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凉州词王翰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凉州词王翰篇1

  2、出处:

  《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王翰篇2

  嘉靖二年(1523年),徐阶考中进士,被授以翰林院编修的职务。世宗朱厚璁听从内阁大学士张孚敬(即张璁)的建议,想去掉孔子的王号,同时想降低祭祀孔子的标准,于是让众翰林讨论这件事。由于当时张孚敬大权在握,诸翰林谁也不敢多说话,只有徐阶一人站出来反对。张孚敬很生气,便把徐阶叫来训斥,未想徐阶并不示弱,与之据理抗争。张孚敬勃然大怒,大声说:“你想背叛我?!”徐阶从容说道:“背叛的前提是依附。我从来没有依附过你,何来背叛一说?”噎得张孚敬直翻白眼。

  水太凉了

  眼见国家败亡,柳如是劝老公钱谦益:“大厦将倾,国将不国,您是大明的重臣,只有以身殉国,才能保全名节,流芳百世啊。”听罢此言,钱面色惨白,默然无语。柳如是十分失望,于是疾步冲向栏杆,欲投身院中荷花池里自尽。情急之下,钱一把将其抱住,声泪俱下,苦苦哀求,并满口答应一定殉国。钱于是遍告亲朋故旧,亲自率领家人载酒泛舟,并于船上宣布:将效法屈原,投江报国。一番豪言壮语之后,钱谦益开始寻找跳水的地点,然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游荡了一天,也没找到合适的地方。眼瞅着夕阳西下了,钱谦益凝望着西山的落日风景,伸出手摸了摸湖水,嗫嚅道:“水太凉,怎么办?”

  举朝皆妇人

  海瑞任应天巡抚时,大刀阔斧,整顿官吏,结果力度太大,属下们都很有怨言,于是便弹劾他。海瑞上疏为自己辩驳,其中有“举朝柔懦无为皆妇人”之语。内阁首辅李春芳听闻,很不以为然,有次对一个来访的扬州贡士说:“海瑞在疏中说,举朝皆妇人,那我岂不是一个老太太了?令人惶恐啊。”贡士说:“只此‘惶恐’二字,便知大人尚有大丈夫气概。”李春芳闻言,默然良久。

  洗马,洗马

  景泰年间,兵部尚书陈汝言退朝时,遇到了太子洗马刘定之。陈于是戏言:“你在洗马所供职,每天洗多少马?”刘定之答道:“马厩里的马都洗了,唯独大司马洗不得。”闻者为之绝倒。又一日,兵部侍郎王伟亦戏之:“先生一天洗几匹马?”刘定之答道:“大司马已经洗干净了,少司马正在洗,还没洗干净。”闻者为之噱然。杨文懿任太子洗马时,有次请假回家,路过一个驿站,驿丞不知洗马为何官,问他:“公职洗马,日洗几马?”杨文懿说:“勤则多洗,懒则少洗。”(按:太子洗马,一作太子先马,即太子的侍从官;兵部尚书,别称大司马:兵部侍郎为兵部尚书的副手,亦称少司马。)

  万岁相公

  明孝宗朱祐樘非常留心政事,对大臣们也很礼遇。而且朱祐樘的口才非常好,有时甚至一天三次召对大臣,让他们回答有关政事或者经义等方面的问题。召对之频繁,达到了明朝历任皇帝的顶峰,也与他的父亲明宪宗朱见深形成了鲜明对比。朱见深因为有口吃的毛病,所以很少召对群臣。有一天,不知为何,朱见深突然心血来潮,召大臣万眉州、刘博野、刘寿光等人觐见,想问询一下时政。结果吭哧半天,一句话也没说出来,诸大臣于是只得叩头山呼万岁,以掩饰尴尬的场面。自此,朝野上下都谑称朱见深为“万岁相公”。

  于谦的妾

  景泰年间,于谦任兵部尚书,侍郎项文曜整天巴结他,而且极尽能事。每次候朝时,项文曜都要趴在于谦的肩头耳语,好像很亲密的样子,一点也不顾忌其他人是否在场,退朝时也是如此,简直与于谦行坐不离。当时那些大臣们都私下里说项文曜是于谦的妾。

凉州词王翰篇3

  名家·名作

  《雁门太守行》赏析

  从有关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诗人引用“黄金台”的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唯其奇诡,愈觉新颖;唯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凉州词》赏析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场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赵其均)

  说来有趣,知道王翰的《凉州词》,源于自己从书中看到的一则故事,“葡萄美酒夜光杯”,因这句诗,我便深深喜爱上了《凉州词》。

  起初,“葡萄美酒夜光杯”是以晶莹剔透、玲珑纯净的美好画面留在我的脑海中的,年龄渐渐增长,也略读了些诗词,方知它的背景远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温馨浪漫,且越来越感受到诗境的苍凉与凝重。

  在我看来,这首在盛唐边塞诗中颇有地位的诗作,最值得体味的是其中的一个“醉”字。多数人认为,战争类的边塞诗无外乎两类:歌颂战争或者暴露战争。但是我却总觉得王翰的这首《凉州词》很难被划分为它们中的任何一类,因为我既无法明确感受到作者对战争的赞美,也无法触摸到他浓烈的厌战情绪;也或者这两者兼而有之,所以我们便模糊了。我突然大胆地想象,是不是王翰自己也没有想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只是呈现一种真实的状态。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就不得不承认“醉”字用得奇妙无比。

  难道不是吗?盛唐江山,地域辽阔,纵然边境受扰,也灭不掉大唐雄风,所以,一醉方休其实是当时参战将士们的豪迈胸怀。而即便是威武七尺铁甲勇士,也是肉体凡胎,阵阵催发的琵琶声使他们更多体会到激战的临近,心中有不舍,有无奈,但又能怎样,醉了或许更好,以此解忧。而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看似豪情万丈的宣言,其实更是对历来战争的清醒认识。所以,醉只是暂时的,是化解心绪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戛然而止的艺术力量,那种纵情欢乐的旷达、借酒浇愁的无奈、欲言又止的矛盾,真被一个“醉”字表达得意味无穷。

  五味杂陈,这就是“醉”字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凉州词》的味道。

  链接中考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压”字妙在何处?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笔下的画面。

  3. 《雁门太守行》及《凉州词》两首诗都写战争,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凉州词王翰篇4

  关键词:王翰 凉州词 狂放悲凉 赏析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在激越的琵琶声的催促下开怀畅饮,如果我醉倒在沙场(战场)上,请君莫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赏析:

  王翰(生卒年代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盛唐诗人。唐睿宗景玄元年(公元710年)进士。曾为汝州长史、先州别驾,累官驾部员外郎,后贬道州司马,随卒。王翰任侠纵酒,恃才不羁,为诗多壮丽之词,亦擅长绝句,在当时声望颇高。

  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驰名边塞诗坛的七言绝句。诗里描写了将士们正要纵情痛饮却被催走上战场时的复杂心理。

  诗的首二句,用极富于地方色彩的事来烘托边地军中宴饮气氛。

  “葡萄美酒夜光杯”,作者利用通感的手法,从视觉和味觉两个方面,展现了庆功宴会的丰盛。“葡萄酒”,在唐代是西域的特产,用“美”字一修饰,酒香四溢,令人垂涎。“夜光杯”,据记载,周穆时,西域献光杯,杯用白玉之精制成,光明夜照。这里指精制的酒杯,以显示宴会的豪华,增添了颜色美,令人可以想象那觥筹交错、光彩闪烁的宴饮情景。

  该诗第二句,写琵琶声急,催人出征。将士正举杯欲饮,琵琶催行。欲尽酒已不可能,马上就要去沙城,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险恶的厮杀,一场生死的决斗。“琵琶声”既是战将们筛宴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既说明筛席上的气氛热烈,又说明将士无奈的悲伤情绪。真正的战士,决不会惧怕战斗的来临,却不免惋惜这场豪饮的中止。所以第二句中一个“欲”字,一个“催”字,活生生地刻画了错综矛盾的情景和心情。

  诗的后二句以以醉卧沙场的战士之口,说出一番令人深思的话。

  催尽管催,饮还是饮,就在这临行待发的时候,还是一连狂饮几杯吧。“醉卧疆场”,展示宴会高潮,他们陶醉在杯光饮酒的欢乐气氛中,酒酣耳热,醉在平沙旷野的战场。“君莫笑”,看似平淡,实际饱含了复杂的思想情感。难得痛饮呀,我们又要出征了,琵琶又催我们上马了。由此很自然地过渡到第四句:“古来征战几人回”。遥想自古以来的征战,对照亲身即将经历的这场及其惨烈的搏杀,十分自豪地说:“请不要笑话我们残羹冷炙,喝得东倒西歪,自古以来,戍边征战的人儿有几人能平安回来啊?”短短的话语,却预示,古代边塞战事频繁,将士们为保家卫国,命不保夕,难得片刻的安宁,难得短暂的纵情欢歌,他们一出征,还能保住生命、平安回来吗?“醉卧”二字,使将士们的话语“狂”而“不妄”,醉态栩栩如生。他们纵情饮酒,带有悲壮的自言自语,与急促的琵琶声汇成一片,狂欢、无奈,不能不令人伤感。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笔者认为该诗反映的应是情绪是悲壮的: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灾难。

  王翰所处的唐帝国,国力富强,声威远震。作为当时军队中的战士,自然有着时代的豪情,不会逃避战斗,不会恐惧死亡,甚至怀有建功立业、猎取功名的幻想。从这句醉言中所表达出来的复杂心情,细品味,就有对战争的厌倦和不满。诗人以豪华的场面和美丽的字句掩盖着,正如战士只以醉醺醺的壮言微微泄露他的内心。

  有人评此诗时,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已极”。(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又有人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施补华《观佣说诗》)其实,这首诗既令人悲,亦令人喜;似感伤,似旷达;似谐谑,似悲愤;似欢快,似无奈。这正是这首诗以其含蓄不尽的表达方式,引起人们联想,激起人们感情共鸣的魅力所在。

凉州词王翰篇5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繁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翰篇6

  中国酒业源远流长,相伴生的酒广告,从实物展销、街头叫卖。到挂望悬旗是一个飞跃,它标志着户外竖牌广告的诞生。像唐诗记载的“高高酒旗悬江门”(张籍);“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行者过客无不望旗停车,闻香下马,确实收到了促销的效果。随后,酒广告与酒诗结缘,无论古代还是今天,或以诗为广告词语,或用诗演义成广告短片,在酒销售上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明代是中国城镇发展时期,城里作坊酒肆林立,酿酒业十分鼎盛,市民常以饮酒听书取乐。当时海南岛有位才子叫伯畴,有一天在酒店吃酒,被店主认出,不收其酒钱,要它写个酒望子。伯畴略加思忖,醉意朦胧地挥毫而就:“一轮明月挂半天,淑女才子并蒂莲;碧波池畔酉时会。细读诗书不用言。”店家虽不知所云,但照挂不误。结果,常年累月饮酒赏诗的人络绎不绝。原来这幅广告词,是一首字谜诗,谜底代店家承诺:“有好酒卖!”客人看后,能不坐下来喝一壶乎?!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的这首《客中行》,据说是游历山东时到了兰陵邑。品尝了琼浆玉液般的兰陵酒,欣然为老酒保写的一份广告。酒家将诗人对美酒色香味,和对酒具的推崇诗文挂在店门前。招徕游人骚客,效益果然不错。兰陵酒厂曾把这首诗演绎成历史故事,录制了一部酒史电视剧,每逢展销,或客商来厂、旅游观光、领导检查、同行参观等活动必放。人们看到酒仙李白豪饮此酒,也都想尝尝。从而使兰陵美酒扬名中外,销量大增。

  葡萄原产西亚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早在两千年前西域到河西走廊一带,就广泛栽培。西州(吐鲁番)、凉州(武威)盛产葡萄酒,戍边路经此地的唐代诗人王翰。对此大加赞赏。他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词语虽然悲壮苍凉,却逼真地描绘出巧夺天工的酒具。盛满醇香四溢的玉露白、宝石红色的酒液。千百年来这首绝唱,成了国产葡萄酒厂和酒泉夜光杯厂不花钱的广告。他们在各自的产品包装上,广告词、声明书、企业简介中,把诗句反复推介给世人,渲染了企业与产品的可信度,使其畅销全国,走向世界。

  巧用古诗做广告,的确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至少比篡改成语的做法要形象逼真,信誉感人,而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又不会产生歧义,使广大消费者乐于接受。这对于今天各类企业的产品促销。不无现实的借鉴意义。

凉州词王翰篇7

  [关键词]文庙;儒学;静宁

  [中图分类号]K9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25-05

  文庙是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建筑物。从唐代以来,各地或即庙建学,或因学修庙,于是“庙学”连称。明代静宁州城内有两处庙学,一处是西北隅的洪武庙学,一处是东南方的嘉靖庙学,两处庙学的规模是经过多次扩增修葺形成的。

  明初,静宁州知州欧阳信在元设儒学于州城西北隅紫极观的基础上,创建了洪武庙学。欧阳信于洪武四年(1371)任知州,在静宁任职九载,创建庙学是其主要政绩之一。《静宁州志》称“承元季丧乱,建署立学,一切创制规划,为静宁重开草昧者信也”。所谓“重开草昧”,是指他把儒学与其他宗教区分开来,最早在州城内建修了庙学。

  洪武二年(1369),明朝廷诏令天下郡县立学,“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其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以作养士类”。此诏反映出朱元璋想通过科举招纳人才,充实各级官僚机构的迫切愿望。洪武三年(1370),建立科举制度,规定以八股文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洪武四年(1371)正月下诏设科取士。在朱元璋的大力倡导和强令推行下,各地掀起兴建庙学的高潮,欧阳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建了静宁州庙学。

  明初,静宁州城人口稀少,读书人不太多,因此,洪武庙学中的文庙仅为三开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静宁人口逐渐增加,崇尚科举的读书人也相应增多。到了明中期,紫极观一带儒学比道教兴盛,道教设施大部分变成了儒学的教育设施,进而行成了“前庙后学”的局面,即文庙在儒学之南。尽管有永乐十二年(1414)、天顺六年(1462)知州史信、郭增先后续建、扩建,但还是显得很窄小,与当时明代静宁州的教育快速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再加上天灾人祸,到嘉靖初年建筑损坏严重。正如胡缵宗所说:“庙坠十四,学坠十六,倾者、圯者、坳者、陷者相错,弗良于祀。”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一年(1540-1542),知州李必敷与继任者李时中在州城东南选择新址,重建了一个高大宏伟的新庙学。

  旧庙学日渐荒废,清代被改为朝贺公所。黄廷钰《静宁州志》卷5“典礼”中记载:“自州西之治平寺暨西北隅之紫极观先后为朝贺公所。”康熙五十一年(1712),由知州黄廷钰、儒学学正高如霓等人主持扩建后,在明柱上刻有两副楹联,④歌颂皇恩浩荡,祝愿皇帝长寿,表明该建筑就是供奉“皇帝万岁万万岁”龙牌的朝贺公所。因此,清初朝贺公所实由洪武庙学改建而来。

  永乐十二年(1414),知州史信主持进行续建庙学,规模稍有扩大。天顺六年(1462),知州郭增更新扩建,时任翰林侍读的刘吉为此撰写了《重修静宁州庙学记》,并被刻成石碑立在庙中。此碑是静宁文庙六碑之一,可惜在民国时期文庙内多次驻军而毁坏不存。弘治年间(1488-1505),学正梁诏曾撰《文庙祭器记略》碑,提到“郭公增于天顺辛巳岁更加详备。其事悉于博陵刘公《庙学记》”。这个博陵刘公指博野(今河北省博野县)人刘吉。

  刘吉是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科进士,四朝重臣,历官翰林侍讲读、翰林侍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傅、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等职,政声不佳,但博学多才,先后参与编纂《寰宇通志》、《英宗实录》、《文华大训》、《宪宗实录》等典籍。当时,身为翰林侍读的刘吉为何会为静宁州撰写《重修庙学记》。原来知州郭增与刘吉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郭增是直隶定州人,天顺三年(1459)由举人任静宁州知州。直隶定州即今河北省定州市,刘吉的家乡博野县与定州邻近而且同属直隶省。郭增与刘吉因地缘关系而相识,并在刘吉举荐下任知州。关系自然非同一般。

  刘吉撰写记文究竟是在哪一年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有两条线索:一是郭增重修文庙的时间,二是刘吉担任翰林侍读的时间。黄氏《静宁州志・宦迹志》载,郭增于“天顺三年任知州。兴废举坠,鼎新学庙、隍庙。寻卒于官”,说明他重修文庙应在天顺三年之后。而《静宁州志・艺文志》所录的学正梁诏《文庙祭器记略》讲“郭公增于天顺辛巳岁更加详备”,天顺辛巳岁即天顺五年(1461),《典礼志》又说“天顺六年(1462)知州郭增更新”,表明郭增重修文庙开工于天顺五年(1461),完工于天顺六年(1462)。由此可知刘吉的记文应当写于天顺六年完工之后。刘吉任翰林侍读迟于天顺六年(1462)。天顺四年(1460)。刘吉担任太子侍讲读,不久因母丧“忧归”。“宪宗即位,召纂《英宗实录》。至京,上疏乞终,制不允,进侍读。《实录》成,迁侍讲读学士,直经筵,累迁礼部左侍郎。”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在天顺八年(1464),召刘吉参与纂修《英宗实录》和晋升翰林侍读就在这一年。《英宗实录》的总裁官为李贤、陈文、彭时,刘吉也参与了纂修。成化三年(1467)八月,这部书纂修完成。这说明刘吉任翰林侍读是在天顺八年至成化三年(1464-1467),那么他撰写记文就只能在这四年当中。天顺八年(1464),刘吉守孝结束,且又任翰林侍读,按理撰写记文应距郭氏重修文庙完工时间也不会太久,最合理的时间当是天顺八年(1464)升迁翰林侍读之时。

  在郭增更新之后,弘治五年(1482),知州侯明、熊应周接替修葺洪武庙学。嘉靖十二年(1533),四川嘉定人刘琉任知州,在任期内重修文庙并创建了乡贤祠和名宦祠。《静宁州志》记载:“琉勤教养,修废举坠,懋绩丕著。后升湖广襄阳同知。及去,州人赋诗饯别,攀辕不忍舍也。”

  刘琉创建静宁州乡贤祠和名宦祠的时间需要讨论。创建二祠与修建州城东关关城在一起,樊鹏《创修东关记》中说:“嘉靖乙未冬,静宁州知州刘琉奉移文报成关城。奉总制唐公、抚军黄公命也……作事于嘉靖十四年三月十三日,毕务于八月二十五日”,“又推其余力,新文庙斋居,创名宦乡贤祠……治成,今升襄阳府同知。”总制唐公即唐龙,嘉靖十一年(1532)“总制三边军务,兼理振济”。樊鹏明言静宁州乡贤祠、名宦祠的创建在嘉靖十四年至十五年(1535-1536)。康海《乡贤祠记》亦载:“嘉定刘公知静宁州之三年,民安吏畏。礼教聿兴,乃集其士大夫、耆旧谋之。”所谓“知静宁之三年”即嘉靖十四年(1535)。静宁乡贤祠始建在此年。

  刘琉为什么要创建乡贤祠、名宦祠?赵时春《名宦 祠记》载:“今天子建元十有余年,海内风向,饬典礼制诏守令,于诸学宫建名宦乡贤祠,春秋举祠焉。所以劝贤昭烈,启佑后人,德音甚备。”就是说这事是由皇帝命令各地修建的。诏令一下,全国各地的文庙学宫中都出现了名宦祠和乡贤祠,静宁州自然也不能例外。赵记又称“提督军务、兵部尚书兼都御史兰豁唐公,上承下教,敷政爰发。于是奉直大夫知静宁州事嘉定刘君琉,祗承明命,董作建室”,明言此举上奉皇帝诏命和三边总制唐龙的命令,下得静宁州士绅的支持,诚然是“列妥英灵,允协郡望”。

  二祠建成后,刘琉又请康海和赵时春撰写碑记。武功人康海是弘治十五年(1502)殿试状元,与李梦阳、王九思等号称才子,以文学知名天下。因与刘谨同乡。刘谨败后受到牵连而落职回乡居住。刘琉请康海撰写《乡贤祠记》时,这位状元公年已60余岁,在老家居住。康海记文说:“祠工既讫,州守刘君遣使征予为记,刻之贞珉,用垂不朽,以告后裔。”由于康海是弘治十五年(1502)殿试状元,静宁的读书人就把“静宁州乡贤祠记碑”称之为“状元碑”。平凉人赵时春嘉靖五年会试第一,历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山东兵备佥事、副都御史、山西巡抚等职。他“读书善强记,文章豪肆,与唐顺之、王慎中齐名”。赵氏此时正致仕闲居在平凉家园“桃花坞”,与康海曾有来往,关系较密。他应刘琉之邀撰写了《名宦祠记》,记文说:“刘君即得太史对山康子之文,以志其乡之献哲。复征余文,以志诸名宦于碑。”

  嘉靖时期,李必敷和李时中通过多方努力,在州城东南迁建了新庙学。这个庙学在静宁称嘉靖文庙。使人疑惑的是为何在刘琉重修五年就要废弃旧庙学建设新庙学,这难道不是劳民伤财吗?事实上,迁建新庙学正是静宁州广大民众的强烈愿望。明胡缵宗《迁学庙记》说:“其宣圣庙与学……垂百年矣,庙坠十四,学坠十六,倾者、圮者、坳者、陷者相错,弗良于祀,而敷教之师弟子病焉,乃具状以自于州大夫李守(必敷)。”

  新、旧庙学的差别很大,布局、规模不能同日而语。旧庙学中“庙附于学”,南院文庙呈一路格局。主要建筑大成殿为三开间;其北面是学宫,主要建筑明伦堂为五开间。大成殿和明伦堂相对窄小,并且“庙逊于学”。两个院落本来就不是太大,里面还添建了敬一亭、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致斋所以及学正、训导等教职人员的居所。非常拥挤。新庙学的布局仿曲阜孔庙的三路格局,一庙两宫:中路文庙两进院落,依中轴线自南而北顺次为先师庙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戟门两侧分别是名宦祠和乡贤祠,外为前院,内为内院,内院东西是廊庑。大成殿后又有儒学训导居住的小院子。

  新庙学“庙伟而尊”、“学前而宏”。克服了旧庙学“庙前学后”、“庙小学逊”的缺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明代中期静宁州人口发展较快,学子数量大增。廪生数额早在明太祖敕建儒学之初已确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读书人数不断增加,宣德以后便在原定额外增设了增广生,并确定了增广数额,其中州学增30人。其后又于额外增取,出现附学生员。附学生员没有数额限制,只要经过考试就可补充为廪生和增广生。到明中期,狭窄的旧庙学已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形势,扩建庙学或迁建一个大规模的新庙学成为必然。师生们呈状知州李必敷,要求“崇庙肃学”。

  李必敷于嘉靖十五年(1536)接替刘琉任静宁州知州。不到五年的任期内,他始终关注庙学迁建问题,“乃具状,上于巡抚都御史赵公”,争取支持,解决经费之困难。这个赵公即正德辛巳年间(1521)进士、河南开州(今濮阳县)人赵廷瑞,时任陕西巡抚。尽管他认为庙学“不弘不敞”,不独静宁一地如此,最终还是批复了呈文,“乃下分守行省议若费”,初步解决扩建庙学的经费。嘉靖十九年,赵公莅静巡视,州学正郝应元及训导、教谕以及学子们纷纷请求迁建庙学。他实地观看了洪武庙学的情形后,明确答复“修既可,迁亦可”,“复下分守行省益若费”,增加建新庙学的经费。

  继任知州是山西平定(今太原)举人李时中,“勇决有为,其迁学修城,尤表表者”(黄氏《静宁州志・宦迹志》)。迁建庙学的事儿定了,经费也解决了,他到任后立即着手选址。在城内东南调查民户侵占官地案中,他发现这处官地建新文庙比较合适,只是面积不够大,就与民户商量,以低廉价格购买下周围的民地。而后再次向陕西行省呈文,请求批准选址。时过一年竟无回文,时不待人,李时中慨然说:“祀为重。教为先,庙弗新,学弗辑,守之责也!崇斯庙,肃斯学,守之责也!事何可缓?工何可懈?”嘉靖二十(1540)年初夏卜定吉日良辰,开工修建新庙学。工程进行中,时任陕西提学使王邦瑞莅静视察学校,了解到工程进展缓慢是因为批文未到,立即书面报告巡抚赵廷瑞。赵公催促分守行省批复。准许在新址建庙学,使李时中和静宁州学子们的压力顿时消失。当时嘉靖皇帝推崇道教,有意贬低孔子,如果未经批准而私建文庙要受严厉处分。在巡抚赵廷瑞、提学使王邦瑞的大力支持下,工程进展很快,当年秋天就建成了中路的文庙与东路的崇圣祠,嘉靖二十一年(1542)夏,建成了西路的学宫。

  嘉靖庙学仿照曲阜孔庙三路格局,并按实际情况而略加变通,在中路文庙中突出了大成殿,使之扩为七楹即“明五暗七”,采用九脊之顶;西路学宫的明伦堂和东路崇圣祠的殿堂都增为五楹,采用悬山顶。东、西两路稍稍靠前而略小,既左右对称,又陪衬出中路文庙的雄伟高大,突出了对孔圣人的尊崇。迁建中还把乡贤祠和名宦祠改到戟门两侧,敬一亭改到明伦堂后。地方州县文庙一般是不允许七开间,多为三开间或五开间。由于明伦堂和崇圣殿为五开间,如果大成殿修成五开间就不能突出文庙,无法显现对孔子的尊崇。既要避逾制之嫌,又能符合建筑美学要求,只好采用了“明五暗七”的办法。脊檩题记上只写“大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岁次壬寅夏六月二十一日庚子静宁州奉明文鼎建”等字,而作为主持本州文庙建设的知州李必敷、学正郝应元等并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这块题记上,只是笼统地说“奉明文鼎建”,可谓意味深长。

  静宁州新庙学模仿了曲阜孔庙很多特点,棂星门上“先师庙门”四字模仿了曲阜孔庙中赵孟烦的笔迹。明伦堂上的匾额模仿了曲阜孔庙中胡缵宗的笔迹。据流传文庙前的门上两个牌坊上的“垂宪万世”、“删述六经”、“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等榜书全是从曲阜临摹来的。静宁在文庙门上使用仿赵氏书迹的“先师庙门”四字与嘉靖时期“贬孔”政策有很大关系。本来孔庙在汉代曾称为宣尼庙或宣圣庙,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为“文宣王”后又尊称为文宣王庙,后来文庙成为文宣王庙的简称。嘉靖时期因“大礼仪”之争,皇帝朱厚熄不仅杖杀大臣,而且认为孔子生前不是君王,他听从张璁的建议更改了祭孔典礼,把孔子降为至圣先师,去其王号,神位改为“至圣先师孔子”。大成殿改称先师庙,大成门改称为先师庙门。建于嘉靖二十年(1540)的静宁州新庙学的正门上只能题“先师庙门”四字。

  静宁州的新庙学建成后,学正郝应元刚好离任,与其弟应规回到老家山东高唐,顺便拜访正德三年(1508)进士、时任山东巡抚胡缵宗,请他撰写了《静宁州迁学庙记》。李时中等命人把这篇文章刻于碑石,立在文庙大殿之前。

  满洲贵族入关后,意识到要巩固政权仅靠本族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广罗英才来扩大统治基础。一方面。满洲贵族因袭明代科举制度,宣布明朝举人、生员都有效,可以继续参加科举。顺治初即颁诏天下,“我国家受天眷佑,肇造东土……文武制科,仍于辰、戌、丑、未年举行会试,子、午、卯、酉年举行乡试”。@顺治七年(1651),谕令礼部,“帝王敷治,文教为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朕必不次简拔,重加任用”。这一措施的效果十分明显,正如黄机所说:“五年之间制科者六,得士五千有几。犹恐荆璞或有遗焉,更辟恩拔一门,五年之间,复得士万计。越今十有七载。大仓糈米无算矣。”另一方面,满洲贵族推崇儒家思想,提高孔子的地位。顺治二年(1645),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号召各地各级官吏捐献俸禄。兴修文庙与学宫。“孔子之道益彰矣。犹恐典祀久而废也,下诏有司臣工,能捐千缗者即行纪律”,各地文庙焕然一新。在这样的背景下,静宁州就对庙学进行维修。“嘉靖庙学”经历了嘉靖三十四年(1556)、天启二年(1622)、天启四年(1624)、崇祯二年(1629)、顺治十一年(1654)五次大地震,到顺治十六年(1659)已损坏严重,的确急待重修。

  这次主持维修静宁州庙学的是知州李民圣和州判骆起明。李民圣于顺治十六年(1659)任知州,修复庙学后于顺治十八年(1661)升任四川顺庆府知府,曾主持编修清代第一部《静宁州志》。骆起明由鸡丘令谪任静宁州州判,黄氏《静宁州志・宦迹志》记载他“端静自持,为姚江之学(即王阳明心学),日以文章与州士相勉,一时出其门者甚众”,评价甚高。在这次修庙学工程中,骆起明是知州李民圣的得力助手。他们二人响应顺治皇帝的号召,带头捐资千缗,维修庙学。在他们的影响和动员下,热心庙学的静宁士绅民众也纷纷解囊,解决了维修的经费。

  这次维修庙学的时间需要讨论。清黄氏《静宁州志・艺文志》中有黄机《静宁州重修庙学记》,其中记载“当宣圣之殿劫圯,学官榛萎,以己丑八月捐资千缗,重为修葺”。讲这次重修庙学在己丑年之八月,也就是顺治六年(1649)八月。但是,李民圣是甲午年即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到顺治十六年(1659)来才任静宁知州的,说他在己丑年维修静宁州庙学是不合情理的。笔者认为维修静宁州庙学当在顺治十六之后,己丑可能是己亥之误。其次。静宁州判骆起明是“己亥孟春”“谪补静宁”。他到静宁后也参与维修了庙学,己亥年正是顺治十六年(1659)。另外,黄机说这篇记文是在“顺治庚子年”即十七年(1660)撰写,也可以证明维修庙学在顺治己亥年。

  当维修工程结束后,骆起明赴京请礼部侍郎黄机撰写了《静宁州重修庙学记》。知州李民圣与黄机同为顺治甲午科举人,属“同门士”,关系颇密。州判骆起明和黄机同是浙江人,所学同门,是“同年友”。顺治十六年骆氏被贬来静宁州前曾向黄氏话别,可见他们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所以,在静宁州庙学维修工程结束之后,李、骆二人就想请时任礼部侍郎的黄机撰写记文。顺治十七年骆起明恰有机会到京述职,拜见黄机,讲述了维修静宁州庙学的情况,顺便请撰记文,黄机慨然允诺。黄氏《静宁州重修庙学记》详述了李、骆二人在清初制艺取士、焕新庙学的背景下修葺静宁州庙学的经过,并对他们“有功圣门”的行为给予高度赞扬。骆氏回到静宁后,马上把记文刻碑,立在文庙院中。

  康熙帝在崇儒重学方面更胜其父。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为吸引更多的人才,诏设“博学鸿词科”,许多著名学者赴京应选;二十三年(1686),康熙帝亲赴曲阜祭孔,行九叩礼,赞颂“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万世帝王咸所师法,下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特意御书“万世师表”额,“留曲柄黄盖”,以示对孔子的尊崇,御书“万世师表”匾额;二十四年(1687),建传心殿,以周公、孔子配享伏羲、神农、轩辕等至圣先师,听经筵前亲自祭告、行九叩礼,又为国子监亲篆“彝伦堂”匾额,为孔子庙撰碑文并亲自书写立碑;二十九年(1692),遣内务府修阙里孔子庙。正当朝廷维修阙里孔庙的时候。又下令全国各地兴建孔庙和学宫。康熙三十五年(1698)十二月,康熙帝下诏:“陕、甘沿边州县卫所。当师行孔道,供亿繁多,间阎劳苦,其明年地丁银米悉行蠲免。”这份诏书中所谓“师行孔道”,实际是指兴建文庙和学官的举措。正是康熙帝的明令,才出现了陕甘一带大规模维修或兴建文庙和学宫的行动。知州董守义命在此背景下重修了静宁州庙学。

  董守义是镶白旗人,由“荫监”而任静宁州知州,《静宁州志》记载他“兴废补坠,如修庙学,创蜡祠,造石桥于南河,墙置仓敖,补葺六房,建置式廓,不惜千金”。他修庙学不是简单地修补,而是大规模地重修。静宁州庙学是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一般经过四五十年就要进行小规模维修,若经100多年,材料大多朽损,就要重建或大规模地维修。从欧阳信始建“洪武庙学”到李必敷筹划迁建,经历了160多年,不得不重新大规模地修建。而从李时中兴建的“嘉靖庙学”到董守义到任,经历了近150年,也是不得不大规模地维修。这次重修工程巨大,时间较长,“经始于壬申(1692)之三月,迄工于乙亥(1695)之七月,盖四载而告竣工焉”。维修中更换了大量的木材、砖瓦等,几乎等同于新建。之后在大成殿顶前金檩上留下了一通题记,上面墨书“大清康熙三十五年岁次丙子秋七月既望,奉直大夫知静宁州事知州董守义……重修”等69字,在明伦堂前金檩上也留下了题记,上书“时大清康熙三十八年(1701)岁次己卯静宁州知州加二级董守义……重修”等字,可见这次维修是非常重要的。

凉州词王翰篇8

  酒脯祭诗:中唐诗人贾岛,一生仕途失意,穷困潦倒。其为诗以苦吟闻名,致力于锤炼而归于平淡,其用意在于矫正当时浮艳的诗风。贾岛对平生所作异常珍惜,每年除夕,必将一年中所作之诗。置于几案之上、以酒肉为祭,焚香再拜,口中念词祝祷。祭毕痛饮,长歌而度岁。

  斗酒学士:初唐诗人王绩,隋大业间举孝廉。唐朝建国后,王绩应高祖征召,待诏于门下省。旧例,待诏每日由官府供酒三升;王绩性嗜酒,语其弟王静曰:“待诏虽俸薄,但三升好酒可恋。”侍中陈叔达得知后,破例将王绩的酒增为每日一斗。王绩遂得“斗酒学士”之称。

  春风得意:唐代诗人孟郊,少年时隐居深山,两试进士不第。曾作《下第》诗一首,诗中有“充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之句。又作《再下第》一首,诗云:“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表达科场失意和仕途困顿的痛苦心情。直至四十有六他才应试得中,欣喜之情,不能自已,遂作一首《登科后》。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奈,今朝放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因以“春风得意”喻进士及第。

  驴背推敲:中唐诗人贾岛,未及第时曾为僧,作诗以苦吟著称。某次他吟成二句道:“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旋觉“推”字不妥,欲改作“敲”,骑驴在长安街上苦思冥想,并以手作推、敲之状以模拟意象中之情景,竟不觉闯入京兆尹韩愈的车骑之间。随从将贾岛带至韩愈前,韩愈询问其故。当得知贾岛因斟酌诗句而忘情时。韩愈并不责怪,斟酌良久,以为用“敲”字为好。遂与贾岛同行而归,结为诗友。后贾岛弃僧还俗,中进士。至今“推敲”一词,成了反复斟酌的同义词。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4441.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离职原因怎么写范文格式
下一篇:心理健康人员培训总结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