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落花生课堂笔记范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落花生课堂笔记范例篇1

  一、开篇便闻诗文香

  上课开始,笔者让学生在“导”中享受诗文诗情,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雨’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历史上以写‘雨’而传诵久远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请问同学们的‘电脑’里保存了多少呢?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为大家展示你的风采?”这时同学们一个个背诵有关雨的古诗词,屏幕出示雨的画面,配上舒缓、幽雅的音乐,学生摇头晃脑,声音有起有伏,享受着诗文的节奏,诗文的韵味。同学们就在激情飞扬的背诵声中,激活了这堂课,为下面所要进行的环环诗作做好了铺垫。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其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学生在诵读中积淀了语感,学生的诗感得以自然形成。)

  接下来再导进“桂花雨”。“是啊!不管是细密委婉的春雨,迅疾磅礴的夏雨,还是诗意盈盈的秋雨,寒冷凄清的冬雨,在诗人的眼里,是诗,是画,是亲人,是朋友。那么,今天咱们一起去感受一场奇妙的雨,这场雨在我们的眼里又是什么呢?”

  (诗化的语言,激情的导入,激起学生探究欲,唤发学生求知心。)

  二、环环渗进诗意美

  在接下来教学“摇花乐”这一片段时,笔者适时进行了课外延伸:“当时作者的父母也在场,他们也乐了,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入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大发,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记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此时让学生反复读诗,品诗,感受父亲的快乐已尽收在自己的诗文之中。

  在教学“花雨美”这一片段时,笔者用诗了小结:“琦君用美文记录下了童年中不能忘怀的事,让我们分享了她的快乐。琦君的父亲‘口占一绝’,抒发了‘摇桂花’带给他的感受。老师呢,被《桂花雨》深深地感动着,我无法用其它语言表达这激动而快乐的内心,也作诗一首,愿意读一读吗?”接着笔者出示:“摇花乐,乐摇花/使劲地摇啊!下雨啦!美丽芬芳的桂花雨 飘飘洒洒阵阵落/拣枝叶,晒桂花/做糕饼,泡香茶/桂花香,童年乐/桂花香满村,邻里醉在心。”此时,笔者让学生反复美读,品读,读出浸润在诗文中的诗情美意。让学生在浓浓诗意中受到情感教育,让优美的语言文字流进孩子们的心田里。

  在学生深入体会母亲的思乡之情后,笔者出示了琦君一段诗一般的语言:“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笔者让学生反复读,读进琦君的内心,读懂琦君对故乡的那份无限眷恋之情。

  接着笔者又出示课件,这时充盈激情的课堂已经达到了高潮,在与学生同读中,师生共同融合在诗情诗意里。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内心感受的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情感、体验会随着教师的点拨引导而发生变化。诗意是语文的灵魂,诗意的语文理念和如诗如画的教材最终必须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演绎。语文课堂应该是放飞学生思维的地方,开掘学生智慧的地方,愉悦学生身心的地方。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灵性,教师就必须首先有灵性,用智慧去开启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

  三、篇尾激活诗传承

  先是教师小结:“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妙、故乡的可爱;让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芬芳,是快乐,是温馨,更是无尽的相思、暖暖的牵挂,收获的是美丽的人生!同学们,课文进行到这里,我不想用我的诗作结束这堂课,我想你们的诗兴一定不亚于老师,那就请你拿起聪慧的笔,放飞你的灵性吧!”这时,学生纷纷作诗。最后,让学生推选出最佳诗作,让作者在声情并茂的诵读声中结束了这堂课。其实,这时的学生从同学们彼此的诗作中已生成了一种共同的心声,那就是享受诗作的快乐,陶醉在诗情诗意之中。课下的他们已无法控制自己的灵感,他们作诗的冲动和被整堂课的诗意盎然而兴奋,课下的他们将永远快乐地继续走在诗作的小路上。

落花生课堂笔记范例篇2

  学生们听到这番话,立刻放下手中的笔,专心听讲。但没过多久就有人自作聪明――反正课后老师要发笔记,又何必浪费时间去听呢?于是,他们假装专心听讲,心里却开起了小差。临近下课时,这些学生觉得并没听到什么至理名言,不禁怀疑起来:这不过是一堂普通的课,老师为什么说它很有价值呢?

  课讲完了,阿那克西米尼将那摞纸一一发给每位学生。领到纸张后,学生们都惊叫起来:“您不是说要给我们发笔记吗?怎么是几张白纸呀!”阿那克西米尼笑着走上讲台,说 是的 我的确说过要发笔记 但我还说过请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 如果你们刚才认真听讲了 那么请将在课堂上所听到的内容全部写在纸上 这不就等于我送你们笔记了吗 至于那些没有认真听讲的人 我并没有答应要送他们笔记 所以只能送白纸

  学生们无言以对。有人懊悔刚才听讲心不在焉,面对白纸不知该写什么;也有人快速地将所记住的课堂内容写在白纸上。后来,只有一位学生几乎一字不落地书写下了老师所讲的全部内容,他就是阿那克西米尼最得意的学生,日后成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的毕达哥拉斯。阿那克西米尼满意地把毕达哥拉斯的笔记贴在墙上,大声说:“现在,大家还怀疑这堂课的价值吗?”

  阿那克西米尼一贯主张,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倾听。只有乐于并善于倾听,才可能成为知识的富翁,而那些不愿意倾听的人,其实是在拒绝接受财富,终将沦为知识的穷人。

  (选自《环球人物》2011年第30期)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至理名言:

  心不在焉:

  2.“ 您不是说要给我们发笔记吗?怎么是几张白纸呀!”后面为什么用“ !”而不用“ ?”?

落花生课堂笔记范例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巧妙设计 效益优化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第一批新课程新教材实验区的启动,既是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性反思和总结,又是21世纪对新一代人才挑战和复兴中华的战略应答。处于这样的时代坐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作穿越昨日和明天的思考,而课堂教学的设计,理所当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蓝图和基石、航标和载体。因此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也就必然要作全方位的理性审视。

  一、什么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计划、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界面。教学设计(即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应该怎样设计

  新课程教学设计总的方向应该把握“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在“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平台上构建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它是相对于“以知识为本”的平台上构建的语文课堂教学而提出来的。

  (一)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课标精神。老师们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把课标的理念融会在教学设计中,从教学设计中去体现课标精神。只有教师把课标精神落实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否则学习课标是一回事,教学设计还是老路子。那么,走进新课程就是一句空话。

  如《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清生字”,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是课标对低年级识字的基本要求。“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还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有一位老师上二年级语文23课《三个儿子》,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个要求。如,老师在生字教学的这个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识字。老师先让一个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然后,去掉音节,全班学生齐读,最后,把重头戏放在怎样识记生字上面。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学生指出了可以用“换一换”“减一减”“编顺口馏”“猜字谜”等方法来识记本课的生字。这是学生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用自己识记的经验归纳出来的好办法。此时,教师又把一些生字的偏旁以及所表示的意义结合起来,如教学“拎”字,老师带了一桶水,让学生动手拎一拎,从而理解了“拎”的意思就是“提”,所以“拎”字是提手旁,这样,通过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然后,老师又把生字“拎”和“沉甸甸”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让学生谈“拎”水的感受“重”,进而引出课文中代表“重”的意思的词“沉甸甸”,引导学生发现“沉甸甸”的构词特点以及“ABB”式的词的读音,最后,再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用“拎”字和“沉甸甸”说一句话。这样的教学较地落实了“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语言表达之中”的要求。

  (二)教学设计要知识与情感态度并重。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不易操作,致使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教师也未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隶属于人的内心世界,而人是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难以揣度的,因而无法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

  如:一个老师在教《荷花》这篇课文。

  一生质疑:老师,“画家”指的是谁呢?

  师:同学们,你们再仔细把描写荷花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这位伟大的画家究竟是谁呢?

  学生读文思考后纷纷举手。

  生l:是叶圣陶!是他仔细观察这么美的荷花才写出了这么美的文章!

  生2:我认为画家是荷花自己,因为荷花开得非常美丽,让小作者看得入了迷,所以说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

  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老师看出你们是用心在读课文了。

  生3:“我”也觉得文中的“画家”是“大自然”,因为荷花有生命,如果没有犬自然,世界就没有生命了。还有句话叫,没有天哪有云,没有山哪有树,没有大自然哪里会有人,人和大自然永远不能分。

  生4:我认为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作者的“想”和作者笔下的这篇“文章”。

  师:你的见解很独特,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5:因为人类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作者就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才把文章写得这么美,这么美的文章让人读来感觉眼前一池的荷花真的就是一幅活的画。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了不起”的读者,老师为你们各自独特的想法,精彩的发言而喝彩!

  这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他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土壤,把知识投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 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一次公开课,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暮江吟》时,让学生读中感悟,集诵画唱于一炉,锻铸学生的灵性、悟性。尤其是最后设置了“小诗人”环节,让学生填写诗句更是精彩,兹摘录如下:

  出示:( )( )如( )( )如( )

  ( )似( )( )( )似( )

  (仿照“露似真珠月似弓”写诗句)

  留几分钟让学生构思:孩子们有的沉思不语,有的满脸兴奋,有的低声吟唱,有的摇头晃脑……尔后,全班自由交流。

  学生1:风似剪刀柳似绦。

  很快的,两三名同学背起了《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全班同学恍然大悟,一阵喝彩。

  学生2:大漠如雪月如钩。

  很显然是移用《马诗》的意境“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我们为之会心一笑。

  学生3:雨似落花花似雨

  教师忍不住赞叹道,很有诗味!很有诗味!

  学生4:花似红雨虹似桥

  学生5:皱纹如浪鼻如螺

  全班笑成一团

  学生6:月似玉盘景似画

  ……

落花生课堂笔记范例篇4

  【关 键 词】 课堂;小练笔;教学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执教四年级语文教学一年来,我不仅关注文本的内容,更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理解文本中精美的表达形式(表达方法),以及它的妙用之处。在此基础上,进行读写迁移――小练笔。

  一、仿写小练笔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语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语段让学生去体会当中的表达特点,巧妙之处,再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笔。

  如《将心比心》一课,有这样的一段话: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这两个句子,第一句是人物的动作描写,第二句是人物的语言描写,简单的小事,朴实的语言,却反映了人物美好的品质,真可谓是“小事情,大精神”。

  教学时,我首先把这两句话找出来,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动作描写,什么是语言描写,让学生体会这两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好处,再创设情境,进行仿写小练笔,要求学生用上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写一写类似的小事,如让座、带路、扶老人、推车、送伞等等。

  可以进行仿写的文段还有很多,如《桂林山水》的第二段,可以先让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进行仿写练笔:

  校园里的花真多啊,多得___________________;

  校园里的花真美啊,美得___________________;

  校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用这种句式写一处景物,如公园、田野等;或写一个场面,如市场、大街等;或写一个人,如同学、亲人等。

  二、想象小练笔

  捷普洛夫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思维的。”教科书中的许多课文以及课文中的插图都提供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作为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欲望,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最后写道:“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我在学生陶醉在巨人的花园这个美好童话世界的时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续写“巨人和孩子们的幸福生活”。这篇课文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也可以发挥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再把画面内容写下来。又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中的插图,可引导学生想象,“围观的人议论纷纷,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说一说,再进行小练笔。(下转43页)

  (上接40页)

  三、改写小练笔

  改写是小练笔的一种常用模式。改写的方法很多,把长篇改为短篇(缩写),或把短篇改为长篇(扩写);把古诗改成记叙文,或把记叙文改成诗歌;把第一人称写法变成第三人称……如《电脑住宅》一文,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题目:请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有条理地、概括性地介绍电脑住宅(100字左右)。

  欢迎您来到我的电脑住宅。您首先看到的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可以让学生用拟人的手法,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改写――《鸟类的自述》。

  另外,每册语文书都会有好几首古诗,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来一个古诗大变脸――把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如《游山西村》这首诗,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把陆游在丰收之年,在农村作客的情境写下来。

  记叙文也可以改写成诗歌。我在教《乡下人家》一文时,发现学生在一次次感情朗读课文精美语段之后,深深陶醉。我就启发学生:“能不能把这篇描写田园风光的美文改写成一首美丽的小诗呢?”学生都说“能”。想不到他们诗兴大发,有人说“房前瓜,屋后花”,有学生马上就对上来“地上鸡,河中鸭”;有的说“石桥稻田人家”,有人马上就说“垂柳绿荫野花”,我说加个总结句吧,有学生就说“乡下风景美如画”。就这样,集体创作了一首小诗。学生都觉得很有趣,还写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小诗。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习作的乐园,把课堂小练笔当作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因文而异,找准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知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今后在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月霞。 寻找课堂练笔的有效落点[J]。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3(3)。

落花生课堂笔记范例篇5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1 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2 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3 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4 辅助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环节

  上课时要求学生忽略我们和七中师生在空间上的距离,而把他们看成是和我们一起在一个大教室里进行学习。要紧跟七中老师的思路走,随着老师的提问,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要认真倾听七中同学的发言,并进行分析判断。要做好课堂笔记,及时进行课堂练习,坚持独立完成作业。教师特别要检查好预习的落实。教师在上网课前要提前备好课。上课时,在关注学生及时做笔记和回答问题的同时,还要把七中老师所讲的和自己的备课内容不一样并且有价值的部分记下来,结合我们这里孩子的实际情况,在非网班中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让七中教学更好地为我们所用。同时,还要记下学生不够理解或来不及记而又很重要的地方,选择适当的机会进行补充。语文课的笔记特别多,要教给学生一些记笔记的有效方法。当出现很大篇幅的笔记时,让他们直接选取关键的中心词来记,还要提醒学生有些文字只需要感知一下,不必一一记下来。在平时的辅导中要训练学生围绕中心词把话说具体说完整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屏幕旁边的黑板随时为学生显示一些七中老师口头上说了但是学生却不会写的内容。

  5 上好辅导课,尽量弥补网班语文教学的缺陷

  我们认为初中语文网课学习的最大不足就是学生缺少交流发言的机会。在上网课时,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学生发言,让他们的思维和兴趣被更多地激发调动起来,避免学生听疲倦后发呆、走神。老师在插话或让学生回答时应当选择合适的机会,切不可影响教学的完整性和美感,甚至成为“噪音”。另外,当学生还不会回答某一类题时,应该让他们多倾听七中同学的回答,学会一些思考的方式和答题的套路。

  在上辅导课时,不要仅仅停留于补充课堂知识和讲解练习册、试卷上,还应当多训练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比如:在讲题时多让他们说自己的观点,老师同学进行点评;或利用一些阅读材料让他们谈感受。

  6 搞好语文常规训练

  1.按时听写基础知识及课堂内容;2.每周检查学生课外阅读后做成的积累; 3.引导每周练笔,培养他们自评和互评作文的能力;4.督促学生在家长面声情并茂地朗读指定内容。

  7 语文教研的方向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0995.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2024党建年度工作计划
下一篇: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