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自然科学范例
自然科学范例篇1
【关键词】初中;自然科学;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从学生时期开始,初中阶段正是人一生中身心、智力、三观塑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初中阶段教学中,特别是在自然科学这样一门探索、研究为主的学科教学中最为重要。
1.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和策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要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贯穿于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的全程。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缓解学生因升学、考试而带来的压力和紧张气氛,改善负面情绪,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探索。在沟通中,教师需要不断了解学生,深挖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以适合不同学生的方式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需改变以往的教师占主导的课堂教学关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需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学习,用创新的教学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能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方法去寻求答案。比如,在对某一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讲解概念、原理,讲述完毕后,鼓励学生自行总结,如可以在课后作业中让学生尝试用图表、口诀等方式按自己的理解去创造性的作出总结。
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某一学科没有兴趣的情况下,无论老师怎么详细、充分的讲解,学生也只会觉得味同嚼蜡,知识点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但如果老师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哪怕老师对某些知识并没有深入讲解,学生也会主动思考,并在课下通过查找各种相关资料去探求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一般来说,通过提问设置情境,较容易给学生以启发,特别是一些非常规问题,本身有一定的困难性却又不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不能通过常规的步骤、观点去得出结论,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用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获得思考的乐趣,在最后得出答案时又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反复多次,会让学生不知不觉间喜欢上这种探索的感觉,从而建立起对自然科学学科的兴趣。在有了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自然会很高,并且在听课的同时,会主动对其中的知识点产生延伸式思考,自发的进行求知和探索。
3.运用实验诱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创新
在自然科学中,有不少涉及原理性的内容,仅仅靠老师的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完全通过想象去理解,这时,实验便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老师演示实验的过程,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化,及最后得出的实验结果,更直观的让知识点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概念,加深理解。但在实验教学中,老师也不能仅仅简单的演示讲解,而是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尝试,变演示为探索,让学生们在观看的同时还能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4.通过小组合作做好课外延伸教学
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教师还需要重视课外的延伸性教学,让学生在课后能通过进一步的延伸性学习、操作,激发创新思维。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课外共同完成作业,如合作探索光学方面的聚焦实验,探讨各种家用电器的使用功率,比较省电模式等。在合作中,小组内的学生各自有分工,在共同讨论完实验设计后,由不同的学生分别负责收集材料、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总结汇报等,不仅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也有助于学生兴趣的进一步激发。总之,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加强对本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冯巧萍。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1):85-87.
[2]孙伟。注重科学教学细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89.
自然科学范例篇2
(一)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主要为6-12岁的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学习任务充满好奇,但我国现如今的教学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而是进行死板教学,单纯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而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试题训练,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近期,我国教育部门十分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针对型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学科学,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活动
小学生具有好动的天性,教师应在学生学习中创建活动平台,使学生完全融入自然环境,通过自己的感官对知识进行新的认识。而我国的地域环境丰富多彩,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环境,使学生对自然资源进行细致了解,这有利于学生数学科学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自然资源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我国目前的教育没有将自然科学与数学教学知识紧密联系,仅仅注重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追求数学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使学生真正融入数学科学的环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巧妙地为学生介绍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在一次小学数学考试中,通过一道试题的分析,一位教师发现学生现如今的学习出现了严重问题。题干中主要表达的是鸡和兔子的脚的个数的问题,看似一道非常简单的数学问题,这道题对数学的基本概念考察得非常浅显,而且在课堂上教师已经利用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但学生竟然没有思路,无从下手。考试后,经过与学生沟通教师发现,有的学生竟然不知道兔子有几条腿,甚至有学生天真地问道:“为什么兔子有四条腿,而鸡有两条腿?”对于这一类生活性常识在,大城市的学生们并没有接触过,所以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鸡和兔子远离了他们的生活。
(二)小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
对于上文提到的问题,教材的编写也有一定责任,教材对于自然中的动物均用插图展现出来,但插图多少带有漫画性质,难免会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而对于出生于现代城市的学生,他们平日接触的自然中的动物的机会少之又少。从我国发展的趋势来看,农村已经逐渐向城市发展,学生们上学路上的自然环境也逐渐被建筑物场景所替代,所以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接触也逐渐减少了。
三、小学数学自然科学教育教学措施
对于小学数学科学教育,教育部门决定严格按照国家的教学标准,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充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教师创建学习空间
为了丰富学生的日常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建不同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索提供机会。教师要总结、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科学问题,监督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对“图形面积的认识”“物体形态的观察”等知识的讲授,教师要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并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自然界存在的物体为学生展现生动的图片与影视,使学生在了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层的认识。
(二)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拓展。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唤醒学生内心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渴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教师要激发学生通过数学知识联想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观察情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我国自然资源进行全面了解。
四、结语
自然科学范例篇3
关键词:VR;虚拟现实;自然科学实验
1实验简介
本课题主要围绕三个自然科学实验进行虚拟仿真研究,分别是高锰酸钾制氧实验、豌豆杂交实验、太阳观察实验,通过这三个实验实现对真实科学实验的虚拟仿真,并逐步构建能容纳更多实验的自然科学实验虚拟仿真资源库系统。
1.1高锰酸钾制氧实验。可以使用设备制作初中的基础实验,通过高锰酸钾制氧。2KMnO4=△=K2MnO4+MnO2+O2↑实验中包括加热的效果以及氧气的效果都有所体现,真正的做到了把实验复现到VR设备之中。不仅如此,在化学中有所涉及的实验设备我们都有所制作,包括针对于液体温度的检测,VR实验室使用了UI对其进行展示,无论是气体沸腾的效果还是温度变化的曲线都完美的进行了呈现。还包括划火柴、点燃酒精灯等操作,这些简单的操作,所有的细节都完美体现。
1.2豌豆杂交实验。体验者能够亲手种植豌豆,对其基因进行检测,这样能够忽略现实中时间的限制,在现实中此类不太可能让体验者真正实现的实验我们能够在VR实验室体验,这样可以大大的解决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1.3观察太阳天文实验。太阳的活动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以及生活作息。通过了解此次实验中的的道具巴德膜以及ERF镜片观测太阳,让我们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太阳的活动。
2系统设计
2.1项目结构设计(图1)。从实验者的角度出发,利用VR技术模拟1个化学实验和1个生物实验和1个天文实验。项目是基于SteamVR环境运行。注:(1)1个化学实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1个生物实验:孟德尔豌豆。(3)1个天文实验:观察太阳。项目分为4个场景:①实验室展厅,②化学实验室,③生物实验室,④天文实验室,用户可以通过①跳转分别跳转到②③④实验室场景中,②③④实验室场景可以返回到①场景中。
2.2高锰酸钾制氧实验设计(图2)。可以使用设备制作初中的基础实验,通过高锰酸钾制氧。2KMnO4=△=K2MnO4+MnO2+O2↑实验中包括加热的效果,以及氧气的效果都有所体现,真正的做到了把实验复现到VR设备之中。不仅如此,在化学中有所涉及的实验设备我们都仿真制作完成,包括针对于液体温度的检测,VR实验室使用了UI对其进行展示,无论是气体沸腾的效果还是温度变化的曲线都完美的进行了呈现。另外划火柴,点燃酒精灯等操作也在实验中高仿真呈现出来。划火柴功能实现代码:privatevoidOnCollisionStay(Collisioncollision){if(m_Rigidbody。velocity。magnitude>1&&collision。collider。tag。Equals(“MatchBox”)){isFire=true;fire。SetActive(isFire);当速度值达到1米每秒,并且火柴棍碰撞器接触到火柴盒碰撞器的时候将isFire标签设置为真,并且激活火焰特效,通过这样的功能编写能够高度虚拟仿真火柴摩擦点燃的效果。酒精灯点燃和熄灭实现代码:publicvoidOnFire(){if(isFire==false){if(isOne==false){isOne=true;pp。SetActive(true);Lab1Manager。instance。guideBase。NextStep();AudioManager。Instance。PlayAudio(“Step4”);}fireEffect。Play();isFire=true;}}publicvoidOffFire(){if(isFire==true){fireEffect。Stop();isFire=false;}}当点燃的火柴碰撞器碰撞到打开的酒精灯碰撞器时,酒精灯的火苗特效会被激活,并且播放点火音效,当酒精灯帽盖住后酒精灯就熄灭。
2.3豌豆杂交实验设计。体验者能够亲手种植豌豆,对其的基因进行检测,这样能够忽略现实中时间的限制,在现实中此类不太可能让体验者真正实现的实验我们能够在VR实验室体验。这样可以大大的解决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我们能够用铲子将地表铲开,种植不同基因的种子,放入种子在坑中,盖上泥土,浇水就可以进行灌溉啦。达到一定程度便会长出对应的豌豆苗直至长大,得到的基因型我们可以通过VR设备进行观看,以达到学习的目的。铲土和盖土功能实现代码:privatevoidOnTriggerExit(Colliderother){if(isComplete)return;if(other。tag。Equals(“Shovel”)&&isOK&&time>0.5f&&downCount<3){downCount++;transform.position-=newVector3(0,0.05f,0);isOK=false;time=0;testMesh1.text="当前状态:拆开"+downCount+"/"+3;if(downCount>=3){testMesh1.text=“当前状态:土壤被铲开”;}}if(other。tag。Equals(“Shovel”)&&isOK&&time>0.5f&&downCount>=3&&upCount<3&&isBurywell){upCount++;transform.position+=newVector3(0,0.05f,0);isOK=false;time=0;testMesh1.text="当前状态:盖土"+upCount+"/"+3;if(upCount>=3){testMesh1.text=“当前状态:土壤盖上”;isComplete=true;}}}当铲子触发器离开土面时三次内每次土壤下降5厘米,并显示铲开的状态,另外盖土的次数三次内时每次土壤上升5厘米,并实现盖土状态,这两个功能真实模拟了铲土和盖土的状态。
2.4观察太阳天文实验设计。太阳的活动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以及生活作息。通过了解此次实验中的的道具,巴德膜以及ERF镜片观测太阳,让体验者学习到如何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太阳的活动,也能观察月亮的自转,甚至还能进入宇宙近距离观察太阳等行星。
3结论
自然科学范例篇4
[关键词]美学;物理化学;科学美;审美判断;想象力
1前言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认识、爱好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借助美育引导学生超越现实面向理想,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形式影响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胸怀,是学生摆脱狭隘的自私功利和低级趣味的羁绊,其重要性越来越得到认可。[1]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强学校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多项政策、意见以促进美学的教育工作。其中,2020年10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3]基于国家的推动,审美教育是所有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教育。然而对于理工科学生,美育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目前,理工科高校中为推行美育的教育,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开设通识课、第二课堂或者公共选修课程进行艺术教育,比如《电影欣赏》、《音乐欣赏》等。这些措施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情趣,完善人格,提高想象力、创新能力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较多的弊病。比如将美育作为第二课堂,很容易陷入边缘化的境地,评价缺乏标准,监管流于形式,与第一课堂基本没有衔接。如果选课人数不足或者与专业课冲突则有可能导致美育课程的停摆。[4]如果能够在第一课堂的专业课中融入美学的概念理论可能将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研究背景与现状
尽管美学与自然科学有很大的不同,按“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的定义美学是关于完善的感性认识的学科,不同的人对同一美学对象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具有个体性。[5]而自然科学以自然知识为研究对象反映事物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具有客观性。然而,科学家的创作过程,对定理定律反映的对象的描述,以及学生学习都有感性的成分等等,都可运用美学的方法,并反过来促进美学学科的发展。关于科学中的感性因素,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作为一种现存的和完成的东西,是人们所知道的最客观的,同人无关的东西。但是,科学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作为一种被追求的目的,却同人类其他一切事业一样,是主观的,受心理状态制约的。”[6]鉴于科学美在科学研究和教学中的重要性,国内一些学者针对自然科学与美学结合提出有意义的建议。大庆石油学院的朱元海曾建议把自然科学中的科学美溶入教学,通过自然科学自身的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过作者仅提出一些观点,没有很明确的具体措施或者实例介绍。[7]河南科技大学的巩晓阳等人探讨了美学中的诗词歌赋可以揭示物理现象之美、蕴含物理规律之美、形容物理学发展之美三方面阐述两者之间的和谐美,探讨了美学对物理学的教学产生的深远影响。[8]但目前,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人文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基本不太了解美学原理,将美学原理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不够紧密。而且,将美学与自然科学结合主要都是专门研究美学学者提出来,对自然科学知识相对缺乏,只是在传统美学上“贴片子”,贴上一些自然科学概念。很多结合过于生硬,并没有被广泛推广。[9]而在物理化学这门课提到与美学结合的文章就更少,物理化学的教学老师主要从自己各种实际经验中给出了一些提升物理化学教学效果的建议。比如湖南工业大学的李广利等人建议将人文精神融入物理化学教学,通过分享物理化学趣闻轶事,引入物理化学科学发展史,挖掘物理化学定理和公式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同时传递了人文精神,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科学精神等方面人文素质。[10]这些方法建议中,有不少实际上都是不自觉的将美学的某一个方面在物理化学教学的应用。由于缺乏相关美学知识,使得美学方法原理与物理化学结合的不够。或者不涉及到美学的改革,或者停留在运用诗词等简单方法,我们结合自己经验,从美学原理的研究内容特征原则等方面出发,对美学在物理化学中应用做出一些探讨,希望对美学原理与自然科学结合有所启示。
3美学与物理化学融合的方法及措施
3.1寻找物理化学中存在的美学特征
科学美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将科学美的欣赏可以贯穿整个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通过欣赏科学美,学生自然而然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科学美的含义包括简洁性、对称性以及统一性等特征。简洁性不但指理论的数学表述精简,而且包括逻辑前提的简单(即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公设或公理尽可能少)。物理化学中的理想气体定律相对于实际气体的范德华方程、维里方程等,形式简洁,但包括了气体主要特征参数及规律,与哲学中的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思想一致。整个热力学主要以热力学三大定律为基本假设,结合适当的概念推导出,符合逻辑简单原则。对称性的概念来源于日常生活,比如动物体外部一般左右对称,大多数花簇具有旋转对称等,化学中的分子、晶体中也具有很多对称性。物理学中的对称性被定义为在某种变换或操作下,形式不变的特性。每一种对称性存在一个对应的守恒定律。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是时间平移对称性的结果。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Q1/T1+Q2/T2=0则体现直观的对称性。化学平衡中范霍夫方程、相平衡中的克拉伯龙-克劳修斯公式以及动力学中的阿累尼乌斯公式在形式上几乎一致,是科学美中统一性的代表之一。[12]几何对于科学与艺术的联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绘画中,如何将三维物体反映在二维画面的透视问题应用了射影几何。[11]在自然科学中,欧几里得的平面几何奠定了自然科学公理体系,成为建立任何完备知识体系的典范。物理化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热力学,而经典热力学理论已相对成熟,除了几个基本定律外,别的公式往往可以从基本定律推导出来,已接近于公理化体系。另外,物理化学的动力学一章中,对动力学方程的精确求解往往会导致混沌的出现,化学混沌与分形几何也能体现很多传统美学特征,比如平衡、和谐、对称等。但分形的对称又超越普通的美学对称,它既不是左右对称也不是上下对称,而是画面的局部与更大范围的局部的对称,或说局部与整体的对称,从而为美学注入更多的研究领域。
3.2将美学表现形式与物理化学教学相结合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戏曲音乐以及神话图腾等有很多美学元素,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它们所描述的对象或者采用的方法往往可以与物理化学结合。诗性直观是美学的重要课题,诗性言说是审美活动的呈现方式之一。将诗词歌赋引入到物理化学教学,被证明是引起学生兴趣有效方法。[12]物理化学包罗现象广泛,在物理化学每一章几乎都可引入适当的诗词描述提到的现象。比如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引入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描述不可逆过程。在《沁园春·长沙》中的一句诗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本意是探寻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但也可用来形容自然现象化学变化过程的决定因素。在界面现象章节,可引入曹操《短歌行》中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描述露水与荷叶之间的界面现象。除了诗词歌赋,音乐,图画,影视,戏剧等等都是美学的表现形式。另外,喜剧与悲剧,崇高与优美等都具有强烈的美学色彩,是美感经验的形态。[13]现在丰富的科幻文学,影视作品,内容涉及时空旅行,平行世界,多维世界等等,都是与物理化学比较紧密相关的,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引入,对丰富学生视野,引发学习兴趣有较大帮助。悲剧通过借助于产生的痛苦,怜悯等情感,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一些科学人物的事迹具有崇高的意义,有些科学家则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在教学过程适当引入对学生可以进行隐性渗透式的理想信念、使命感和科学精神等教育。以部分同时具有崇高和悲剧的事迹为例,玻尔兹曼提出“原子论”,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唯能论”矛盾,最终在重重压力之下玻尔兹曼以自杀结束自己一生,然而他死后不久原子论取得最终胜利。另外图腾是美学的一种表现方式,容易唤起人们心中的崇拜、敬畏以及好奇等各种感觉,也是早期美学的起源,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相关的神话传说故事流传下来,也体现人们对世界以及人类起源的探究。中国的《山海经》、《封神演义》等书籍描绘的各种神话、怪兽,体现了人们丰富的直观想象力,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青龙、白虎、朱雀以及玄武被认为是中国的四大神兽。而物理学中也有四大神兽,分别是薛定谔猫,芝诺龟,拉普拉斯兽,麦克斯韦妖。它们分别联系物理学的不同领域。在讲授热力学第二定律时,可以结合中国四大神兽,介绍为解决热寂论而引入的麦克斯韦妖。
3.3将审美的一些基本原则、思想有机融合到物理化学中
审美判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无功利性,审美是为了追求心灵自由和内心愉悦,而不寻求直接利益(经济等方面)的满足,尽管很多与美学相关的作品可能在市场上有很高价格。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书中,充分认同了审美鉴赏是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在感性个体上的统一,将人的纯粹主观而不涉利害的快感作为审美判断的唯一标准,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14]科学美中的无功利性可以体现在理想化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符合实验(实际)。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过,科学家研究自然并不是因为实用,而是因为自然之美使他获得愉悦。狄拉克坚信数学美所具有的真实性,他认为使一个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它符合实验更重要,这也是他提出反物质概念的信心。物理化学中,理想气体定律可视为理想化方法的一个简单例子。另一个重要的理想化方法是热力学可逆过程,它是热力学最重要的过程,很多定律公式都需要借助可逆过程这一概念,但它是无限缓慢的过程,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卡诺基于热力学可逆过程,卡诺由理论上的可逆热机,得出卡诺定理,以确定热机的理论最高效率。当时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为追求提高热机的实际效率,其中一个主要思路是改变热机中的工作介质,这确实有一定的生产实用价值。然而卡诺定理却说明工作于同温度的两个热源之间,无论工作介质怎么变化,都不会改变热机的理论最高效率。由此看出追求实用价值与理想化方法是具有很大不同的两种思路。
3.4想象力与科学发现的紧密联系
想象力是美学创作欣赏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源泉。在数学中,有各种猜想,比如费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的猜想,希尔伯特的23个数学问题甚至可以说是20世纪数学发展纲领。随着自然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和越来越远离经验事实,想象力将日益显示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教师的责任在于向学生展示知识的魅力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要积极鼓励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15]美学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化学领域,除了少数的事例外,比如凯库勒梦中发现苯环的结构,想象力对科学研究创造的作用似乎还没被广泛发现或提及,老师教学过程中对想象力的重视可能也不够,这个可能需要广大化学家的共同努力。
4结论
自然科学范例篇5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是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知识有效结合的纽带,文章从充分利用本土自然环境资源出发,以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研究小学自然科学学科课程的学习资源开发和探究学习活动。提出本土自然环境资源可以作为国家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以丰富教材内容,有效实施教学;本土自然环境资源还能打破书本教学的局限性,构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场景,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关键词:
本土自然环境资源;小学自然科学;课程资源开发
在学习化社会中,不再把以学校制度为中心的教育部门与非教育部门截然分开,学校不再是社会中的一座“孤岛”,而是学习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自然科学教学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应该成为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学习的有效结合的纽带,既使自然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又使各类教育资源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对小学自然学科而言,指导儿童初步认识自然界、了解自然是其必然的学习任务。同时,《自然教学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家庭及社区环境中有着丰富的本土自然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有利于拓展科学教育的空间、丰富教育方法、形式和手段,使它们协调一致地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自然科学教育在这方面存在内容缺失、教师教学无从着手的问题。本文试从如何充分利用本土自然环境资源,以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研究小学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资源开发和探究型学习活动。
一、本土自然环境资源概念的界定
本土自然环境教育资源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现实生活中本土的自然环境,即指学校所处的这一大的自然环境,学校里的自然角、草坪、种植园、学校旁的小河以及学生置身其中的自然人文环境,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的开发点。我们认为教育应立足实际,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这些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二是指教育方法本土化、自然化,即深入现场和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与丰富的本土自然环境材料直接互动,自由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二、本土自然环境资源与学科教学的联系
1.资源的多样性与主题探究学习
在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的时候,水、动物、植物不可避免地成为学校自然课程关注的主题。为此在进行自然课程开发的同时,我们充分关注了校园边上的小河这一资源的综合性,从多角度构建了“关注小河,保护水资源”这样一个集五大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环保主题教育,这其中既有科学领域的“有关水的特性、有趣的水”等知识性的了解,又有学生自发形成的对小河净化系统的探究、对水生植物多样性的研究等倾向于社会性领域的探索,同时还结合学校的艺术学科开展自然观察笔记的活动。在主题的实施中,从某一领域切入,寻求多个发展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不同的内容之间产生联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构建自然科学综合主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将平时的自然学科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充分挖掘、利用本土教育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内容,注重他们的经验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2.学科探究学习内容的本土化
上海属于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各种动植物的活动生长都明显地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着。《自然教学纲要》明确指出课程内容要适当照顾季节性,这在季节特点显著的上海地区就显得格外重要。况且学校处于曹杨新村,这是一个有着60年历史的工人新村,其地貌、交通、设施都别具风格。核心地带的蜿蜒小路风景怡人,植物多样,不同季节有着不同的风貌。为此,自然教师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利用一条路周围四季的景色为线索,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到季节的变化。通过这样一种较为长期的观察,学生的亲历性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对于他们观察能力和积累能力的提升可谓大有裨益。从中我们也感受到真实、丰富、淳朴的自然环境是开展本土化教育的重要保障,家庭、社区、学校的人、事、物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鼓励教师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特有的、感兴趣的现象及事物,鼓励学生对遇到的问题和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大胆探索,在直接感知中学习,从而使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实际生活、亲身体验感受本土文化,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氛围。
3.学科学校资源的可视化
作为学校的重要科学教育资源之一,自然生物角是学校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随手可取的教育资源,然而它应有的作用却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我们在立足本土资源选择主题内容时,把本土植物的种植活动作为自然学科的再设计主题的基础。通过在校园内种植一些常见的植物,让教学和本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种植过程中对自然角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自主探索。此时便可利用这一有利的资源,进一步支持、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由于现行的自然课本中有一部分材料是难以在课堂中完全呈现的,比如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动物的繁殖等内容,这些内容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观察期和一定的种植条件,为此我们在布置学校自然生物角的时候有意识地把课本知识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有意识地整合教材中的内容,把观察重点放在了当地特有的植物和动物上。学生结合对身边的自然生物角内的植物和动物的观察来体悟教材中的知识点。这样一来就使课本知识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了,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情。例如教学《植物的茎》一课,由于学校中缠绕茎的典型材料并不常见,恰好学校生物角种植了丝瓜和豌豆,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型的茎,为此我们只要把这些茎作为补充材料,运用到教学之中,即可使教学设计更为贴近生活。通常由于教学选择的内容与环境创设植根于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因此,能形成学生、教师、环境三方面有机互动:环境生成主题活动,环境又在活动中不断发生着变化,促进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牢固度和观察的层次性发展。
三、开发本土自然环境资源,促进小学自然科学课程校本化
课程实施的最高境界是让学习者的生活与学习融为一体。言及于此,大部分的自然学科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很重视自然学科知识点的教学,但是新课程倡导自然学科应该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因此科学知识的应用被视为科学教育的关键环节。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27.66%的自然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忽视将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进行联系,造成了所学知识内容与本土环境相脱节的现象,使学生产生自然脱离实际的错觉,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将科学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也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可见虽然新课程理念已不断深入人心,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忽视将小学科学课堂知识与本土日常生活环境、自然生物资源相结合。为此,如何进一步开发本土自然环境资源以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已成为当前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
1.实现生活即课程
课程实施的最高境界是让学习者生活与学习融为一体。言及于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最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无论理论上、观念上怎样坚定地认同小学生校本课程与小学生的生活的关联之重要,也不能保证小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一定能切实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保证小学生真正在生活中萌发智慧和情感。要使生活真正起到促进小学生发展的作用,不是让小学生静坐以待,而是引导小学生投入到本来就属于自己的生活中去,在活动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我们坚信,对于小学生而言,缺乏实践的学习几乎是无效的学习。因此,我们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科学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过滤、筛选”,这些内容是以本土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是多样化、感性化、趣味化的活动,从而形成主题网络。
2.强化和丰富学科的整体性
生活化的学习有利于知识、经验及相应的学习策略的迁移,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成效。从小学生的生活中挖掘的教育资源、主题活动来源于小学生生活的环境,能兼顾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贴近小学生兴趣,并具有时代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在真实的环境里去体验、尝试、发现、收获、表达。活动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每位学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探究过程中情感态度是积极主动的,思维是活跃的。小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灵活的,也是有序的,他们会沿着他们自己创设的轨道一直运行下去,关键是要提供给他们自主发展的环境。活动中,小学生自己试着确立主题,当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主题。小学生有充分自主的机会,应使他们以自由的意愿去构造他们认为统一的价值和规律。同时,在与小学生分享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地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挖掘,努力成为小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聆听者,对小学生的言行进行有目的观察和了解,及时抓住小学生兴趣所在,促进小学生的整体性学习。
3.突出学习在生活环境中的浸润,提升学校效能
走进小学生世界,关注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是教育内容选择的首要依据,同时,兴趣和需求也是引发小学生自主探索的动力。强调从学习浸润于生活的角度来看待本土生物资源的整合作用,关心小学生所获得的学习经验,而这种经验对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尤为重要的。在主题探究实践中,由过去教师主导整个活动过程转变为教师成为小学生活动的合作伙伴、引导者和材料提供者,让小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从强调计划性到小学生的兴趣需要与计划性相结合;从固定的活动内容到以小学生兴趣为本开放的主题活动;从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发展;从封闭式教育到走出小学校园,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从“牵着学生走”到“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走”等。
四、基于本土自然资源的探究学习资源的开发
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教育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也是课程资源。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包括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所以我们在努力开发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可供课程资源开发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而现实教学中,不同的地区使用同一套教材的情况普遍存在,教材中所涉及的自然教学资源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学情。目前,本地区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本土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小学科学教学实施和学生的有效学习。其实,在我们身边可供开发的自然科学教学资源极其丰富,如环境资源、动植物资源、科普设施资源等。学校可组织教师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从而促使教学资源更有效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1.引种本土植物,创设校内环境资源,进行观察实践活动,营造探究学习资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离开来。”由此看来,建设一个让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学习的校园实践基地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我们依托社区优良的居住环境,结合学校实际,并借助志愿活动,我们把种植实践区分成12个种植箱,第一期分别种植了黄瓜、四季豆、薄荷、玉米、紫贝天葵等12种上海地区常见农作物。以学期为周期轮换种植品种,并结合自然课程开展了有计划的植物观测活动。例如:我们结合一年级自然课中《认识植物》一课,把学生带到植物园中,让他们去观察各种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研究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在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有哪些异同点,并让他们按颜色、形态等外部特征给植物分类。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不仅掌握了植物的外部形态和生长习性等方面的特征,分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又如五年级自然课中《植物的生命周期》一课,在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植物的画册、图片,在网上了解不同的植物种类,带来自己喜欢的一些植物。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将长周期活动结合自然观察,让学生将实践动手与书本理论相结合,学生好奇心很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师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点评的方法进行,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对植物的繁殖生长周期作一个长时期的观察和记录。比如每人发一粒菠菜种子,请他们在校内指定区域种下种子,在短短3个月中就经历了菠菜的繁殖周期,让学生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种植也间接教育了他们“要珍惜食物,因为食物来之不易”的道理。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拓展课的实践,组织了学生进行校园植物游览认识的活动,通过对合欢、樟树、向日葵的观察使他们对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同时借助学校已有的丰富植物植被,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拓展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使他们更加热爱和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这对学校开展的生态教育也起到潜移默化的推进作用,一举两得。
2.结合社区自然资源,开展观察实验活动
利用课程资源积极指导儿童的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它将使学生有机会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探索、锻炼和成长。要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获得体验,并开展一系列的自然实践活动。学校地处曹杨地区,学校的北面紧靠着横穿曹杨新村的曹杨环浜,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地理优势,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自然实验。如五年级《污染与环境保护》这一单元的中污水处理这一课,我们就巧妙利用环浜的特性进行了教学。教材中讲到了污水处理厂的问题,由于学校附近没有典型的污水处理厂,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请学生围绕环浜进行观察,了解环浜水是如何自净的。学生首先制订了各自小组的调查方案,然后在环浜的不同位置取回水样进行观察,然后观察水的净化处理是如何进行的。通过调查,他们观察到了不同地段环浜水的水质情况与居民生活的关系,比如兰溪公园那段由于夏季游船开放和饮食店集中,导致了那段水域水质的下降,同时还发现环浜并没有采取传统的净水处理技术而是采取了一些新的技术。比如种植多种挺水、沉水、浮水植物发挥净化水体作用;放养水生动物有效控制藻类数量;造了一段高度适中的隔水坝,人工形成水位差从而造成河水的自然流动交换。由于采用这种构建自然的水生态系统来净化水质的方式,保障了曹杨环浜这条小河的水质稳定性。在了解了这个情况以后,教师还结合三年级《池塘》一课,有效利用曹杨环浜的生态资源开展了《小水体生态培养的研究》,通过采集曹杨环浜中的金鱼藻和菹菜、满江红、槐叶萍等常见水生植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等不同生物,从而让他们了解到池塘的生态环境,从而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观察实验的环境。为了进一步充分挖掘环浜的资源,我们还开展了外来生物和本土生物的自然观察。笔者和学生分别在曹杨环浜中捕捞了20世纪3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食蚊鱼,将它和本土常见的青鳉鱼、鳑鮍鱼混养。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外来物种的压倒性优势(食蚊鱼甚至能杀死小青鳉鱼),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外来物种有时会给本土物种带来巨大伤害,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到了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性。陈鹤琴先生早就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应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广泛地接触社会和自然”,在实践中探索以大自然和大社会为中心的活课程、活教材。通过这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小学生们从熟悉的本土自然环境中获取了教育的资源,既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又有利于扩展小学生的科学视野。
3.整合本土综合资源,开展主题探究学习
走进小学生世界,关注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是教育内容选择的首要依据,同时,兴趣和需要也是引发小学生自主探索的动力。强调从学习浸润于生活的角度来看待本土生物资源的整合作用,关心小学生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因为这种经验对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尤为重要的。比如在学习了小学《自然》第八册第二单元《废弃物无处不在》之后,我们着重围绕着如何对垃圾分类处理这一问题,让学生调查了解社区内垃圾的分类处理工作。此后,组织了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利用课余时间,以社区内的垃圾处理现状为主题,考察了曹杨社区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社区垃圾回收的过程等若干课题并逐一进行研究。现以《曹杨社区垃圾处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为例介绍本课题的实施过程。(1)课题目标根据课堂讨论结果,向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提出课题目标:社区垃圾处理的现状;给环境造成的主要污染;在垃圾处理及相关环节上可能还存在的问题等,请学生根据平时对实际生活的观察及已学的知识展开讨论,提出假设,并拟定研究方案。(2)研究方案经学生讨论,拟定的研究方案如下:了解曹杨社区垃圾的现状及处理;去环卫站、垃圾堆放点调查分析、讨论垃圾处理及相关环节中可能存在问题;分析、讨论拟定的调查范围和途径;再调查、分析、讨论、验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对策。(3)调查验证为了了解社区垃圾的现状及处理情况,学生利用寒假采访了垃圾回收站,参观了垃圾收集过程及垃圾处理场;经分析讨论,认为上海市在处理垃圾及相关环节上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激励配套措施不足,造成垃圾处理的方式与技术相对落后&mdash;&mdash;&mdash;用混放、填埋的方式处理;(2)社区居民环保卫生意识淡漠&mdash;&mdash;&mdash;造成垃圾收集困难和垃圾分类处理无法实施;(3)环卫主管部门的宣传工作没到位&mdash;&mdash;&mdash;市民(尤其是小学生)环保卫生意识提高很慢。为验证并解决上述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制订了如下三种研究方案:(1)上网调查&mdash;&mdash;&mdash;了解国内外处理垃圾的先进经验和技术;(2)深入社区调查&mdash;&mdash;&mdash;了解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卫生习惯;(3)到环保主管部门调查&mdash;&mdash;&mdash;了解如何落实环卫工作(尤其是宣传工作)。(4)讨论总结,后续研究在调查之后的总结讨论会上,学生个个踊跃发言,畅谈自己在调查中的体会、感想及见解,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有见地地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报告。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沉浸在有主题整合的生活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效能得到显著提升。又如位于本地区的环境监测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科学实践基地,近年来笔者结合这一实践基地,有意识地将自然教材教授和校外基地探究相结合,让学生走出学校寻找更新的发现。比如对五年级《常见的化学物质》一课有计划地引入环境监测站,通过专业实验室中对水的PH值的专业测试,让学生了解到了什么是干净的水及水的酸碱性如何分辨,并对分辨酸碱性的仪器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一根头发的化学测试了解到人的身体状况如何等。学生通过观察对这些科学知识有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认识,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四年级上学习《光源》时,我们结合曹杨地区花溪路景观灯工程,请学生设计一下如何根据社区内的生物生长特点进一步改善花溪路的景观灯,由于身处其中学生们异常积极,通过调查、统计、观察、设计等方式对景观灯的设计、节能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在这些观察、考察活动中我们并没有单纯让学生接受知识,而是在接受的同时,采取小课题小研究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主题探究的方式去了解周围的事物,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由于在整个主题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视身边自然科学资源的利用,更加重视学生的经验,更加重视小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因而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五、本土生物资源与学科统整的思考
虽然开发本土自然科学学习资源打破了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原有的壁垒,但它在实施过程中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还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加以处理和利用。因此,还需遵循以下三点。
1.专注本土地域特征,统整教材内容编排
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熟悉教科书的全部内容,而且每一学年一开始就要通读教材。通读教材是要注意归纳、整理本学年教材涉及的动物、植物、生态等,把它与自然对照分析。就可以做出调整内容编排的规划,做好一年的教学进度安排。由于内容编排适应了当地季节的特点,教师就可以从容准备充分的实物样品,就可以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密切结合的本地丰富的感性材料,保证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一旦错过季节再进行有关内容的教学,只会事倍功半。
2.精选本土特有素材,有效替补课文内容
现行的自然课本中有一部分观察材料是当地找不到或者不易找到的,这就需要选取本地相应的材料,来替补课文中的观察材料。但是在替补过程中我们不能随意,而是应该有意识地结合当地特有的一些材料,并在选取过程中坚持材料的不可替代性。即选取本土材料应有代表性和常见性,切忌在选取中随意替换,否则就会造成认知体系的紊乱,对学生的观察和认识的整体性造成破坏。
3.围绕自然学科课程,开展主题科学探究
自然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应该创造条件,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走出学校、走出教室,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中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在校外开展探究活动时,必须要结合科学主题进行有意识地探究,切忌把这种活动变成一种随意的校外活动,我们要将这种校外主题探究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统整,将其转化为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序列化、专题化,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体验中逐步领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为学生的将来发展积蓄力量。著名自然学科专家李培实教授说过:小学自然课的教学不要把书本知识作为第一性的材料,而应以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作为第一性的材料。自然教师的职能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指导学生直接认识自然界的客观事物。所以本土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教育的本土化,而应根据区域的优势,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索实践活动,使当地的资源优势变成课程的优势,更有利于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使学校科学教育更有效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作者:李冬 单位: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学校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戢守志,等译。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冯喜英,等。素质教育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3]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王渝生。百年诺贝尔科学奖启示录[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1.
[5]张永谦,葛荣寿。永不停息的探求科学真理的人[J]。自然杂志,1982,(5)。
[6]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7]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mdash;9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
自然科学范例篇6
马克思的自然理论是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理论,它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著作中。在当代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的情势下,教育学作为一门启迪心智、关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科学,如何切中时代主题,将“自然教育”不只是作为一种教育的方法而是作为教育的本体论内容纳入教育学的问题域中,从而唤起或教育当代人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可以从马克思的自然理论中吸取丰富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自然理论;教育学;启示
马克思的自然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理论在阐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所达到的哲学原则高度至今没有被超越。对于这一理论,学界从哲学或伦理学方面进行的讨论已经比较多了,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论及它的意义却还很少。当代生态危机现象表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严峻。如果这一关系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其结果必将是人类自我走向毁灭。教育学作为一门关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学科,理应从马克思的自然理论中吸取思想智慧,追寻并把握时代的焦点,适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把自然教育从传统的方法提升为教育的内容,从而真正担负起当代教育的重任。马克思的自然理论是伴随马克思哲学革命产生的一个重大成果。虽说这一理论成果也散见在他诸多文章和著作中,但最系统、最集中的体现还是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称《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手稿》之所以被看作马克思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乃是因为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存在论意义上的哲学革命,亦即通过“感性的活动”(“对象性的活动”)的本体论原则的确立,解释和说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为我们理解人自身和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新的哲学视野。
一、马克思自然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思想
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就是哲学的主题,区别只是不同时期不同的哲学家对之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诚如我们所了解的,在传统哲学特别近代哲学中,随着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的提出,一种“思维主体”的原则得到确立。继之,它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以“自我意识”的纯粹先验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挥。其核心的要义是:“思维”(“自我”)是主体,世界上的其他一切(“非我”)都是来自思维主体的设定和创造。以这一原则来说明人和自然的关系时,便是这样的:人(思维)是主体和创造者;自然是客体和对象。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主体设定客体、思维创造对象的关系,亦即主体对客体、思维对对象是可以任意支配和处置的。不容否认,这一意识主体哲学在反对宗教神学和开启现代历史进程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近代科学的长足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猛发展,都与哲学上的这一理论支持所论说的文化精神是分不开的。但是,由近代意识主体哲学提供的这一套解释人和自然关系的方案,到19世纪上半叶开始逐渐暴露出它的诸多问题。随着意识主体的无限扩张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贪婪,原来被征服和压榨的自然界开始出现报复人类的现象。马克思极其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不仅在他的著作中一般地在经验生活的层面上就现实生活中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给自然界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批判性的揭示,而且特别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这一阐释彻底颠覆了传统意识主体哲学对问题的解释方案,其中所包含的真理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人的认识和了解是任何教育的前提。教育学要形成对人的切近理解和把握,自当不能跟在知性科学(如生物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后面亦步亦趋,而应当追随存在论的哲学路径来判明。正是在这方面,我们认为马克思的自然理论提供了教育学对人理解的新视野。马克思的自然理论,既不像近代唯物主义哲学那样把人理解为纯粹物质性的或生物意义上的存在,也不像唯心主义哲学那样把人抽象为纯粹精神或意识的存在,而是始终是从“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出发,联系作为人的活动对象的“自然界”来论人的。在马克思看来,唯有从“活动”(实践)及其活动对象出发,才能达到对“现实的人”的真正理解。无疑,就哲学史来看,费尔巴哈是第一个提出哲学必须达到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的理解的人。但费尔巴哈理解的出发点仅仅是“单纯的直观”或“单纯的感觉”,亦即是说,费尔巴哈不是把“现实、事物和感性”理解为“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因此,“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在他那里仅仅是一句空话。人的本质,在费尔巴哈那里被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即抽象的“类”[1];而自然界,在他那里则变成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1]。对于从感性或对象性原则出发来理解存在的“现实性”,马克思原则上是认同和高度肯定的,且在自己的哲学创造中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马克思认为,问题不仅仅是把“现实性”理解为“感性的对象性”,且同时必须把“感性的对象”理解为“感性的活动”,亦即不仅仅是从“客体”方面来理解,且需要从“主体”方面、从“实践”方面来理解,也就是说,唯有从“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出发,才能达到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的真正理解。正是从实践活动出发,马克思把人看作是自己活动的结果,而作为活动对象的那个自然界则是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自然理论的这一基本观点,我们认为它提供了教育学对人的认识和把握,即是说,教育学在理解人、教育人的时候,必须循着“人”这个对象的基本特点:真正“现实的人”,乃是在实践活动中成就的,且这种成就从来就没离开过他活动的对象&mdash;自然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学在设定或制订教育原则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必须把人理解为一个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而不是已然现存的人。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和特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第二,既然人自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无法摆脱自然界而生活,那么,尊重人自身的本性、需要和特点,以及教育人如何与自然界打交道,也就是教育学这门学科需要注意的教育内容。
二、马克思自然理论对教育学的几点启示
第一,教育在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对象的生成性和动态性。
我们过去的教育总是本着预成论的思路,通过标准化、齐一化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和塑造教育对象。这一预成论在逻辑前提上有两个预设:其一是对教育目的的预设;其二是对教育对象的预设。而整个教育过程,其实就是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方法和形式使教育对象向预设的教育目的迈进。教育的这一现象表明,它实际上是按照工业生产的模式进行产品的生产。这一模式的要求是,无论原材料是怎么样的,它都必须按照预设的统一的标准尺寸进行打磨,以便最后被塑造成为预设的那个样子。显然,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的教育,必将带来教育目的的标准化和对教育对象的粗暴剪裁。其结果只可能是对所有教育对象的“平夷”,即“平整化”。换句话说,预成论的教育,由于把教育对象看成是既定的、不变的、没有区别的,因此,所有对象是可控的、可处置和安排的,可按照统一的规格进行制造和生产。于是,无限生动的教育形式和无限生机的教育对象,便被知识传授的教条化、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性和整齐划一的考试和评价标准所代替。教育的过程严重地丧失了其生成性和给出性。如此而来的教育,不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个性特点鲜明、思维能力活跃、感觉全面丰富、思想富于创造的人,而是将这一切遮蔽起来,使教育对象失去对自己一切可能性的构建,阻断教育对象成为自己的所有通道。而按照马克思自然理论的说法,人的本质不是现成地被给定,而是在实际的创造活动中不断成就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既是其所是又不是他所是。亦即:人是“去”存在(是tobe),而不是已然的现成(不是being)。我们看到,正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这一观点,它提示着我们的教育应当注重教育过程的给出性和启迪性。换句话说,教育的任务是启蒙而不是遮蔽、是引导而不是规制、是激发而不是压抑、是张扬而不是管束。由于人是一个开放的存在者、一个未完成的存在者、一个未定型的存在者,所以教育的真正目的,乃是引导教育对象不断地朝着自己可能的存在去筹划,不断地超越他的现成而涌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存在。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重要的在于,要使受教育者作为人而站立起来,使教育对象作为具有精神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主体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当代教育就是要打破教条式的知识传授、僵化生硬的指标评价体系、齐一化的管教规训模式,真正使教育成为一种对自由的自觉追求。
第二,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特性。
马克思的自然理论,没有把人设想为一个纯粹抽象的理性存在或精神的存在。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现实存在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在《手稿》中他这样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作为这样的存在物,一方面,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一种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与所有的动物和植物一样,是受动的或受限制的存在物。马克思这里实际上提示:真正现实的人,不仅仅是一个理性和能思维的存在者,作为自然存在物,人还有自己的欲望、本能和各种感性需要。也就是说,人是理智和感性的综合体。我们过去的教育总是把人设想为纯粹精神或纯粹意识的存在者,总是以高、大、上价值观念来衡量和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忽略或根本无视人的非理性的存在面。由此,导致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常常把教育对象表现出来的各种非理性的现象都认作是不合理、不正常且是有罪或邪恶的东西加以贬黜和压杀。由之,造成许多受教育者不能正确对待或看待自己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所具有的诸多自然特性,从而导致各种扭曲、变态的心理和不健全的人格。而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竞争的加剧和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人特别是学生族中的这种扭曲、变态心理不断恶化。然而,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今天还仅仅只从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去理解,且诉求于知性科学的解决。殊不知,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对人的存在的理解都缺失哲学思想的原则高度。我们也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感性的丰富性,但现实中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对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严重的偏颇,即过去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规范、原则和知识的层面的意义,而忽略人原本是一个丰盈完满的存在情态,有着自己的欲望、本能、激情、恐惧、焦虑和复杂的情感体验的存在。对于这一情形,我们认为教育学必须从人的自然特性这一角度进行反省。
第三,教育必须把“自然主义”的主张从方法论提升到本体论。
这既是时代赋予教育学的使命,也是马克思自然理论对教育学的昭示。诚如我们熟悉的,自然主义作为教育学的方法论,是夸美纽斯最先提出的,后来卢梭对之进行了发挥(即把夸美纽斯的“外在”的自然引导到“人”自身的自然)。这种自然主义的教育方法在推动教育的发展中曾经有过巨大的历史作用,且也必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生态环境出现危机,在这种危机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的当代,教育学当努力担负起人文学科的使命,把“自然主义”的主张从纯粹的方法论提升到具有实际内容的本体论。唯有从这一高度来理解和阐释自然和人的关系,方能让受教育者清楚地认识到我们面前的“自然界”,不是一般的实体对象,也不是可以无限攫取价值的宝藏,或仅供人类可以开发的“能源库”。它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对面的感性存在的“另一个人”。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真正的“现实的”自然界,乃是感性的自然界。这种直接感性的自然界,其实直接就是人的感性,直接就是另外一个对他来说感性地存在着人。[2]这里,马克思说的“直接感性的自然界”直接就是我对面的感性存在的“另一个人”,是一个具有本体论高度的说法。显然,这一说法或断言,比起当代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都要有原则的高度。因为,它不是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简单的对象,当作一般的生命对象,而是我们对面的“另一个”感性存在着的“人”。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界”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所谓对象性的存在物,它的意思是:一方的存在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其前提条件。凡现实的存在物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2]。固然,马克思这里运用的是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理来论说的。但在马克思这里,把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并使之存在都具有现实性的,不是被“直观”出来的,不仅仅是被感觉出来的,而是在“感性的活动”基础上生成的。这种感性的活动,乃是人和自然界最原始的一种内在关联(原初关联)。借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人一向就在世界中,在他自己活动的参与中。正因如此,马克思指出现实的、肉体的人,是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2]这里的“地球”或“大地”指的是现实的人的存在之根。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对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对人的关系。也正是这样来理解,所以马克思说完成的自然主义等于完成的人道主义,完成的人道主义等于完成的自然主义。[2]马克思上述这些说法,无疑都是站在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来论说的,因此也需要从本体论的高度来领会。
三、结语
既然教育学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学科,既然这门学科的任务是唤醒人们的沉睡意识和启迪人类心智,那么,它就应当追随时代前进的步伐,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响应时代的精神呼唤,去构建自己的学科内容。因此,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日趋枯竭、人类生存遭遇挑战的当下,教育学如何依循马克思的自然理论,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以原则高度去阐释“自然”的含义,且把“自然”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重大主题,深度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以便让人们彻底改变自己的实践态度和生活方式,这是教育学无法逃避的责任。
作者:石泽婷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3539.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各种感受态细胞的特征和用途
本文目录一览: ★、 各种感受态细胞的特征和用途篇...最有个性网名男生
个性网名男生 1、而正是这样“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却...个性的游戏名字
1、饮酒吃风 2、”燕尛六 3、童年破事 4、高玺猫。 5、魅...完美世界好听的名字大全
完美世界好听的名字大全 一、黯然失色的美 二、变质了...桃字好听的网名三个字(353条)
本文目录一览: ★、 带桃字的网名唯美3字 ★、 带有桃...一句话的力量700字初中作文(346条)
本文目录一览: ★、 一句话的力量作文 一句话的力量作...微信网名男生成熟稳重
微信网名男生成熟稳重 1、人非圣贤 2、不悔的年代 3、做...超好听的神仙网名
超好听的神仙网名 一、风里有情诗 二、胭为浓妆 三、同...征文稿范文600字
本文目录一览: ★、 征文稿范文600字篇1 ★、 征文稿范...谐音一样的情侣名(108条)
本文目录一览: ★、 谐音梗的情侣网名 ★、 谐音情侣...超好听的QQ昵称(154条)
本文目录一览: ★、 qq昵称简单好听132个 ★、 很好听的...暧昧的网名
暧昧的网名 1、玩转、暧昧 2、祢得暧昧、 3、暧昧的壹夜...英语比赛演讲稿
本文目录一览: ★、 英语比赛演讲稿篇1 ★、 英语比赛...最红的网名个性网名(150条)
本文目录一览: ★、 最红的网名大全345个 ★、 最火名...伤感让人看了心酸想哭的网名
伤感让人看了心酸想哭的网名 1、嗳伱一玍 2、逃避-逃离...御姐女生飞车名(147条)
本文目录一览: ★、 好看的飞车名字女生 ★、 QQ飞车好...天热的说说短句(321条)
本文目录一览: ★、 天气热的说说 ★、 天气很热的说...如何取一个好的名字
如何取个好名字 1、起名时避免使用繁琐的字 2、给女宝...给女儿起的名字也太好听了!真佩服我自己。
给女儿取名字 1、孩子出生后,又根据生辰八字,周易等...很有深意的三个字昵称(143条)
本文目录一览: ★、 有深意的三个字网名 ★、 三个字...高雅有意境的两个字(116条)
本文目录一览: ★、 朦胧感黑暗高雅有意境的两个字...中标通知书标准格式
本文目录一览: ★、 中标通知书标准格式篇1 ★、 中标...天龙八部三个字情侣名(153条)
本文目录一览: ★、 天龙八部情侣3字网名 ★、 天龙八...干净好听的昵称
干净好听的昵称 1、傀儡的愛是痛苦的 2、谁会在乎我心...f开头的英文名
f开头的英文名 1、Fuller 富勒 2、Funk 芬克 3、Frost 弗罗斯...4字伤感网名(308个)
1、㈧字沒﹄撇ゝ 2、):隍潔蕥 3、℡流年、已尽 4、依...适合女生qq的昵称
qq女生昵称 1、釉色清风 2、迷途漫漫 3、不陌生的£陌生...小学生自我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 小学生自我介绍篇1 ★、 小学生自...生源地贷款
本文目录一览: ★、 生源地贷款篇1 ★、 生源地贷款篇...qq说说短语〖118个〗
说说短语 1、没了你也就没了方向,漫无目的的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