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家庭教育方法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家庭教育方法篇1

  [关键词]家书;家庭教育;方法论

  一、以身垂范,不用诲言之谆谆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止风范,营造出围绕孩子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教育家马卡连科说:“不要以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命令他、训斥他的时候,才是教育”。生活中的时时刻刻,你怎么处理事情、怎么对待别人、怎么对待工作、怎样吃穿用度、怎么说话甚至怎样笑,对他的影响都比命令他、训斥他有力得多。曾国藩正是以身垂范,春风化雨,使子侄浸润其中,自然而成贤子弟。那么,他是如何做好自己、影响子侄的呢?

  (一)虑事以细,孝在其中

  曾国藩于道光十九年离家至咸丰二年八月母丧归家,在这政务繁忙的13年共写了将近100封家信,每一封信都言辞恳切、恭敬谨慎。其最令人敬佩的是每封信都会将京城家事细细讲述,如个人身体状况、生病与否、病情怎样;家中经济情况如何、开支是否有度、对同乡所施援手;孙儿辈读书是否用功、纪泽《郑风》《古诗十九首》已读毕等琐碎之事,哪怕是“曾孙最好写字,散学后在其母房间,多写至更初犹不肯睡,骂亦不止”等细节也不放过,皆一一道来,不嫌繁琐,为的是以此宽慰万里之外的双亲对自己及家人的牵挂和担忧。对白杨坪老屋家中诸事也是万事询问、万般嘱托。譬如“家中材料可以做衣,若再久收,恐被虫打”。“九弟信言母亲常睡不着……用熟地、当归蒸母鸡食之,大有效验”。“叔父病势似不轻,男犹挂心,务求病症开示。”等等,不一而足。其拳拳孝子之心,“祷切望切”之情,“至嘱至嘱”之意,令人感怀。他在琐碎日常中体现出的对父母的关心、体贴和牵挂,不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吗?子女耳濡目染,自然有春风化雨之效,想要出不孝之子都难啊!为人父母,首先做好为人子女的责任。如曾国藩所言:“绝大部分学问都在生活日常之中。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于细微处尽孝心,如此便可合格地为人父母了。

  (二)亲派用度,俭在其中

  “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俭朴是曾国藩一生恪守的生活原则,也是其家教的主要内容。他不仅是在家书中时时告诫子弟要节俭,最重要的是他亲自分派家中的一切用度,使每一分钱都用在该用的地方,根本没有给子弟奢侈浪费的机会。《曾国藩家书》中提到家庭用度开支的地方很多,特别是在京城为官期间。在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七日的家书中,曾国藩寄回五十两银子,其中四十两的用法是:“六弟、九弟在省城读书用二十六两,四弟、季弟学俸六两,买漆四两,欧阳太岳母奠金四两”。剩余的十两则嘱托其叔父于无意中送给亲族中最穷困者;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信中,详细写明寄给母亲、岳母、婶母、四位弟妇的零用钱各多少;上半年、下半年各是多少,并特别注明“母亲今年已有银五两,不必再送”。若还是不够用,则“望家中设法张罗”。作为一家之主,曾国藩极富责任感,合理分派家中用度,不使有浪费奢侈的机会。即便有些余钱,也用来救济穷亲戚或者救助乡里。咸丰九年的家信中,带回银两700,其中“二百用于温弟祭田之助”,五百则捐献给湘乡的忠义祠。曾国藩恪守俭朴,为官清廉。道光二十九年家书中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发誓除了领取该有的薪水,其余决不再取一钱。家书中频繁出现“枯窘”、“借账不少”、“窘迫”字眼,咸丰二年其母病逝,他在南归途中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到家眷回南的路费都分毫无出,要纪泽去请寄云年伯为其张罗。可见十年七迁的曾国藩确实践行着自己的誓言,不贪不腐,两袖清风。曾国藩清正的为官风格,细派家中用度的俭朴作风,以及力有所及乐于助人的仁爱胸怀,其子弟想要奢侈也没有机会啊!

  (三)夙兴夜寐,勤在其中

  勤亦是曾国藩家训中的重要一点。咸丰十年写给四弟的信中谈论治家的道理,应该以其祖父曾玉屏(星冈公)的“八字诀”为家训:早扫考宝书疏鱼猪,不仅要读书,也要从事生产劳动,不要以为这是丢面子的事情。书信中亦多次提到子侄宜守“勤敬”,“宜令勤慎,无作欠身懒漫样子”。认为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曾国藩修身中有一条便是早起,醒来即起,绝不贪恋。在他宦海生涯中,哪怕案牍劳形、军务繁重、癣疾困扰,也必定坚持写字作文,勤写家信。咸丰六年在写给纪泽的信中说:“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从未间断”。并以此告诫纪泽一刻千金,绝不可虚掷浪费。咸丰九年信中说“吾近写有收卷一大卷”,并且寄回,嘱咐纪泽按要求补充画像。如此之信不一而足。这种教育是形象生动的,勤在曾国藩的实际行动中,无形中对子侄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可见,曾国藩对父母对家人虑事以细的关爱、对家中开支亲派用度的做法以及夙兴夜寐的勤奋,给诸弟子侄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身教重于言教,正如曾国藩所言:“以身垂范,不用诲言之谆谆矣!”

  二、时时督促,绝无半分之松懈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强调个人的自我督促,譬如人每天都要不断地反省自己,为人处事要做到“慎独”等。曾国藩是理学家,自然极其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去达到“圣贤”的要求。他修身中有一条是“静坐”,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静坐一会,要“正位凝命,如鼎之镇”,在静坐中观察自己是否偏离了“仁心”,以便及时回到正轨上来。作为一家之长的曾国藩,不仅自己践行“慎独”的儒家规范,并且以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时时督促兄弟及子侄,应该如何为人、处事和读书。一是时时督促兄弟为人处事。以曾国荃为例,从咸丰四年开始到同治十年的18年间,曾国藩给其九弟曾国荃写了400多封信,这18年正是创建湘军、与太平军鏖战的艰苦卓绝的岁月。在信中,曾国藩时时提醒曾国荃带兵打仗一定要“爱民”,办事要“静心忍耐”、要“专而精”、要“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时时教导曾国荃带兵打仗的方法,在咸丰八年戍午正月初四日的信中作了一副对联:“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时时告诫曾国荃不要争名逐利,应当谦退:“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守成安乐,则当谦退”。若是在外面享有大名,在家里又贪图厚实,那么是断断不可长久的。并总在信的末尾附以“至要至要”、“切记切记”之语,可见其督促之紧,用心之苦。二是时时督促子侄读书课业。曾国藩坚守耕读传家的传统,既要子侄从事生产劳动,关心“猪、蔬、鱼”,更要用心读书,并且“书”是放在第一位的,必须时时读书、写字、作文。曾纪泽在其身边时自不待说,每日必读书写字,家书中曾国藩几乎每信必向父母告知纪泽的读书情况,先读《诗经》后读《尔雅》再读《告子》……并夸奖曾纪泽“孙男读书有恒”;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只身先回乡,暂时的离开也不忘对儿子学业的督促,期间写给其友牧云兄的三封信中,都切切叮嘱其友督促曾纪泽的学业,必须“每日习大字二百”,并请其勤勤讲解;咸丰四年在戎马军旅的繁忙军务中,写给在老家兄弟的信中亦封封叮嘱其弟,一定要督促子侄辈读书写字,并要把习作寄到军中,亲自过目。同时也殷殷教导子侄宜守“勤敬”,连续六封信中强调“勤敬”的重要性,认为家人个个都勤且敬,这个家就没有不兴旺的道理。俗话说,生而不养,不如鸟兽;养而不教,愧为父母。孩子良好的发展,离不开父母长辈的时时督促和提醒。曾国藩给予兄弟子侄的,是俭朴的养,是严格的教,不论身在何处,不管事务繁忙,对他们的督促从未有过松懈。

  三、高屋建瓴,明示读书之有法

家庭教育方法篇2

  一、当前我国家庭教育观念误区

  1、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种观念,如果是对儿童开展适当的早期教育,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但把人生竞争的起跑线定位于儿童阶段,甚至贸然地推出“输”和“赢”的概念,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初始阶段,早期教育应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以儿童生活距离为半径,不能脱离实际,不顾儿童心理、兴趣爱好,小小年纪就让他们承担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后的“输”和“赢”。

  2、不要让孩子“荒废”了。任何一位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将来“荒废”了,但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仍然有家长因社会竞争的压力,视孩子的学习成绩高于一切。在教育部门和学校想尽各种办法,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竞自觉不自觉地在家中加重学业负担,还在采用早已被淘汰了的“题海战术”,孩子小小年龄就背负沉重负担,既阻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又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3、只要教育得法,人人可成天才。教育是否得法,对于孩子能否成才确实有极为重要和深远影响的作用。但一个人成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不受遗传、环境和多种教育的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教育是否“得法”这个因素。家长不能因自己的孩子一时或一段时期成绩不尽人意,而一味指责学校教育,一心认为学校教育应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自己的孩子就能成龙成凤。家长们必须明白,人的智力、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适合升学深造;有的适合钻研技术;有的适合文科;有的偏好理科。总之,各有所长,各有所成,未必一定要求他们个个出类拔萃,出人头地。培养目标定位脱离实际,只会徒增烦恼。

  4、千万别管孩子。这个观点似乎是针对传统教育观念中家长对孩子管束过多而发,也似乎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它与“孩子不能不管”的观点一样,都具有片面性,走极端。家庭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孩子思想、健康、心理、生活、学习等各种行为的家庭管理。这也是家长的职责。教育孩子不应该去讨论“管”还是“不管”,应该去研究、去总结、去明确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怎么样去管。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不等于放弃原则;承认孩子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不要去引导,而放任自由。上述种种,不管观念怎样,家长都心怀良好的愿望,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他们违背了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或过早寄予重托,拔苗助长;或缺乏责任意识,贻误时机。对儿童的健康发展都不利。

  二、家庭教育的任务

  当今社会,人们愈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强调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然而,究竟应怎样教育孩子,很多家长并不清楚,由此影响了家庭教育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家庭教育的任务。家庭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关心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在自己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还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今,心理健康这一概念已为多数家长所认可,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及其它某些因素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容易为家庭所忽视。儿童如果在启蒙阶段得不到积极的、正面的心理引导,长大后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家长从小开始就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家庭教育的任务之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思维或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好习惯一生受益,坏习惯贻害终身。所以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好习惯能使儿童健康成长,对日后成就事业有非常大的帮助。家庭教育的任务之三是配合学校教育,搞好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所重,互为补充。家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家庭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学校能及时有效地将学生学习情况、在校表现真实地反馈给家长。另一方面,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愿望和建议也能反映给学校或老师。双方都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各方面的信息,以采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共同引导和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的环境

  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明确了家庭教育任务,还要有家庭教育的基础。只有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保证家庭教育任务的完成。

  1、家长的示范效应。孩子自出世以来,最先接触、交往的是父母。接触、交往时间最长的也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子女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行为。家长们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做孩子的表率。

  2、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能安心地、专心地学习的良好家庭环境。如家庭条件许可,可给孩子安排一个单独学习的房间,即使无此条件,也应注意留给孩子一些学习、休息的时间和空间。有些家长交友广,兴趣爱好多,时常会有朋友在家中小聚,我们不反对家长的社会交往,但为了孩子,应把握一定的尺度和分寸,时间不宜过久,气氛不宜过分热烈。家庭气氛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完美的家庭,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的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是孩子最为依赖、最为信任的人,父母之间的纠纷与不和,会给孩子造成困惑和迷惘。社会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子女往往性格孤僻,精神压抑。和协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3、善于运用鼓励和表扬。虽不能完全杜绝,但也尽量避免打骂孩子,要善于从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么一点点优点,给予他信心,也给他一点成就感,。让孩子愿意学习、想学习,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例:一次在辅导自己的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完成语文生字练习时,发现他不是很专心,动作慢,且字写得不工整。先根据字的结构教写一遍,当他再写完一个字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有进步,写得好,再激励能够写得更快、更好。果然小家伙认认真真地把练习写完了。

家庭教育方法篇3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这星期不给你剪指甲,星期一你去狠狠抓他。”

  无独有偶。一位小学生做错事,遭到同学的嘲笑,其父听说后,气冲冲地赶到学校:“打他,打伤了我出医药费!”说完,掏出几张人民币重重的摔在课桌上。

  真是可悲啊!在这种近乎病态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作为家长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你们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位家长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就必须从小好好培养。当孩子上幼儿园时,我就要求他把大水果给别的小朋友,自己吃小的,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上小学后,又教育他要关心、帮助他人,不要事事处处总考虑自己的利益等。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时刻注意我们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的自私心慢慢地少了。”

  家长大多是普普通通的,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来感染或教育孩子。这位家长的教育方法虽然不是最科学的,但是他注重从小培养孩子,正确引导、鼓励孩子做人、做事、成材、成长——这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

  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指的是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中有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并不断充实、更新;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有“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资优先。

  调查表明,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见解,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场所最好是书房,条件差的也可以是客厅或是各自的卧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第三、有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家长要积极创设条件,添置书籍,同时可以引导孩子少买玩具,多买书。

  第四、家长要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际上都是在以身示范,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不仅要带头学习,成为孩子的表率,还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三、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亲子悲剧后,在无数次的从孩子脸上读出压抑、自卑后,我们渐渐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尊重、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它意味着爱护孩子纯洁的心灵、支持孩子的决定、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更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自信,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每个家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社会性。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合,家庭教育也不是单独存在于哪一个人的身上。因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的潜能。

  人的成绩的优劣或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我们称之的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

  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

  中国家长下班回家,见到孩子会问:“考了多少分?”而美国家长则会说:“宝贝,今天有什么发现?”从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所具有的天赋所致,而是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没有被扼杀,而是得到了顺利成长的结果。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家庭教育方法篇4

  晓雨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在学校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父母都非常满意,但细心的奶奶却觉得孙子总有些不对劲。而我则认为这是现在独生子女身上的通病。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历史性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始终要落实到家庭。负起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责任,将会成为发挥家庭教育功能作用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具有初始、直接、垫底和反复、经常、不规范、不稳定等特点,其长处是可以将亲情融入家庭教育过程的始终,即使独生子女长大成人,也不会摆脱家庭对其实施教育的种种影响。另外,由于这种教育是面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在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上相对而言,优势都比较大,这是多子女家庭所不能比的。其短处是往往带着溺爱色彩搞教育,父母包括其他长辈们表现出来的主观性比较强,特别是具有见着面就说,见不着面就没有耳提面命的机会,容易间隔或者间断,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稳定性等弊端。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兴趣与能力、方法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当然,引导孩子读书看报和上网浏览网页,刺激孩子增加兴趣的广泛性,增加孩子的知识面,增加孩子特长的项目,也是可取的。但是,主要的还是兴趣、能力和方法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注意挖掘孩子的潜能,调动孩子的动脑、动心、动手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判断是非、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创造的能力。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2515.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文明校园演讲稿精选
下一篇:辞职申请书怎么写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