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园区总体规划方案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园区总体规划方案篇1

  [关键词]港区;铁路专用线;港区规划;线路方案

  中图分类号:X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24)02-0026-02

  1 前言

  港区铁路专用线是深入港区的大动脉,是实现港区与铁路网双赢的连接器,是物流“大进大出”的必备通道。作为连接港区和国铁路网的关键线路,港区铁路专用线选路方案需要在考虑铁路与港区的相互关系的同时,充分结合路局的运营管理、港区的总体规划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满足水、公、铁综合运输需求的优选方案,使铁路与港口组成真正高效、快捷、准时的运输系统,为铁路运输和港区发展创造双赢的目的。

  2 线路方案研究原则

  按照铁道部“路企直通”要求,港区铁路专用线应保证与港区无缝对接,因此,港区专用线线路方案的研究有别于一般的国铁和专用线,结合本次实际研究情况,制定以下原则。

  (1)鉴于铁路专用线与港区的距离一般比较短,线路爬坡和下降的距离短,高程变化幅度小,调动的空间小,因此,港区专用线与国铁铁路、公路、市政道路的立交,要充分保证各自的净空满足行车要求,确保港区铁路专用线线路上跨下穿节点的方案可行。

  (2)对沿线的拟建工程和在建工程,要充分考虑其实施时间和竣工时间,提前征求管理部门的意见并与相应的设计单位沟通对接,对需提前预留的上跨、下穿通道需提点进行预留,避免因实施时间的不同步造成铁路专用线方案后期无法实施。

  (3)由于港区专用线与港区相互依赖、互为制约的关系,线路方案在符合铁路管理部门的运营管理、满足平纵技术条件的同时,要充分结合港区的总体规划,减少对规划地块的占用,避免对规划地块的切割,确保港区各部分地块的完整和功能的发挥。

  (4)线路方案研究要有全局性,要从铁路专用线与港区和谐统一的整体角度出发,专用线不仅要服从港区的功能布局,更要考虑贯彻执行最新的铁路、港口政策,达到公、水、铁的联运功能,力求使线路方案满足铁路与港区联合体的经济合理、功能最全、联运最便捷。

  (5)线路方案应结合港区站的布置和设备选型,对于货场设有快速装车系统、翻车机系统等设备的,要充分考虑其传输通廊在水铁联运中的连接作用,才能根据港区站设置位置的多变性,进行线路的多方案研究,以便选出最合理的方案。

  3 重庆果园港区铁路专用线概况

  3.1 地理位置和建设背景

  果园港区坐落于重庆两江新区核心区域(见图3.1),东部新城(鱼嘴组团)东部,上距朝天门约30km(航道里程)的长江北岸,渝怀铁路鱼嘴站东侧。重庆绕城高速穿过港区,距渝怀线鱼嘴车站约6km,距渝宜高速约2km,距江北机场15km。

  果园港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物流枢纽“三基地四港区”之一(见图3.2),是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重庆市人民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第三代现代化内河港区,是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又一标志性工程,是长江流域内河规划建设最大的水、铁、公联运港,也是两江新区重要的门户工程。

  港区规划占地4.37km2,占用岸线2800m,规划布局将形成“一港两区”,一港即果园港;两区即渝怀铁路以南为果园港前方码头作业区;渝怀铁路以北为果园港后方港铁装卸、物流加工、仓储区。港区建成后,设计年总通过能力3000×104t,其中笨重货物2000×104t,散杂货600×104t,商品滚装400×104辆。

  果园港定位立足本地,服务大西南,是长江上游地区内外贸笨重货物中转中心、散杂货中转服务中心、汽车运输中转中心。港区铁路专用线的建设符合重庆市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有利于公、铁、水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结合,减少城市交通的压力、减少运输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

  3.2 经济运量

  根据重庆市区域铁水联运现状及发展规划,果园港的货物主要通过重庆枢纽与成都、内江、遵义方、达州方向进行交流,港区建成后通过铁路到发的货运量初期为320万吨,其中发送130万吨,到达190万吨;近、远期为650f吨,其中发送300万吨,到达为350万吨。

  3.3 建设标准

  根据铁路总公司铁运[2008]12号文《关于推进路企直通运输的指导意见》,结合重庆市区域铁水联运发展规划及主要到发货物,港区铁路专用线具备“路企直通”的条件。根据铁路专用线主要满足港区货物运输的需求及地形、地物因素,结合专用线为尽头线路且距离较近,对速度的要求不高,故定为设计速度80km/h的货运铁路。

  通过分析,本次港区专用线主要技术标准为:III级铁路,双线;最小曲线半径500m;限制坡度重车上坡方向6‰;牵引种类电力;牵引质量3500t;到发线有效长度850m,闭塞类型采用自动站间闭塞。

  3.4 接轨车站

  果园港规划区域位于长江北岸鱼嘴镇附近,港区紧邻渝怀铁路,在既有渝怀铁路K44~K46公里附近南北侧均为港区范围,经研究,选择运输顺畅、接轨条件好、与果园港区站距离最近的渝怀线鱼嘴车站作为本线的接轨站。

  4 专用线线路方案研究

  本次研究严格执行铁路总公司专用线建设“路企直通、整列装卸、繁忙干线立体疏解”及“客跨货、原则上下穿立交”的规定,最大限度发挥通道能力,简化作业流程的角度进行方案研究。

  研究在充分考虑果园港港区规划、既有渝怀铁路和在建的渝涪二线的基础上,结合拟建唐复路、疏港大道、果园立交匝道和相关规划道路,以及果园港区站的设置位置,对接轨站到果园港区站线路走向进行深入地C合分析,研究后确定果园港区站设置在渝怀线北侧。

  根据上行线下穿既有渝怀线的位置的不同,研究了两个方案

  4.1 方案I

  下行线线路从鱼嘴站怀化端渝涪左线一侧引出,向东下穿拟建的唐复路、疏港大道、鱼五路及相关规划的道路,至刀嘴村后靠近渝涪二线,跨越绕城高速公路后到达果园港区站,线路长5.251km。

  上行线线路从鱼嘴站怀化端渝涪右线一侧引出,向东下穿拟建的唐复路、疏唐立交的匝道、疏港大道后,线路折向东北以43度的交角连续下穿既有渝怀铁路、在建的渝涪二线,然后下穿鱼五路及相关规划的道路,至刀嘴村后靠近在建的渝涪二线,与左线并行跨越绕城高速公路后到达果园港区站,线路长5.334 km。

  本方案线路全长10.585km。桥隧总长4.979km,占线路比例为47.04%。其中,最长桥梁为果园右线1号大桥,全长482.3m;最长隧道为果园左线鱼嘴2号隧道,全长1050m。

  4.2 方案Ⅱ

  下行线路从车站引出后沿在建渝涪二线左侧向东下穿拟建的唐复路、疏港大道及相关规划的道路后靠近渝涪二线,跨越绕城高速公路后到达果园港区站,线路长5.268 km。

  上行线路从鱼嘴站怀化端渝涪右线一侧引出,向东下穿拟建的唐复路、疏唐立交的匝道、疏港大道后,线路折向东北以27度交角下穿渝怀铁路、渝涪二线,至刀嘴村后靠近渝涪二线,跨越绕城高速公路后到达果园港区站,线路长5.494km。

  本方案线路全长10.762km。桥隧总长5.283km,占线路比例为49.0 %。其中,最长桥梁为果园鱼嘴右线1号大桥,全长352m;果园鱼嘴3号隧道 1080m。

  4.3 方案比较

  各方案的优缺点比较见表1所示。

  两个方案的工程数量及投资比较表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方案I投资最省。

  4 研究结论

  通过综合研究,方案I不仅线路条件好、下穿既有铁路的交角大、工程难度小,而且符合港区总体规划、工程投资省,因此推荐该方案。该方案果园港区站设置在渝怀线北侧,距离港口岸吊作业区约1公里,虽不能直接达到水铁直接联运,但车场的快速装车系统、翻车机系统均设置有皮带通廊直接连接到港口岸吊作业区,可直接与轮渡进行装卸联运,消除了大量的汽车二次转运,剩余的短途转运对港区整体运作的功能影响较小,所以港区铁路专用线的线路方案研究工作应结合港区的总体规划和设备选型,多角度、多方案研究,最终选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满足港区运作的线路方案。

  参考文献

  [1] 赵清为。铁路工程技术手册。线路[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2] 郝瀛。铁道工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园区总体规划方案篇2

  Abstract: As the main carrier of headquarters economy, the Headquarters Business Park (HBP) is a novel combination between headquarters economy and Business Park。This dissertation is an introduction and summary of a typical Headquarters Business Park proje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Headquarters' Economic Zone of Guangzhou Science City,the scheme takes from existing domestic HBP and foreign business park design methods, to seek new innovations。

  关键词:总部经济园区;定位;规划布局;功能;流线;园林

  Key words: Headquarters Business Park;position;planning;function;circulation;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085-02

  1项目背景

  广州科学城总部经济区是广州科学城的重点建设项目,总部经济园区选址于广州科学城位于广州科学城中心区东部,占地约17公顷,园区以大型企业及机构的总部办公功能为主,结合科研、中试、金融等生产服务及部分配套服务功能。

  2规划定位

  2.1 精英社区文化氛围优美、宁静和舒适的社区,为激发创新意识提供理想环境。配套齐备的多元化服务设施,满足社区中的企业及员工工作,生活的各类需求。便捷的交往空间及信息传递平台,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推动社区内产业结构的良性循环,发挥乘数效应。

  2.2 建筑标准化及资源共享化采用标准单元体系,可缩短建设周期及降低建设成本。项目齐全的共享配套服务设施降低了企业间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亦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社区内企业间的交流,沟通及合作,提高了企业的营运效率。

  2.3 提升企业的形象品位总部经济区作为以不断创新的精神为指导理念的知识密集型的社区,可以提升该社区所在城市区域的城市形象和经济定位,同时丰富周边区域的产业结构,为周边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营造一个工作休闲结合、富于文化氛围、设施完善、具现代感、形象高雅的办公社区。

  3总体布局

  3.1 总体结构总部经济区基地为四块相邻并各自独立的用地,于地块的西侧相邻的是三个自然的山体,为使规划地段能和周边环境紧密相连并融为一体,本方案以一轴、四点、一个中心为框架。按平行分区的原则划分四个地块,用贯穿于各个地块中间的共享生态绿化带将各地块串联在一起,并结合各个地块的具体状况于共享生态绿化带的两侧布置建筑组团,形成一带,四园,使原本各独自立的用地连成一气,浑然一体。基于科学大道为主要交通干道并与科学城规划的“蓝轴”平行相邻,本方案于映日路,揽月路和科学大道的交汇处结合主体建筑群布局,设置标志性的入口广场,不仅作为本基地中心标志,还可以作为科学城中心区的标识性入口。

  3.2 功能分区总部经济区的主要功能结构由办公楼建筑组团和主体公共建筑组成,主体建筑群布置于映日路,揽月路和科学城大道交汇处,位于地块的共享生态带东侧。办公楼建筑组团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布置于共享生态带的西侧,总体成平行分区。

  3.3 交通系统车流:园区结合周边的道路系统,于城市次级干道设计出入口,各个地块内均设置了一条车行环路,车流进入场地后随即分流,使人流、车流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人流:园区结合沿街人行道,通过四个地块的各自入口和中心共享生态绿化带直接连通,并将共享生态绿化带及其两侧设计为全步行系统。建筑之间由裙房及开放式的二层绿化平台连接。相邻的地块由过街人行天桥连接并且直往和建筑组团的开放式绿化平台,另外于各地块还设置了一条人行天桥和西面已经建成的孵化区直接相连,以完善了社区内的步行交通系统。

  3.4 多层次的园林系统

  3.4.1 第一层次的园林空间基地周边环境特色是位于其西侧的是三个自然的保留山体,为使规划地段能和周边环境紧密相连并融为一体,本方案于各个地块的中央设置共享生态绿带,通过水面有收有放,有曲有直,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大大开拓了社区空间,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配合以丰富植被绿化和特色各异建筑小品,营造出第一层次的园林空间。在自然保留山体与共享生态绿带之间的标准单元办公组团区,按照各个地块的特征用布置建筑组团将向山一侧的界面打开,运用园林设计中借景的原则将自然山体纳入的各个地块的共享生态绿带园林空间。

  3.4.2 第二层次的园林空间由标准单元及裙房围合形成的庭院是本方案的第二层次的园林空间。每个组团的庭院均西侧面向周边的自然环境,东侧连接共享生态绿带;借鉴传统园林空间组合之中的“对景”和“借景”的设计手法,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使自然环境和庭院空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更加协调。

  3.4.3 第三层次的园林空间每个标准单元组团的二层绿化平台和标准单元的空中绿化休息平台,是园林绿化向空中伸展;立体的园林绿化体系使建筑与园的融合臻于完美。(图4)

园区总体规划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

  工业园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为龙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规划科学、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特色突出”的总体要求,把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平台,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的大发展。

  二、组织机构

  成立工业园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

  三、责任分工

  (一)县发改委:牵头负责我县工业园区扩区调区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材料汇总,进行初步审核并上报;负责工业园区“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的初步审查;负责会办相关县直部门扩区调区的初步审查意见并督促相关部门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关于扩区调区文件的起草、上报工作。

  (二)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拟扩区调区的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负责拟扩区调区的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材料编制并上报;负责拟扩区调区的工业园区土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压矿评估报告的编制并上报;根据省政府核定的我县工业园区土地利用面积,负责工业园区的四至范围(拐点坐标标明)测绘汇集材料并上报。

  (三)县城乡建设局:负责拟扩区和调整区位的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并上报。

  (四)县环保局:负责拟扩区和调整区位的工业园区污染减排任务完成情况的材料编制并上报;负责拟扩区和调整区位的工业园区环境保护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意见编制并上报。

  (五)县商务局:负责提供拟扩区调区范围内的工业园区重大项目审批等所需的相关资料,相关项目数据指标的编制并上报,招商引资工作评价的初步意见并上报。

  (六)县科技局:负责拟扩区调区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及项目的编制并上报。

  (七)县工信委:负责提供扩区调区的工业园区相关数据指标编制并上报。

  (八)工业园区办:负责我县工业园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组织拟扩区调区可研报告、中长期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集约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四至范围勘测定界等工作的基础数据编制,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完成扩区调区申报的11个材料的编制工作。

  四、工作经费

  按照上级的统一安排和布置,按期达标完成扩区调区的各项工作,扩区调区工作的各项工作费用由县政府财政资金统一安排解决。

  五、工作内容

  按照省、市关于省级开发区的扩区和调整区位工作布署,严格按照时间节点、高质高效地完成以下工作:

  (一)扩区调区的工业园区所在县“十二五”规划的编报(由县发改委负责)。

  (二)工业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报(由县工业园区办负责)。

  (三)扩区调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报(由县工业园区办负责)。

  (四)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县国土局负责)。

  (五)工业园区环境保障规划(由县环保局负责)。

  (六)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由县城建局负责)。

  (七)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报告(由县国土局负责)。

  (八)工业园区新四至范围勘测定界报告(由县国土局、县工业园区办的负责)。

  (九)工业园区基本情况登记表(由县工业园区办负责)。

  (十)工业园区隶属本级人民政府关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由县工业园区办负责)。

  (十一)县城市(镇)建设规划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园区调整规划图(分别由县城建局、县国土局、县工业园区办负责)。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扩区调区工作是当前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时效强、要求高、工作量大。县发改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确保扩区调区工作顺利进行。

  (二)密切配合、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规定的责任分工,落实专人专职组织编制好相关材料,积极主动同上级部门汇报沟通,各司其职,抓好落实。

园区总体规划方案篇4

  园区位于县城东北方向,周边有大运路、晋侯高速、大运高速及太长高速,同时园区内周边有南同蒲铁路及月侯铁路,交通完善。园区内进驻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而且实际考察中得知企业均存在用地紧张的问题。在上版总体规划中,马庄工业园区选址于县城的东北方向,园区的规划应遵循总体规划的整体布局。整个曲沃是一城两区的整体布局,主城区和高显冶金循环工业园区;道路方面是将大运路改线至曲绛线以及北延线上;发展方向是近期往东南方向发展,远景往北发展。总规中马庄工业园区用地规模过小,不能满足县城工业企业发展需求和规模效应,需对总规进行一定调整。对于园区建设选址而言存在的相对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周边村庄,这是相关村庄的人口及耕地情况;2)汉代古墓群,目前还没定保护级别;3)一个潜在崩塌低易发区,地质问题不大,但后期建设时需注意进行地质勘探;4)两条高压走廊,分别是220kV和110kV,对园区的用地切割比较严重,需要在规划中巧妙布局,趋利避害。

  二园区规划方案切入点解析

  规划初期委托方对于这个园区仅有一个雏形的想法,对于用地范围、用地规模、产业意向等等均不明朗。规划中从以下切入点入手进行比较:1)大运路是否改线以及改线的位置在哪里;2)县城的远景方向与园区的发展方向如何复合互动;3)坪曲线的线型整治问题;4)园区规模的确定问题。方案一是整体遵循县城总体规划的道路及发展布局,主城区近期向东南方向发展,远期往北发展,大运路改线至曲绛线北延线路上。则园区位于改线后大运路的东侧发展,东到司马庄西侧、南到府东街东延道路、北到小吉村北侧的北外环道路,其中综合服务区是结合马庄村布置。方案一总用地为4.6km2;优点是符合县城总体规划、用地规整、规避了苏村附近的古墓群保护问题;缺点是大运路又夹在两大组团中间,若管理不善,将再次出现城市与过境交通互相干扰的问题。方案二基于大运路不进行改线的前提下而进行,同时将坪曲线进行了一定的取直,相对迎合了总体规划。最终的用地是4.8km2,生活区与苏村结合布置,巧妙将古墓群作为遗址保护公园布置。方案优点是园区的综合服务区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结合了起来,工业用地集中规整,为城市再往东留有余地,但是与总体规划相背,且园区用地范围不规整。最后一个方案是基于所有的对外交通道路都保持现状这个特点作的,同时用地选取了相对集中的村庄包围起来的中间的区域,综合服务区是结合马庄布置,用地规模较大,是5.2km2,但缺点是阻隔了城市往北发展的余地。初期园区选址探讨应尽可能的发散式思维,考虑各种可能性的情况下而作,同时尽可能多的与委托方进行沟通探讨。本园区最终确定了一个延伸综合方案。最终方案形成以下相对完善的思路:首先,大运路遵循总体规划,改线至曲绛线及北延的线路上来,往北与现状大运路相交。改线后的大运路两侧布置至少15m的绿化隔离带,同时后期管理避免两侧公共服务建筑的建设;第二,坪曲线改线至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北外环路,位置与苏村、小吉村北侧平齐,往西与国际陆港物流保税园区相连通。的道路是贡院大街东延、府东街东延、大杨村西边界道路。内部道路基本是在现有水泥路和土路的基础上布置,最终形成“三横四纵”的路网格局。用地布局上,生活区与位于马庄村北侧布置与转盘东南角的150亩的村民回迁安置结合布置,工业组团沿现状坪曲线两侧布置,其中园区的中心广场及投资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区是面向东西向的主路布置。县城主城区可向北、向东发展,方案中均留有发展通道。

  三园区规模确定

  最终园区的范围确定为东西约2800m,南北2500m,总占地5.85km2,折合8800亩,其中工业用地5800亩,其他用地3000亩。园区占地面积符合县城发展需求,同时又实现了县城内中小企业的集聚化建设,同时为园区的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四结语

园区总体规划方案篇5

  案例位于木兰溪的下游,全长共约3km,呈东西走向,沿溪岸进深约30~150m,总用地面积约28hm2,地势北高南低,高差约4~9m;场地内有4条泄洪沟渠,东段有一座的金凤桥,桥头为规划的工艺文化街及工艺博览城;中段设有防洪堤;西段沿岸是大面积的低洼地、滩涂地,拟规划成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滨水绿带,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的活动空间。

  2规划中建议优化的部分

  2.1交通组织

  案例北面为城市主干道,设计师在南面临木兰溪处规划一条滨溪主园路,中部规划一条次园路,主次园路之间、次园路与城市干道之间穿插一些支路,形成环形游览路线。规划充分考虑了人的亲水性,但容易形成人车混流,次园路与城市干道之间的景观游览路线不连贯,且各级园路颇为“一马平川”。

  2.2功能布局

  案例规划为健身运动区、工艺文化展示区、休闲娱乐区和湿地生态体验区四个平均的功能区,虽然符合城市公共绿带的定位要求,但各功能区布局过于均衡,没有明确的分隔与联系。

  2.3景点设计

  如家具印章、组合榕树、风水球、12生肖雕塑等等(见图1),造型巨大,成本高。

  3提出建议

  3.1梳理交通组织,加强园路在景观空间变换的向导作用

  园路是园林规划的骨架,合理的园路组合是园林景观空间分隔的基础,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联系各个景点,还在于对游人心理的暗示和对游览路线的引导,后者可使整体景观达到移步换景、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以有限表达无限的观赏效果。如苏州留园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就成功的“引诱”了游客,做到了“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成为古典园林中的艺术典范。因此,在未来仙游“新中式”园林的设计中,建议设计师提高对园路规划的重视,加强园路在景观空间变换中的向导作用,做到艺术上意境与功能上目的性的有机结合。以案例为例,设计师可考虑在尊重现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在中部规划一条主园路(6~8m的铺装路),连接各个景区;南面临木兰溪结合慢行系统布置滨溪绿道(3~4m的组合木栈道)来满足游人的亲水性;为了保证人车分流,在北面临城市主干道辅助开设一条连接到主干道的园务道[1](3m的装饰性混凝土路),以便于区别内外交通和养护管理等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功能区的不同需求,萦纡一些的林荫道、休闲小径、健康步道(0.6~1.5m的自然石板路、砾石路、鹅卵石路等),并适当地创造一些转折和起伏,结合各种不同的广场,组成“环网式”的交通系统。又因案例为狭长的地块,导引游人的游览路线就成了交通组织重中之重的任务。最直接的方法自然是利用不同的指示牌对游览路线进行指引,也可通过交叉口置景石、景墙、花架及植物群落的围蔽、开合,或在三岔口位置形成对景等对游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导向,让游人不知不觉被“迷惑”到景区中去。

  3.2彩(衬)云烘月,突出主景区及主景的特色

  景区有主景区和次景区之分,各个景区内又有主景和次景之别,正是因为这种“尊卑有序”的区别,一座园林方能如一首优美的诗歌般,有开场、有酝酿、有高潮还有让人回味的余韵,在未来仙游“新中式”园林的设计中,建议设计师着重继承古典园林这一精华,突出表现主要特色的主景区。以案例为例,各功能区布局均衡,景点分布较散,使得案例主景区及主景不明显,规划就缺少了特色。建议设计师可考虑发挥古典园林中“借景”的表现手法,在中部工艺文化区规划大型的文化广场,将已建成的古典工艺博览城和规划的工艺文化街组织到规划中,成为案例的主景区;广场周边的绿化可考虑种植有古典工艺气息的树种如降香黄檀(花梨木)等,圆形广场内可利用不同的铺装进行分层,中心为方形的文化图案(如仙游九鲤飞升的图案等),体现“天圆地方”的古韵情怀;临木兰溪侧布置用古典元素镂空(如云纹、竹、梅等)的波浪型连续景墙,把木兰溪的水影、溪对面山体的绿屏也组织到主景区来,形成丰富的多层次园林景观。

  3.3将古典园林的“情境”造园手法加以发展,与仙游特色工艺、独特文化相融合,营造具有仙游地域特点的“新中式”园林

  (1)仙游“新中式”园林景点布置应体现出地方工艺文化特色,并挖掘和发扬更多的地方特色文化。鉴于仙游浓厚的古典家具氛围,设计师在考虑景点布置时,建议应因地制宜,园林风格统一展现本土文化,以工艺文化作为基调,继承古典园林“山水绘画”的理念,认真把握景点的布置尺度,何处“攒”,何处“乱”,何处“线”,何处适当“留白”,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景观效果。同时,设计师还可以挖掘仙游更多的特色文化如在铺装图案设计上融入九鲤文化,在花架上融入根雕文化,在道路小品中融入石雕文化等,既保持工艺文化基调不变,也增加了地域文化的内涵。未来若条件许可,可考虑串联整个仙游县城文化,通过现有的环山区公路及滨溪慢道,以九鲤文化景区为主园,木雕、石雕、古典工艺、油画、红色文化等各为次园,园中再设具体的景观园,园园相接,园园呼应,让景蕴情,情生意,意添景,情境交融,建独树一帜的文化园林景观。(2)“新中式”园林应继承和发扬古典园林中空间效果应用。未来在仙游园林景观设计中,建议设计师着重继承古典园林造园手法,深入思考并施展才华加以展现:可通过对园林建筑、园路、水体、小品、植物群落的有机组合,在限定的空间内人为的制造出各种曲折回旋的变化空间(如图2),从视觉上突破实体空间的局限性,保持游人高昂的游览兴致,打造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现代式古典景观空间。虚实对景框景障景图2“新中式”园林中应用古典园林空间效果(3)对传统古民居进行简化提炼,构建“新古典”园林建筑。仙游的古民居精致绚丽,精美的文武脊(燕尾脊)、丰富的几何墙面装饰、独特的檩头瓦和美丽的菱形歇山山花,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闽南建筑中的翘楚。建议在今后的园林规划中,即使园林建筑风格根据设计要求需灵活多变,但在如屋脊、墙面装饰、墙身等房屋的细节上有意识地保持传统民居形式和风格特征,形成地域特征鲜明的“新古典”建筑,传承地方文化。(4)加强园林景观细部对传统符号的提炼和运用。古典工艺家具本身就是一种将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镶刻于家具上的手工业,传统符号有:福、禄、寿等吉祥文字;中国结、窗花、祥云、太极等民族图案;貔貅、双鱼、蝙蝠等吉祥物;牡丹、石榴、松、竹、梅等宝相植物等等。笔者认为,这些经过提炼和概括的传统符号,散发着独特的古典工艺文化魅力,如果设计师能够在园林规划中加以运用,或将其镶刻于园林景观中的细部,如在景墙、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或与灯饰相结合等(如图3),是最能体现古典家具特色,表达古典工艺氛围的手法。如在木兰溪景观带中,可考虑在适当的地段,通过古典元素符号的变迁,来演绎古典工艺家具从明代的简练淳朴到清朝的精雕细刻到民国的中西合璧再到现代的形散神聚的发展,不仅是能体现出仙游独一无二的园林景观,也是记录地方历史文化的一种绝佳途径。

  4结束语

园区总体规划方案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技术管理

  城市公园的建设涉及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到微观的工程建造的持续1过程。在市域层面,城市公园的分布、选址、类型、环境容量、服务半径等指标,关乎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绿地系统的生态结构;在独立的公园层面,公园内容的确定、功能区(景区)划分、园林空间组织、地形地貌处理、建筑小品布局、游览路线策划等,则对规划设计从宏观到微观提出具体的要求。城市公园建设的顺利进行,依赖于对大量复杂的规划设计文件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其中明确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并对技术文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实现科学规划设计的基本前提。

  1基本概念

  1.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

  是指根据项目对象的规模、技术复杂程度等条件确定的规划设计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一般情况下公园的规划设计可分为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工程方案设计、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4个基本阶段,对于技术复杂且规模大于50hm2的大型公园,可前设概念性规划阶段。

  1.2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技术管理

  是指公园的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政府管理部门以及技术专家,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在公园规划设计的编制、审核、评审、审批时,依据法规赋子的权利与义务,对各阶段的规划设计文件实施技术审查。

  2规划设计阶段划分的依据

  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既面向城市规划管理,又兼顾工程施工管理,其内容与深度既有别于城市规划行业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序列,以及建筑设计行业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序列,又与以上各个技术阶段有着外延上的联系。基于现行的政策法规和相关专业规范并结合公园建设管理经验,我们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问题。

  2.1法律依据

  2008年施行了新的《城乡规划法》,在推行城乡管理的理念上,新法强化了城市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建设宏观调控的能力。在城乡管理新格局中,城市公园总体性规划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只有以法定的形式确定公园的分布、选址、类型、环境容量、服务半径等建设指标,才能有力地支持市域公园体系的整休功能,达到城市规划控制的目标,实现城市公园这类公共产品的合理分配。因此单个公园的总体规划,对上落实市域层面的规划控制,对下制定指导详细规划的技术指标,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性阶段。

  2.2技术基础

  公园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一部分,是实施整个城市规划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分布的合理与公平;作为绿地,其生态斑块能量的有效整合;作为公用设施,其服务半径的覆盖以及与周边路政设施的衔接,都要求公园的规划必须基于整个城市的视野进行综台统筹。单个公园的总体规划将规划原则落实到具休的空间范围上,其对公园建设发展的控制性作用有别于其他规划设计阶段最突出的特点,因此针对这个规划层面宜设置城市公园总体规划阶段。

  为使公园达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生物多样、生态安全、景观优美的综合目标,其规划一般应系统地对功能分区、地形水系、景观生态、交通组织、植物种植、应急避难等内容给以规定,这就需要用详细规划来组织协调以上的各专项规划。因此针对这个规划层面宜设置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

  公园的园林建筑、小品设施、道路铺装等作为构成公园景观的物理实体,在发挥其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对公园的整体风貌产生持续的影响。无论具体的公园建设项目侧重于提供游览观赏、休憩康体、文化娱乐或科学普及等各种活动,公园都应该是一个展现美、引发美的地方,故园内重要的游憩设施、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和管理设施等都宜进行专项的工程设计,即相应设置城市公园专项工程方案设计阶段。

  公园的规划设计最终将用于指导建设施工,即通过施工将规划设计内容落实到每一处具体的空间场所。同时由于城市公园提供公共服务的属性,在园内开展的各类活动均产生相当规模的人群聚集,公园常规设施的安全性设计必须满足相应专业的强制性标准。因此针对这个设计层面宜设置城市公园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

  3规划设计的技术管理

  3.1概念性规划

  3.1.1文件内容

  一般指对公园的类型、功能、内容、布局、造价、收益以及运营理念等进行的策略研究与指引;其技术文件通常由说明书和分析图组成。

  3.1.2管理措施

  由公园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评审资质的机构,组织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以评审的形式对概念性规划的技术文件进行审查;评审通过的成果文件送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公园的概念性规划,应通过咨询、听证等形式,使公众参与其中。

  3.2总体规划

  3.2.1文件内容

  根据概念性规划对公园建设项目的规划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规划依据和原则,制定公园在市域层面所必须确定的技术指标,并落实到相应的规划图纸上。公园总体规划应对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与分析,规划内容与分析结果应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不使分析流于形式。规划应确定公园的位置类型、用地面积、服务半径、环境容量和投资估算等技术经济指标;应解决园内设施与公园周边的市政、交通、水务、电力、电信等设施的管线合理衔接;对公园的总体布局、功能设置、竖向控制、交通组织给予规定;对景观风貌、建筑风格等给予指引。

  3.2.2管理措施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包括绿地系统在内的城市总体布局、交通道路、基础设施以及各类专业工程实施综合规划管理。在市域层级,公园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机组成,城市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良性互动,包括市政公用设施的合理衔接,道路交通的便利可达,供水、排水、通讯、电气管网的顺利连接,都寄望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运用手中掌握的各类城市规划管理资讯,为实现公园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公园总体规划的技术管理应通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法规要求实施的规划审批实现。

  3.3修建性详细规划

  3.3.1文件内容

  以公园总体规划成果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或规范公园各类建设工程设计的规划;其技术文件包括说明书和规划图纸。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建设条件的分析和公园平面布局,以及功能区(景区)、竖向地形、道路铺装、植物景观、园林建筑、给排水、电气、应急避难等专项规划与工程估算。

  3.3.2管理措施

  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在长期指导公园的规划、建造、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能够直接地收集、处理公众在使用公园时遇到的种种问题,积累大量丰富的一手资料,并通过在行业管理中的及时反馈,形成改善公园品质的便捷机制。因此根据行政管理责权一致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实施审批,即以行政许可的形式对规划进行技术审查。

  3.4专项工程方案设计

  3.4.1文件内容

  根据经审批的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指导园内各类建筑和设施的建设工程方案设计。设计对象一般为建筑、园林小品、园路、铺装、水体及大型主题雕塑等。

  3.4.2管理措施

  方案设计是一个展现创意的过程,对公园专项工程方案设计的审查更需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建筑、园林、植物、水电、经济等专家意见,因此可利用公园行业协会的专业平台,通过专家评审的形式对方案设计实施技术审查,此举也有助于促进代表众多公园管理单位利益的行业协会自身的发展和改革,有利于政府专业部门行业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3.5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

  3.5.1文件内容

  以公园专项工程方案设计成果为依据制订用以规范公园各类建筑和设施工程施工的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对象包括建筑、园林小品、园路、铺装、水体、竖向地形、绿化、给排水和大型主题雕塑等,设计深度应达到满足编制工程材料设备表和施工预算以及规范施工、安装行为的需要。

  3.5.2管理措施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城市公园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可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有相应风景园林施工图审查资质的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技术审查。

园区总体规划方案篇7

  作者:王新才 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局

  由于受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整个社会层面对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法律法规层次上,也缺少与《水法》配套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因此,2002~2007年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和概念化层面。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扎实有效推进,全社会和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长江流域的部分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总结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试探性、开创性地开展了化工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2008~2010年,恰逢国家“十一五”期间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率先开展的园区类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是在化工、石化产业沿长江从下游向中上游转移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长江下游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关停并转了一些化工石化产业,并对这些产业的发展规模予以限制。与此同时,长江中上游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纷纷规划不同级别的化工园区以引进和承接化工石化产业转移。为了加快招商步伐,同时也为规避化工石化产业的环境污染风险,化工园区大多采取了集中建设供水工程、废污水统一处理排放的模式。因此,早期的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对象(表略)仅是园区供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工程的论证,本质上是建设项目论证。虽囿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但这些试探性的工作对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为后继深入推进规划类水资源论证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深入推进阶段。以水利部《关于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10]483号)为标志,长江流域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进入深入推进阶段。2011年是规划水资源论工作全面和深入推进的关键性一年。四川南充经济开发区(化学工业园)规划水资源论证[3]是依照水利部水资源[2010]483号文的规划水资源论证技术要求编制的第一份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此后,结合中央水资源费项目,开展了汉江干流、乌江干流梯级水电开发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4-5]。2012年是在2011年深入推进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全面推进和逐步规范化的一年,着重深入推进和规范工业园区类、河流规划类水资源论证,并积极推进其他类型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近两年来,随着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已建梯级水电站的逐步投入运行,使蓄泄矛盾日益凸显,不合理调度加剧了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单一水利水电项目水资源论证都是针对单一工程开展论证的,未从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或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各工程的整体协调关系考虑,无法从流域全局协调各种矛盾,也无法整体考虑工程对流域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累积影响。鉴于此,长江委在总结工业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河流类和水电梯级开发的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4-6]。部分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等逐渐认识到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开展有关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6-7]。至此,长江流域开展的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主要涵括了工业园区、城市发展、重大项目布局、河流规划4类。

  规划水资源论证体系对于规划水资源论证体系的划分,笔者认为总体上应划分为河流和区域两大类,包括:城市规划、园区规划、建设项目布局、河流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五大类型。(1)水资源是支持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城市总体规划伴生着重大项目布局或调整、城市人口增长、取用水增长、排污量增加等,城市发展必须依靠水资源的有效支撑,同时城市发展又对区域甚至流域水资源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应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2)园区主要包括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城市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此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似,也应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3)建设项目布局规划水资源论证主要是指,以水资源作为直接、必备、基础支撑性条件的行业性规划。这类规划的建设项目布局对流域或者区域水资源配置、水文情势、水环境的影响较大,主要是指水利(如灌区规划等)、水电、火电、核电、化工、石化、煤化工、造纸(纸浆)、钢铁、冶金、航运等行业规划,对此应进行规划水资源论证。而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关系不紧密的行业规划,如机械、电子、交通运输(公路、铁路等)、民航等行业规划可不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4)河流规划主要包括,江河湖泊流域综合规划、干支流综合规划、河段综合规划等。由于这类规划中,对水资源的供用耗排分析和优化配置、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监测、水资源管理等因素考虑不够,应进行规划水资源论证。(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国家和各省(市、区)、各地市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或规划纲要等。因其需与水资源条件相协调,其实施将对水资源产生影响,故需要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规划水资源论证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2010年11月29日,水利部的《关于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10]483号)提出了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技术要求。该技术要求的及时推出,对于指导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从近年来的实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调整。笔者认为,规划水资源论证的目的主要有3个方面:①从流域或区域层面检视和协调规划布局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规划方案的确立提供水资源条件支撑;②从流域或区域层面协调水资源技术和行政管理等,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③指导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分析基础主要是各项规划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规划总体布局,所在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条件等。规划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规划概况,水资源条件分析,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调度,规划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水资源监测,水资源管理等。以下分河流类和区域类规划水资源论证做简要阐述。河流规划类河流规划类主要包括上述体系划分中的河流规划以及以江河湖泊为主要对象的专业规划,如水电、水利、航运等。规划水资源论证是以流域或河流、河段的综合规划或者专业规划确定的规划方案为对象,在系统分析流域内现状年、规划水平年河道内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充分协调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合理配置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使之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分析规划的影响及提出对策措施、监测方案及管理要求。河流类规划水资源论证有其特殊性,目前的技术要求尚不能完全涵盖河流类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实际工作要求。笔者认为,河流类规划水资源论证应涵盖以下内容:①流域基本情况。包括流域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水系、社会经济概况;流域内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水资源综合或者专业规划情况、流域规划的实施情况、各规划间的协调性分析等。②分析论证范围与水平年选择。流域规划应以整个流域为分析论证范围,河段规划或湖泊规划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确定;现状水平年一般选择为编制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时的前1~2a,规划水平年应根据规划确定的项目实施顺序、规划水平年,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水平年综合确定。③流域水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根据分析论证范围及水资源分区分别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供、用、耗、排分析)及潜力分析;按照水功能区评价水资源质量。④流域水资源配置。提出流域和分区现状水平年和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配置方案,成果主要包括分区供、用、耗、排分析,红黄蓝分区,基本断面控制指标等;拟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和水资源管理要求,选取重要水工程控制断面、省界控制断面、水系重要节点控制断面和重要城市控制断面作为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控制断面;基本断面控制指标主要包括下泄流量、最小下泄流量、最低水位、COD、氨氮等。⑤统一调度方案与应急预案。针对流域内各蓄水工程的任务、水资源条件、各取用水户的情况以及断面控制指标,从流域或河流层面提出统一调度方案,实施统一调度,检验水资源配置方案是否落实到位,进而提出水量应急调度预案。⑥流域水资源监测方案。提出满足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调度管理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的水资源监测总体方案,以检验调度是否落实到位。⑦规划实施影响分析与减缓措施。⑧流域水资源管理。⑨结论和建议。

  区域规划类从区域类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工作实际来看,《关于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的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技术要求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论证工作中应重视以下问题:①区域规划往往深度不够,给论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如部分园区的近期、远期发展目标不明确,园区产业发展规模和定位不具体,需水、退水情况不清,大多停留在规划的宏观分析等;②把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当成了供排水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往往忽略园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等内容,对园区的用水效率指标、节约用水指标、应急措施等分析不够,对园区水资源条件和取用水的联合运用,供水、中水回用、退水等分析不够;③保障措施不明确,如对水源保障措施、取退水影响监测措施、事故污染应急措施、园区用水指标控制措施等的论证较空泛,没有具体落实责任主体和控制手段。因此,区域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内容,仍需参照河流规划类水资源论证进一步规范。主要内容应包括:基本情况,分析范围与水平年,区域水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分析,区域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调度,水资源监测,规划实施影响与减缓对策,区域水资源管理,结论与建议等。只是内容的侧重点与河流规划类不同,更加注重区域内及其分区的供、用、耗、排分析,统筹区域内水资源条件、取用的区域外水资源和中水回用合理配置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以及用水效率和废污水处理措施等。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查关于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查,根据以上五大类型,笔者认为应作如下规定。(1)城市、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拟由城市政府和园区主管部门组织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如存在需国家核准、审批的建设项目或超过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取用水管理限额的,应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由流域机构审查。(2)建设项目布局,如水电、火电、核电、化工、石化、煤化工、造纸(纸浆)、钢铁、冶金、航运等行业规划,应由行业主管部门或相应企业组织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本行业规划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规划布局在一省(市、区)范围内的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由流域机构审查;规划布局跨省级行政区的,由流域机构组织审查;部级行业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流域机构初审,水利部组织审查。(3)河流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相应区域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其中布局的建设项目涉及国家核准、审批或取用水量超过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权限的,应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流域机构组织审查;跨省级行政区的河流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流域机构组织审查;七大江河流域或干流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流域机构初审,水利部组织审查。(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由相应区域政府组织编制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其中项目布局涉及国家核准、审批或取用水量超过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权限的,应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流域机构组织审查。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审查是技术审查,是指导规划实施的重要依据。审查机关出具的审查意见,不同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审查意见,不应属于行政许可的范围。良好的技术支撑对深入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至关重要,建议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明确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的资质条件,建立健全规划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体系,开展与规划水资源论证相关的培训,提高已有相应资质单位的技术能力。规划水资源论证监督管理与后评估在规划的编制阶段,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是为了明晰水资源条件对规划的保障能力与约束因素,论证规划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的适应性,提高规划科学决策水平。在规划的实施阶段,开展具体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时,首先必须检查其是否符合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要求。其次,在整个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检查各项目和区域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提出的取水用途、用水总量、用水水平和效率指标、退水量、退水水质、入河排污总量等要求,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提出的削减不利影响、事故应急处理等工程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因此,有必要依据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成果,对规划的实施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对具体项目落实规划提出的用水水平和效率、退水水质目标、水资源保护措施情况等实施监督管理。在规划实施5a或实施完成后,有必要对规划水资源论证进行后评估,以检查落实情况,进一步提高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质量。对于没有落实的措施,要督促落实;对于落实措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督促其予以改进和调整;对于超出预期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协调各方认真研究,寻求解决方法和途径。实施规划水资源论证监督管理与后评估是必要的,但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和建设项目水资源管理工作可能涉及到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机构,如何落实规划水资源论证的监督管理和后评估,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作深入探索和研究。

  目前,虽然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得到社会高度重视,但有效推进该项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长江流域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不仅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还要切实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长江委将以具体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为抓手,努力推进与其相关的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着眼于区域大局、流域大局、国家发展战略大局,通过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充分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和各方用水权益,建立水资源监控体系,为区域、流域和国家制定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与考核实施情况提供可操作的途径。

园区总体规划方案篇8

  [关键字]高职

  校园

  规划方案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86-2

  教育事业是事关国家未来的百年大计,高等职业教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近十几年来高职教育经历了一个“井喷”式的发展阶段,几乎所有的的高职院校都经历了校区的新建和扩建。高职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些理念,比如工学结合、订单教育、厂中校、校中厂等等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校园规划建设方面也必定会有其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方面。

  校园规划关系到校园建设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还涉及到投资效益、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学校的当前与未来做出的一个全局的、总体的安排,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纲。好的校园规划能协调师生员工与校园环境的关系,适应学校教学任务的需要,为师生创造一个适合工作、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所以,校园规划设计事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全局,影响深远,其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

  中国的高校规划历经了百年的发展,先后师承欧美与前苏联,历经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高校合并、重组,发展至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一套较为成熟的并不断完善的高校规划设计理论。其中一些理论已广泛被大家所认可,比如“两关三性”的设计理念,“两观”指的是: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 三性”是指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之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品位和内涵,时代体现建筑的精神与发展。此外还有很多思想在近年来的校园规划中被广泛的运用,比如多样化理论、人文化理论、开放性理论、大学园林思想等等。总体上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是较少被学者们单独提及的,本文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区扩建规划方案进行分析,以期获得些许启示。

  1背景及现状分析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国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济宁市。学院占地422.8亩,南北狭长东西较为狭窄,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1050米,东西宽约200-320米,总规划用地约28.19公顷,校园可建设用地23.78公顷。南侧为老校区占地约12.99 公顷,地块内较为平坦,建筑面积约10.9万平方米,建筑质量良好。北侧为新校区建设用地,占地约10.79公顷,地块内为空地和水塘坑,北高南低,高差约1-3米,地形较为复杂。

  校园现状的优势主要有1、区位显赫--校区紧邻汽车北站和新327国道,交通便捷,校园周边城市景观特色鲜明,环境优美。2、定位清晰--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特色,学术气息浓厚,用地功能布局也比较合理,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科学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特色鲜明--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校园面貌,凭借深厚的地方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的校园特色,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是组织校园绿地景观系统的有利因素。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场地--校园南北狭长,用地相对紧凑,校园绿化环境较好,但休读空间的质量和趣味性有待提高,体育活动场地明显不足。2、景观--各单体建筑均质量较高,但校园标志性景观不突出,景观空间序列感不强,沿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宜进一步强化处理。

  2规划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整体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优化生存环境的必要手段,在这个前提下,规划方案从回归自然、为师生创造环境优美的园林式校园出发,以“校园中的园林、园林中的校园”作为首要理念,密切对接老院区现状,形成“曲水流觞,书香溢园”的优美校园环境。校园规划着重体现以下几点指导思想:

  2.1现代化校园。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方案通过各种不同尺度和序列的空间类型,营造出多层次的交流空间,通过课堂内外环境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2信息化校园。总体采用分级生长模式系统化布局,改善传统的各部分封闭独立的布局,既满足信息资源共享、学科交叉、高效便捷的要求,又符合各局部功能管理相对独立的特点。

  2.3生态化校园。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在建筑布局中,尽可能满足节能采光通风和环保的要求,根据现状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校园环境的生态化。

  2.4人文化校园。综合地域文化特点,在校园规划中体现出灵活多变的格局和较强的轴线对位关系。在延续当地传统建筑与园林文脉的同时,利用新型材料和新式技术来表达新与旧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校区独特的风格形象。

  2.5一体化校园。将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以整体化校园设计为目标,综合高效地布局各功能分区,集约利用土地,外部空间的设计中,以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营造个性化的环境氛围,加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

  3规划设计构思

  方案以中国古代钥匙为平面造型元素,以传统建筑牌坊造型为造景元素,取意“通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引喻学院技能型教学特色。规划构思巧妙结合基地形状和南北校区的功能布局,新建校区为圆形的“钥匙柄”,通过中间的“钥匙杆”连接南北校区,各教学宿舍楼犹如一组“钥匙齿”,富有韵律地排列在南北主干上。北区中间圆形广场放射出两条景观轴线,结合景观门的造型,形成“成功之门”的造型。

  采用“一轴一带,两区双核”的规划结构形式,有机串联新旧功能空间形态,形成有机整体的规划布局特点。一轴即统领南北空间的结构主轴线,连接南北两个学校大门、入口广场和各主要空间,沿轴线南北展开富有变化的校园空间序列,形成高低起伏、收放有序的校园主空间。一带为贯穿校园南北的生态绿化带,引入景观水系和绿地,形成校园中心的生态绿化带。两区是新旧两个校园分区,南区主要以改造整治为主,北区则是新规划校区。双核即南北校区形成的空间结构核心,南北两个主教学楼前的入口景观广场--南侧礼仪广场和北侧的金钥匙广场。

  新建的北区采用半圆形环状路网,大体分为教学综合区、学生生活区、校前广场区、体育运动区、生态绿化区和防护绿化区等六个分区。各区以中间的圆形金钥匙广场为中心,周边环状布置一体化建筑群,形成北侧教学综合区。西侧是文体馆,中间为教学办公楼,东侧为实训楼,南侧为林荫广场和景观水系。通过内侧的形体呼应,三个主体建筑中间形成两个景观大门--智慧之门和成功之门,提取传统建筑牌坊的造型元素,连接三个主体建筑,形成校园内的取景框和视线通廊。东侧的智慧门形成水轴,以水体和绿化广场为主要景观元素,结合金钥匙广场,以运河为主题的水系景观,体现“智者乐水”的思想;西侧成功门形成“文化轴”,以绿化和名人雕塑为主要景观元素体现济宁文化特色。

  4道路交通系统布局

  学校主出入口分别设置在南北两条城市道路上,结合开阔的入口广场,形成优美的校园景观大门。南北校区均形成主环路网,通过中间南北向的主干道连接。校园内建立分级的人行绿化走廊,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人行路线,改变功能单纯的交通空间为内涵丰富的交往空间,营造多功能、多层次的信息互通和情感交流空间。沿校园南北轴线和主要广场绿地上设置完整的步行系统,其它各建筑及环境间均通过小路加以联系,形成完整、高效的校园步行网络。

  5空间景观与绿化系统

  师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他们在学校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流与活动,因此,尽力创造校园建筑内外的公共活动空间以适应人们的行为活动是校园规划建设的关键。规划中在校园主教学生活区融入了优美的绿化景观环境,完善了休闲娱乐空间,为师生的交流提供足够的场合和机缘。

  空间及景观设计上,强化了南北入口广场、教学综合区及学生生活区的校园主轴线。在中心轴上设置了一系列重要的空间节点。从南面的校园主入口起,经礼仪广场、主教学楼、杏坛广场、墨池和南区学生生活区,到北区的学生生活区、生活广场、主教学办公楼、金钥匙广场和北大门的迎宾喷泉,到北大门为整个轴线的终点,在这些开合多变的空间节点上布置艺术环境小品和标志性构筑物,体现大学校园的艺术文化形象。

  规划水系沿轴线贯穿校园南北两区,展现运河文化,体现灵活的学习思维,以北侧金钥匙广场的运河源和迎宾喷泉为水系源头,形成整个校园北区开合有序的水体景观面。北区结合中心金钥匙广场和两个景观大门,分别形成了两条景观轴线:水轴和文化轴,其中水轴位于东侧的文体馆和教学办公楼之间,结合智慧之门,形成流动的水系,以乐水广场作为水轴的对景,体现“智者乐水”的思想;文化轴位于西侧,在实训楼和教学办公楼之间,结合成功门,布置雕塑,文化墙等,体现济宁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校园文化,以教育广场作为轴线的对景点。

  绿化设计上,规划整合各种绿地,充分营造中心生态绿带和水系的自然生态系统,使自然园林和人工绿化有机结合。通过道路、庭院、架空廊道,点线面结合,逐层构筑优美校园环境。

  5.1校园整体的大环境布局(“面”环境)。

  采用中国经典园林环境意象,精心叠山理水。水岸曲直相间,水面收放结合,相互映衬,再以小桥、绿化、雕塑来点缀,开拓了校园空间,产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形成错落蜿蜒的景致。

  5.2建筑群体间的步行道空间和广场空间(“线、面”环境)。

  主轴线空间序列借鉴中国古典建筑群体的轴线处理手法,以层层迭进、收放有致的空间形成起承转合,像交响乐章一般的空间序列关系。

  5.3建筑单体围合的庭园(“点、线”环境)。

  建筑、小品及绿化景观相互渗透、穿插,形成柔美流畅、富于自然韵致的古典园林式校园特色,庭园与建筑相互借景。

  5.4建筑物内部的园林空间(“点”环境)。

  通过天井、中庭、室内绿化等建筑物内部的生态空间处理,力争做到建筑与园林的完美融合。

  1)竖向规划结合现状地形和规划设计,统一考虑土方平衡。除地块中间地形较为低洼外,其他地势较为平整,尽量保证地块内土方自身平衡,在保证最小排水坡度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土方量的平衡。

  2)管线综合

  规划设计的强电、弱电、给水、雨水、污水、热力、燃气等七种管线均埋地敷设。并考虑远期建设需要,综合规划设计。

  高职院校校园的规划应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资源、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的结合体。应在认真研究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深入探索高职校园规划在新时期的特点与规律,使校园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更加灵活地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适应未来的发展。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1368.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声明书范文
下一篇:美术教学反思精选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