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教师讲课讲话稿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教师讲课讲话稿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与老师们一起交流。下面我纯粹是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来谈谈这样的话题。如果谈的话题能引起大家的一丝共鸣,那我将感到万分荣幸。今天我谈论的题目是《教师如何听课、评课》。谈论这个话题是因为我这次在二十四小当评委有感而引起的。

  老师们都知道,教育为本,质量为魂,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xx年是巩留县教育质量提升年。那么,做为学校怎样抓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听课、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也是教师互相学习、切磋教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下面我就怎样做好听课、评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听课

  听课者首先要明确听课的目的:为什么要去听课?听什么样的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新教师听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观摩学习,主要看上课教师是怎样教的,重点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板书是如何设计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是如何运用的,课堂气氛是如何活跃的,等等。而中老年教师的目的是想通过听课取长补短,互学共进。)这才是我们去听课的目的。千万不要仅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去听课,那纯粹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要在听了他人的课后而盲目地、不加分析地否定自我,盲从他人。要多一份理性的思考:他人的课是否真的很好?为什么好?好的标准是什么?是否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为新教师更应如此。所以一定要明确听课的目的。

  其次还要熟悉教学课标,充分把握教材。听课时要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听课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的结合。

  (1)听什么?怎样听?一听教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了,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二听课讲的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如何;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四听学生的讨论和答题;五听是否有创新的地方;六听课后学生的反馈。

  (2)看什么呢?怎样看?一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教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教具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实验的安排及操作,看教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处理是否巧妙……一句话,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二看学生,看整个课堂气氛,是静坐呆听,死记硬背,还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看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的练习、板演、作业情况;看学生举手发言、思考问题情况;看学生活动的时间是否得当;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教师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是否养成;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一句话,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

  (3)思考什么呢?怎样思考?不仅要边听、边看,还要边思考。

  主要思考:

  1、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于里教材,换个角度行不行、好不好;

  2、对教师成功的地方和不足的或出现错误的地方,要思考原因,并预测对学生所产生的相关性影响;

  3、如果是自己来上这节课,应该怎样上,进行换位思考;

  4、如果我是学生,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

  5、新课程的理念、方法、要求等到底如何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并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二、评课

  评课一种说服的艺术。说服是一种技巧,说服是一种智慧。善于说服别人,首先应善于说服自己。充分尊重别人,是说服别人的心理基础;以理服人,是让人心悦诚服的保证。评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是技术就有要领可操作。评课的原则、要领、形式和技巧反映了评课的规律和技术。

    (一)当前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1、重听轻评。如有些本该评的课而不评,一方面执教者心里没底;二是评课的作用没得以发挥,听课也就失去了意义。

  2、敷衍了事。即使有的课评了,有碍情面,评课敷衍了事,走过场。“不说好,不说坏,免得惹人怪”。评课大部分是虚假的评议,只讲赞歌,不讲缺点。评议会上,经常是发言只有三五人,评议只有三言两面,评课冷冷清清。

  3、平淡肤浅。有的听课者听了一节课后,看不出什么问题,笔记上没写出什么,只是笼统地认为“这节课教得不错”,或者说“这堂课教得很差”。有的评课者虽提了不少意见,但多半是枝节问题,教者板书如何,声音大小,教态等等。总之,评议平淡肤浅,泛泛而谈,触及不到问题,难怪有些老师感叹这样的评议没啥意思。

  4、面面俱到。对一节的评议应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不分轻重、主次,而需要有所侧重。即根据每一次的听课目的和课型,以及学科特点突出重点。但实践中有些评课面面俱到,因而泛泛而谈,难以突破重点。

  5、参评面窄。评议会上评的少,看的多。为了避免冷场,组织者只好指名道姓发言,由于发言面不广,且大多属于被动发言,因此,评课场面冷清,难以形成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热烈气氛。

    (二)评课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坦率诚恳原则。

  3、兼顾整体原则。

  4、讲究方法原则。

    (三)评课标准

  评课作为一种质量分析,首先应该有一种质量标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标准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2、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教学内容科学准确、重点突出是第一位的。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性,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评课时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我们平时听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的不好,效率低,很大的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占用时间过多,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现象。

  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的,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的现象。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什么是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还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看主体活动的发挥等。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

  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看板书: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有艺术性。

  2)看教态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

  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要准确清楚、精确简炼、生动形象、启发性,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总之,作为教师,在听课、评课、学习他人之长的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举措,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早日成长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罗罗嗦嗦讲了这么多,浪费了大家宝贵的时间,请见谅,也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教师讲课讲话稿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兰亭集序》:

    一、说教材地位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鲁人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文明的踪迹,这篇序言代表了曾经辉煌一时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我们应该重温并永恒铭记。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两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说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这类课文要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教材更体现了这样的一个理念。另外,学生是在高一下半学期接触到这一课,他们虽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很薄弱,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归纳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归纳文言实词虚词的义项;

  (2)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疏通文意。

  2、讨论质疑法,通过讨论交流疏通词句及设计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又可以解决疑难。

  3、归纳展示法,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小组内要及时归纳讨论成果并积极展示。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

  以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兰亭集序》的图片导入

  这样导入可以让学生初步领略王羲之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古文兴趣。

  1、目标展示

  目的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学习重点。便于检验学习效果。

  2、 简介作者并介绍“序”

  让学生读导学案上有关作者简介和“序”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简要了解一下“序”的内容、分类。

  3、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划重点字词。

  4 、教师范读

  通过老师的范读,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比如“禊”、“觞”、“怏”等;常考名句中易写错的字词,比如“禊”、“激”、“觞”“幽”等。同时, 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使学生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精练优美、自然清新语言之美。教师相机有针对性的做朗读指导。

  5、小组合作探究,逐段交流疏通预习时存在问题的词句。

  基于这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先解决阅读理解上字词的障碍,因此我设置了小组合作探究,逐段交流疏通预习时存在问题的词句的环节。

  由学生四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合作,这个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把重点的多义实词,如:“毕”、“咸”、“修”、“引”、“次”等,重点的虚词,如“之”、“以”、“其”等,词类活用和句式,归纳整理在导学案上,讨论总结并分组在黑板上展示,讨论不能解决的难句,教师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词句疏通工作。

  6、再读课文。

  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接着分析课文理解思路,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和字词。这一环节既可以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情感思路,又可以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在明确文意的情况下,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作者的感情是体现在“乐、痛、悲”这三个字上。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上的局限,他们很难理解作者在游乐的时候为什么会生出“悲痛”之感,这也是学生理解文意的难点。根据这个情况,就可以设计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一:作者的乐由何来?(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思考,回答)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而“痛”?

  问题三:“痛”与“悲”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因何而悲?(质疑法)

  问题一是对文本的分析比较容易解决。问题二需要老师结合着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过的文章、名句加以引导去感受作者对美好易逝、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如:“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庄周的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这样学生就能顺畅的理解文中作者由“乐”到“痛” 的情感转变了。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死和生都是大事,作者为何而痛?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这部分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准备这样来突破:让学生回顾当学案上的时代背景,东晋士大夫们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玄学、清谈之风盛行。而王羲之的人生观是反对清谈,颇想有所作为,联想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自己的处境及在有生之年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之痛,怎不令他“感慨系之”!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真正含义,也在于此。

  设置问题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悟:俯仰古今,人们对死生问题都会发出同样的感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一般的痛,由一己之痛想到天下人之悲,是千古同悲。

  7、能力拓展

  根据《兰亭集序》中的有关描写,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王羲之与文人墨客在兰亭集会的盛况,100字左右。

  设置这一环节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8、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归纳整理文言词语

  (3) 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并欣赏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相互交流。

  附板书设计:兰亭集序

  “乐”

  “痛” 死生亦大

  “悲” 深化中心

教师讲课讲话稿篇3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今天我要说的课是《渔夫的故事》,这是一篇民间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典型形象——渔夫和魔鬼通过渔夫机智的制服魔鬼的记述,形象的告诉我们: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战胜它。

    学情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强、爱幻想的心理特点,提出“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等具有想象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再想想,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本课我欲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的朗读民间故事。

  2. 能根据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3. 学会用人物语言、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中领会文中人物性格,增强对民间故事的赏析能力。探究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激发学生进行再想象,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相信人的聪明智慧,对邪恶势力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教学中的重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渔夫怎样战胜魔鬼的。

  2.分析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的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

  同学们各抒己见,评议课本剧演得怎样?

    二、探究民间故事的特点

  1.找出魔鬼的外貌描写,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故事情节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3.怎样理解“民间故事立足于现实而又富于幻想”这一艺术特色?

  渔夫是现实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渔夫跟魔鬼斗争的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4.民间故事有什么特点?

  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内容来自民间,有的因有神话幻想情节因而充满神奇色彩。

    三、问题质疑

  假如魔鬼在前三个世纪被救起,会兑现他的诺言吗?请结合课后第三题的故事结尾谈谈你的看法。

    四、布置作业

  想想渔夫会怎样将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教师讲课讲话稿篇4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有幸听到xx育才二小各位专家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授课!四位教师演绎了四节精彩而又生动的课堂,为我们农村小学课堂注入了清泉,课堂的精心设计,授者的激情投入,给我们与会教师颇多感触。

  首先,各位专家课堂上简练流利的课堂用语,潇洒自如的教态,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形象的肢体语言,精美实用的课件制作,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驾驭课堂时的随机应变的能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论是文学功底,还是口头的表达能力,都把自身修养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各位专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了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创设了一种愉快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课堂有新意,有新鲜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从而主动深入学习。

  再就是各位专家都是把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在师与生、生与生交往互动过程中,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更多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专家们针对每节课的知识点,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保证学生个体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维活动和实践操作活动,掌握知识点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老师听专家上课,是比较,是欣赏,也是思考。听课学习,不仅让我见识了课堂上专家们的高深的教学艺术,更是让我在思想上进行了一次意义深远的浇灌。我明白了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那么这些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探讨的乐土。当然,我要学习的不仅在于他们的经验,更是他们的努力和热情,也慢慢意识到自己要学会珍惜。

  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的到来!

教师讲课讲话稿篇5

  《月光曲》一课记叙了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的回答课后的问题,能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突破难点,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的美;理解贝多芬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听了胜利大街小学徐聪聪老师所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的阅读教学,感受颇深,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些许感受:

  一、徐老师注意了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学生读的形式较多,有自读、试读、抽读、评读、齐读等。如为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老师设问:“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并且让学生“用心读,看能否走进他们的内心?”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教者紧紧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乐曲,第九自然段贝多芬记性创作《月光曲》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理解《月光曲子》的内容。紧扣文章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流传的是贝多芬的精神。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了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文本对话。

  三、 注意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读自悟、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的设问注重了珍重学生的感受,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等。

  综上所述,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情感;联系实际体验,沟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读,内化并升华情咸。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讲课讲话稿篇6

    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

  有些教师的课堂语言比较生硬,语气粗重,平板冷淡,少情寡味,犹如教堂里扯长嗓音的诵经声,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也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影响。为此,有必要强调一下,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一点。这里的“甜”,是指充满教师的激情,饱含知识营养,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言语,是让学生在甜美、欢悦的感情所造成的氛围中,集中精力,认真学习的言语。

  第一,语言的“甜”,源自对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爱。只有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喜怒忧乐、兴趣爱好、希望要求。作为心声的语言,才能温和、亲切、甜美。有人对教师这个职业一腔怨气,对工作抱应付态度,动辄生气,迁怒于学生,又怎会有“甜”言奔涌?从教十余年来,我渐渐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看到学生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喜欢他们。缘于这份爱,学生评价我的课堂语言甜而亲切。因此,首先要爱学生、爱职业,有道是言由中出,甜自爱来,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要注意心理修养,善于控制和表现自己的情绪。无论在课外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在走进教室之前,一定要使自己恢复常态,不能把自己恶劣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更不能向学生流露甚至发泄。这种高度的情绪控制力首先来自于平素的心理修养,来自于高度的职业道德。在教室里,每个教育者,都是属于教育事业的,属于教育对象的;即使在课堂上碰到了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甚至有不遵守纪律现象,也应该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绪,和蔼、亲切,讲出“甜”的话语来。

  记得刚上班时,一看到学生捣乱,我就会怒上心头,禁不住狂风骤雨训斥一番,弄得学生颜面扫地灰头土脸。现在想起仍觉得很后悔。我们有义务教育他,但是也要维护学生的尊严,注意方式。可以把他叫出来用甜的语言教导他,这样即维护了他的尊严,同时也会赢得他的感激和尊重。

  第三,注意揣摩言语技巧,运用语气、语调、节奏等把话说得更“甜”一些。甜的言语,除了浸透了感情之外,一般还表现为语气亲切,柔软,但不失庄重感;语调低一点,但不失其速度与生气;语感儿童气足一些,又没有矫揉造作之嫌。话中洋溢着与学生一道探寻知识奥秘的兴味。这就需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语言,尽量把自己失去的童心寻回一些儿来,使自己的口语对儿童的口味。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听出“甜”味来。

  第四,要注意表情的运用。人们的面部表情是丰富多彩的,它最复杂、最敏感,也最微妙。甚至很难用语言表达的细微深刻的感情,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不但要听,还要看。要让学生感觉出语言的“甜”味来,无疑表情可以帮你大忙。如果你面目慈祥可亲,情感表露丰富,会大大加强言语“甜”的效果。上大学时,一位姓顾的老师教我们《理论力学》课,这门课深奥晦涩,但是我们整节课都听得很专注,而且能学会。为什么呢?因为顾老师和蔼可亲,眼神中含着笑意和鼓励,谆谆善诱的语言洋溢着快乐,像叙家常一般,在不知不觉间,每一个知识点像潺潺的泉水一般流进我们的脑海。因此,且不可忽视面部表情的作用,特别是眼神的运用。要让学生从你的眼神中看出深厚而动人的感情,倾心而热烈的嘱托,热情而深沉的关怀。

    二、教学语言的速度要得当

  教学语言的速度“快些慢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并且,这“快些慢些”之间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学问。

  日常生活中,每位教师各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彼此说话的速度总是有差别的。比如,年轻教师说话比较快,连珠炮式;老年教师说话往往缓慢,“挂慢档”;女教师讲话,常常比男教师快;这些都是指“生活语言”来说。至于“教学语言”则属于一种专门的工作语言,它在许多方面与生活语言不同。就拿速度来讲,不论是什么年龄、性格、籍贯、性别的教师,一旦进了课堂,上了讲台,就不应该用日常的生活语言习惯速度去讲课,而必须受课堂教学自身规律的制约,受与教学有关的诸多因素的支配,不得有任意性。

  凡有事业心、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语言速度进行一番科学的分析与检验,都应该认真地探索和把握最科学、最合理的教学语言速度。

  有些教师上课时说话的速度过快,看起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学生听课的效果并不好。我们学校有一位女教师,敬业精神首屈一指,但是讲课的语速太快了。上一句尚未听清,下一句又叽里咕噜出来了,学生们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来听课,久而久之就疲惫不堪了。这正是因为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听课人的大脑对收取的信息处理不迭,势必形成信息的脱漏、积压,导致信息传收活动的障碍甚至中止。

  反之,假使教学语言速度过慢,远远跟不上学生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弊病同样很大。因为,那不仅会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更坏的结果是将导致教学对象精力涣散。我上大学时教《测量》的一位教师,说话的速度很缓慢,慢悠悠说完了上句,沉吟片刻又说出了下句,时常有的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这是因为大脑对所收到的信息已经完成了选择,进行了反馈或储存的处理,这时仍然没有新的语言信息传送过来,一再地脱节、等待,持续时间一长,感官和大脑皮层细胞自然会引起倦怠,从兴奋转入半抑制状态。在心理上也会呈现出厌倦疲乏的反应,降低听课的兴致与效果。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确定和把握教学语言的合理速度呢?

  一般地讲,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教学对象的年龄因素——这是确定教学语言速度的重要依据。给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教学语言的合理速度有明显差别。对中学生、大学生,其感官功能、大脑发育情形与负荷能力都逐渐成熟,呈现出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迅速的特征。这时,他们说话、思维和举止动作都是速度很快的。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教学语言的速度就得与之相适应才是合理的。

  其次,是教学内容因素——这是确定教学语言合理速度的又一重要依据。即,在同一年级,对同一批教学对象,讲不同学科的课或者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由于教材有深浅难易之分,教学语言的速度也应有快慢之别。比如,讲述的速度一般快于讲解的速度;讲浅显易懂的内容一般比讲艰深繁难的问题时说话快。

  再次,是教学环境因素——这也是制约教学语言速度的条件之一。例如,在小班上课与在合堂教室上大课,教学语言速度就有差别;上内堂课与上外堂课也不同。空间大、距离远,语言速度就要相应地放慢。另外,课堂内外环境安静不安静,有无噪音干扰等等,也对教学语言速度有影响。

    三、教学语言的响度要适当

  由于性格、气质、体质、语言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每个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说话的高、低、强、弱各不相同。有的爱粗喉咙大嗓门儿,有的总是柔声细语。各种语言习惯,在生活中一般并不妨碍思想交流。但是,上课堂讲课,说话的高、低、强、弱就是个不能不讲究的重要问题了。如果响度不当,不光对授课效果有影响,而且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有关系。响度合理是理想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一切运用有声语言的场合应当讲究的问题。

  教师上课,传授知识,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活动。为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不努力寻求教学语言的“合理响度”,也就是使自己说话的音高、音强、音长达到和控制在最适当的程度。具体标准是使坐在每个位置上的学生都能毫不吃力地听清楚教师讲的每句话,发出的每个音节,并且耳感舒适。如果达不到或超过这个合理响度,就会妨碍信息传递,影响听课的效果。

  不少教师自恃声音“宏亮”,即使在小课堂上课也习惯于放开嗓门,像在大会上讲演。殊不知这种习惯的坏处实在很多:首先是讲者不必要地做多余的功,无谓地消耗能量和精力;其次,由于学校教学区的建筑结构,不论楼房平房,总是一排排教室毗邻连接的,当这屋上课时,那屋也在上课。如果某个教室里教师讲课声音过大,对四邻是很讨厌的干扰,对整个教学秩序也起着破坏作用。再者,对本班的学生来说,超过所需响度的讲话会使听者感到太受刺激,心神不宁,影响收取信息和及时反馈。这个学期,学校聘请了一位很有实践经验的老工程师讲课,他的声音简直如雷贯耳,学生应该听得很清楚了吧?其实学生苦不堪言,尤其是第一排的学生,不听觉得可惜,听得话又震得耳朵难受。

  反之,如果教师说话声音过小,达不到必须的响度,后面几排座位上的学生就听不清,不能顺利地收取到教师发出的全部语言信息,当然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讲课的弊端就是声音太小,后面的学生总提意见。声音不能覆盖全堂,不仅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好像自己自信心不足似的。

  到底怎样科学、合理地把握教学语言的响度呢?这要靠教师自己善于体会揣摩,善于在实践中总结。话是讲给教学对象听的,要时时从听者的角度着想。这里,不可忽视的一个标准,是讲课者本人的耳感。即自己讲话同时,自己的耳朵也在听着。自己说话声音高低强弱,音响效果怎样,自己的耳朵就随时在“监听”和检验,有一种现象很有趣:大凡耳聋或听力弱的教师往往习惯于用过响的声音说话。这正表明,个人的听觉对于个个把握说话响度的重要。

  有经验的讲课,总是很自然地借助个人耳感,根据课堂空间大小,最近和最远的学生座位与讲台间的距离,听课人数的多少,教室有无天花板,门窗是开是关,课堂内外噪音大小等等各种与音响有关的因素,以及个人声音的特点,把握个人说话的合理响度,追求响度的最佳效果。

  对有声语言来说,响度合理的是保证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效果的最重要条件之一。要掌握得好,既需弄清许多复杂的原理,又需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应当充分重视,切切实实地下些功夫。

    四、讲课要有节奏感

  语言节奏是指讲课时语音、语调的高低和说话的速度。

  首先,语音要清楚流畅。教师明快清晰的语音,能博得学生的好感,为拨动学生的心弦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用普通话讲课,避免难懂的俚语和乡音,只有教师讲课字字清晰,学生才能声声入耳。

  其次,语调要抑扬顿挫。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就形成了一种节奏。这种节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就能导致大脑皮层不断产生兴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尔基说得好,“在距离近的地方要避免使用同样的字眼、声音和音节。”语调只有高低相别,错落有致,学生听起来才能精神饱满,兴趣盎然。

  再次,说话要快慢适度。一般来说,说话速度要根据讲课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

  对重点内容要反复地讲,以期使学生加深印象;对难点要缓慢地讲,让学生有回味咀嚼的过程。有时这一点我就没处理好。在学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这一节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力系,而且力系的合成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会不断用到。尽管我在讲述力系合成时刻意放慢节奏,但是从反馈回来的信息看,我讲的还是偏快,立即反映出学生在上课时并没有彻底理解合成公式的内涵。

  对一般内容要简明地讲,使学生了解概要。我的学生曾对我说,如果课堂上老师讲课节奏太慢,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下降,学习热情会冷谈下来。比如在我的一节课中,我采用快节奏的方式讲课。因为这一节中知识点少,而且学生在初中已有所了解,内容较少且枯燥。我就多举例子多设问,并让整节课节奏紧凑,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被我吸引着,这样的节奏既省时间,又能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迅速转入新的知识点学习中。

  因此,适当的讲课速度能使学生在教学节奏中把握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一律用同等速度平铺直叙,那就会机械呆板,使学生一片茫然,不得要领。

  综上所述,良好巧妙的教学语言,即要“甜”,又要有恰当的速度、响度、节奏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教师讲课讲话稿篇7

    一、分析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定语从句的概念

  第二、定语从句的分类

  第三、定语从句的用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语从句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也是高考的一个热点。在英语里,定语从句可以使一个繁琐的句子变得非常简洁,同时,它在人们日常会话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定语从句掌握地扎实与否关系到一个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因此,定语从句的学习和掌握在英语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定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的分类,掌握定语从句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定语从句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与日常英语的应用密切联系,所以定语从句的概念与运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定语从句的复习,需要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原来的遗留问题,因而对句子分析和推理概括能力要求提高了。而高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分析学生

  大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定语从句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比较常用的语法,也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中生的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提问、归纳、介绍、检查、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英语情境让学生参与语言实践,边动口边思考。从语言分析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英语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导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听歌曲填空的形式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的有关定语从句的句子,认真分析句子成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语言学习都离不开语言实践。这节课主要采用讲授归纳的方法来建立定语从句的概念。我将一个定语从句列在投影上,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的成分,从而导出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先行词和关系词,然后逐一解释。通过分析例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对定语从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里我又采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说出定语从句的分类,然后我对其进行进一步地解释和说明,让学生通过讲解概括,总结出定语从句的分类。在此基础上,我让同学们回答出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有哪些,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句,让学生知道每一个代词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以及用法。在讲解关系代词与介词时,我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它们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达到复习的目的。 在讲解关系词that和which、who和that、as和which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说出它们的特殊用法,然后我再进一步加以阐述。从而,引出它们的特殊用法。

    一、that和which的特殊用法:

  1、有些情况下只用关系词that,而不宜用which 。

  a、从句所修饰的词又被形容词最高级或序数词修饰时,只能用that引导从句。

  b、先行词是all,something,nothing,anything等不定 代词时,只能用that。

  c、先行词既有人也有物时,只用that引出从句。

  d、先行词是one of,the one, 或用little,few, no, all, any, only, just, very作修饰时,只能用that。

  e、当主句已有疑问词 who或which时,只能用that。

  2、定语从句中宜用which而不宜用that的情况。

  a、当关系代词前面有介词时。

  b、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

  c、在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定语从句,其中一个从句的关系代词用了that,

  另一个宜用which。

    二、who和that的特殊用法:

  who、that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通用,但有时宜用who不用that。

  a、先行词是one(s),anyone,someone, those时,关系词使用who。

  b、在there be 句型中,先行词指人时,关系词用who。

    三、关系代词as和which的区别

  as和which所代表的都是整个句子所表示的内容,但是二者有两点不同之处:

  a、在形式上as引导的非限制定语从句可位于主句后面,也可位于主句之前;而which引导的非限制定语从句只能位于主句之后,不能位于主句的前面。

  b、在意义上,as定语从句和主句的关系一般为一致关系,常译为“正如……”,“就象……”,而which定语从句和主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或which从句是对主句的评论。因此,在意思通顺的情况下,which可代替as,而as许多时候不能代替which。

  针对关系副词的复习,因其难度不大,我直接采用讲解法,学生容易理解。关系副词是用来引导定语从句的,它和关系代词一样,具有数种作用。

  a、在从句中代替先行词。

  b、在句中作状语。

  c、连接作用,把两个句子连接成为一个带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

  同时,在解释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练习,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体现精讲精练的教学原则和我校提出的“四转五让”原则。

  3、反馈和巩固

  在讲解完所有语法点之后,为了更加有效地巩固所复习的知识,我设计了两种有针对性的习题练习,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语言操作中,从而达到知能并重的目的。

  4、小结

  最后通过小结,以表格的形式把本节课所复习的语法点进行总结。

  5、板书设计

  GRAMMAR

  Attributive Clause

  6、布置作业

  Finish off the exercise paper。

教师讲课讲话稿篇8

    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山行》,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

  3.反馈:瀑:注意右边字形。

  比较庐炉偏旁。知道庐山是我国名山,在我国山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4.根据注释自学,读诗句,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5.反馈: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不理解?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1)诗句中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象?从哪儿看出的?读题。(出示庐山瀑布插图)

  (2)作者来到庐山,望见庐山的瀑布,被庐山瀑布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著名诗句。作者在哪儿看庐山瀑布?你从哪看出的?(望即远看,遥即远。)

  (3)作者在远处遥望庐山瀑布,看到了什么景象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读诗句,理解句意,想象意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意境。可以不按诗句的顺序来谈,谈一句,指导读一句。遇有曾经提出问题的地方,注意反馈提问的学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板书:产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使人怀疑它是从天上流下来的。

  (4)读古诗,说说作者笔下的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你们愿意欣赏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吗?(放录像)

  (6)庐山瀑布壮观美丽,作者不由地对它赞叹,面对庐山瀑布,吟出这首诗歌。谁愿意背诵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指名背诵。愿意表达自己对庐山瀑布表达赞美之情的同学站起来背诵。

  (三)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引导学生归纳:知作者、明题意、解诗意、赏意境、懂感情、会背诵)

    三、学习《山行》

  1.按以上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学懂的同学准备向大家汇报,以下方法自选:

  (1)可以说说诗中描写的意境。

  (2)可以有语气地朗读或背诵。

  (3)可以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2.班内反馈

  (1)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被后人称为小杜。

  (2)题目意思:在山中行走。

  (3)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什么了?谁愿意介绍?

  3.学生自选方式进行汇报。教师注意引导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1)远上:山路向上延伸。斜:读xiá。山间的石子小路弯弯曲曲。(在径下板书:小路。)

  句意:深秋季节,一条碎石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由山下一直伸向高高的山顶。

  (2)第二行:在高高的山峰上,白云缭绕,隐约可以看见人居住的房屋。(由白云生处可看出山之高。)(在生下板书:形成、出现)

  (3)第三行: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儿深秋傍晚的枫林。

  (4)第四行:被秋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板书:比)

  4.朗读、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写景古诗,一首是我们所熟悉的有诗仙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又了解了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学习了他的《山行》。两首古诗虽都是写景,赞美祖国山河,但李白的诗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杜牧的诗鲜明自然生动。课下我们可以读读李白和杜牧的其它几首写景诗,体会两位作家诗歌不同的风格。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4337.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梦里水乡随笔散文
下一篇:运动会稿件300字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