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科研情况管理范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科研情况管理范例篇1

  [关键词]跨越行动;电力科研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全过程控制

  结合目前部署的“新跨越行动计划”,根据有关单位提出的“五个坚持”“五个新跨越”,各地区电力科研企业需要坚持加强自主控制力度,尽快实现科研技术对电力新领域的攻克与跨越,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深入探究能源互联网核心内容。为了进一步辅助电力科研企业“新跨越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帮助企业有效实现跨越目标,要加强对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构建力度,分析目前管理体系仍然存在的问题,比如龙头导向不明显、数据整合不到位、全过程控制问题等,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加强制度与机制建设,完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为电力科研企业的有效运营提供保障[1]。

  1综合计划管理概述

  有关数据研究表明,2019年我国主要电力企业科技投入资金约为746.7亿元,其中包含:389.9亿元的电网企业投资、139.1亿元的发电企业投资与217.7亿元的电建企业投资;2019年我国电力企业申请的国内电力科研专利40108项,授权28872项,有效153784项,申请的国外专利1406项,授权904项,有效3253项,目前已经研发出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电力科技研究成果。结合2019年的实际情况,2020年预计约为7.38万亿千瓦时~7.45万亿千瓦时,预计同比增长2%~3%,预计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投产量约为8900万千瓦,占总发电新增装机量的75%。由此可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电力行业发展态势迅猛,新能源发电成为我国电力发展的主要趋向,如何更好地践行新跨越计划,是电力科研企业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是电力科研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是规范企业内部有序运转、控制企业内部结构稳定的关键手段。结合上述资料可以发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电力科研企业对“科技促进电力”的研究力度会不断加强,且“低碳”“智能”“数字化”成为开展电力科研研究活动的关键词。面对已经全然不同的发展环境,电力科研企业要想维护自身发展稳定性与可靠性,就要正确认识综合管理计划本质,考虑企业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整合企业年度计划目标,优化设计发展方案,统筹综合发展战略,制订综合管理计划,且控制各管理计划之间的协调性[2]。在电力科研企业中,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就是指对企业内部的编制、上报、审批、执行、协调、考核综合计划的全过程管理,目的在于统筹企业核心资源,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保证企业的各项电力科研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落实新跨越计划[3]。

  2综合计划管理体系

  结合电力科研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包含企业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系统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内容,是现阶段各地区电力相关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构建综合计划管理体系,能够有效落实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战略思想,梳理“三抓一创”的管理思路,提升企业内部工作控制力度。要想构建完善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就要树立“制度完善”“指标科学”“流程清晰”“调控有据”的目标。在电力科研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实际构建的过程中,建议工作人员要明确计划管理负责机构,提出分级管理策略,明确综合计划的执行层、管理层与决策层。首先,决策层主要是电力科研企业各级专业管理部门的“三重一大会议”,由专业管理部门领导班子人员构成,总体统筹各管理机构的综合管理工作,负责制订综合计划、调整综合计划管理方案、审批综合计划管理制度、对综合计划管理运作情况提出建议或者意见、监督综合计划管理方案执行情况、协调各专业综合计划。其次,管理层主要是电力科研企业的“发展策划部”,负责编制电力科研企业的综合计划,汇总、上报、下达与报告常态性工作情况,负责优化综合计划方案、定期向决策层汇报执行情况、组织编制阶段性执行报告、编制汇总综合计划方案、开展综合计划考核工作[4]。执行层是电力科研企业各研究单位的“指标分管部门”,负责提出各单位的专项计划,负责落实、管理、细化指标,负责定期提供指标分析资料,负责优化、协调综合计划建议。要想构建电力科研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就要树立“完善制度”“指标科学”的基本目标,建立健全综合计划管理制度,全面规范编制、审批、执行、监督与考核流程,促使综合计划管理工作规范化开展;还需要结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细化工作指标,促使工作指标覆盖电力科研企业的各个环节。

  3综合计划管理意义

  在新跨越行动计划引领之下,电力科研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内部管理需求逐渐改变,面对这种情况,工作人员要认识到综合计划管理与传统管理经营模式之间的本质差异,利用综合计划管理有效解决电力科研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环节不协调、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以此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优化配置企业资源,调整内部结构,提高企业经营的综合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5]。除此之外,综合计划管理在电力科研企业中具有以下四点重要意义:

  第一,能够有效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在电力科研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执行综合计划管理,必须能够提出明确的企业整体战略目标,还能够将其分解成各个部门的目标完成责任与计划,促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人员能够明确自身职责,有方向地开展工作行为,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外部环境问题,集中解决问题,以此有效降低损失,避免出现风险事故。

  第二,能够有效优化企业资源。综合计划管理是推动电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开展综合计划管理,对各下属单位的计划进行审批管理,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优化所有计划,集中分配各项资源,以此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益[6]。

  第三,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电力科研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是一种集约化的管理手段,其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率效益,合理分配各部门职责与分工,促使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在实现收入的同时降低经营成本,以此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第四,实现对电力科研企业的全过程控制。加强电力科研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各项活动能够按照计划开展,综合计划则为各项活动提出明确的标准。因此,综合计划管理是一种动态、持续性的管理模式,能够利用综合计划的落实情况跟踪分析电力科研企业的经营情况与目标达成情况,及时发现经营管理问题,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以此保证电力科研企业的各项活动能够有序、稳定开展[7]。

  4电力科研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问题

  新跨越计划之下,对电力科研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已经有大量企业落实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构建,但是在构建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4.1龙头导向不明显。电力行业企业属于行业垄断型企业,电力科研企业则是电力行业内“科技促进电力发展”的主要垄断主体,企业内部管理计划的执行与控制程度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因素。在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综合计划能够起到带领电力科研企业发展的龙头作用,因此,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开展综合计划编制工作与计划执行管理工作,以此强化电力科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实际上,电力科研企业的综合计划编制工作汇总存在指令之间缺乏衔接性、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之间联系性不强等问题,无法达到综合计划管理的预期效果,其龙头引领作用弱化。面对这种情况,工作人员需要集中思考龙头作用的影响因素,思考计划管理与计划编制之间的衔接关键,从而提出有效的管理制度与规范,为电力科研企业践行综合计划、规范计划管理提供明确依据与导向,以此发挥综合计划管理的龙头导向作用[8]。

  4.2数据整合不到位。综合计划主要是指电力科研企业的整体发展计划分解到各个下属单位、部门的专项计划,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这些资料具有较强的动态性与实时性,需要工作人员及时分析资料,以此时刻把控电力科研企业的综合计划执行情况,掌握企业的发展过程,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但是,实践中,由于企业人员缺乏对数据的整合与分析能力,且对数据的分析价值认识不足,没有发现这些数据对于进一步调整计划、落实计划、总结计划的重要性,从而出现企业计划管理中的数据整合不到位、数据分析不足、缺乏实时数据利用等问题,不能够深入发掘数据的可用价值,不能够利用数据有效防范经营风险,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流动性不足的情况,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不能够充分发挥综合计划管理优势[9]。

  4.3全过程控制问题。全过程控制是综合计划管理执行的具体体现之一,主要是电力科研企业在执行综合计划的同时统筹兼顾财务全面预算、经营计划、生产计划、服务计划的执行过程,平衡执行进度。但是,实践中,发现目前的电力科研企业普遍缺乏对过程的管控,没有关注计划管理过程,甚至出现计划管理工作信息丢失情况。由于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综合计划管理制度,且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缺乏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导致一些工作难以具体落实,从而产生管理问题,影响全过程控制的实现。此外,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进一步深化综合计划管理的有力手段,但是一些单位工作人员在提出指标时缺乏综合考量与科学分析,提出的指标不能够覆盖综合计划执行的全过程、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从而出现指标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不利于发挥综合计划管理有效性。

  5新跨越行动引领下的电力科研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对策

  5.1完善制度方法。新跨越行动引领下要想构建电力科研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建议以坚持科技创新、推动能源转型为导向,制定完善的综合计划管理制度与规范,形成制度体系,以此为综合计划的执行、管理过程提供明确导向。结合综合计划管理制度(国网),建议电力科研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完善制度”的基本目标,细化制度内容,促使其符合企业经营情况与内部结构,能够为企业的计划执行与管理提供帮助。一方面,建议制定电力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提出电力科研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目标、工作要求等,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此约束相关人员行为,促使其更好地开展本职工作,履行综合计划的执行职责;另一方面,建议制订专项计划与综合计划的协调制度,分析电力科研企业的经营性质,统筹整合企业各项综合计划,分析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动态跟踪,以此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此外,还需要提出专业化计划书,明确专项计划的监督要求,规范专项计划的执行,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电力科研企业在新跨越行动背景下的有效发展[10]。

  5.2健全指标体系。新跨越行动引领下要想构建电力科研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建议电力科研企业工作人员要建立健全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优化综合计划管理效果。实践中,综合计划管理指标是衡量综合计划执行情况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考量企业各部门工作情况的重要元素,建议工作人员要结合电力科研企业的经营管理范围,提出“电力科技研究成果转化指标”“科技推动电力发展指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指标”“企业资产质量指标”“发展投入指标”“电力服务指标”“营业业绩指标”等,形成契合企业实际情况、符合经营需求的完善的指标体系,为量化综合计划执行提供有力依据。

  5.3建立管理机制。新跨越行动引领下要想构建电力科研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建议要建立健全的动态管理机制,构建动态化、实时化管理模式,以此满足综合计划执行的管理需求,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有效资料。实践中,企业执行各项综合计划,会产生大量的动态化数据,这些数据会随着计划执行的推进而产生变化,是一种具有动态性与变化性的重要数据资料。建议工作人员要认识到这些资料的重要性,时刻关注数据变化,分析不同计划推进阶段的数据资料情况,以此掌握综合计划的执行情况,实现对综合计划的动态管理,为电力科研企业的长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6结语

科研情况管理范例篇2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

  1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背景和意义

  1.1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不断随着时代创新发展,但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经营业务的特殊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度落后,预算管理主要以资金管控为主,原有体系存在与战略目标结合不紧密,组织结构简单,重编制轻执行,信息化能力低等瓶颈,客观上需要科研事业单位必须优化科研管理流程、加强科研成本管控,细化资金管理。构建与科研事业单位战略发展相适应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经营效能和管理创新能力的重要课题,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来引导科研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实现对内部资源优化配置,根据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2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意义。1.2.1有利于落实战略目标,承接经营计划战略目标是指导科研事业单位开展活动的引领性规划,全面预算管理是对接单位战略目标与业务活动的有效工具。全面预算基于科研院所的战略目标,细分各业务板块职能,通过组织开展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与激励等,把科研事业单位的经营计划落实到具体的科研管理工作中,促进业财融合。各职能部门和科室的科研生产活动不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形成一种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依据,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制定或调整管理活动来促进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1.2.2有利于提高科研管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长期以来,科研事业单位实行计划管理式的体制,导致整体的经营管理能力较低,在利润创造能力和资金周转效率方面与其他生产型企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理顺职能范围,加强在研项目全周期成本管理,全过程实时管控业务活动的进展情况。全方位的划分和配置资源,达到统筹控制和利用资源的目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预算管理不能紧密承接整体战略规划。由于战略管理、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各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等,以及规划与执行之间存在运营偏差,使得提高预算的准确度存在较大的困难。预算管理中业务与财务融合度低,预算依据不充分,全面预算编制与业务开展不匹配,预算编制中预算松弛和偏紧同时存在。

  2.2预算组织体系程度低。多数科研事业单位尚未组建适合科研型组织运行特点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架构体系不合理、不健全。预算管理办公室几乎包揽了除预算批准的各项工作,缺乏预算责任部门参与,预算管理信息不能在各层次预算组织中有效沟通。预算部门组织能力较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全员参与程度较低,业务主管部门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程度还有提高的空间。

  2.3预算控制和考核力度弱。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是“重编制,轻管控,弱考核”,预算执行的信息化程度低,对预算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预算管理对业务活动的控制力不强。科研院所在预算管理全过程中耗时最长、关注度最高的环节就是预算编制,全面预算文件一经批准下达,预算的控制缺乏刚性约束,开展预算执行分析力度不够,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工作不到位,降低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2.4全面预算信息化系统支撑能力偏低。多数科研事业单位缺乏全面预算管理软件或者财务预算控制模块,科研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依赖自制的电子表格,未直接采用专用的预算管理信息软件。信息化支撑能力低下增加预算编制的工作难度,同时必须相应地简化预算科目的明细程度,降低全面预算编制的质量,预算的执行结果无法及时地反馈到预算控制环节,影响预算执行、控制和分析评价等工作的及时开展。

  3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优化构建途径

  3.1构建基于信息系统的预算组织架构。科研事业单位需要强化预算组织职能,建立完善的预算组织体系,明确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通过组建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责任部门和基层预算部门四级组织结构,形成集决策批准、组织管理、审核检查和执行落实等职能完善的预算组织架构。通过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及管理细则,明确各职能预算层级的流程规范和职责分工,通过层层责任落实对预算管理开展审查、协调、平衡和审批,有效地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各职能机构之间的协同性。增强全面预算的组织协调能力,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应推动支撑组织能力建设,搭建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提高预算编制的数据报送和审批效率,对财务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即时控制,将预算完成数据映射写入预算管理系统,及时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

  3.2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编制流程。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编制应遵循“上下结合、层次负责、逐级汇总、综合平衡”的程序开展。战略目标的分解落实实行自上而下的方式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实行自下而上逐级完成。在编制预算时,科研事业单位应根据本期间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先开展业务预算,后进行财务预算。开展业务预算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各项业务预算在实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动因素,财务预算编制时要综合考虑当年的财务收支情况,确保支出不得超收入预算,切实发挥预算的规划指导作用,增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可信度。

  3.3对接顶层战略规划开展动态预算管理。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要重视预算的动态管理与监督,采用中长期结合形式的滚动预算,结合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对科研项目的过程进行分析,跨越年度从更长的周期揭示科研资源投入与产出的价值关系,更能契合科研事业单位的战略规划而非短期目标。科研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战略规划-三年滚动预算-年度预算-月度资金预算”的四级次动态管理方式。在科研事业单位的战略规划下,首先对科研院所的长期总体目标进行确认,在战略规划框架下编制三年滚动预算,总体预算主要是对五年经济发展目标、科研项目申报、能力建设项目和资金需求计划进行远景规划,财务预算主要关注主营业务收入及成本、营业利润、经营净现金流量、固定资产投资等关键指标。三年滚动预算应对资产周转率、全员生产率、“两金”占营业收入比率和成本费用率等经营指标进行提前规划布局,用于指导年度预算。年度预算主要对三年滚动预算各项指标进行分解,根据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对三年滚动预算进行动态调整。

  3.4结合内部控制管理建立预算控制体系。预算控制体系在预算管理中处于核心环节,是预算目标能够实现的关键。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控制机制,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实现预算控制动态监控,才能避免“重编制,轻执行”的情况。为有效掌握全面预算执行进度,科研事业单位应完善预算管理流程,制定全面预算管理细则,建立全面预算报告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面临的潜在的问题,通过定期的预算偏差纠错及时解决问题。

  3.5结合风险管理推行预算分析管理。科研事业单位应在预算管理中可以借鉴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理念和思想,识别和分析经营活动中将会遇到的风险,利用数据计算模型开展风险评估,分析各类风险对预算指标造成的影响。对科研事业单位在研的关键科研项目,应通过全面预算分析其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成本效益分析,建立预算管理分析会汇报机制,各预算部门应汇报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关键指标的预算差异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在后续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进行管控和调整。

  3.6建立与绩效挂钩的全面预算考核管理机制。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应组织领导预算考核工作,明确考核对象,建立预算考核指标体系,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结果进行综合考核,将年度预算考核结果与各执行单位的薪酬绩效挂钩。考核指标的建立时要坚持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将考核指标分为预算工作质量考核和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考核,预算工作质量考核包括预算编制的时效性以及准确性指标,预算指标完成情况考核应设置预算执行率和预算完成差异率指标。通过有效的预算考核机制,验证科研生产任务的投入产出效能,促使预算部门找出差距,不断提高预算考核实效。

  4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事业单位应以战略管理为导向,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规范化,落实预算过程责任管控,使全面预算体系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加强预算控制和分析,结合内部风险管理,完善全面预算预警机制,提升经营计划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协同性,保证预算控制的有效性和预算分析的精确性。强化经营预测,建立预算考核评价机制,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任伟。M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案例研究[D]。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硕士论文,2024.

  [2]刘开平,刘松。军工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与建议[J]。航天工业管理,2014(12):17-19.

  [3]杨海燕。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5(08):16-17.

  [4]张瑶琴。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24):95-96.

科研情况管理范例篇3

  医院科研档案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形成周期长且强连续性。科研活动经历的时间均比较长,涉及到的范围较广且内容也比较多,资料较为复杂,从立项一直到完成科研课题均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为多次失败和成功所获结果;②学科突出且专业性强。医院所开展的科研课题均是根据专业来实施,比如基础研究中药理、生化以及病理等。临床研究中儿科、内科、妇科以及外科等。医学研究中针对不同的专业所开展的科研活动均有着各自的特点,对此在科研档案的分类上也应凸显出其专业性特点;③项目协作较多且学科综合性也比较强。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各种边缘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出现,在医学研究中大量创新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而这些也使得很多医学科研课题并非某个独立的专业或者学科就可完成,而是多个学科和专业共同联合以及研究才可完成。对此,在这种形式下所进行课题研究,不管是数量还是载体均比较大且多样,同时综合性也相对较强,而这也就要求在分类的过程中除了要确保各学科自身的独立性,同时还要确保课题研究的整体性以及完整性。

  2基于电子化实施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科研档案作为科研工作人员于科学研究期间所形成的,具备一定的保存价值的声像、文字、数据以及图表等科技资料,真实且准确地记录着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为医院档案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一份完整的科研档案主要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①科研项目的申报资料与审批资料;②科研过程的影像学资料、记录、实验数据以及实验图片等形式资料;③科研鉴定、总结以及验收资料;④科研成果(论文或者专利等)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等。每个科研项目自申报、课题立项、执行、成果鉴定、评奖以及到应用推广均离不开管理。不管是在医院社会服务上,还是在医院内部交流上,科研档案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医院管理和医务工作人员有关信息的需求。在档案管理中,科研档案可为职务聘任、科技决策、职称晋升、科学研究以及技术交流等提供比较可靠且真实的信息依据,具有参考以及凭证的功能。除此之外,还可提供相应的科研信息给医院领导,为其在选择科学建设内容和方向上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加强医院科研档案的管理以及充分利用科研档案,对推动医院学科发展以及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所具意义十分重要。近年来,伴随着医院科研水平的提高,医院科研项目的增多,档案的数量也相应的增多,而这也为科研档案管理增加了难度,为更有效且科学地对科研档案实施管理,需寻求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即电子化管理。

  3在电子化的基础上所实施的医院科研档案管理

  3.1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以及应用

  随着科研项目的增多,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艰巨。为更好地管理以及利用科研档案,我院正在研发一种信息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具备录入以及查询科研项目有关信息的功能,不仅能进行科研项目有关信息的录入,同时还便于全院某学科或者某一位科研工作人员在研究中对科研经费、项目类别、研究时间以及成果水平等的查询。其主要功能如下:(1)录入功能。当科研项目立项以后,由科研部门管理工作人员把科研项目立项的有关文件交于档案管理人员,接着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把有关科研项目的信息录入至信息管理系统,比如科研项目编号、项目负责人、科研经费、项目名称、项目类别以及具体研究时间等,同时也可把电子文档中关于科研项目的信息导入系统中。此外,该系统还能随时增添数据模块,其操作简单且灵活,能够随时进行项目有关信息的录入。(2)查询功能。该功能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①全院科研项目。针对科研项目研究时间长这一特点,为便于医院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到科研活动的实施情况,该系统设置了相应的查询功能。只要输入相应的时间就可进行有关信息的查询,生成为该时间段科研项目信息的报表,以电子表格的形式将报表导出来,并直接发送给需要的有关部门和领导,或者直接将其打印成报表;②学科科研项目。医院学科评估、建设以及重要学科的申报,一般需提供某学科科研项目实施情况的有关信息,该系统具有某时间段某学科科研项目有关信息资料的查询功能。基于要查询的学科,输入项目名称以及起止时间,接着点击学科项目查询就可得到该学科有关报表。此外,其还具备电子报表导出以及打印的功能;③科研工作人员科研项目。若需将医院职务评聘或者职称评审等相关情况提供给科研工作人员时,利用该系统能及时查询到某科研工作人员于某一段时间所开展的科研活动具体情况。

  3.2科研档案的电子化分析

  (1)实现科研档案电子化管理,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即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

  硬件条件就是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照相机或者扫描仪。所用计算机其硬盘容量必须要大,若遇特殊资料,如胶片档案,则借助于负片扫描仪来进行扫描以得到电子化档案。若为纸质文件,且尺寸也比较大,则可借助于高清拍照等方式来获得相应的电子化档案;软件条件是指科研工作人员自身必须要具备电子化管理科研档案的意识,重视该项工作且积极配合,具备基本的档案管理知识,同时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2)规范科研档案电子化。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和科研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规范准则和标准,若有必要可附上相应的说明。在管理中要求科研项目的实验数据、申报资料、实验过程记录情况、科研总结、实验图片以及验收鉴定等应以PDF、Word以及JPG等形式的电子文档提交以及保存。若很难用电子文档形式提交的科研资料,可将其提交给相应的科研档案管理者,接着由管理者采取扫描或者拍照等方式来获得该档案电子文档。此外,对科教部门所负责的科研立项相关文件、科研专利、获奖证书或者科研论文等均由科研管理者进行负责扫描,且借助于PDF的格式进行存档。

  (3)归档。

  由科研档案管理者对电子化科研档案实施归档,并制作相应的档案目录,规范电子科研档案文件名,以便于查找以及应用。除此之外,每天还需对科研档案实施备份,保障数据和档案的安全。

  (4)宣传。

  加强电子化科研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宣传,积极开展各种知识讲座活动,或者借助于板报、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宣传,确保科研工作人员明白科研档案的重要性以及其归档范围。

  4总结

科研情况管理范例篇4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策略;科研项目;信息化

  高校是培养现代高技术人才,推动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促进了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不过,项目的增多,研究成果与管理内容也会增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科研管理的难度。为此高校在科研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管理手段,把控项目科研的进程,提升管理效率。由此可见,探究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中的问题和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信息化与科研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1.高效化。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利用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科研管理效率,加强信息的采集、记录、分析、共享,加快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信息流动的速度,促进其管理高效化。此外,由于在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信息更加透明,共享十分便捷,可以简化管理过程中部分程序,加快项目的审核与监控,提升整体的管理效率,使其更加便捷。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可以直接将科研项目的立项与开展情况登记在系统当中,并实时跟进项目的研究成果,根据学校的相关决定适当在学校网站进行公开,推动科研成果的共享。同时,相关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也可以凭借着登录权限直接登录系统,查询项目的推进情况,便于科研项目的管理,使其置于高效的管理模式下。2.精准化。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包含了对项目进展数据的记载与项目科研管理决策。项目科研的精准化管理可以推进项目的有效进行,总结相关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的最大效益化,让学校的人才提升专业知识。在传统项目科研管理决策中,管理人员受限于时间、地点以及信息不通畅的影响,导致相关决策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与片面性,束缚了管理决策的制定。将信息化融于高校科研管理当中,可以帮助管理者最大化地收集科研项目信息,掌握科研项目情况,并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功能,了解相似科研项目的开展情况,从而做出更加精确化的决策,提升决策的时效性,推动本校科研项目的开展。3.规范化。科研项目有其特殊性,研究的内容与开展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也就造成了科研项目管理的不规范。高校在科研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构建项目的分支框架,利用其记录信息的多样性,将科研项目管理置于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下,精准地记录科研数据,为科研项目的下一步开展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尤其在科研项目的数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在不同的地点与时间进行操作,并借助相关系统进行数据管理,提高数据分析的精准性与效率性。信息化管理科研模式,使其具备了规范化的管理特色。4.时效性。在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特定的信息软件,将科研项目的进展直接录入到数据库之中,存储与提取十分方便,管理人员可以实现实时跟踪项目的开展情况,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可以直接根据数据结果进行决策,减少了决策时的数据整理时间,促使科研项目管理决策时效性加强,缩短了科研项目决策周期。5.转化率。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普遍已经接近国际高标准水平,甚至部分高校已经成了国际信息化建设的佼佼者,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在科研项目研究结束后,可以借助互联网与相关通讯设备展示与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由此可见,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项目研究积极性,促进高校科研持续发展。

  二、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管理模式落后。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主要以人力进行专项管理,管理人员需要主动跟进项目的开展情况。随着科研项目的大幅度增多,管理人员的管理内容陡然增加,无法顾及到科研项目中具体的开展情况。此外,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人工的数据记录与分析难免会出现错误,不利于科研项目的推进。相关项目科研人员想要查找数据只能在指定时间与地点进行查询,不利于项目的决策。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落后,成为了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桎梏,影响了科研项目的推进与成果的有效转化。高校信息化管理已然成为了发展趋势,成为了高校科研管理改革的重点,以信息化管理模式代替传统的管理格局可以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效率,顺应了时展潮流。2.管理认识不足。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科研项目,部分科研项目管理者没有正确认识到项目管理对于科研项目的推动作用,导致“重科研、轻管理”的现象,只是单一地关注科研开展推进程度与研究结果,却忽视了科研过程中的管理与科研成果的转化,没有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也不利于科研成果的最大化与高校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高校科研管理与科研项目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研管理明确且规划性强,能够使科研项目始终保持在有序、高效的研究节奏下。因此,高校科研管理者应该主动提高科研管理意识,将信息化融入其中,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科研项目的推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科研项目的开展。3.定位不够明确。高校科研管理相对于整体管理来说重要性相对较弱,这也就导致高校科研管理的定位不明确,始终处于被动发展的过程中,科研项目的推进倒逼科研项目管理的发展。被动化的科研项目管理发展模式,对于科研项目的促进效果十分有限。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项目之间不是从属关系,彼此是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的关系,如果其中一者发展滞后,将会导致二者发展不足。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找准科研项目管理定位,主动寻求变革,将信息化融入其中,才能促进科研项目的发展。4.管理标准不规范。高校之间的科研项目管理是各自独立的,管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严重影响了各个高校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不利于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此外在校内管理过程中,科研项目的管理也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项目之间管理的方式差异性也极大,应用的软件多种多样,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管理的不标准也进一步阻碍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不利于相关数据库的建立。5.知识结构不完整。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由于长时间管理认知的不正确,导致知识结构更新缓慢,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经验。科研管理人员的学历虽然较高,但管理经验与管理认知的缺乏影响了管理效率的提升,不利于科研项目的推进。

  三、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管理对策

  1.统筹兼顾。科研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单个部门的改革,应该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与高校信息化管理进程,做好整体规划,通过统筹兼顾将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与高校管理相契合,构建系统化管理网络。在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建立整体的信息化目标,逐步地推动信息化的发展,欲速则不达,如果管理人员急于建成信息化管理模式,可能引发负面效果。比如,在推行信息化管理模式中,必然要采购相关的信息化管理设备与管理软件,但由于资金的缺乏很难一步到位,如果强行为了完成信息化目标,降级采购劣质信息化设备,不仅无法满足科研管理项目要求,甚至引发科研管理项目的混乱。坚持统筹信息化管理策略,可以逐步提升科研管理项目的效率。2.信息化管理模式。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不仅是在管理设备上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管理模式的信息化。相关管理人要进行专项的信息化管理培训,帮助管理人员适应信息化管理模式,按照信息化管理的规定进行科研项目管理,培养信息化管理工作习惯,提升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比如,在信息数据采集方面,要求管理人员及时跟进科研项目开展情况,具有时效管理意识,迅速地整理数据,将数据进行记录与管理。3.人本管理理念。信息时代是科技时代,更是人才价值凸显的时代。因此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扫清科研人员在管理过程中面对的管理上的难题,提升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人本管理理念,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各大高校科研项目数据,为本校的科研项目开展提供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高校管理人员根据校内领导安排组织科研结果转化活动,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尊重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此外,在科研项目的研发的过程中,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要主动做好数据跟进记录工作,优化管理系统登录界面,为科研人员查阅相关数据提供便捷的渠道。4.提升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关键在于管理者个人意识的改变,只有正确意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于科研项目的推动作用,才能加快信息化的进程。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培训,提升其信息化管理水平,更新其管理知识结构,并根据工作需求适当地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此外,相关部门应该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化管理责任制度,将信息化管理模式更加规范化与精确化,让信息数据传播得更加迅速与透明,便于科研项目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及时地通过系统了解科研项目信息,进而推动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与发展。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不是朝夕之事,相关部门应该精准定位,做好统筹兼顾工作,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与管理水平,从而逐步地推动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的开展。此外,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人本管理工作原则,以服务科研项目研究为核心,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尽可能地解决科研项目管理中遇到的难题。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项目之间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推动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进程,可以有效地推动高校科研项目的开展,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昭慧,邱道尹。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24,(02):42.

科研情况管理范例篇5

  (一)管理模式分析。

  通常来说,各高校的科研工作主要存在着以下两种管理模式:一是集权管理,即由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统一集中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比较适合于那些工作量不是很大,环境也比较单一且管理对象是全校教职工的科研管理活动;二是分权管理,即高校的科研部门与二级学院共同管理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比较适合工作量比较大且任务多的科研管理活动,而且二级学院需全程参与到高校的各项科研管理工作中,基于院校的科研管理机制,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展开相应的管理活动,并将管理情况及时反馈给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

  (二)考核指标分析。

  高校科研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整个科研管理活动的情况、活动完成情况与活动经费、活动项目立项以及科研成果、人才等众多类别,而一般情况下,其考核指标都是在结合本校二级学院的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

  (三)管理机制分析。

  一般来说,各个高校普遍都会构建相应的科研管理机制,而其管理的领域也涉及到多个方面,比如科研项目、学术期刊与科研经费、学术论文等各个方面,并制定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部分高校还会结合自身情况,在科研管理拓展活动方面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在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研究所的专项管理与科研档案管理等方面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以此来全面促进本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过于重视科研考核。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研考核机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科研的进步,但若考核过于频繁,反而会给科研人员带来极大的压力,从而使得科研工作变成了“为了科研而科研”,重量而不重质,甚至诱发一系列的学术造假或学术不端等情况。同时,过多的科研考核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教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矛盾,毕竟科研项目有限,要想获得好评,就必须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双重压力的影响下,高校原有的科研秩序必将被打乱,最终影响到高校的正常发展。

  (二)科研逐步走向行政化。

  近些年来,高校科研管理行政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时常可以看到行政管理的影子,而政府在向各高校施加行政力量的同时,也使得各高校越来越依赖政府的帮助,从而使得各高校基于科研教学规律进行自主办学、实现创新管理的空间日益缩小,使得那些致力于教育与学术创新研究的人才在高校中日益边缘化,使得高校管理的行政色彩日益浓厚,进而与高校本应倡导的独立、自由精神相背离,最终使得各高校的学术研究在行政的影响下变得日益世俗化,甚至失去了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真正意义。

  (三)忽视了对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科研人员不仅为高校科研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是推动高校科研逐步发展的一个动力所在。科研的发展都是在继承和创新的不断交替中实现的,评价一所高校有多大的科研力量,不仅仅完全取决于其有多少教授级别的科研人员,还需重点培养一大批年轻的科研人员。然而,当前在众多高校中,青年科研人员普遍都需经历长时间的求学阶段,不仅压力大,而且科研条件也比较艰苦,不利于科研的开展,加之院校对其的不重视,更是直接阻碍了众多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发展与创新。

  三、创新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服务意识。

  在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需将自身定位在服务者的角度上,站在广大科研人员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解其之忧,乐其之乐,为科研人员的研究、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作为科研管理人员,还必须摒弃以往一直坐在办公室办公的状态,需深入市场调查,切实把握各学术梯队的构成与相应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因为只有把握了院校的科研发展情况,才能明确院校科研的优势所在,把握院校今后科研的发展方向,进而主动抓住机遇,推动院校科研进一步发展。此外,要学会换位思考,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时候,积极听取各科研人员的意见,针对其在日常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在发放各类管理通知的时候,也要注意自身的态度,以德服人,积极营造出有利于科研活动开展的环境。

  (二)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

  众所周知,高校科研管理过程其实就是高校的各项科研工作得以开展并取得对应科研成果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需要相应的考核与认证手段,以此来确保科研目标的实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进行无休止的考核,而是要结合科研活动,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阶段性考核,并使之逐步发展成为科学的考核机制,从而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不同科研阶段相应考核机制的制定必须要经过不断的研究、比较、分析来实现,就不同科研阶段存在的相应问题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以发挥出考核的真正价值,以此来推动高校的科研活动朝着更加规划化、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从整体上提升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效率。

  (三)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积极培养青年科研人才。

  一项科研成果的产生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必然需要依靠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科研人员的智慧。基于此,各高校必须明确本校在团队建设方面的目标,明确科研发展方向,从而为各项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保障,最终在本领域研究中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同时,各类人才的培养与投放是高校科研项目开展的关键所在,对推动高校科研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为此,各高校应逐步构建起层次明确、便于优秀人才崭露头角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一批能够在国内外科研项目中脱颖而出、具备高度创新精神的青年科研人才。此外,各高校还需探索出以学科发展为前提、以学术带头人为中间力量、以重大科研活动为桥梁、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为保障、凝聚了一支优质学术人才队伍的组织管理模式,逐步强化科研团队的发展建设,重点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的发展,并为其发展和创新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结语

科研情况管理范例篇6

  一、问题和原因

  1.经费管理有待规范

  我国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中长期以来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经费拨付拖沓,影响课题按计划进程实施。二是科研经费管理与项目管理不协调,负责经费的财务部门和掌控项目进度的科研部门沟通渠道不畅通,使得经费的执行与预算出入较大,经费使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缺乏有效监督,造成科研经费处置不规范,剩余经费去向不明,过多采购无用的精密仪器设备,甚至利用职务之便占用经费等情况。三是结余经费管理不规范,存在结题不结账现象,部分项目组在项目已结题后,仍想方设法用尽结余的经费,甚至出现将项目结余资金用于个人消费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医院科研项目的进程,限制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科研档案有待加强

  一是缺乏专职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多由科研管理部门自行收集与管理,对档案管理缺乏整体认识,难以关注科研档案材料的平时积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系统性不强。二是许多科研人员因为担心档案上交后,被他人“利用”,科研者就失去了技术优势,在归档问题上存在思想顾虑,不愿意将科研材料上交存档,导致部分科研档案不完整。三是科研档案管理方式大多以手工为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查阅过程花费时间较长,以至于科研档案利用率较低,科研档案只起到了粗略保存而没有起到提高科研人员工作效率的作用。

  3.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建立有效和必要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促进科技创新有突破、科研工作上层次的关键。目前,许多三甲医院的科研激励机制还存在不够完善,一是科研激励机制在科研过程管理中没有充分体现,医院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项目和成果申报,对项目执行过程的管理关注不够,常常出现项目多、产出少,经费多、成果少的现象,甚至极少数项目无法结题。二是科研激励机制中存在重奖励、轻惩罚的问题,有的医院虽然制定了科研奖惩规定,但往往都是奖励为主,处罚力度很轻,难以达到效果。三是科研成果验收标准比较单一,通常只以SCI收录的杂志作为“像样的”成果标准和个人职称、院所科研实力依据,导致很多科研人员更倾向于重复性研究,强调研究结果的社会经济效益,而较少涉及办法性以及工具性的问题。

  二、对策和建议

  1.着力培养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一是医院科研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多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与科研管理知识,熟悉各项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掌握当今科研发展趋势,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又要锻炼自身的组织与协调管理能力,对信息的处理要求快捷、准确、及时,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二是科研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管理,更重要的是服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要注意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注意培养自己的科研道德。三是医院方面应着重科研管理人员医学知识、管理知识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养,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开展国内、国际考察活动,通过让管理者实地考察,切身感受差距,以提高其职业紧迫感和自觉性。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管理者对科技需求和政府政策解读能力的培养。

  2.加强经费监督,健全部门沟通渠道

  一是科研管理部门着力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医院科研项目实行课题负责制,在立项之初,科研管理部门应要求财务部门参与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要求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进行精细的财务预算;在项目实施的各阶段,科研管理部门应与财务部门一起,深入检查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抵制各种违法、违规滥用经费的行为,并全面掌握科研经费使用的动态情况,保证经费使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二是应健全管理部门之间的多渠道协调与沟通,如可以使用计算机系统,通过管理软件定期统计和沟通,为科研执行部门进行结算,管理部门行使管理和财务部门发放资金提供依据。三是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解决结题不结账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应配合财务部门,核对结题项目经费收支结余情况,如实填报科研经费使用报表。医院应制定科研经费结题结账的相关管理制度,并在制度中明确规定结题后结账时间及结余经费用途。

  3.完善科研档案管理,提高档案利用率

  一是科研档案种类多,涉及内容广,科研管理部门应通过印发文件、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等形式,宣传科研档案的重要性,解决科研人员的思想顾虑,使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共同树立科研档案意识,并明确科研档案的范畴。二是针对科研文件材料分散的特点,完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与收集工作的体系,强化科研档案收集工作是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法,将科研档案归档情况与项目负责人个人考核挂钩,适时监督项目组立卷归档,并从行政上予以支持。三是提高档案收录系统的信息化,建立科研人员与档案管理人员的互动交流机制,有利于科研人员加深对管理工作的理解、配合和对已收录档案的利用率,并将档案的利用作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评定指标,进一步提高科研档案的利用率,高质量地完成科研档案归档工作。

  4.建立规章制度,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管理规定,加强对项目实施情况与成果产出情况的管理。医院应根据实际科研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临床医师的科研意识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增强群体凝聚力,有效地帮助解决面对科研工作中产生的动力和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二是采用奖惩相结合的考评方法,对科研工作者定期考核,使科研产生正负强化效果,对科研产出少的人员才能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提高其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只有重视发挥科研管理中的激励作用,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医院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医院整体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的持续发展,使大型三甲教学医院的整体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三、总结和展望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活动既有利于规范医学科研工作也为广大科研人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格局。只有通过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增强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切实做到科研管理队伍与科研队伍建设的融合发展,做到科研经费的监督有力和协调,做到对科研档案的完善和规范管理,做到科研奖励的持续投入和统筹兼顾,科研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任务就可以得到较好地完成,才能使医院在激烈竞争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为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林海 黄春基 许汝福 周建云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教部

  第二篇

  1项目管理精细化

  1.1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使科研管理过程持续改进

  信息技术是军队科研项目管理的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做好科研项目管理持续改进的有效方法。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相融合,可以简化科研管理流程,使科研管理效率不断提高。近年来,我院研发并在全院使用了基于院内网传输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科研数据收集、处理、传输、反馈以及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拓展细化了科研管理功能,同时还明确了科管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秩序。通过将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在科研项目申报、中期管理和结题管理过程中,使科技人员能快速了解到科研项目申报指南和自身的科研业绩,同时科研管理人员也能及时了解科技人员的科研需求和项目进展情况。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替代了原有的繁杂的手工登统计工作,把科研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繁杂的整理资料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效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2精细的经费管理使科研管理效能不断提高

  针对当前军队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军队管理部门对经费管理的具体要求,精细的科研经费管理是确保科研经费合理、高效使用,形成良好的科研信誉的有效保证。我院实施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以来,注重从制度入手,因科研项目而异实施科研经费分类管理。对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等纵向课题经费,医院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监督控制经费使用;对军队专项课题按照军队有关规定监督执行经费使用;对于合作项目转入科研经费,医院严格执行经费管理预算制,要求课题负责人必须提供拨入经费的预算使用说明,其说明必须符合相关管理办法,同时必须经牵头单位盖章批准同意,科研管理部门和财经管理部门按照预算说明监督和管理拨入经费的使用;对于医院自筹科研经费使用需按照医院科研管理规定执行。通过分类管理加上信息化经费管理系统支撑,有效保证了科研经费的合理高效的使用,使科研经费使用更加科学化、透明化、精细化。

  2科研服务精细化

  科研服务是军队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医院利用自身科研资源,提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应用和信息咨询等服务的统称。它可以转变临床医务人员观念,提高其科学研究和开发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军队医务人员的实用技术和创新意识,从而优化科研资源,增强医学科研工作效率。

  2.1良好的科研氛围是科研服务精细化的垫脚石

  科研服务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提升军队医院医务人员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近年来,我院通过开展“科技周”活动,各类学术交流和讲座,拓展医务人员的诊疗思维;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各个专业领域的科研骨干,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创造外出学习、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促进科研人才的成长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及时获得各级科技立项主管部门的政策、信息动态,协助科技人员积极争取项目课题。良好的科研氛围可以使医务人员产生归属感,增强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成果的自信心,有效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科研热情,加快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

  2.2科学的激励机制是科研服务精细化的风向标

  科研激励机制将直接引领军队医院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科研服务考核与激励机制,将医务人员的科研工作量与科研效果列入年度考核工作范围。我院在激励条件上突出获奖成果、立项课题、资助经费、高水平论文和新医疗、新技术项目,同时兼顾学术交流、著作教材编写和医院管理软课题;在激励手段上以精神激励为基础,以经济激励为保障,以竞争激励为关键,多种激励手段并用。通过设立科研人才专项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重奖,并在职称评定和晋升方面优先考虑。定期举行科研工作表彰大会,对科研工作或成果转化有突出贡献的医务人员给予重奖,使他们的成绩和努力得到全院的认可。

  2.3积极的院校合作是科研服务精细化的催化剂

  院校交流合作是科技工作者开展科研工作的方式之一。当前,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发展,科研合作不仅能够提高科研产出的数量,而且能够提高科研产出的质量。目前军队及地方医院的重大科技项目申报大多数都采取多学科和多单位联合申报方式进行,学科间和单位间的配合协作对科研项目的顺利申报及立项至关重要。近年来,我院开展科研服务工作除了要加强本单位相关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还要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弥补我院基础研究薄弱的劣势,坚持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在竞争的同时加强联系与合作。如,我院借助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这个平台,成功申报了国家和军队中医药“十二五”重大课题3项;依托安徽医科大学和江苏大学,成功申报国家自然基金课题5项。目前我院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现有博导4人,硕导29人,通过院校合作,双方在科研申报方面采取优势互补,提高了命中率。

  2.4高效的成果转化是科研服务精细化的助推器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5615.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精选会议纪要模板怎么写
下一篇:硕士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