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5,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其中要达成的第4个目标也正是本课要突破的一个重点难点。三个难度渗透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高。
二,说教法,学法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爱提问受发现,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喜欢参与多种游戏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本堂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大胆取舍,长文短教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提供给他们的学习菜单不能不经过精心的筛选。要选择那些最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材料,最利于实现预习目标的材料来学习探究。在认真钻研教材后,我依据课文写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这条线索,抓住三个点来教学:埋 1,2自然段,第一次挖第8段,第二次挖及启示第11,12,13段。语文学习是讲究效率的,语文学习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处理是妥当的,也避免使整篇文章来讲字词的琐碎分析讲解,突显了重点。
(二)多种方式推进语文的学习
1,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新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体验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体验文本作者的喜,怒,哀,乐。第一部分以科利亚一边埋一边在想什么为话题,引领学生读文,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第二部分以科利亚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为话题,来对话,来指导朗读。课堂上,我分明感觉到了孩子们的心与科利亚的心通过对话紧密联系在一起。
2,朗读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手段,通过读文,情感得到熏陶;通过读文,理解和积累语言;通过读文,学习写作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朗读有两点可取:①朗读做到有层次。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②如何做到有感情呢,当然由于读文的主体不同,应当呈现出来的方式也就不同,但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朗读展观给大家。我印像深刻的是第8自然段朗读的教学,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由读不通到读得正确流利再到读得有滋有味。
3,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第三个点是文本重点,我采取的方式是:学生自主质疑——通过讨论,探究解疑——领悟语言文字。首先让学生读句质疑,接着让学生和周围的小伙伴们讨论想办法解决问题 ,然后师生合作完成板书图示,最后回到语言文字,齐读课文。
(三)开发课程资源,服务于语文学习。
新课程倡导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自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如理解大了一倍,让学生们自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来理解。然后请学生观察自己的周围起了什么变化来引领学生走向生活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朴实,真实,扎实。我认为这节课始终凸现语文课的本色。语文学习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支撑点。我们读文,我们交流体验,进行对话,我们合作探究,都是为我们学习语文所服务的。语文学习是整个课堂的灵魂。短短的四十分钟,孩子们感受到了语文学习是快乐的,幸福的,学得有滋有味。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篇9
作者:朱维山
一。 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了木匣子。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 ( )步,找到了木匣子。这是因为 。
二。为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再写出这段话说的道理及在全文中起的作用。
科利亚高兴地说 伙伴们 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 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 人一天天长大 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周围的一切 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二。 抄写课文中带有“果然”、“仍然”、“如果……就……”的句子,然后用这三个词语造句。
三。 写出本文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四。写作练习。
请以《我做了一件漂亮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写出怎样动脑克服困难的,结尾写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写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
三,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教学过程
引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有位同学给我们准备了一个故事,看他给我们带来什么
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板题读题)课文里的小朋友科利亚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有没有想办法解决呢 他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大家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初读
自由读文,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汇报。
精读
默读第一部分,看看妈妈和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各学习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本部分内容。
汇报(表演,讲故事等形式均可)
根据汇报板书:科利亚
(四年前)埋
妈妈:30步
4.小结
(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战争开始时,科利亚和妈妈埋下了木匣。四年后,科利亚跟着妈妈回来了,他们将要挖出他们的木匣了。关于“挖木匣”这部分,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带疑学文
学生质疑,抓住重点问题板书,如:科利亚是怎么挖的,挖出来了吗 有没有遇到困难 怎么解决 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小组读书讨论解决
(主要)
3 。汇报,主要围绕重点问题进行理解。
⑴抓含“仍然”的句子分析,指导朗读。
⑵柯利亚找不到箱子,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 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请学生边板书边说明
板书:四年后 挖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指导朗读,抓含“果然”的句子
⑶科利亚遇到的这种情况妈妈遇到了吗
板书: 30步
⑷引疑:从板书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讨论:为什么妈妈步子不变能挖出箱子,而科利亚不能
⑸从妈妈和自己身上,柯利亚懂得了什么
(学生读最后一段)
板书: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三)深化拓展
1.科利亚遇到问题能认真思考,所以他能顺利地解决了问题。现在,请同学们给《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想想办法,找到那把丢失的剑。
2.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你身边也有,你能举例说说吗
引导说话:随着时间的……(引发学生多方面思考,如身体变化,家乡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国际形势的演变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个启示,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去探寻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科利亚 妈妈
(四年前)埋 30
(四年后)挖 30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篇11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4、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解疑。
⒈(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师: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
(翻开印有出生石灰私自小脚丫、小手印的一页)大家看,这是某某同学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现在请大家比一比。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⒉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⒊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今天我们要学习《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⒋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一课。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
今天,老师把科利亚带来了,你们来问问他吧?CAI(出示一个小男孩的图象)生质疑。
5、教师过渡:同学们可真会提问,而且还很有礼貌,克里亚可愿意回答了。请大家打开课文,答案都在课文里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些什么?
6、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木匣,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⒉同桌互议。
⒊全班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⒈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埋木匣”的。
⒉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可在关键句子下面做上记号。
⒊小组交流。
⒋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了解科利亚和妈妈都使用“量步子”的方法埋木匣的。
⒌指导朗读。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
二、中心切入,研读品味。
⒈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挖木匣”的。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边批注,要求学生在疑难的地方画上问号,把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
⒉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小结并板书中心议题。
⒊教师指导学生读“挖木匣”的部分。
⑴妈妈为什么能很快挖出箱子?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没有挖到自己的木匣,而第二次就挖到了呢?他是怎样想出来的呢?
⑵在读中品味,感受科利亚的感情与情绪“焦虑——被嘲笑——冷静思考——兴奋”的变化过程。
⒋借助动画,直观呈现“挖木匣”部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科利亚的思考过程及人物特点。
三、拓展内化,揭示主题。
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你能给最后一个问句换种肯定的说法吗?
⒉导读、品悟、揭示并板书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起变化。想一想:你的周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⒊结语:亲爱的同学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周围事物在一天天的变化,你们也在一天天的长高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号,但是只要我们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面对变化着的事物,采取不同的策略。那,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呢?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篇12
贵州省贵阳市第四实验小学 袁克丽
课文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起,走了三十步,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院了差不多四个年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来回到了帮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课堂实录
生: 我想,这个木匣是四年前埋的,每个人都会长大的,我的步子也会长大的,会比以前大两倍。
师:读第八到第十二自然段,他这种摆法对吗?(出示词语:仍然 一倍 不是……而是…… 果然)
师:我留给同学们作业:思考科利亚的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你是科利亚,你第三次会说些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说明你读懂了。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篇13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①生字词卡片。
②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分步揭题
①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
②完整板书课题。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①学生自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②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方。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①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②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
③全班交流。
a。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
b。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
学习字词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
②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③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复习字词
①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②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听写后对照词语表自我批改订正。
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①提出重点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②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
③全班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④教师出示课文最后科利亚说的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⑤鼓励学生把最后一段抄下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①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听。
②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和大家交流。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篇1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30 柯里亚的木匣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五步 四年后
埋 木匣 挖
十步 五步?
方法要变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0891.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让对方看到心疼的说说
让对方看到心疼的句子 1、站在属于自己的角落,假装自...学生会自我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 学生会自我介绍篇1 ★、 学生会自...一年的心酸感慨说说
一年的心酸感慨说说 一、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着的方式;活...男生霸气冷酷网名〖244条〗
男生霸气网名 1、随性而行 2、乱世枭雄 3、恋狱月狂 4、...乐观励志的文案(358条)
本文目录一览: ★、 励志的文案精选15篇 ★、 积极上进...妈妈文案伤感短句子
一句话泪崩的母亲文案 1、那高耸的身躯 母爱是一座高高...检讨书范文500字左右
本文目录一览: ★、 检讨书范文500字左右篇1 ★、 检讨...女孩子沙雕的吃鸡名字(312个)
1、£龙首冷寞彡 2、「」.湮醉▽ 3、馨竹茶楼 4、羅馬王...循环经济范例
本文目录一览: ★、 循环经济范例篇1 ★、 循环经济范...很贱又欠揍的六字网名
很贱又欠揍的六字网名 1、我当时就觉得K的前女友想气他...诚信考试演讲稿
本文目录一览: ★、 诚信考试演讲稿篇1 ★、 诚信考试...一个人失落伤感的句子(255条)
本文目录一览: ★、 一个人失落伤感的句子 ★、 孤单...男人低调沉稳的网名(超火259个)
1、鹿柠檬。 2、归人何处 3、如果酒、会醉 4、-- :: 5、萌...周记500字
本文目录一览: ★、 周记500字篇1 ★、 周记500字篇2 ★...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
本文目录一览: ★、 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篇1 ★、 入...个人工作任务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个人工作任务总结篇1 ★、 个人工...非主流繁体昵称名字(86条)
非主流繁体网名 1、執筆訴情殤 2、看不見的距離 3、oぃ...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本文目录一览: ★、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篇1 ★、 工程项...关于温度的文案(335条)
本文目录一览: ★、 简单有温度的文案句子 ★、 2024形...培训需求与培训计划
本文目录一览: ★、 培训需求与培训计划篇1 ★、 培训...女生成熟网名稳重(134条)
本文目录一览: ★、 微信网名女生成熟稳重大方 ★、...市场推广活动策划方案
本文目录一览: ★、 市场推广活动策划方案篇1 ★、 市...三下乡的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本文目录一览: ★、 三下乡的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篇1 ★...好听的闺蜜网名带英文
闺蜜网名 1、昔年 °Cold,❤往日 °Cold, 2、Fleurs迷醉❤...微信的昵称男生大全(306个)
1、打伞滴ǚ鱼づ 2、我不爱你, 3、我不在负i 4、尛莁嘙...周易免费起名网生辰八字取名
周易免费取名字 1、性别:女;姓氏:向 2、出生时间:...带有星星的昵称(131条)
本文目录一览: ★、 关于星星的网名超仙 冷门仙气超甜...活动执行和活动策划
本文目录一览: ★、 活动执行和活动策划篇1 ★、 活动...硕士论文答辩
本文目录一览: ★、 硕士论文答辩篇1 ★、 硕士论文答...求职面试自我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 求职面试自我介绍篇1 ★、 求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