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论文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论文篇1

  1朝阳市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挑战

  1.1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朝阳市设施农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与高产高效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在开拓市场方面,外贸型龙头企业少,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出口产品品种单一,出口量低。特别是很多农户没有摆脱传统的单独作战,分散经营,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限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影响了设施农业的收益,同时抗击风险能力不足,一些专业化合作组织缺乏,制约发展。

  1.2经营管理粗放

  朝阳发展设施农业多以家族传统管理运作,现代高效设施农业要求进行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也需要管理经营者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生产组织、日常销售、技术更新、资金周转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手段,更加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而当前朝阳在这些方面仍采取传统的粗放形式,不利于设施农业发展。

  1.3缺乏专业的人才技术

  设施农业对于作物生长的温湿度控制、病虫害的防治以及田间管理等需要有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员指导和帮助。朝阳属于欠发达地区,各类人才缺乏,特别是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2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对策建议

  2.1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朝阳要结合本地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制定长期推进设施农业的整体规划,根据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生态文明规划形成高标准、高起点、多点融合的设施农业规划体系。同时按照规划确定的具体措施,循序渐进落实推动本地设施农业发展。

  2.2注重培育特色产业

  要依托朝阳丰富的农业资源,坚持高效、错位生产,不断尝试栽植具有新颖、奇特的有机绿色高效品种。培育农业产业基地,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订单,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基地规模,逐渐提升产品档次,打造具有朝阳特色的品牌,争创在全省、全国闻名的有机、无公害、绿色品种和品牌;依托城镇化和新市镇建设,根据本地不同的发展基础,打造一批特色农业村镇,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工厂育苗,实现与蔬菜基地的横向强强联合,不断建设一批特色采摘、观光休闲、体验参与等有特点的产业基地。

  2.3积极开拓市场渠道

  加大对农产品交易流通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销售,避免渠道不畅,影响农民受益;政府要加强市场监测,及时掌握农产品行情,为设施农业服务。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保护和认证工作,建立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拓宽销售平台,让朝阳的设施农产品走出去。

  2.4逐步完善服务体系

  经常组织设施农业专业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等活动,尽快让生产者掌握技术要领和经营管理技能。鼓励引导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和联合,完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利益分配和风险保障等问题,为农户提供多种信息服务,解决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消息闭塞的实际情况,加强村镇信息服务点建设,搭建农民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实现共同发展。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论文篇2

  摘要:

  泾县是山区县,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茶叶、蚕桑、蔬菜是传统产业,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业。该文通过对泾县农业观光园的调查,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打造“泾县—乡村旅游胜地”形象。

  关键词: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泾县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茶产业是泾县的主导产业,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中,泾县茶区建有标准化茶园,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兴建农业观光园,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1泾县农业观光园及乡村旅游业现状

  全县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4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26个,其中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以上)2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遍及全县11个乡镇。泾县于2013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水墨汀溪风景区、查济景区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泾县至江南第一漂、汀溪乡、蔡村镇、赤滩古镇、宣城”的旅游线路入选2014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蔡村镇月亮湾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村4个,县级旅游特色村21个,全县有农业园区总数15家,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3家,农业观光采摘园垂钓园12家,休闲农庄18个。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产品系列化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泾县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2.2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停车场、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于完善,导游解说、咨询和消息发布等服务系统不够健全,游客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不甚了解。

  2.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景区,既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对外宣传促销,这就需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而当前泾县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有所不足。

  3对策建议

  3.1制定规划,突出泾县特色

  制定一个观光农业长远发展整体规划,以生态农业文化为主题,在特色农业和“宣城乡土味”上做文章,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可依据宣城的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规划和引导各地兴建不同风格的农业观光园,譬如,以宣纸(笔、墨)的原料生产与历史技艺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观光园,以景观茶园与贡茶采制为主体的茶文化观光园,以果树花卉与森林氧吧为主题的园艺休闲观光园、采摘园,如城郊的蟠桃、葡萄、草莓等。在322省道和205国道沿线发展景观农业,连片种植如油菜、紫云英、荷花、向日癸、桃树等等,要让不同爱好的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并由此将泾县真正打造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内独具风采、人见人爱的“后花园”和修身养性、放松心情的度假胜地。观光园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努力建成文明美观的新农村,并与之相配套,成为观光园的延续和补充接待场所。设计规划中,不仅要有农业专家,还应有园林、景观、建筑、美术行业的设计师,使美感体现在观光园的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观光园,既可以设计为以某个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农业观光园,也可以是综合农业观光园,但园内设计都要划分出各具特色和不同功能的景观园与活动区,如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技园,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古代农耕园,及其娱乐区和体验区等等。园区建设施工要认真规范,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

  3.2深度挖掘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体验性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挖掘出丰富的乡村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加大传统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游客提高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和省财政的农业发展项目很多,建设资金相对充足,因此,可以在一个乡镇,甚至在全县,由政府出面,协调财政、农业和旅游等部门,集中相关的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由其作为建设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逐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观赏性的农业示范观光园。

  3.3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观光园要尽量与现有的其他景点靠近或连接在一条旅游线路上,以充分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转场观光,进而扩大和留住更多的客源,尽快提高观光园的知名度与经济收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其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是生态旅游,两者理应科学结合,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又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

  3.4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

  大力开展旅游招商,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开发和经营;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景点、景区开发建设,激活一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和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业观光园建设应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园内的生产操作都要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起码要符合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环境要求、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因为农业观光园既有旅游功能,更有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况且,面对广大游客及周边农户,也绝对不能违规操作,必须禁止使用一切不符合有关标准的农业投入品和生产方式,将观光园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业的示范基地。严格保护园区的生态环境,这是农业观光园赖以生存的基础与根本所在。在园区建设和生产中,尽量保留原有树木,保持生物多样性;建好排水沟、挡土墙、蓄水池,严防水土流失;搞好绿化,种植防风林、遮阴树和观赏花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修建农家肥及有机肥的堆沤发酵池、沼气池,做好肥料的无害化处理;实行大田间植、轮作,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节能减排,杜绝烟尘,并安装风能和太阳能设施。在经营管理上,还必须考虑到观光园的生态承受能力。

  3.5加大宣传,广招游客

  广告宣传是现代商品经济的主要促销手段,是市场营销的开路先锋,其重要性人人皆知。因此,要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大力开展宣城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媒体宣传活动,并可走进销区主动推介,邀请精英来访观摩,承办会议,接待参观。开园初期绝不能以高门票回收投资,那样只会让游人敬而远之,对观光园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相反,刚开始应该是低收费,甚至是免费进园,以提升人气,吸引游客,尽快打开市场,打造“泾县—乡村旅游胜地”的形象,使泾县的旅游业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论文篇3

  ——大通县加快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张永海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三农”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保障供给、提供休闲,城乡结合、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城郊农业”的总体思路和“做大规模,调优结构,提高质量,打响品牌,增加收入”的总体要求,以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水平。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县认真实施省、市日光节能温室建设项目,自2002年起每年以1000栋以上的规模递增,通过连续7年的努力,至2009年底,全县共建成日光节能温室12990栋,其中投入蔬菜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温室10753栋,占83%,主要栽培黄瓜、番茄、辣椒、西葫芦、双孢菇、平菇和叶菜类蔬菜,设施蔬菜种植面积4936.2亩,年产量39489.6吨,年产值达6318.34万元。通过对全县温室效益调查,年收入4000-6000元的温室(0.5亩)占总数15%,6000-8000元的占总数65%,8000-10000元占15%,最高年纯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二、发展历程

  (一)温室结构更趋合理。一是1992年-2002年我县引进修建第一代以水泥立柱加竹竿的简易结构温室,共建成温室792栋(0.5亩/栋),建设资金主要以农户自筹和农业信贷资金(每栋1000元贴息贷款)构成,国家没有专项资金补助,因而发展缓慢。二 是2003年-2004年,我县在桥头、景阳、朔北、塔尔、新庄等地开始推广应用无立柱新型磷镁(或水泥)材料为骨架的日光温室(简称第二代),这种温室具有耐腐蚀和耐高温、高湿的特点,温室操作空间大、前屋面透光强、利于作物生长等优点受到广大菜农的欢迎并在全县得到迅速推广。但是第二代温室骨架由专业生产企业提供,并且安装技术要求严、标准高,农户在自行安装过程中达不到规定技术标准,因此抵御暴雨、大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有许多温室出现了垮塌及骨架断裂现象。另外,温室建设成本达到6500元左右(按03年物价水平),农户自筹部分的资金比例较高,银行贷款难,挫伤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三是2005年-2007年,大通县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适合本县实际的第三代日光节能温室,即钢架加竹竿加新型材料后屋面结构,同时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棚材料、统一拱架模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安排,全县日光节能温室发展逐步进入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轨道。四是2008年,全县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了双新公路沿线无公害设施蔬菜产业带。当年整合各级财政补助资金2564.5万元,其中县级配套资金2052.5万元(财政预算资金110万元,县财政信贷资金1874.5万元,县财政追加资金68万元),在双新公路沿线集中连片建成日光节能温室1560栋(其中,高标准温室40栋),使双新公路沿线日光节能温室规模达到3000栋,初步形成了大通县千亩日光节能温室无公害蔬菜产业带,重点培育千栋黄瓜(北段)、百亩双孢菇(中部),辣椒和番茄(南段)三个规模化、产业化无公害蔬菜基地。先后为项目村解决了水电路 等配套设施,使全县设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五是2009年,大通县以提高日光节能温室深冬季节精细蔬菜生产能力为目标,借鉴山东、宁夏等地区发展经验,结合本县实际,设计出大通县冬暖式日光温室(简称第四代)。重点从墙体厚度、棚形结构、后屋面保温、半地下式等方面进行技术改进,累计投资7926万元,新建日光节能温室2600栋,其中高标准温室700栋。同时,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设施农业招商引资办法,着力建设丰源、佳兴、同创、神农果品、富民、兴康等7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成功种植了辣椒、黄瓜、油桃、樱桃番茄、草莓、西甜瓜等深冬精细果蔬。经测定,新建的大通冬暖式日光温室较原有温室最低温度平均高3-4℃,结束了我县在深冬季节不能生产精细蔬菜的历史。

  (二)发展及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一是2003年-2007年温室主要以村为单位进行建设,一家一户自主经营,点多面广、建设难度较大,发展速度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二是2008年,我县调整日光节能温室建设思路,以打造双新公路沿线千亩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为抓手,在新庄、塔尔、桥头等乡镇的12各村建设第三代日光温室1560栋。在动员农户独立建设和经营的基础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生产大户参与日光节能温室建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但因建设地区相对集中,部分村温室建设数量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棚进度和生产能力。三是2009年,我县创新工作思路,通过扶持协合、农户自建、招商引资等措施,进一步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通过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先 后引进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大通丰源、同创、佳兴、神农油桃等4户设施农牧业企业,总投资达5420万元(企业投资3608万元)。同时,鼓励专业合作社兴建设施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建成大通馨缘(原富民)、兴康、汇源等3家设施农业示范园,总投资1242万元(合作社投资629.4万元)。这些园区的建成,为全县设施农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基本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农户共同获利的目标,为把大通建成西宁市的“菜篮子基地”奠定了基础。

  (三)市场营销体系不断完善。一是2003年至2008年期间,我县设施农业发展迅猛,蔬菜产量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销售难的问题,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我县主要从农民经纪人培养、扩建蔬菜批发市场、培育蔬菜销售大户、积极拓宽外销渠道等入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蔬菜销售,尤其在露天蔬菜销售方面作用较为显著,但仍然以一家一户分散销售为主,压级压价、卖难问题时常出现。二是自2009年起,大通县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蔬菜销售问题进一步凸现,县委、县政府将蔬菜营销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宣传,发展订单蔬菜,树立“老爷山”蔬菜品牌。双新公路沿线万亩日光节能温室无公害蔬菜产业带规模效益日益突显,20余户营销专业户长年从事蔬菜营销工作,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产业带蔬菜销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大通蔬菜销售方案”,补贴购臵蔬菜配送车10辆,统一宣传标识;组建大通县同益蔬菜销售协会,印制具有大通特色的蔬菜包装箱;争取 专项资金300万元建设大通蔬菜配送中心,发展订单蔬菜,全力打造“老爷山”蔬菜品牌,招商兴建占地68亩的海发农贸市场,蔬菜销售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四)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2004年以前,各级政府虽然将“菜篮子”工程纳入工作日程,但受资金等问题的制约,扶持力度不大。因此,各地以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为重点,建设资金均由省上补助,补助标准为每栋2000元(0.5亩/栋),温室建设以业务部门自主实施为主。二是2004年-2007年,温室建设任务逐步加大,我县整合省、市温室建设补助资金,补助标准达到每栋4000元(0.5亩/栋),但与温室建设成本相比较,补助资金比例仍然过小,农户自筹困难,加之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设施农业发展缓慢,效益不明显。三是2008年,为确保双新公路沿线千亩日光节能温室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建设,县上配套1800余万元,保证了温室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解决了部分温室基地生产用水问题,80%的温室当年投入生产见效,双新公路沿线温室规模达到了3000栋,新庄千栋黄瓜基地规模效应突显,设施农业在“农业增益,农民增收”方面作用显著。四是2009年,就如何做大做强大通设施农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多次赴宁夏、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在借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市三农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的若干意见》,《大通县设施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加大了政府扶持力度,为农民提供一个长期增收致富的途径和渠道,为企业提供一个自我发展和带 动农户致富的双赢阵地。通过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大通冬暖式日光温室建设补助标准增加到每栋10000元(0.5亩/栋),并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大通设施农业建设和发挥效益提供了强有力地保证。

  三、主要做法

  (一)思想和认识高度统一,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大通县设施农业建设工作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农牧局、乡镇书记、乡镇长成为第一责任人,项目实施单位抽调专人包片联点抓落实,督促指导园区(基地)建设。各级领导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亲自督查督办,并及时召开专题会、协调会,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了工作落实。县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县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开展视察、调研工作,广泛采纳各方意见,为发展设施农业出谋划策;政府网、广电局、宣传部、新华社青海分社、青海日报、西宁晚报等省内外媒体纷纷聚焦大通设施农业,及时宣传报道,极大的促进了全县人民做大做强设施农业的决心和信心。在此基础上,全县各部门相互支持、配合,共同推动设施农业工作。自2009年起县水务局争取行业资金800万元,解决了佳兴基地、丰源基地机井、蓄水池、滴灌等水利配套工程;县交通局在全面完成园区道路配套工程规划的基础上,为黄西村富民基地实施道路配套,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设施农业建设做贡献。

  (二)拓宽设施农业融资渠道,加快设施农业园区建设。我县在扶持农户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上,借鉴山东寿光、宁夏中卫 等设施农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立足县情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设施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实现投资多元化。2009年丰源、佳兴、神农油桃、富民、兴康等5个农业企业参与设施农业园区建设,兴建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500栋,企业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信贷部门扶持园区发展资金900万元,加快了温室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园区化建设进展,解决资金投入困难的问题。

  (三)立足实际,加快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温室建设科技含量。根据我县气候条件,2009年,在充分借鉴山东寿光日光节能温室结构的基础上,重点以防低温、抗暴风、大雪、暴雨和以深冬季节精细蔬菜生产为目标进行了改进与创新,设计出具有大通特色的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建造结构,进行统一建设。建设过程中主抓了以下重点工作。一是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园区建设土地委托测绘机构进行精确测量,对园区内部分通信、电线等杆位进行移位,为设施农业整体规划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二是水、电及时配套,解决了生产所需。根据各温室基地建设进度,及时完成了水、电的配套,解决了建棚和生产中的实际需求。三是加快现代机械的示范推广应用,促进了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温室墙体机械碾压,微耕机、机械自动卷帘机、智能变频水泵等应用,既节约了劳动力和成本,又提高了温室生产效益。四是强化技术服务,提高种植技能。聘请山东寿光、甘肃红古、宁夏中卫等技术员和县蔬菜站技术人员共同入驻园区进行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四)以效益为目标狠抓生产和营销工作。根据温室建设进 度和蔬菜生长特性,以冬春季节精细蔬菜生产为主,早准备、早安排,扣棚后及时投入生产,做到了边建设边扣棚边投入生产,所建温室全部当年见效。同时,狠抓营销工作,一方面积极探索“农超农市”对接,蔬菜直销或配送模式,采取政府补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购臵蔬菜直销车,实行一站式销售,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切实保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另外,组建了大通县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统一印制蔬菜包装箱,重点打造“老爷山”蔬菜品牌,提高大通蔬菜知名度和市场供给率。

  (五)加快土地流转,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我县结合“三线一带”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和温室建设计划,借鉴并完善土地流转模式,在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由县农牧局积极协调,乡(镇)政府具体负责组建镇、村土地流转合作社,2009年共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4个,以租赁的方式集中流转土地1500亩,保证了设施农业建设用地。

  四、日光节能温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蔬菜交易市场、产地保鲜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虽然建成了海发农贸市场、青铝生活区农贸市场、城关镇农贸市场、中心市场等蔬菜交易市场和部分社区蔬菜销售店和国良、城关清真肉食品公司等保鲜库,但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蔬菜产业需要,尤其是产地交易市场、保鲜库缺乏,严重制约着蔬菜的流通。二是蔬菜流通渠道不畅,销售环节相对单。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缺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地方特色不明显,大通 蔬菜知名度不高,“老爷山”蔬菜商标使用较少,商标的市场价值潜能没有充分发挥,同时,绿色蔬菜的认证步伐缓慢,具有本地特色品质的蔬菜附加值没有体现。四是设施农业发展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自产自销的种植模式难以形成合力,市场风险较大,农户独立生产积极性不高。五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较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科技服务力度。示范区效益的发挥最终体现在所生产的蔬菜品质和数量上,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精心投入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成立大通设施农业园区技术专家组,为园区发展和生产做好定位;强化县乡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培训,让其成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主力军;集中县域内各种培训资源,为园区培育蔬菜产业技术工人和园区管理、市场营销人才,提高园区科技含量和市场应变能力;聘请山东寿光、宁夏中卫、甘肃红古等蔬菜产地农民技术员入驻设施蔬菜园区,常年手把手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当地农民群众种植水平。二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县上将科技项目资金重点安排在设施农业园区,加快成果转化进程,进而促进园区科技生产水平。三是加大干部群众到设施农业发达地区学习规模,开阔眼界,更新观念,为今后大通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理清思路。

  (二)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园区档次。根据《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精神和省、市上级部门安排部署,我县抓住有利时机,以设施农业为重点,努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设施蔬菜为主导产业,走生态循环农业的路子。不断提升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努力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和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三)加强宣传,提高大通设施农业和“老爷山”牌蔬菜知名度。品牌效应和社会的了解认可是促进一个地区、一个产品快速发展的无形广告。近年来,大通设施蔬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黄瓜、鸡腿葱、甘蓝、菜瓜、西芹等已在西宁市场小有名气,甘蓝、菜瓜等4个品种已认定为无公害蔬菜,“老爷山”蔬菜商标已注册多年,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宣传和永久性标识牌,人们对大通无公害蔬菜了解不多,品牌知名度不高。因此,我们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统一打造“老爷山”蔬菜品牌,制定大型宣传牌和园区基地标识牌,媒体宣传报道,全力打造大通“老爷山”无公害蔬菜品牌,尽快提高“大通蔬菜”的知名度,(四)突破难点,全力做好蔬菜营销工作。一是强化监管,确保产品质量。食品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因此,在生产上最有效的监管措施就是上市前检测和市场准入。作为蔬菜生产基地县,做好蔬菜安全检测是拓宽销路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做好农产品检测工作,确保蔬菜品质。二是发挥好营销专业队伍建设,全面拓宽和推介大通蔬菜,探索“农超农市”对接运行模式,搭建长期供需平台。三是管好用好即 将建成的大通佳青果蔬配送中心,发展订单蔬菜,加快产品流通。

  (五)集约化育苗,产业化发展,努力提高蔬菜品质。蔬菜种苗是蔬菜增产中增收的前提和关键,蔬菜种苗企业化、产业化发展是一条必经之路。集约化育苗一方面加快了良种推广进程,另一方面保证了种苗质量和成活率,大大减少了农户育苗分险和生产投入。因此,建好、利用好大通丰源基地建设的智能日光温室集约化育苗中心,前期根据生产情况,通过补贴方式让农户认可集中育苗、供苗中所产生的收益,最终走企业化发展之路,订单育苗供苗,实现双赢。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论文篇4

  调整产业结构

  拓宽增收渠道

  ——******镇设施农业建设

  ******镇是****县农业大镇,也是农业重镇。近年来,该镇依托本镇地理环境和产业基础,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发展设施农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有力地推进了设施农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11年,******镇超额完成了县上下达的设施农业任务,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今年年初县上下达给******镇果蔬菌类日光温室***亩,养畜暖棚***亩。目前已落实果蔬菌类日光温室集中建设点***处、***座***亩,占任务***亩的**%;养畜暖棚***座***亩(含养殖小区*个),占任务****亩的***%;落实xigua村***亩红提葡萄栽培示范点一处,南瓜村食用菌栽培示范园区一个。截止目前,已完成养畜暖棚墙体建设****座***亩,养殖小区**个,完成日光温室墙体****座****亩。

  ******镇在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上的主要做法有:

  一、领导高度重视,机制日趋完善。

  镇党委、政府站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高度,下大力气抓好设施农业建设,做到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实施。抓好典型示范,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行领导班子分工负责制,实行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个实施方案的“五个一”的工作方式,强力推进了设施农业健康发展。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解决土地资源少,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主要措施,作为建设现代农业新格局的全新发展战

  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领导,狠抓落实,力促设施农业产业大发展。

  二、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设施农业建设。

  今年,依托“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镇党委、政府及时出台扶持政策,对新建果蔬菌日光温室的农户镇政府借助“双联”单位女歌星给予每座5555米标准日光温室补贴10000元,新建小区的农户镇政府给予每小区1000000元补助,此举有力地激发了农户的积极性,通过xigua村红提葡萄大棚示范点和养殖小区示范点的带动,******镇设施农业建设出现了新高潮。

  三、引导农民联合,进行集中连片建设。

  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示范引导、发动群众的原则,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努力解决三通问题,确保了设施农业顺利建设,方便了销售供应,减少了销售消耗。这种“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出了一条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使设施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为加快设施农业的发展,******镇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有效的整合各种农技培训资源,加强对设施农业经营户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培训,通过现场“手把手”培训以及外出观摩学习等形式,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技术骨干,确保了他们能够真正掌握先进种养业技术,有效提高种养户的整体技术水平。依托上级科技部门和科技助理员队伍的作

  用,加强了技术引进和推广工作,增强科技成果吸收、转化能力,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1448.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安监局工作要点
下一篇:幼儿园音乐奥尔夫教案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