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科技小论文怎么写范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科技小论文怎么写范例篇1

  一、用知识分类论与教学论分析人教版课标教科书中的习作安排

  (一)写作内容(陈述性知识)

  1、要求表达的的认识有所拓展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记实文,除了传统题材外,增加了现代元素与文化元素,如记事要求写民俗,写参加艺术活动,写对生命的感受等;想象文,拓展了看图作文如漫画作文和图片报道作文,增加了对未来的想象,如“未来的我,未来的家乡,未来的发明”等。应用文除了读后感、书信以外,增加了导游词、活动总结、还要求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

  2、要求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

  随着写作素材的拓展,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既有对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的情感,又有对世界遗产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情感,既有对现实生活,又有对未来生活,既有科学生活,又有艺术生活的审美情感;对以人为写作对象来说,既有对己的反思、又有对别人的敬佩,还有对生命的热爱的情感。

  (二)写作技能(程序性知识)

  1、简化写作程序性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要求,写作技能有所简化,突出最基本的写作技能,比如,“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怎样写具体”“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等。

  2、以“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为载体

  第二学段以是“我的发现”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比如三下册的发现拟人句的特点,四上册发现“仔细观察与写具体;第三学段是以“交流平台”为载体,交流对课文的表达方式的学习体会,比如五上册的“学习说明的基本方法”,六上册的“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的描写”等。

  3、以小练笔训练子规则

  写作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需要训练。教材安排小练笔训练程序性知识中的子规则。比如,四上册《颐和园》,“我要学《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在“按一定的顺序写”中,主要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有如,四下册《金鱼游到了纸上》“我好象看到了围观的议论的情境,我想把它写下来”,主要学习对话描写中的“群体的议论”;再如,五上册《落花生》,“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在借物喻理和借物喻人中,主要学习借物喻理。

  (三)写作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主要是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构思策略和修改策略。

  1、构思策略

  比如,三上册第二单元《写熟悉的人》,要求“先想一想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这是初步学习布局谋篇;又如,四上册第一单元《写游览过的地方》,要求“写之前要想想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想想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这是学习选材;再如,三上册第八单元不限内容习作,也要求“动笔前,先想一想自己最想告诉别人什么”,“最想告诉别人什么”,是立意选材的训练。后面这个例也提醒我们,即使是大家眼里的不限内容和范围特别自由的习作,也有构思的要求。

  2、修改策略

  从三上册第八单元开始,多数习作要求写完后修改,如,“把不满意的地方改一改”,“写完后,同学间互相修改”。

  二、用知识分类论与教学论指导习作教学

  (一)写作内容

  写作内容属陈述性知识。认知心理学家主张,写作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形式图式是在两个以上事例的基础上改进的,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写作内容必须要引导学生接触大量的实例。

  1、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与学生的作文关系最密切的图式种类,有自然范畴图式,事件图式,人物角色图式和场景图式。这几种图式的实例皆来自社会生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可以很好地积累写作素材。

  2、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

  课标教材,由于是按专题编排,课文内容、口语交际话题和习作内容范围,有着很大的一致性。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习作内容的图式。比如五上册第二单元的专题是“月是故乡明”,属爱国思乡专题,课文《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表现的都是浓浓的乡情;口语交际是“策划一次活动——浓浓的乡情”;习作是“二十年后回故乡”。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可以积累对家乡的感性认识,升华对家乡的感情,有利写好本次习作。

  3、课外阅读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一是直接来自生活,二是间接来自阅读,扩大阅读面,可以丰富学生写作内容的认知图式,丰富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把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学习了五上册第一单元有关怎样读书的课文,可以介绍名人如何读书的文章给学生,也可以介绍同龄人怎么读书的文章给学生,引导学生扩大阅读。

  4、知识补差

  有的习作,到写作前,学生仍缺乏相关写作内容的认知图式,应及时弥补。比如,四上册要求写导游词,写作前,如果学生对世界遗产了解不多,课前可引导阅读有关著名世界遗产的图文;又比如,六上册要求写如何保护自己,课前可印发有关如何保护自己的常识,如遇到坏人如何保护自己,遇到火灾如何保护自己,一个人在家如何保护自己等,还要印发有关小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实例。再如,五下册《看图作文·守门员》,学生有机会接触足球的并不多,多数缺乏感性认识,应通过观看足球比赛录像,阅读文字材料等,使学生对足球竞赛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来指导本次的看图作文。

  (二)程序性知识

  写作程序性知识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应把指导重点放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运用技能上。

  1、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掌握写作陈述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程序性知识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习的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它的陈述性形式,它是可以言传的,是在书本中发现的知识。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所安排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它的陈述性形式,比如三上册的“我的发现”中“认识拟人句”,要引导学生掌握拟人句的特征,然后通过练习,掌握写拟人句的技能;又如五上册“交流平台”中的“基本的说明方法”,要引导学生认识举例说明、列数字说明、作比较说明、打比方说明等方法,并在练习中掌握说明的技能。

  2、通过小练笔,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小练笔能有效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除。因此,除了教材安排的小练笔外,对“我的发现”“交流平台”的写作知识,也要适当补充小练笔。比如,五上册《回顾拓展》“交流平台”安排的是“人物描写:外貌、动作与语言”,在学生回顾欣赏了课文的有关语段后,应有侧重地让学生练一练。

  3、根据习作要求适当补充程序性知识

  多数习作之前,教材没有安排小练笔,可根据习作要求,适当增加小练笔。比如五上册第二单元《二十年后回故乡》要求“回忆一下课文中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并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习作之前,可以随文安排小练笔,学习通过抒情或议论来表达思想感情。对每次习作要补充的程序性知识,最好两个学段统筹安排,比如,写人的习作共有几次,怎么把“用事件来表现人”“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外貌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安排进去。

  4、程序性知识的课堂指导指导

  首先是要做好课前准备。一是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该次习作重点训练的程序性知识;二是选择体现程序性知识的例文若干篇。比如,五下册《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根据所在单元“交流平台”所安排的知识——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把直接抒发感情定为本次习作重点掌握的知识,同时学习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的描写中表达思想感情。并确定好直接抒发感动例文《我的感动》,在心理活动或对话中抒发感动的例文《关爱》,在环境描写中抒发感动的例文《暴风雨的日子》。

  其次是课堂指导:第一,突出训练重点。每次习作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性进行训练。通常是一次习作突出训练一到两个子技能,尽量避免面面俱到,按照明确题意——感知概念——学习例文——形成概念——练习写作”的顺序进行。比如,《我的感动》的习作,首先就是明确题意,要写的是“令我感动的事”,接下来就是感性认识什么是感动,我们为什么会被感动?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再接下来就是怎么表现自己的感动,如怎么在对话描写或心理描写中表达自己的感动,怎么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动,在后来就是草稿、交流、定稿。

  (三)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是有关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和修改文章的方法与规则,它不是一般意义的作文方法,而是选择与使用作文方法的方式与技巧。比如,直接抒感、叙事中表达情感、在环境描写中表达情感等写作方法都属于怎么表达思想感情这一程序性知识,但怎样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上述知识,是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必须以学习构成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和规则为出发点,以灵活运用有关概念和规则为落脚点。在进行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规则个条件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例文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有关规则。

  1、阅读教学中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渗透

  新课标十分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在教科书中,学习表达方式的提示与要求随处可见,比如,五下册《草原》“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表达上的特点”,五下册《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一些词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三篇短文中找一找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是有关遣词造句的策略性知识;五下册“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再和同学交流”,六上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练习?你觉得这么写有什么好处”,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策略性知识。要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渗透习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2、习作指导课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首先是课前的备课,一是确定每次习作所要学习的写作策略性知识是什么,以此作为该次习作教学的目标;二是围绕写作策略性知识,广泛搜集,精心审计相应的例文;三是准备好有关教具。比如,六上册第八单元习作《记一次艺术感受》,艺术感受的表达,是本次要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围绕艺术表达的学习这一目标,精选例文时要考虑到艺术的主要方面和学生可介绍程度,因此,《我喜欢的一首歌》《我喜欢的一幅画》《看画展》《我学吹笛子》,作为例文。

科技小论文怎么写范例篇2

  写作教学的指导需要有“序”,而且需要科学合理化的“序”。这较为科学合理的指导程序究竟是什么?

  十几年前,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构建了一种写作指导“八步程序法”。对这一指导程序, 笔者曾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第3期)上发表《科学合理化的写作指导程序初探》一文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之后,又进行了多年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模式概述

  这写作教学指导程序的八步骤是:

  第一步,明确目标。在写作训练之前,首先根据这次训练的目的意图,向学生提出这次训练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位学生都心中有数,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研读领悟。针对目标要求,布置学生课前广泛阅读与这次训练文体及题型同类的文章。同时指定(印发)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主要来自报刊)二至三篇,要求学生仔细研读领悟,初步了解这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揣摩其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

  第三步,探讨写法。在上述研读领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对这类文章的写法(主要是构思和章法)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比较异同,寻找共性,探求规律,从而逐步形成共识。

  第四步,训练操作。这一步骤的实施,大体分这样几步进行:首先出示文题,接着进行审题指导,然后指导学生编拟提纲,最后师生同作。

  第五步,交流评议。习作初稿拟成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便结合各自的写作实际,在课上或课后作双向交流,分别谈本次写作的心得体会,尤其是主要困惑,准确而有效地反馈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信息。然后在全班筛选、推举出合乎这次写作要求、最能体现这次训练目的和意图的优秀习作(包括教师的“下水文”在内)与具有典型性失误的习作各一组(每组二至三篇即可),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对比剖析,品评优劣。对优秀习作进行赏析,并揭示其成功的底蕴;对另一类习作则分析其典型失误之所在。

  第六步,指点迷津。经过上述交流评议,随后重点小结归纳出本次写作训练中出现的典型失误,并进而给学生指点诊治的方法。

  第七步,修改重作。要求学生重温此次习作训练的目标要求、基本写法、易犯毛病等等,在进一步明确该与不该“怎么写”的基础上,对照自己的习作当堂进行自改,或者互改。对一般习作要求作大幅度的修改,乃至重作,以便升格提高;优秀习作则进一步加工润色,以便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笔者则有目的有规律(便于轮番循环,且好、中、差兼顾)地重点抽改(面批)几篇。同时,对学生的批改适当作巡回指导并及时检查、验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第八步,总结升华。最后,在整个训练接近尾声时,要求每位同学对此次写作训练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总结经验,分析得失,强化认识,然后写心得笔记,从理性的高度揭示这类文章的写作规律,并力求形成一定的理论,用以指导今后的写作实践。

  二。实践反思

  这一指导程序引导学生走的是由阅读认知到写作借鉴,再诊断矫治到升格提高之路,比较合乎学生的认识感知规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高的认识过程。实践表明,运用这一程序进行写作的指导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每一环节都力求既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又讲求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如,“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诊断、矫治与反思的合理强化,二次训练(重作)的有效提升等等。而且,整个操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几乎都不可或缺。比如“指点迷津”这一环节,主要是归纳典型失误,指点诊治的方法。这一步至关重要,它侧重于从反思的角度解决“不该怎么写”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症下药,纠正偏差,从而走出写作的误区。

  其次,这一写作指导程序颇具探究性质。它克服了传统意义上的让学生机械吸收写作知识概念和抽象理论的弊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写作的基本规律。虽说文无定法,但并非无规律可循,这一指导程序重视文章写法尤其是构思和章法的探讨,这无疑是探索文章写作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三,尤为突出的是,这一指导程序突破了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局限。它淡化了老师的“作前指导”,而强化了“作后引导(评讲)”等环节,显然,写作教学的理念先进了,方法优化了。

  传统的作文教学基本采用的是先“作前指导”再“学生写作”这一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每次写作,在学生尚未进行写作实践之前,教师总要作一番作前指导,而这种指导又往往是灌输式的,或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规定必须“怎么写”;或偏重于构思、章法乃至模式等技法的传授,强调应该“怎么写”。于是“限制”不少,“框框”也多了。对于前者,在没有考虑学生获取写作知识、探索写作规律的求索过程的情况下,便把必须“怎么写”的结论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结论先行”,它既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求知的价值;而后者,则易使学生在写法上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从而落入“八股”式的怪圈。

  而淡化“作前指导”,乃至取消它,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自主探索写作的方法和规律,然后在写作实践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进行“作后引导”(包括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不仅可一扫上述“作前指导”的诸多弊端,而且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写作的“真知”。不仅如此,学生如果实践成功了,会品尝到自主探索的甘甜,而这又往往会转化为步入写作殿堂的内驱力;一旦失败了,则会带着困惑乃至“切肤之痛”进入“愤悱”状态,而渴求问题的解决;这时,如果教师能相机启发引导,指点迷津,那学生对写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就会豁然开朗,并能深刻地领会到写作的要旨,渐入写作的佳境。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逐步认识到这一指导程序及运用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指导流程的导向性问题。但凡写作的指导都具有一定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导向性。从宏观上看,要解决的,通常是写作所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是解决“写什么”,还是“怎么写”,需要作一个合理的目标定向。一般地说,解决这两个问题,前者易,后者难。而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模式,有助于学生摆脱不知“怎么写”的迷惘,从而合理地谋篇布局,严谨地构思行文。因此,在写作指导的过程中,我们比较重视“写法探讨”这一环节。抓住这一作前指导的环节,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该“怎么写”的问题,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然而,学生写作的形态总是复杂且变化着的,需要动态地加以考察。就现状而言,目前写作突出的问题却是“写什么”的问题。因为,大多数学生缺少的依旧是生活,即使有生活,也往往无积累;而有了积累,又常常没有思考。可这一指导流程恰恰弱化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引导。整个写作指导流程,“经院式”的倾向较为明显,而且还仅局限于封闭式的课堂,“生活化”的色彩较淡。尽管“研读领悟”这一环节的实施,让学生通过课前广泛阅读文章也可丰富一些积累,感知“写什么”,但不是解决“写什么”这一问题的根本。阅读固然是写作的基础,而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学生没有社会阅历,不了解社会,不熟悉生活、缺少生活体验---一句话,没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积淀,要想写出鲜活的文章是难以想象的。仅靠阅读积累,难以治本。所以我们还需引领学生从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本”。而倘能两者结合,则是标本兼治。此其一。

  其二,写作的核心要义是思维和语言,其基本导向理应着眼并致力于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能力。然而这一指导程序重技巧、轻思维的倾向还较为明显。

  比如,“研读领悟”、“探讨写法”等指导环节。如果仅仅是模仿、借鉴技巧,而不学习思维方法;或者只是揣摩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探讨这类文章的写法,为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作铺垫,而不注意感悟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方式,提高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那无疑都是本末倒置。理想写作指导的课堂应该是:老师“带着写作的火种进课堂”,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操作系统的科学性问题。起初,在构建这一指导程序系统时,我们十分重视写作指导细节的完美性,而相对忽视了整个操作程序系统的科学性,尽管这一操作程序比较符合认知规律。实践告诉我们,细节固然决定成败,但前提是整个操作系统具有科学性,一旦系统背离科学,那么,即使细节再完善,也无济于事。系统的科学首先是理念的正确。写作最基本的特质是它的实践性,必须坚持实践的路径取向。实践出真知,写作的真知无疑源于实践。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从写作实践中来到写作实践中去,这是提升、完善写作水平和能力的不二法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可这一指导流程最大的缺憾是,整体而言,写作的指导是由阅读认知到模仿借鉴,而不是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实情)出发,由写作实践到方法探究。也就是说,写作的指导不是基于学生写作实践的指导,写作的探究也不是基于学生写作实践的探究。换言之,即没有把写作实践放在第一位。虽然,这一指导流程要求学生阅读的目的是探索写作规律,但更是为借鉴模仿服务。这不仅不利于让具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学生带着写作实践中出现的困惑问题进入探求写作真知的状态,而且易陷入“结论先行”或“理论先导”的误区,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甚至抑制学生的创造发挥,以致走向平庸,难以写出有创意、有个性的习作。事实上,学生的优秀习作大多不是模仿借鉴而是于实践之中动态生成的产物。

  再者,这一阅读认知又是偏重于“怎么写”的探索,而不是“写什么”的深究,难免有重形式的倾向。其实,“写什么”与“怎么写”是“道”与“术”的问题。“道”重于“术”,因为内容决定形式。更何况,如前所说,过分强调“怎么写”也易使学生误入格式化、技巧化的歧途。学生的写作虽能“入格”,但很难“破格”。当然,引导学生通过“研读领悟”,探索写作方法和技巧,无可厚非,写作不是不要技巧,但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对这一指导流程进行了重构,即将这八个步骤中的第四步“训练操作”调至“第二步“研读领悟”之前。如是,整个写作指导的流程便进入到由写作实践到认识,最后又回到指导写作实践的科学轨道上来。

  (三)程序运用的合理性问题。首先,程序的运用,能否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因生制宜,是决定写作指导是否有效的关键。就本指导程序而言,主要体现在几个核心环节和细节问题的把握和处理上。比如,对写作教学的目标设定,起初我们的认识仅仅是两点:一要具体,切忌笼统空泛;二要有针对性,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重点突破,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写作训练的目标准了,导向明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就不至于盲目、走弯路,也就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然而,即便如此,在多次写作实践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有不少同学难以完成写作任务,写作目标虽有预设但难以达成。究其原因,我们设定的写作目标过于整齐划一,强求一律,没有作分层要求,并不符合这一部分学生的写作实际。尤其是探究目标,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探究能力的,即使都具备,也存在一个强弱的差别。其实,学生写作水平与能力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不同层次和潜质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写作目标与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不仅解决共性问题,也解决个性问题。忽视学生写作的个性差异,不能分层要求,让所有学生追求同一写作目标,让不少学生勉为其难而产生一种“被作文”的倾向,是反人文,非理性的。

  再如,在“训练操作”这一环节上,因受传统写作教学中那种固有的、传承的、保守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似乎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所以仍基本采用封闭型的命题作文形式。这种形式的明显局限性是,由于写作的范围,题材的选择、思想情感的流露以及表现形式等,都有很大的限制性,学生写作就如同“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不仅思维受束缚,创造潜能不易发挥,而且个性难以张扬。而对同一道作文题,不管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认识水准、性格志趣乃至写作时的心境差异如何,都一律要求在特定的空间和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这种不顾及学生写作实际的做法本身就带有较大程度的强制性,因此,学生写作往往处于一种消极被动而非积极主动的压抑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便缺乏兴趣,于是也就渐渐失去了写作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有必要突破思维定势,变革封闭型的命题作文形式,使写作教学呈开放态势,让学生自主地、有尊严地写作。

  如何变革?一言以蔽之,即少搞一些命题作文训练,多一些“自由写作”实践,主要是指教师给一个宽松的范围,让学生自拟或自选一个适合自己写作的题目进行写作,将学生的写作定位在“真实的体验”、“灵动的感悟”、“新鲜的表达”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尽量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写作的和谐环境,真正做到让学生“写他的自得之见,抒他的自然之情,用他的自由之笔,显他的自在之趣”。

  写作指导模式的运用是有条件的,除顾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与能力)外,还应遵循另一个重要原则,即与教学的内容相适应。写作的教学内容是“教什么”的问题,而这一指导程序属“怎么教”的范畴,是关于操作的方法问题,两者的关系要处理好,也就是说,对所教内容该“怎么教”要有一个合理的灵活的定位,否则,不管模式多么科学、多么合理,也只能变成僵化的东西,成为形而上。

  例如,写作教学涉及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而写作中需要探究的一些核心问题,有时某节课甚或几节课都难以解决,这就必须向课外延伸,以拓展写作的空间和时间。因此,这一写作流程的实施也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另一方面,为了克服时间的限制,有时可根据实际需要,用一节课甚或几节课来完成某个教学环节,以便对重点问题的解决作定向突破。

  经过多年的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索,我们深感对这一指导程序的运用关键在于灵活、知变通,防止固化和程式化。虽然上述写作教学指导的八个步骤,是密切联系、环环紧扣、相辅相承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序列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其次序可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事实上,倘能灵活运用且知变通,其意义异乎寻常。

科技小论文怎么写范例篇3

  论文关键词: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论文怎么写,硕士论文,论文开题报告

  一、首先明确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要对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如“选题意义;研究主要内容;拟解决主要问题;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其中,文献综述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同时介绍文献查阅方式和手段。研究内容包括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难点、解决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研究工作进度计划。参考文献一般列出至少30篇。

  二、抓好论文文献综述这个重中之重

  一般来说,“文献综述”是导师关注点,同时也是你需要下大功夫的地方,做好文献综述,才能为论文写作打下坚实基础。文献综述主要由“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与不足”等方面内容构成,全面整理与所写论文相关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在撰写文献综述内容时,必须认真研读文献,不能用简单的相关研究成果简单堆砌的方式进行,因为综述主要是在搜集和整体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中找到以往研究的大体思路,要分点呈现,将文献归类分析,初步了解与自己论文研究相关的前人成果,掌握学者做了哪些研究工作,哪些可作为自己论文研究借鉴,哪些是自己论文创新点与主攻方向。要避免简单堆砌,一定要注意文献综述应带有“评论性质”,带着你的眼光来评判,归纳和评论研究成果与不足,这样才掌握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三、掌握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技巧

  文献资料是撰写硕士论文的基础,文献越详实,那么论文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就充分,对论文框架的建构、写作倾向有更好的把握。硕士论文的文献选择应以与论文相关的经典著作、核心期刊为主,注意文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代表性。从文献形成时间方面看,应以近3-5年的近期文献为主,然后再是时间较长的。

科技小论文怎么写范例篇4

  一、实验过程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点,科技小论文作文教学应从实验人手。我着重从科技小论文的“小”字着手,它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实验场地。乡农科站依山傍水,这里有葱郁的果树、诱人的果实、品种繁多的蔬菜、先进的设备、知识丰富的技术人员,是一个天然大课堂。经过我的积极联系,班级与该站签订了协议,在该站正式开辟了学生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二是时间安排。每个学期我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这里观察、实验、学习。三是购置科技读物。

  (一)准备阶段

  1 制定完善的计划(包括时间、研究方法、人员安排、安全措施)。

  2 教师先到实验基地观察了解,拿到第一手资料,制成图片、课件备用。

  3 上一堂大课,先通过图片、课件展示农科站的概况,再设计一些悬念。如:无籽西瓜的种子哪里来?哈蜜瓜种植需要土吗?仙人掌能吃吗?等等。这样可激发学生到农科站探索的兴趣。

  4 可搞一次“民意调查——关于农科站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现场观察

  观察可分为定向观察和机遇观察两种,我组织学生到农科站实验基地观察,主要采取定向观察。农科站把基地划分为六大块:瓜棚基地、水果基地、蔬菜基地、养殖基地、办公管理基地、实验基地。他们安排专门的技术讲解员,负责指导解答。我先让学生自由观察,然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重点观察、重点思考、重点研究,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观察记录。如何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呢?我鼓励学生,一是向科技人员请教,二是查阅资料(上书店,跑科技馆查阅等),三是上网查询,四是访问,还可以选择其他方式。

  二、撰写科技小论文

  人文的核心是寓于“文”中的人,既然在科学研究中,每个人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思维特点、表达风格迥然有异,我们的科技小论文的结构和语言,应该在不影响其学术性的前提下,迈出个性化的步子。

  学生观察实验回来,手头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怎样运用这些资料撰写小论文呢?农科站这个大课堂处处都有问题,我告诉学生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把它写下来就是你的研究成果。写小论文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告诉学生写科技小论文的法宝,即怎样好写就怎样写。例:一个同学在“怎样思维”的小论文中这样写道:“为什么会有无籽西瓜呢?我又是怎样发现这个奥秘的呢?活动中,叔叔切西瓜为我们解渴,我接过西瓜,忽然发现鲜红的瓜瓤中没有瓜籽,于是一个问题在头脑中闪现:没有瓜籽?这西瓜苗又是哪来的呢?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好奇。问农科站的叔叔才知道,原来无籽西瓜的种子是一种配制出来的新品种。”

  为了让学生写好科技小论文,我常组织学生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小考察,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内容有条理地写出来,使读者知道其中的奥秘或科学道理,以夯实学生写科技小论文的基本功。

  为了使自己的科技小论文教学实验顺利进行,我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活动,举办了“科技小论文展”、“科普小抄报展”、“农科站一行摄影作品展”等活动。为了把这些作品展示活动搞得活泼生动,我还发放小选票,让学生家长、教师都来参与评选,由他们评出获奖作品。

  三、初见成效

  1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班现有学生60人,在调查中,对课本作文感兴趣的只有15人,占25%,对科普作文感兴趣的45人,占75%,科技小作文的优秀率达60%以上,远远高出课本作文成绩。

  2 拓宽了写作题材。

  科技小论文的出现,无疑是一种新生事物,打破了以往司空见惯的“好人好事”的陈旧话题,使作文充满了活力和灵气。论文题材也十分丰富,有调查报告、科学幻想故事、科普诗、三字歌、论文等,不但学生爱看,老师爱看,家长也爱看。

  3 点燃了创新的火花。

  “学贵有疑”,科技小论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据统计,在这段时间中,学生到实验基地观察,共提出215个问题,学生为探求这些为什么,问技术员、跑书店、上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查询找答案,忙个不停,乐在其中。学生在探求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造的创新思维品质。

  4 培育了科学精神。

  科技小论文的教学实验和探究,让学生在农科站这块实验基地上看到了课本上看不到的东西,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自经历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应用上带来的神奇,为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小论文怎么写范例篇5

  一、创设环境,调动学生去“想”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去想。有人说过“幻想是成功之父”。人类自古以来就向往鸟的飞翔,我们今天才有了飞机这一先进的交通工具,可以说,现今很多高科技产品都是在前人的幻想下,经过反复的试验而制成的,所以我认为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中要始终贯穿“想”。首先要让学生敢想,现在虽说实施了素质教育,但学生的想像力依然还是没有真正地得到发挥,有些学生在作品制作中的想法有些奇特,立马就会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而这,其实是我们的不幸。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去想,敢想其他同学想不到的。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使其知道想法的可行性,从而使下一次“想”有了一个好向导。其次要让学生多想“为什么”。很多发明家、科学家从小爱问为什么,促使自己去深入地了解,所以后来在某个领域就取得了成功。“问题不怕多,就怕为什么”。引导学生自己提问,然后他们就会有解答的欲望,努力寻找解答的方法,最后想想“怎么办”。课堂上遇到难题了或在生活中遇到不便的地方,多想想可怎样解决。这个可直接影响他的创造力,只要多想想,有些问题终可以得到解决。

  二、拓宽知识,发动学生去“看”

  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学生自身的体验、探究和创新。由此,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去看很多东西,比如可以看杂志,近年来针对学生的书报杂志很多,学生看得也很认真,特别是《青少年劳技报》、《动手做报》和《少年科学》等,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刊物。他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科学知识、劳技制作的技能;看展览,学校自己的劳技室,看到那么多劳技作品,学生很感兴趣,自然产生做的愿望来;看电视,当然是动手、动脑能力方面的,如《超级变、变、变》、《人与自然》等等,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产生兴趣,丰富知识,激发创意。看的时候,强调学生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要多为自己的劳技制作实践活动做准备。

  三、组织讲座,带领学生去“听”

  劳技学科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才能使基础知识与能力发展、人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过程,最终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创新性地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组织地去听科学家的故事,有很多科学家身上具有相当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令人称颂的高尚品德。如:劳模包起帆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抓斗大王”的故事等。这些不仅仅对学生的热爱科学产生作用,而且对教他们为人处事,也有很大影响;听科普知识讲座,这是一种传统的,但又很有效的活动方法,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都将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前面提到看作品展览,有时光看不行,还要听,听构造,听制作方法,听功能效果,这种听可以让学生对展品有更全面的了解。

  四、搭建舞台,诱发学生去“说”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作品制作过程不可能只由教师一个人说、讲,那样未免太枯燥了,如果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就会发现效果大不一样,例如,当我说到某一制作时,可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做”,“你认为这个方法有哪些缺点”,这样就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他去创新,质疑;如果一个学生有了创作,发明了,还可请他说说创作的原因,过程,材料,功能等,既培养他的说话能力,又可以使大家对他的作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同时也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创作愿望。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有目的的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去说,去实践,也可以让学生从中掌握科学技能的奥秘,从而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如教学《电动钓鱼杆》一文,我就设计以下问题:“电动钓鱼杆是怎样产生的‘吸附’现象的?”让学生各抒己见,乃至相互争论,我从学生的回答中指出:“电动钓鱼杆的吸力取决于它的电能大小,取决于电线所绕的圈数,还取决于电动钓鱼杆与被钓物的距离。物理学中的科学知识能解开许多奥妙,能给人类造福。”进而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为人类谋幸福。

  五、积累知识,启发学生去“写”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指针,使学校教育从“传授教育”向“创新教育”、“小能人教育”的转变,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劳技教学活动的形式、方法很多。“动手”中也包括写的能力,可以结合身边的“社会热点”教师给题,组织学生写写环保小论文,根据植物的嫁接、栽种写写观察日记,根据原有作品改进写写创新小作文等等。书面的表达有时更能锻炼学生,因为写的时候,他们必须先去熟悉、琢磨所写对象,否则就会无话可说,而且,写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理论,写时可以使学生把心里的想法,疑问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表达,便于教师了解。

  六、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去“做”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4896.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公司部门制度
下一篇: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