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例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通专结合 技术人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再次强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012年,教育部在公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把高职教育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大转折,也是理性回归,高职院校当下应积极应对这一转变。

  一、把培养目标定位于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理性回归

  人才培养目标的变更事关高职教育大局。近几年,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其合理、适时的一面,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使得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落空,且阻碍了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完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各类人才知识能力水平的要求大幅提高,职业岗位不断分化,新职业岗位层出不穷,需要大批技术型人才。2005 年,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说的职业教育是个统称, 它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时简称“高职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应以技术型人才为主,包括部分技能型人才。匡瑛和石伟平在2006年就认为“把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和各类技术型人才更为合适”。我国把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技术技能人才,以技术人才为主是高职教育的理性回归,这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空间,真正开启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后,选择什么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关键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范式。根据美国的经验,进入20世纪以来,美国大学技术人才培养观经历了知识型、智力型、道德型和学习型的转变。高职院校不仅要给予学习者“以何为生”的技能,还要提升学习者“何以为生”的智慧。技术仅仅让学习者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但智慧却能指导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它的教学性,在于通过教学提升学习者的思想,教化其精神,陶冶其性情。

  二、“通专结合”: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根据对新时期技术型人才的要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季诚钧认为通识教育有三种不同的使命,导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三种不同的关系:第一种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两者为并列概念;第二种是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逐步递进、不断深化的关系;第三种是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大学教育必须入于知识教育之中,出于知识教育之外,走向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张寿松认为“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定语,通识教育指向一个人的价值、道德、态度、立场、情感与意志,专业教育指向一个人的职业、技能与本领,专业教育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有用的人”“职业的人”“有本领的人”“有技能的人”,通识教育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道德的人”“独立的人”“情感的人”“有责任感的人”,它们两者有机结合,互相作用,使受教育者成为“完人”或“全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两种教育,而是一个人所应接受教育的两个方面。为纠正高职教育狭隘的过度专业化倾向,应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共同构成高职教育的全部,教育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成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以下简称“通专结合”)是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然选择。

  三、“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人格与技术相结合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对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或总要求,它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人性因素的要求在上升,道德、情感、文化、价值、精神等逐渐成为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之后,已经向人格品行取向发展。相对于单纯的专业素质,企事业用人单位更看重人才的敬业、诚信、合作、创新等方面的素质。因此,高职教育培养技术人才,要为其长远、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位和价值追求,使其成为人格健全、技术高超、全面发展的人。

  (二)人才培养内容:通识与专业相结合

  人才培养内容开发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人才培养内容深度方面,应集中精力学好一个专业。在人才培养内容广度方面,要涉猎相关学科,获得宽泛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学校应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将最新的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变为课程的项目,产出课程、教材以及授课方式等。通过提升科研对教育的贡献程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应该遵循学生职业技术培养的基本规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构建起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三个模块之间不是各自割裂,而是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必修课是核心,限选课是个性化,任选课是拓展,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专业课程内容与通识课程内容结合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趋势。在教学活动中将通识教育内涵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深层次渗透。在专业课中要融入艺术与美学方面等人文知识,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克服过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割裂甚至对立的缺陷,还原知识的整体性本质。

  (三)人才培养途径:课堂学习、实践体验与环境熏陶三者相结合

  1.课堂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针对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和情境认知规律的特点,进行项目式、任务式和科研参与式的教学改革,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技术隐性知识。通过教师的垂范,学生从教师丰富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但是,它的滥用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灾难。技术只是改造自然的一种工具或手段,技术的使用完全有赖于人的素质,这种素质不仅仅包括技术知识与创造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关心人类前途的责任感和关心社会发展的使命感。

  2.实践体验。实践体验是指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接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体验人生价值,培养学生热爱人生、珍惜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和人生智慧 。丰富的实践体验来自于多类型、多途径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能力和健全人格提供了良好平台,既是高职教育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工学结合”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根据高职教育特点,突出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突破口,将通识教育全面渗透到实验实训、企业实习、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各个环节之中,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做人与做事的品质。在实践体验中,应该抓好三个方面的实践:一是科研实践。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研发工作中,锻炼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科研实践中学习,获得研发经验,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和技术热情。二是企业实习。企业实习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培养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职业技能不可或缺的实践教育途径。三是社会实践。安排学生有组织有意识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广泛接触中认识自我和社会生存的价值。教育和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意识到人的生命要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学会处理好生命与自然、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3.环境熏陶。学校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和校舍建筑等是现代大学人文、学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既是教育环境,也是文化环境,两者之间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其育人功能具有熏陶作用、激励作用、导向作用和愉悦作用。王义遒教授形象地说:“大学是个‘大染缸’‘大熔炉’,甚至说是个‘大泡菜坛子’。”环境的熏陶作用是指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有利于提升人文修养、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和提高文化品位;环境的激励作用是指具有优秀的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折射出学校传统、思想和精神,培植出师生的内心信念和奋发向上的热情,促进其产生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和凝聚力;环境的导向作用是指校园物质文化是无声的教育导向,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环境的愉悦作用是指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舒适、安心、愉悦及和谐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

  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技术技能人才,顺应了当前我国新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也迎来了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技术人才培养关涉技术学和教育学,因此我们只有深入研究技术,才能寻找到高职教育的特殊问题及答案。技术人才的培养在我国本科院校的二级技术学院和新成立的本科院校有一些尝试,但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的经验并不多,还需高职教育界的同行大力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金土。技术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J]。职教论坛,2002(17)。

  [2]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

  [3]杨金土。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4]杨金土。关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大问题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1995(6)。

  [5]匡瑛,石伟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6]熊华军。美国大学技术人才培养观的嬗变[J]。大学:学术版,2010(2)。

  [7]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3)。

  [8]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2(3)。

  [9]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5.

  [10]陈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7(3)。

  [11]周远清。教育文集(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例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大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逐渐接受,使高职院校的生源逐年不断增加,学生数量的增加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进行创新,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遵循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培养出的毕业生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所谓高技能人才就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很好的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适应能力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再加上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还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所以,以上这些都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约因素。高职院校要想改变现状,要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把单纯的只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改革成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高职业素养和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学到本领,毕业后进入社会才能完全被社会所接收,才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二、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社会的需要使高职院校不得不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才能被社会所接受。

  1.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深厚的专业知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是学习一切技能的前提。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励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并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要想实现这些,首先,要改革师资队伍,许多学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就进入学校教学,有专业知识,但是教学经验稍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派教师出去学习,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如何更好的教好学生,也可以向企业优秀的人员学习,通过企业人员的亲身经验来现身说法,学生从中会受益匪浅。其次,高职院校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学习,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在做中学,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层挖掘他们的潜力,这种方式比只在课堂上讲解要好的多。总之,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从而为其它技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

  2.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学生的综合技能决定着他们是否被社会所接受,而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重任。综合技能是高技能人才的必备能力,它不但包含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包含用丰富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因此,高职院校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这方法的能力。首先,可以让学生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他们亲身实践去体会一下工作环境,从中他们会学习到许多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其次,可以让学生去社会上进行实践,增加自身阅历。

  第三,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一些辅助课程用来讲解不同专业的职业生业规划[2]。总之,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毕业后到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3.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要想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要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真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主人,课堂上教师只是组织者,只起辅助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能动性。其次,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把一些在课堂上讲授比较抽象的内容搬到这里来讲,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去理解要讲解的内容,这样既可以理解透彻,又可以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创新大赛,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去自主创新。总之,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大的开放空间,让他们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从中能体现其自身价值。同时,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时,尽量考虑一些能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题,使学生在做这些课题时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3]。

  参考文献:

  [1]张鸿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类型与构建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6-7.

  [2]韩绍鑫。浅谈高职院校创新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J]。科技创业家,2013.4:193.

  [3]李海宗,陈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3):13-15.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例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课程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条件 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020-02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效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1 培养方案的教学设置

  专业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目标指向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学生形成数控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以提高数控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建立“公共数控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数控机床程序设计与加工方向、数控多轴及高速加工技术方向、集成化数字制造技术方向、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方向及数控设备维修与管理方向)”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能运用CAD/CAM专业软件从事数控加工工艺分析、数控编程设计、加工设备操作调试、维护等方面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了解材料加工先进技术及理论,具有基本的从事技术革新能力。

  重点培养三大专业能力和四项技能:数控加工工艺设计能力、机械产品加工设计能力;数控机床加工与编程能力、CAD绘图技能,通用机械工种的操作技能,计算机运用技能,特别是对CAD/CAM软件的应用;数控机床装调及维护维修技能。并获得CAD等级证书、数控中级、数控机床装调工中级和高级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按照本专业职业素质和技能培养要求,本专业教学计划(以10级为例)确定了11门核心课程:现代工程图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切削原理与数控机床刀具、数控机床与编程、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多轴加工技术、机制工艺与夹具、数控加工工艺、CAD/CAM技术。

  确定了10项实践实训项目: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技能实训、车工技能实训、铣工技能实训、数控机床与编程实训(中级)、数控机床与编程实训(高级)、数控特种加工实训、CAD/CAM综合实验、现代测量技术实训、数控多轴加工实训、数控技术毕业设计/校企合作顶岗实训。充分利用了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资源,实践教学明显。

  2 实践性环节实施专兼职教师共育的方案

  学生培养方案中,3年设置了51周的实践性教学周,达到工程素质、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的综合培养。

  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机械制造基础技能实训,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让学生了解、认识专业,使学生了解数控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基本的机械加工机床和知识。

  在上海市职业鉴定中心和学校实训基地进行金属切削技能训练,由专职实训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联合指导,实习结束后考普通铣床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实训,在上海市职业鉴定中心和上海市数控技术应用开放实训中心进行顶岗训练,由专职实训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联合指导,实习结束后考数控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在上海市职业鉴定中心和上海市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进行数控技能(中级鉴定)(顶岗训练),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联合指导,实习结束后考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在上海市职业鉴定中心和上海市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进行数控技能(高级鉴定)顶岗训练,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联合指导,实习结束后考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已经就业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部分没有到企业顶岗的学生,由专兼职教师指导在校完成毕业设计。

  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健康心理等选修课,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如聘请企业专家开办有关技术讲座和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才受企业欢迎等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当代科学技术和每年的国际模具展等;开展科技节活动技能比赛;开展辩论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方式,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兼职教师人才共育的形式与途经

  数控技术教学团队有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的兼职教师队伍,其包括参与职业院校数控专业教学改革和数控职业资格鉴定开发的知名专家,这支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开放的,动态的。

  3.1 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数控专业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编写的教材中,兼职教师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教材编写大纲的讨论、参编教材或主审教材等,教材和毕业设计中,大量的设计与制造的案例均来自于教学团队中兼职教师的企业。每门精品课程成立课程组,必需有企业的兼职教师参与,必须有他们提供的课程实践案例。

  3.2 共建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基地

  校企结合共建的产学研基地,数控技术教学团队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团队的兼职教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选择上海市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或有特色的数字化制造企业为校外产学研基地,同时聘请企业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充分利用他们的管理经验、技术经验和方方面面的资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聘请兼职教师参与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把现代数控技术的理念带给学生;在学生毕业答辩中,每个毕业答辩室人员组成中必须要有2位来自数字化制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并担当答辩小组组长。

  4 建设产学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建设,2008年和2010年得到上海市教委“085工程”项目支持,建成上海市数控技术实训开放中心和上海市模具设计与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在这两个基地的构架下,并以他们为基础结合学校数控技术重点专业建设,校企结合,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建设了高水平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工厂,校企结合开发实习实训教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训项目的训练,实践教学特色明显。同时数控技术专业还建有一定数量的,弥补校内实践基地不能完成的或有缺陷的实习实训内容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由于有高水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于培养目标中。

  5 教学资源建设

  5.1 图书情报资源

  学校图书馆是“上海市高校优秀图书馆”,现有机械类图书资料约4000余种。电子图书使学生和教职工不仅可在图书馆阅览,也可在我校任何一个与校园网连通的地方方便地阅读电子图书,学生和教师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登录中国知网,查阅科技资料,使图书馆资源发挥了最大的效用。我校图书馆在不断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增加了开放时间。

  5.2 网络资源

  数控技术专业的全部教学管理已纳入学校网络管理体系。学生可通过校园网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专业和公共选修课的浏览和选择、考试成绩查询、电子图书阅读,了解学校近期建设重点,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获取就业信息以及与其网上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其它各类信息。教师可通过校园网参与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文件、资料下载。

  6 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建设,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1)成立由系主任牵头的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管理及督导小组,由数控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担任副组长,主抓数控专业的教学质量督察和教学管理工作。并且定期地举行有关数控专业教学研讨会,安排和研讨教学改革工作,使教改工作常抓不懈,教学管理有条不紊,教学质量常抓不懈。

  (2)每学期末都要求教师按规范写出下学期的学期授课计划和实践性环节、实验计划,经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审批后严格执行。

  (3)进一步完善保证教学质量、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的机制。在团队中专门成立加强学生管理、质量跟踪、实践环节的训练等小组。同时建立教研室老师相互听课、集体听课制度;学生座谈制度;导师制度等。这都给教学管理提供了信息的反馈,为数控专业的教改和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制定激励教师的政策,每年在数控专业教学改革中设定了2万元的专项奖励基金,对参加教改工作并做出成绩的教师及时兑现,发放一定津贴。系里每学期还发放了一定的教改活动经费,并在项目申报、评先进、晋升职称等方面,优先考虑积极参加教改和教学管理的老师。

  (5)加大力度建设专业主干课程的试题库,全面执行教考分离。重视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评价的考查,考核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各个组成部分在成绩评估中都要占一定的比例。

  (6)以科学规范、优质高效、开拓创新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完善的教学工作制度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加强教学检查与质量监控,尤其是加强校外顶岗实习环节的监控管理力度,完善相应监控管理办法,确保教学质量。实行绩效考核,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成一支始终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7 结语

  加强内涵建设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力度,在科学明确的培养目标下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围绕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培养出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当代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雄杰。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规划与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2] 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例篇4

  因此,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规定将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战略目标之一,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围绕国家对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部署和要求,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时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体系、评估、激励、保障机制也不健全,特别是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产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安市机电工业的一项社会调查和分析表明:西安市机电类高技能工人只占该领域10万名工人中的15%,其中青年高级工只有5000余人,人才结构远远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和西安大发展的需要。

  因此,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是当务之急。“十五”末期,我国高技能人才在劳动者中的比例从“九五”末期的3.5%提高到4%。“十一五”末期的发展目标是使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00万。也就是说,要使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5%,高级工占20%,才能基本建立起规模宏大、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劳动者队伍。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调整教育结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养高技能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投入成本大的教育类型,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相应的等级标准,必须有强大的实习训练设施,费用很高,尤其是国家重点技工院校和名牌专业的实习培训,更需要大量的场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及原材料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的目标。改善实习条件与手段,强制淘汰传统落后的实习设备势在必行。

  据悉,“十一五”期间,国家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将投入150亿元人民币集中扶持一批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这一举措无疑将会极大地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2 落实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

  为了调动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实现人才强国、人才强省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早在两年前就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初步建立了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规定高技能人才可以享受与其他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同等的工资待遇,即高级工可以比照助理工程师级别的待遇、技师可以比照工程师级别待遇、高级技师可以比照享受高级工程师级别待遇。但是,由于社会的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加之受传统文化“重仕轻工”的影响,形成了“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使得高技能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一些单位,甚至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在内,在用人政策上,以学历为导向,按学历、文凭的高低确定员工的工资标准和社会地位。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发挥技术才能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信心,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青年人不断追求高学历,不想学习技能,不肯下工夫钻研技术,不愿到生产第一线当技术工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科教兴国”、“技能振兴”战略,就要改变传统观念,全面落实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和政策。

  3 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信息交流不畅通

  目前,发达国家在培训高技能人才工作方面早已全面发展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培训方向。上世纪70年代,提出一个人应该掌握多种技能的新英国职业主义学派出现;法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则采用了更为科学、更为系统的培训工程学的方法。培训工程学将整个培训工作大致分为若干阶段:收集培训信息、制定培训方法、组织培训、跟踪培训、评估培训效果等;英美德澳等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和剑桥、哈佛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之间互相沟通、融合和衔接,构建起了世界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我国也瞄准国际市场,建立与升格了一批技术院校和技师学院、高职学院,积极开展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升培训层次,开拓培养空间。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能力训练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就水平而言与上述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职教特色还不够突出,校企结合也不够紧密,开放性办学力量不足,校际、国际交流不够广泛等。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不断研究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培养体制和经验。

  进一步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

  1 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和教育,争取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使其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政策支持和舆论宣传,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激发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钻研技术、苦练技能的积极性,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时代风尚。

  2 建立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同时具备“一体化”和“双师型”特点的师资队伍是技术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支队伍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和综合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管理水平以及协调能力。没有这样一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从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一些传统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仍然根深蒂固,从事传统单一工种或简单工种的专业教师还相当多,与现代企业建立相应的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力度不够,只重视师资的学历文凭而忽视技能水平等,这些都阻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加强对理论教师的技能培养,要求他们取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2)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3)面向社会招聘具有生产经验的兼职教师(技师、高级技师);(4)对现职教师进行高新技术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例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高技能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赵志策(1980- ),男,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艺术设计。(河北 石家庄 050031)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29-02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时代飞速变迁、产业结构跨越调整的今天,为我国、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复合型人才;而面对快变的市场需求,如何发现、培养、应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必须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本文针对这一现象,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出发,旨在探索如何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培养出专项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出众、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一、背景分析

  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普通劳动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填补与市场相适应的人力资源需求,高职院校应运而生。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关键是人才。21世纪以来,风起云涌的市场竞争越演越烈,为抢占市场先机,采取“短、平、快”的方式从高职学校或其他企业抢人才、挖人才,形成了一场波及世界的人才争夺战。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专业性、实践性、复合性、创新性以及适应性特征。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应在掌握较为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之后,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其处于领导决策层面与技术操作层面之间,不但掌握其工作职能所必备的专业技能,而且具备快速、有效、有序应对该领域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高技能人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将研究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市场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群体。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模式具有双重的含义,不仅要具备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特征,还要兼顾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可以将其重新定义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在新时期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运营过程中有自己的框架和方式,主要体现在课程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的培养、教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相关制度的保障等。”

  2.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指导教学。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科学预测和理性分析,开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实现因需而变,为社会输送大量有用之才。(2)加强实践、实训环节,突出动手能力。高职院校与传统高校有所不同,其培养目标不是以某一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是为了突出学生在某一行业中的技术能力,这就更加强调实践与实训环节的把握。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并以市场为导向,以具体岗位需要为标尺,重新定义课程标准,把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首要的教育目的。(3)产、学、研一体化教学。高职院校要充分调研市场并加以分析总结,最终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制订针对性更强的培养方案,这样更说明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传统高等教育则从教学型和研究型目的着手,从原有的教育模式中找到适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新路,即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大力开展校企结合,专业教师、工厂师傅、在校生三维一体的教学体制,打破传统高职教育体制中重理论教学而忽略职业技能培养的“空对空”模式,着力建设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现有的基础上延展教学思路,拓宽教育渠道,增强校企联合和各种与之相关的社会资源,加大力度培养在校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启发学生。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有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有丰富的市场操作经验。采用引导式教学为主,既是传道授业者,亦是传统概念中的师傅。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样的发展前提下,对教师的相关职业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在保证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梯队的同时,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成为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在学生夯实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实践教学环节同样不能落后。“启发”后的学生到工作岗位后,领悟快、上手快,能大幅缩短岗位培训时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学校要根据对科技趋势、社会经济演变、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积极引导学生,使其了解今后自己职业生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其职业生涯的大方向,启发和帮助学生研究和实践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知识,确定一个有启发性的使命及研究创新的大方向。

  2.理论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开展相关的课程改革时应该充分从“知识、素养、能力”几个方面来完成课程的设置,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让理论与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注重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最终以实践指导教学。但是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过于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讲过,“训练不同于教育”。“训练”只能单纯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和素质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而“教育”则是高等院校的真正目的。在整体的教育体系中,学生的素质、知识、技能三者关系密不可分,教学中的实践确实需要在不断的技能操作中锻炼并得以提高,但专业技能的提高需要依赖于课堂中理论知识。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当中只强调传授理论课程的教授,只有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应为学生搭建更真实的实践平台,让教学能在更贴近于真正市场的职业环境下进行仿真化训练。

  3.仿真化原则。我国现有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方案仅定位为培养高技能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但在现实工作中,不仅仅需要专业技能,还需要更高的专业综合能力。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目前所拥有的技能、兴趣及价值观进行评估,通过与企业的需求进行比较,使学生的特长及发展方向符合企业变化的需求,帮助学生在多方面发展的同时又适应了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讲,现实职业与所学知识的连接更为重要,更好地掌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学习的根本所在。必须在课程设置上改变以传统理论为基本授课单元的理念,开设“仿真化”的教学环境,以项目引导制为主,在课程中大量增加创新、设计、综合性强的实训课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使专业技能训练与项目式教学紧密融合。学生学习以项目为中心,感悟“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真正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市场中具体项目的引导以及真实的案例操作和专业的情景化模拟,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训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相关技术应用能力,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譬如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对工作的主动性,解决相关问题的创造性,或者课题教学中采用小组式授课增强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企业、集体的责任感。

  4.校企联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但是对于择业者来讲,就业岗位的要求取决于择业者能力素质以及岗位的具体情况。在择业者和用人单位之间,高等职业院校无疑成为两者之间的桥梁。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已经大大高于传统产业,而且已经出现高技能人才与其相关的就业高位比例不均衡的情况。

  校企联合有效解决主体选择和市场需求信息的沟通,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最佳模式。为使高职院校学生能更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让企业满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实训环节中,应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内外基地共同实施技能操作训练。

  校企合作主要是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个最佳的研究队伍和开放、平等的学习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彼此学习的机会。高职院校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将课程内容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开展多种类、多形式的高职教育与培训。另外,“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解决的是生产产品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凸显了劳动者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能力。从霍华德・加德纳的理论体系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理论在高职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与具体的课程设置给予了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关于“智能”从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方面是遇到问题应怎样解决,这是高职毕业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需要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在生产和创造过程当中具备实用的、有效的能力。第二个方面更是高职院校中创新型能力的集中表现。多元智能的理解有着较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多元智能的理念,目的在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并能行之有效地改造环境。

  另外,一个卓有成效的应用为:高职院校增强与企业间的正式和非正式沟通,在校企间建立直接的、经常性与工作有关的沟通和反馈渠道。一方面高职院校注意培养学生对企业良好企业文化的体验和认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经常组织工作之外的团队活动,如集体旅游、足球、篮球、排球等,给学生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企业中有家庭成员的感受,促进其当前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学习,也为步入企业后更好地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校企间还可设置各种专项工作任务,并组织学生组成临时工作团队,负责业务攻关,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锻炼了团队间、学生间的组织配合能力。

  四、结论

  我国对人才的重视,古来有之。《孙子兵法》十三篇中贯穿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把“人”放在决定战争成功之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庞大而细密的体系,社会中众多行业均有涉及,必须让相关职能部门、企业、院校等方面转变观念,并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及多方协作来共同培养人才。本文基于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项目的研究,只能在此简单论述。笔者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仅为构想,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不断完善,并与相关兄弟院校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层面的交流,以期最终能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刘春生,马振华。高技能人才解说[J]。职教通讯,2006(3)。

  [2]孙连勇,王炜波。对高职教育中校企联合办学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3903.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班组长工作总结通用
下一篇:竞选纪律委员演讲稿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