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山行》教案
本文目录一览:
★、《山行》教案篇1
★、《山行》教案篇2
★、《山行》教案篇3
★、《山行》教案篇4
★、《山行》教案篇5
★、《山行》教案篇6
★、《山行》教案篇7
★、《山行》教案篇8
★、《山行》教案篇9
《山行》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课后2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吟诵诗歌并能背诵。
2、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意思,继而理解古诗的意思。
3、理解古诗中诗眼“爱”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喜爱枫叶,喜爱秋,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出示词语练习:秋天
小朋友们,看到这个词语,它留给你什么印象?(金色的、火红的、迷人的、凉爽的……)
2、秋天瓜果飘香,农田里金光灿灿,多美的季节啊!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个季节吗?
唐代的诗人杜牧也喜爱秋天,(图)这就是晚唐的诗人杜牧,我们还会背他的诗《清明》呢!他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古诗《山行》。(图)
山行是什么意思呢?(在山中行走)是谁在山中行走呢?(杜牧在山中行走)
学习古诗之前,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每一片枫叶后面都有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会读嘛?(径,霜)
学习写字。径是我们这节课的生字,径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偏旁部首是双人旁。霜是上下结构,上扁下宽,是雨字头。 (教师临写,学生描红)(课件:生字词)
还有谁来读一读? 寒山、石径斜、白云、霜叶、枫林
讲到白云时告诉学生:云是地面的水蒸气蒸发上升,聚集在空中所形成的。
枫叶在被霜打过之后,叶子当中的花青素会大量的形成,以帮助叶子抵御寒冷的气候。
3、读完了这些词语,老师相信你们能把古诗读得更流利。(出示古诗)
(1)一句一句地读,(2)读整首诗。(要求: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3)齐读。
4、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听一听老师的朗读,注意和你们读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有节奏,有停顿。)
5、你们的耳朵真灵敏,古人把我们所说的朗读诗歌叫“吟诗”,吟诗就要吟出节奏,吟出韵味。你们愿意试试看吗?(强调音停而气不断)(评价:有点古人的味道了)
(二)、解释词句
小朋友们已经学会了吟诗的第一步:吟节奏。那么诗人在山中行走的时候到底看到些什么,又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的步伐一起去山中走一走吧!
§1
1、诗人坐着他的小马车走进了一片山林中,你能从第一句中找到诗人走的路是什么路吗?(石头铺的路,石径)
2、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图,手示图)(弯弯曲曲的)这石头小路除了弯弯曲曲的,还有什么特点呢?(向上延伸的)诗中哪个词告诉你小路向上延伸的?(远上)
3、诗人就坐着他的小车,在这弯弯曲曲向上延伸的小路上行走着,边走边看着外面的景色,他看到了什么?(寒山)
4、这山为什么被诗人称为寒山呢? (1、深秋季节气温低,冷;2、感觉上:树叶往下落,枝条光秃秃的)
5、是呀,你瞧这深秋的山林里,没有苍翠的树木,没有嫩绿的小草,植物都凋谢了,天气也让人感到了丝丝的寒意,你能读好这句吗?读出寒山的感觉。(指名读)
6、深秋的山林里凉风习习,寒意逼人,树上只有光秃秃的的枝丫,一片凄凉,我们一起来读读秋天的“寒”。
7、小朋友,我们刚刚学习了词语的意思。(板书:说词意)
8、老师告诉你,古人作诗的时候为了要诗句押韵,常常会把语序颠倒,那么我们在解释的时候就要把语序顺一顺。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意思的第二步,叫顺语句。(板书) 老师现在告诉你这句话的语序应该是:寒山斜石径远上,你能试着解释这句吗?(深秋时节的山林里,一条弯弯曲曲石头铺的小路向远处延伸着。)
§2
1、诗人顺着这条石头小路继续向上走着,抬头一看,看到了什么?(图)
2、读一读第二句,哪些词你懂了?那些词是你不懂的? 先说一说你看懂的词。(白云,人家:住户,住家) 不懂的呢?(生)
3、老师在字典上查到“生”有这些意思:出生、产生、活、不熟的。你来选一选会是哪个意思呢?
4、是的,白云产生之后就聚集在一起,随着风而飘动,远远看着它们一团团在山峰的周围围绕着不断的向上升腾,就如仙境般朦胧优美。而这些住户就住在这白云缭绕的仙境中,逍遥自在,无忧无虑,谁能读好它?(你能把我们带入那如诗如画的仙境吗? 老师觉得你真像神仙一样逍遥 谁还想领我们到仙境中走一走?)齐读。
5、看句子,你能解释吗?想一想,语序需要调整吗? 那就直接解释。
6、诗人在这丝丝寒意的山林中发现了如梦境一般的仙境,心情悠然而舒适,谁能吟好这两句?(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3-4
1、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眼看傍晚了,心想着得赶紧找找晚上借宿的地方呀,瞧瞧山上那白云缭绕着的农家应该是可以收留他的,于是加紧步伐朝着山上走去。只在此时他突然大叫“停车停车”!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诗人为什么要停下车吗?自读第三句。先找一找哪个字的意思是你不明白的?(坐:因为)现在请你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停下车?
3、小朋友,你有没有发现,你在解释的时候有些语序发生变化了?是怎么变的?(停车坐晚枫林 坐晚枫林停车)谁能连起来解释这句话?
4、诗人停下车来欣赏这傍晚时分的枫林,看一看第四句,你准备怎么学习这句话呢?回忆老师教你的首先要解释字词,第二要看看语序,第三再解释句子。
5、学生讨论,向老师汇报成果。(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于:比……还…… 二月花:春天的花)(语序:霜叶于二月花红)
6、那么这枫叶在诗人的眼里为什么会比二月的花还要红还要美呢?
(1、 自然的现象,2、霞光照耀:诗人更爱这傍晚时分的枫林,3、整片,满山的枫林)
7、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诗人开始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吗?(寒山)
那么现在呢?你瞧满山遍野的枫林在晚霞的照耀下映得如此的红艳,整座山像是一团团的火球在燃烧一样,那是多么壮丽的景象呀!你能读好这两句吗?
指导:和前面的丝丝凉意比起来,这里还冷吗?在寒意的秋天里找到了火样的热烈,有激情的读好这两句。
8、小朋友们,诗人从开始看见住家住在仙境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一下子爱上了这激情四溢的枫林,你能读好这首诗吗?让我们听出你对枫林的喜爱。
三、感悟升华
1、学到这里,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这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强烈喜爱枫叶的字是哪个?(爱)
是的,这就是“诗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是的眼睛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情感,这个字就表达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也是对大自然的喜爱。让我们带着这份热情,这份爱读好这首诗。
《山行》教案篇2
教学目标:1.会认课后一个生字“径”。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反复吟诵中,感受深秋山林的美丽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径”,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生字卡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
1.同学们,秋天来了,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秋天的山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师播放课件:秋天景致的画面,背景音乐:古筝曲。)
2.(师结合画面描述诗意。)深秋时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傍晚时分,山中的枫树林在晚霞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那火红火红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艳丽。唐代诗人杜牧欣赏着这迷人的景色,久久不肯离去,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山行》。
3.师范读古诗。
二、自读古诗,认读生字。
1.你们想读吗?自己读读看吧,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诗)
2.出示生字卡:“径”,指名读,齐读。
3.出示生词卡,读准字音。
山行、寒山、停车、霜叶、石径斜、枫林晚
4.同位互读古诗,互相正音。
5.指名朗读古诗,集体正音。
三、借助画面,感悟诗意。
1.让我们再次走进深秋的山林,去看看作者笔下的秋天景色吧!
⑴(出示课件:“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图、文。)谁来说说看到了什么?
⑵是啊,深秋时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多美的景色啊!请同学们结合画面,再自由朗读一、二行诗句。
⑶请学生读,师生点评,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与情感。
⑷学生自己练读,再指名读,互评,齐读。
2.(师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图、文),请大家分四人小组一起学习,说说看到了什么。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呢?
⑴生分小组交流画面上的景象,自主尝试朗读3、4句诗。师巡视指导。
⑵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指名读、师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在诵读中感悟诗意。
3.同学们读得真美啊!老师也被这迷人的景色
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想来读一读这首古诗了。请你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师配乐诵读古诗。)
4.你们也想配上音乐读一读吗?(生配乐自己练读古诗。)
5.指名配乐诵读古诗,学生点评。
四、熟读古诗,练习背诵。
1.弯弯的山路,隐隐约约的人家,飘浮的白云,火红的枫叶,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妙的秋景图啊!你们想把它记在心里吗?就让我们在小组里练习背诵它吧!
2.生分小组自主背诵古诗。
3.检查反馈,指名背诵,齐背。
《山行》教案篇3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 技能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寒冷的深秋到来时,在山林中能欣赏到怎样的画面呢?请看:(画面以行书诗文为前景,以山水国画为背景,配上民族音乐,渲染出诗歌特有的古典意境,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教师随机导入新课)
二、感受情境,发现问题,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古诗,结合图片,思考:诗文大致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想从这首诗中读懂什么?
2、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理解词义句意,充分发挥想象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尝试学习,“扶放”结合
1、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行,想想,主要写的什么?读后指名回答。
2、“远上”、“斜”、“寒山”这几个词告诉了我们山的什么特点?(先查字典)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第一句简单画下来。(师展示画得正确的作品)你能在他们的画上找出“远上”、“斜”、“寒山”吗?
4、指导串讲句意:出示训练: 望去,一条 小路 地在 上延伸。 (板书:远上寒山)
5、总结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第一行诗文的步骤是什么?指名回答,师小结: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6、大家看看图,山上有什么景物?指名回答。(板书:白云生处)
8、小结:诗人站在山脚,远远望到山林是什么样子?指名回答,板书:远望山高。
8、你想想,深秋的山林中还会有些什么呢?激发想象,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9、大家想象真丰富,让我们一齐在读中品味这山林的美景吧!学生诵读。
10、看到这样的美景,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呢?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小组讨论理解三四行。分小组汇报结果。根据汇报板书(停车、霜叶),(近景壮美)
11、反复诵读全诗
12、学生串讲全诗含义。
二、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这首古诗词句精辟,让人回味,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这些次能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
2、 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板书:热爱大自然)
三、 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四、 布置作业
1、我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2、搜集2首借景抒情的古诗
3、思考:根据本课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课文第三首古诗
《山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准备
1. 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
2. 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秋是一首歌,秋是一幅画。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歌咏秋天,赞叹秋景,描绘秋色。唐代诗人杜牧漫步山间,写下了入目之秋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图。品读诗歌,我们的眼前出现了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的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诗人紧扣诗题,先写山行途中远望所见、仰望所见: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出了山行途中所见的远景图,意境高远,幽深寂静的景色之中露出一派勃勃生机。接着写了山行途中停车的原因:夕阳晚照下的枫林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车来,那霜染的枫叶红艳艳的,简直胜过二月的春花,集中笔力写出了这幅图画的静景。诗人以细致的观察、绚丽的色彩、流畅的语言,描绘出了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色,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建议1课时完成。
* 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斜: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曲而上。这里的“斜”,为了押韵,可读作。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过深秋寒霜之后变成红色。
* 诗句的意思:一条石板小路蜿蜒伸向山头,在生出白云的地方有人家居住。行路的人被傍晚枫林吸引而停下车来。那经霜打的枫叶在夕阳的晚照下比二月的花朵还要红艳。
* 可以看图说出景物,抓住“白”、“红”让学生感受颜色的对比美。
图文结合、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秋天枫林的迷人之美。诵读时要注意诗的韵律。
* 课后第1题:“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是积累语言的练习,应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在读的时候尽情倾诉自己对诗的感受,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做动作表演。在背诵的基础上默写。
*课后第2题:首先,理解带点词的意思,然后,借助课文插图(或投影、课件)引起学生的想象,教师应适当描述诗中的情景。指导朗读时,再次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揣摩此时诗人的内心情感。学完诗歌后,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果你来到这里,除了做诗,你还会做些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 “课文链接”提供的是描写秋天枫叶的句子。可让学生阅读想象,既扩展了对枫林的感受,又欣赏了关于秋的描写。
教学设计参考
一、看图引入,整体感知
1. (出示挂图)图上都有些什么景物?你能看出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 板书课题,读题。
3. 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杜牧在山中行走,途中所看到的景色。
4. 范读全诗,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二、自读自悟,了解大意
1. 自己试读课文,读通诗句。
2. 抽读,检查。
3.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边读边想:明白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4. 同桌互相读读,讲讲。
5. 讨论不明白的地方,疏通大致意思。
6. 再读全文,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 让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指导读好节奏。
3. 教师配乐,学生随音乐朗诵诗歌。
4.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5. 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朗诵。
6. 练习背诵。
四、探究学习,扩展知识
1. 如果你来到这个地方,你想做些什么?
2. 你了解作者杜牧吗?你还知道他哪些诗?请推荐给同学们背一背。
(李娟)
参考资料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有《樊川集》传世。他的《清明》、《江南春》都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诵读的诗。
《清明》主要写了清明节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而且还要急着赶路,加之又遇上细雨连绵,到处迷迷蒙蒙,诗人的心情是多么的伤感悲愁。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春》主要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色,并借景凭吊了历史,发出了无限感慨。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教案篇6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 优等生能通过学法自学古诗,能创意地表达古诗内
容,富有想象能力。
中等生能抓住重点词,了解古诗学习的方法。
差等生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能基本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投影幻灯片、音乐磁带。
生:准备两首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观看录像《山行》,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 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
让学生背出一两首杜牧写的诗。谈谈对杜牧的了解,通过查字典,翻找资料,请a级生总结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
二、新授
1、初读古诗,回顾学法。
1、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通过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齐读等手段,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请b级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a级生补充点评。
总结出拆散、释词、理顺、连贯。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字典、查找资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3、汇报学习过程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学习古诗的过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
(3)请b级生说出文中的重点词“坐”、“于”、“霜”、“寒”、“生”的意思,请a级生说出“斜”、“生”、“寒”、“霜”这些词的用法好在哪里。
(4)请a、b、c级生用自己的话将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要求a级生有创意地表达古诗内容,b级生能准确理解并表达无误,c级生能在a级生帮助下基本理解古诗内容。
三、赏意境
请学生看黑板上的简笔画,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
1、启发学生说出感觉最美的景色。
1、先请c级生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表达,例:我觉得高山美;我觉得石径美;我觉得傍晚的枫树林美。再让b级生说出怎样的高山、石径、白云、枫树美?把这些景物写具体,最后请a级生创意地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
2、加以配乐,古诗意境,抒发心中的情感。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照一张相。
(4)画一幅画。
(5)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四、诵读
1、指导朗读
要读出节奏美
1、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b级生读,a级生评,再请a级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2、吟唱
2、请a级生用熟悉的曲调吟唱,再请全班同学跟唱。
五、总结
不管是描写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其中都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班齐读《山行》,情感升华至高潮。
板书: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教案篇7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
(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 看到了那些景物 抒发了什么情感 )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 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三,四行:
(1) 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情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背诵默写
1,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结:这首诗正像大家所说的,尽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枫叶的红艳,表现了秋天的无限生机,秋景的清秀迷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非常形象。请大家把这生动的诗文结合优美的图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成一篇文章。
六,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自己命题。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七,布置作业
1,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过清华宫》,《江南春》,《赤壁》等。
《山行》教案篇8
一、课 题:山行
二、教材简介: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作品。写的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诗人能于一般文人为之伤感叹息的萧瑟秋景中,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枫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颇有一种独得之乐。这是一首秋的赞歌,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三、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的意思。
3、通过学法引导,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验诗人抒发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法引导,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的意境美,体验诗人抒发的情感。
五、设计理念:
1、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球心。着力培育学生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以教材提供的古诗为球面。以《山行》为载体,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安排同是写秋的《渔家傲》进行比较阅读,丰富学生的视野。
3、以语言训练为球体。通过对“远上、寒山、坐、红于”等词意和四句诗意的体会,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中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技能,并丰富母语积累。
4、以掌握学习古诗方法为经线。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阅读,自我探究,自我赏析,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以加强学生诵读训练为纬线。通过五遍阅读古诗的方法,让学生达到背诵的程度。在诵读中理解意思,在诵读中想象意境,在诵读中体验情感。
六、设计思路:“五步五读”,即整节课按导入新课、复习学法、学习古诗、课堂小结、课后练习五个步骤进行,其中在学习古诗中进行五遍阅读,即试读古诗,了解诗人;自读古诗,读通诗句;熟读古诗,理解意思;诵读古诗,体会情感;研读古诗,欣赏借鉴。
七、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板书课题:山行
第二步:复习学法 以前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在学生答后,教师出示学法指导小黑板
五遍读诗法:
①试读古诗,了解诗人;
②自读古诗,读通诗句;
③熟读古诗,理解意思;
④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⑤研读古诗,欣赏借鉴。
第三步:学习古诗
㈠试读古诗,了解诗人;
1、学生尝试阅读,思考:
①这首古诗主要写了什么?说说读后给你留下一个怎样的初步印象。
②你知道杜牧这个人吗?
2、师生交流。
①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②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㈡自读古诗,读通诗句;
1、再次阅读,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通过看生字表、查字典或同学交流等方式,扫清读诗障碍。
3、指名读古诗,师生适时正音。
4、齐读。
㈢熟读古诗,理解意思;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划出不懂的字词或不太明白的诗句。
2、按小组通过“查、换、比、顺”等方式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教师出示学法指导小黑板:
理解古诗词意的方法
查:查字典、查词典、查资料。
换:用同义词替换。
比:用相近的词语比较,得出诗中原词的意思。
顺:联系词的前后用词,得出诗中原词的意思。
3、按小组通过“连、调、补、变”等方式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理解古诗诗意的方法
连:将每句诗中各词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句诗的意思,将每句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调:将古诗中词序或名序颠倒的调整过来。
补:补充古诗句中缺省的成分,得到完整的意思。
变:对不可直译的诗意采用变式处理,通过意译得到作者想表达的含意。
4、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
重点词意: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喜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诗意:
驱车沿着遥远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进,
远望山顶白云缭绕那里居住着几户人家。
我不时地停下车来欣赏,因为这枫林晚景太美,
这经霜变红的枫叶远远胜过二月盛开的红花。
㈣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①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体会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3、观察插图,体会意境。有条件的可通过多媒体再现场景,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4、听教师示范诵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开展诵读比赛。
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6、有会背诵的吗?开展背诵比赛。
㈤研读古诗,欣赏借鉴;
1、再通读全诗,这首诗有哪些令你感觉好的地方?
第四步: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3、你还知道哪些写秋景的古诗?
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渔家傲》感情基调为“悲壮”。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让读者感到隽永清新。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第五步:课后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2、背诵古诗。3、抄写《山行》。
板书设计:
山 行
杜牧
远景: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山行》教案篇9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山行》。
2.学会古诗《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古诗《山行》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用具:小黑板,音乐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解题。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径”“飘”
2.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2.为什么称为“寒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5.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山行》教案篇10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山行》教案篇11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8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
作者:王秀亮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脍炙人口,被收入各种版本的唐诗、古诗选集,也是小学语文的传统篇目。最近,我到小学听课,又一次听一位小学教师讲授了这一课。但是,我觉得它对于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性却没有真正的把握。我仔细读了一下教材,原来问题就出在小学语文教材的注释上。
《山行》被编入现行小学五年制统编教材的第七册,诗的正文下面有这样几行注释文字:
①远:山很幽深。②上:山很高。
……
按照注释,“远”和“上”都是修饰形容“寒山”的。依照这个注释把上联改写为今文就是:幽深高耸的绵绵秋山上,挂着一条又斜又窄的石径。远远的白云生起的地方,隐约有几户人家。
应该说,这样理解从字面上看也能讲的通。但是,这样看来,这首诗就都成了纯粹写景的诗,没有多少的情致,也更谈不上什么运思了。
笔者认为,这样理解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它的不准确在于“远”字和“上”字的解释。这里的“远上”,本来是修饰“石径”的,原本不必作什么注释,人们便可一目了然。它跟“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远上”是一个意思,或者说,这个“上”字跟我们今人说“北上抗日”“上”是一个意思。即“向着地势高的地方行进或延伸”。而把“远上”特意加了如上的注释,当成了山的形容词,这样理解,结果是割裂了诗句与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诗的题目是《山行》,诗句自然应当扣了题目起笔,笔者认为,这两句不只是写景的,而是景中寓情、景中寓事。即这二句所写之景实际是写作者的“山行”所关心的问题,——前进的方向和预期的投宿地。这绝不是硬要把每一句诗都要硬拉倒题目上来。因为,不仅是题目点明文旨,而且首句的“寒”字和后文的“晚”字,也告诉我们作者山中行进,天色已晚,到了准备投宿的时候。这样,我们来分析诗的上联,就不难发现它在写景中还透出这样一些信息:
作者“山行”途中,天色已晚——山带“寒”意;宿处尚遥——“人家”“远”在“白云生处”。路径难行——不但“上”行,又是狭窄“石径”,崎岖(斜)。
这样来看,这两句诗就不仅是单纯写景了,而是景中寓事、景中寓情。
应该加以辨析的是,作者写“石径”,目的在于强调路途难行,要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赶路上,而绝不是随意写通往山巅的石阶。
带着这样一些信息,再来从整体上品味这首诗,才可以看出作者运思独到的妙处来。如果顺了这个思路去想,那后面自然应该写作者快马加鞭,急忙赶路,不要误了宿头。但是,杜牧深谙诗中三昧,如果那样写下去,诗就一览无余索然无味了。他在前两句一起一承,引导读者形成思维的必然走势之后,却又笔触却陡然一转,非但不写“我”匆匆忙忙急着赶路,而是“停车”赏景,一派悠闲安然之态。这就在文势上形成反跌,这种反跌,自然会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绝句毕竟是绝句,仅有廖廖的28个字,不许宕开太远。作者顺即说明,为么要“停车”,原来是因为枫林晚景决非寻常的惹人喜爱。因为,红叶在夕阳的余辉映照下,呈现了它艳丽色彩的极至,竟然“红于二月花”。作者的这一转,就把红叶的吸引力给予了强烈的突出,给予了每一个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引发了极度的憧憬之情,把读者从寒山晚景的冷寂中,一下跳进了火红灼眼的的画面之中。也使这样简短的四句诗,有了情致,有了波澜,起承转合,跌宕多姿。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
《山行》教案篇12
教材简析:
《山行》通过诗人的所行、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赞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诗由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构图和谐,抒情自然。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目标预设: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小组内讨论交流。
6、师生交流: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7、教师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3、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4、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 霜 径
2、师范写。
3、生描习字册,师个别指导。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霜叶
情: 热爱自然
《山行》教案篇13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山行》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简介杜牧)(课件: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 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 石径。
① 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 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 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 人家
① “生”是什么意思?
② 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 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 “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 “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 “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 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 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1206.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四字昵称(319个)
1、℡儤ガ長倌。 2、黛眉浅淡ζ 3、徒愛! 4、聂拉斯Y艾...两个字网名男生(326个)
1、带刺怎么拥抱 2、愈演愈烈 3、咲(さき) 4、ex|梦之...女生简短好听昵称有寓意(313个)
1、你的肤与骨 2、会消失无踪 3、疯癫小男人 4、:兲堂...换届选举方案
本文目录一览: ★、 换届选举方案篇1 ★、 换届选举方...积极向上的网名(优选398个)
1、寂净 2、①Io 3、行走人间 4、时光许你不老 5、#夏藍...表白十字短句(313条)
本文目录一览: ★、 表白情话短句十字以内 ★、 表白...男生最把持不住的称呼(234条)
本文目录一览: ★、 男生最扛不住的三个称呼 ★、 让...网名
1、画船听雨眠 2、借口! 3、多情i 4、儿化音显亲昵 5、...汪字谐音取网名(157条)
本文目录一览: ★、 汪字的谐音梗网名 ★、 汪字可以...项目培训心得体会
本文目录一览: ★、 项目培训心得体会篇1 ★、 项目培...英雄联盟手游网名
英雄联盟手游名字 1、玩挵ブ掵运 2、丶秋雨涩 3、酸酸★...生日文案
生日文案 一、祝福你在今天的生日里,幸福与好运,无...适合夏天的温柔文案(225条)
本文目录一览: ★、 特别温柔治愈的文案夏天 ★、 有...简单优雅大气的微信名(314个)
1、韵寒:即蕴涵 2、烟霸 i 3、、爱我要趁早 4、清澈河水...适合小仙女的网名(211条)
本文目录一览: ★、 仙女网名可爱小仙女专属昵称98个...军人使命演讲稿范本
本文目录一览: ★、 军人使命演讲稿范本篇1 ★、 军人...有内涵的文艺微信名(154条)
本文目录一览: ★、 文艺高雅的微信名字 ★、 有内涵...工作转正申请书
本文目录一览: ★、 工作转正申请书篇1 ★、 工作转正...有内涵的网名十篇
有内涵的网名 1、留匣止祭 2、过期的爱 3、花開半夏 4、...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新编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新编故事篇1 ★...七夕浪漫简短情话140句〖117个〗
七夕简短情话 1、天上牛郎织女来相会,地下多情人儿共...健康与安全小知识
本文目录一览: ★、 健康与安全小知识篇1 ★、 健康与...好听的微信名女生可爱
微信名女生 1、药药切克闹 2、身软萌妹 3、蹦擦ッ擦 4、...党内规章制度
本文目录一览: ★、 党内规章制度篇1 ★、 党内规章制...挽留的情话
挽留的情话 1、世界上最糟糕的一种感觉是,你无法爱上...快手涨粉(352条)
本文目录一览: ★、 快手涨粉方法 ★、 快手如何增加...复习打一字196句
复习打一字 1、两点天上来。(猜一个字)—— 谜底:关...诚信的小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 诚信的小故事篇1 ★、 诚信的小故...生日祝福语大全(228条)
生日祝福语大全 1、在这无比温馨的时刻,遥向你敬上一...一句话表达旅游愉快〖137个〗
一句话表达旅游愉快 1、我的家乡风景如画。树木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