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有理数加法练习题范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有理数加法练习题范例篇1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练习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前的备课。练习课的备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定好教学的目标,精心编选习题,用心选取练习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练习课;有效备课;起点;目标;习题;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练习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前的备课。有效的备课可以促成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有效的备课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练习课的备课,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注重教材的上下联系,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不仅要找准练习教学的起点,定好练习教学的目标,还要精心编选练习的习题,用心选取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练习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学会学习。

  一、精心编选练习题

  设计好练习题是提高练习课质量的关键,习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而展开,练习课的习题要与教材和辅导丛书的习题紧密结合,习题要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要有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层次性,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个体差异。习题的编选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合理改编和重组教辅习题。当教辅习题合理使用完后,应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二度的开发,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将教辅习题进行深加工和重组,将练习纳入一个生动的情境,使练习不再枯燥,让学生乐于学习。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当教材的习题及基本的习题做完后,让学生在教室内找出长方形,然后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习题虽然超出了课本习题的题型,但是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这种生动的练习情境中通过观察找出了长方形,经过动手测量长和宽计算出面积。这样的练习,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实际的操作计算中巩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2.习题的编选要有层次性。习题的编选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做到环环相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式练习,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技能的转化。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练习课,教师分层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基础练习:

  (1)一个长方体铁皮油箱,长0.8米,宽6分米,高5分米,如果每升汽油重0.73千克,这个油箱一共能装多少千克汽油?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8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提高练习:

  (1)一个棱长为3分米的正方体玻璃缸内装满水,然后将这些水倒入长3分米,宽2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缸内,这时水深多少厘米?

  (2)把长1.2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3段,表面积增加48平方分米,原来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正方体棱长之和是84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4)一个长方体纸箱的体积是400立方分米,它的宽是8分米,高是5分米,这个纸箱的长是多少分米?

  综合拓展练习:大正方体棱长是小正方体棱长的4倍,小正方体的体积比大正方体少63立方厘米,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习题的编选要关注学生差异。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又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首先是在习题的量上分层,对学困生,适当减少练习的题量,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其次,是在练习的难度上分层,对于基础性练习,则要求人人都必须完成,对于提高性练习或综合性练习,学困生可选做或不做,让学困生在完成基础练习中也有成功的体验;第三是在完成练习的时间上分层,以保障学困生“吃得了”的问题。由于分层练习的分量、难度适中,选择自主、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练习不再有困难,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又能达到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 提高。

  二、用心选取练习的方式

  练习课不是简单的做题、讲评习题的活动,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综合过程。在练习课的备课中要选取好练习活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在练习的选取上应重点考虑好以下三点。

  1.练习活动应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组织练习活动时,要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练习和交流的时间,避免产生“匆匆走过场”的现象。如“乘法分配律练习课”,在学生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的练习后,教师出示了一道拓展题:用简便方法计算125×8,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这道题是对运算定律的综合运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经过认真的观察、思考、与同桌交流,很快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在“做”与“说”的活动中,达到了明“理”知“法”的目的。

有理数加法练习题范例篇2

  一、掌握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在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讲清算理,就能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还明白了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计算教学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二、重视口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仅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因此提高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在不同年级,根据教材的不同,口算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表内的乘除法要加强训练,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中、高年级,除了熟练记忆表内乘除法以外,还要熟记常用数据,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数学教师一定要将口算练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练习。

  三、有效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前者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后者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并不是要求学生无休止地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要想提高练习的效率,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要有一定的坡度。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如“送小动物回家”、“送信”等变式匹配题,都是一、二年级学生喜欢的练习形式。四年级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在“45÷34”的除法算式中,“”中填写哪些数商是两位数?填写哪些数商是一位数?通过这种填空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商的位数的确定方法。

  多样化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与形式,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有理数加法练习题范例篇3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普遍对一节数学课的例题教学比较重视,而对相应的练习设计与教学则思考的很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拿来主义”,即教师时常照搬教材或习题集中的习题,很少自己设计和安排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这样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同一水平上。

  (2)“就题做题”,即教师没有认真钻研练习编写者的设计该题意图和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没能“题尽其用”。不少教师只重视练习的短期价值,只简单注重练习在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反馈教学信息方面的作用,而不考虑练习长远的教育价值,忽视练习在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发展思维等方面的作用。

  (3)“教法老套”,即教师很少去思考关于练习的教学方法,也很少去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来充分发挥练习蕴含的价值。相比较例题而言,练习题的教学总是“读题―做题―讲评”三部曲,学生做得没趣,教师教得也缺乏激情。

  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背景下,关注课堂练习细节,让练习价值最大化,使课堂练习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服务,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如何发挥教材中练习的价值,驱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呢?其实,只要教师多加琢磨,领会编者意图,就能更好地发挥练习教育价值。

  一、巧设空白,激发学生思考

  留白就是在练习中适当地留出“空白”,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填补“空白”,这样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留白需要的是教师的智慧,只有充分钻研了练习,才有可能创造出最佳的“空白”。

  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有这样一道

  习题:

  在实际练习中,教师可以把最后一个图中阴影部分后面的分格线隐去,变化为(如上图):

  由于最后一个图中没有明确的分格线,学生不能直接看图写分数,一些学生只能凭直觉想象阴影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来估想分数,另一些学生则能根据阴影部分是上图中阴影部分的一半来判断推想分数。教师可在学生的猜想中进行验证。

  再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除法”练习一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3=23…

  这道思考题是编者直接“留白”,是让学生填出有余数除法算式中所缺的数,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把这一题调整到例3的教学之后的巩固练习的最后一题练习。教师可以出示题目后,问:这道除法算式知道什么?要求什么数?由于有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回答。师再问:这里只知道除数和商,被除数和余数都是空格,不知道是多少?你能尝试着填一填吗?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再同桌交流。学生按要求去自主探索,寻找答案。这里的“留白”,是留出了让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练习设计中,增加练习的“空白”,能填补学生认识的“空白”,这样的处理方式会比原来教材上“直白”的表述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巧设问题,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上有这样一道习题:

  下面各个形体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先估计哪个形体的体积最大,再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教材中的原题的侧重点是:1.判断给出的三个立体图形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2.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教学时可将此题改成,先出示三个立体图形,然后依次出示三个问题:(1)下面的各个形状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你是怎么想的?(2)哪个形体的体积最大?你有不同的想法吗?(3)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只列式不计算。改进设计后,增加了“哪个形体的体积最大?你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不再是简单地进行估计,而是通过观察发现体积的不同的比较方法?学生既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判断,也可以综合每个图形中的数据大小判断,还可以转换形体的摆放位置,变化成三个底面都是4×4的正方形,只要比较形体的高就可以判断体积的大小。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习题的选用除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练习的设计要减少机械的反复,增加数学思考的含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巧加条件,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乘法口诀(一)”中有这样一道练

  可以改变设计为:

  在“6+6+6+6+6”后面增加一道“5+5+5+5+5+5”进行比较性练习,会产生什么效果呢?学生把“6+6+6+6+6”改写成两道乘法算式“5×6”或“6×5”,把“5+5+5+5+5+5”改写成乘法算式“5×6”或“6×5”。此后教师让学生对同一加法算式产生的两个乘法算式进行横向比较,使学生再次体会“乘法算式虽然不同,但是意义相同”也就是“不一样中的一样”,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对两个加法算式产生的两组乘法算式进行纵向比较,使学生深入体会“乘法算式虽然相同,但是表示的意义不同”。也就是“一样中的不一样”。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把一组同质异形或同形异质的对象同时呈现,为学生在较难理解或较易混淆的知识处搭配合适的伙伴进行类比或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使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四、巧改呈现方式,增加思维的开放性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有这样一道题:

  改进设计:同学们,老师手上有一根线(出示实物),用它正好能围成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你知道这根线长多少厘米吗?如果用这根线围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原题只是让学生根据边长求出正方形的周长,是一道巩固性的练习。通过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创设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求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个开放性很强的题目,不仅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练习资源开发的途径很多,关键要把握知识重点使学生学会思考、沟通联系、注重知识的深化与拓展,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要能透过一个“点”,串联一条“线”,凸现一个“面”,赋予教材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发展空间,使之能真正发挥教材中习题的功效,真正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学生只有学会数学的思考,才能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有理数加法练习题范例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四基理念 练习设计

  一、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重要作用

  所谓的“四基”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四基”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已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每节课的练习设计。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巩固基础知识,并能够掌握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通过学生的练习活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所有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及相关领导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深入到几个年级、不同教师的数学课堂听课及调研发现,在练习环节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如下:

  1.练习设计局限于检验记忆。笔者听课时发现,很大一部分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局限性比较大,往往是局限于检验本节新课内容的一些有关记忆的层面。虽然也是基础知识,但是由于这样的局限,学生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略知识的过程。比如,在周长知识的练习题设计时,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记住公式,然后再让学生按公式进行计算。这样的练习设计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2.练习设计综合程度较差。尤其是在复习课的教学时,教师更应该很好地发挥综合性比较强的练习题优势,以便引领学生将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全面的整合。但是,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单元复习课教学时,往往只局限于本单元学过的知识的复习,知识点的拓展不够。比如,有些数学教师,教分数时就只练习分数,对以往的整数、自然数之类的有关数的概念一点儿不涉及。这样只顾眼前的教学过程,不仅使有关知识无法全面的总结,而且使数学思想和方法得不到有效渗透。

  3.练习设计缺乏开放性。绝大多数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往往是只局限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答案也唯一,这样的练习设计的最大缺陷便是思维空间狭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学习了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后,许多教师只是设计了唯一答案类的直接求和或差、或根据和(差)与其中一个加数(被减数或减数)求另一个加数(减数或被减数),题型单一,答案唯一。

  三、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再思考

  1.练习设计要注重获取新知的过程考查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练习设计局限于检验记忆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概念、公式并能很好地应用到解决各类问题之中。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设计“包装磁带盒”的实践题: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4个磁带盒,让学生解决包装问题:4盒磁带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让学生通过操作,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和理解。

  2.练习设计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全面联系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练习设计综合程度较差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本节、本单元或是本学期学过的相关知识做一个整体性的回顾,比如,在学“数”的概念时,可以把相关的以前学过的数的概念通过一些训练题重新回顾一下。比如,学质数、合数时,就可以设计一些可以复习自然数、整数、奇数和偶数的习题。总之,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就尽可能将与此前学过的有关知识融合后设计出相应的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解题基本技能。

  3.练习设计要适当采用开放型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练习设计缺乏开放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在注重“双基”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开放型习题,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寻找答案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比如,在学习完100以内加减法后,教师在设计练习时,除了设计一些可以直接进行加减法运算的类型题,也可以设计一些稍有难度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练习。在设计这类习题时,可以先设计一个答案唯一的,再逐渐过渡。先出示5-4=19,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唯一的,只能是59-40)。当学生有了正确答案后,可以增加难度,变成5-4=18,这一次,学生得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59-41=18,有的58-40=18,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试着说一下规律。接下来继续增加难度,出示5-4=17,不同的学生同样得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59-42=17,有的写出58-41=17,还有的写出了57-40=17.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并总结规律。最后,请学生试着设计一道有5个不同答案的练习题。

  身为数学老师要想在“双基”的基础上达到“四基”的标准要求,一定要做好练习的设计工作,切忌死教书、教死书。

  参考文献:

有理数加法练习题范例篇5

  方法一:每次练习记录时间——提醒学生专心解题,强化思维集中。

  数学习题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一个好的习题不仅是检验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工具,而且又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载体。首先,要求学生专心完成,练习时学生在本子上记录开始时间,暗示自己从这一刻开始,集中注意力审题解题,结束时再记录时间。学生了解自己的练习时间,批改后,还知道自己的练习效率。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按时完成大有好转。

  方法二:教学中注重体验——强化学生内化理解,提高练习基础。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此,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才能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练习正是对学生的内化理解的检验与完善提升,离开了学生的内化理解,练习仅仅是无基之石的累积。

  只有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交流学习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制定了小学数学学习期间应达到的情感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面积单位》一课,通过体验“1平方米有多大”,学生悟出了,物品不够摆时,可以数一排有几个,摆了几排。从而建构形成了对面积单位计算的理解,为长方形面积计算打基础。

  有了课堂的体验交流,学生才能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创新生成新的方法与能力,练习也才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与效率。

  方法三:渗透重点习题的变化拓展训练——开发习题资源,提高习题的练习价值。

  练习后的交流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指练习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行为过程,它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也是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的交流。练习后的交流要达到一种境界,而重点习题的变化拓展训练交流中的有效指导和有效倾听是达到练习深层次境界的基础。

  方法四:注重家校合力——了解学生在家练习方式,巧用练习反馈。

  以前教育学生,比较相信教师鼓励学生立下大志愿认真学习,卧薪尝胆,有朝一日成为国家栋梁,以为这样万事大吉了。而现在,操作的可行性需要我们联合家长的教育引领学生面对现实生活的一个个小问题,面对学习上的一个个小问题,而且目标定得学生跳一跳能够得到,这样学生不容易轻言放弃。

  了解到在家经常做家庭试卷的学生很多,照理这样勤练必有高效,为什么还有加班加点做练习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关键的问题是只练不思效率低。确定这样几种在家练习方式:要求学生回家先说给家长听解题方法,再解题(家长在题号标明说的情况);说解题时的注意点(同样家长在题号标明说的情况),再解题;口头说解题方法,不做书面作业(这种方法最受学生欢迎,训练目的达到,教师也应该喜欢的)。每周有一次这样的练习,实质上是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个好机会,从家长的反馈来看,“亲子活动”大部分关系融洽,有矛盾的,也正是教师急需要与家长沟通教育的几家孩子。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3031.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稻草人》读书笔记
下一篇:企业员工出差制度规定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