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函数知识点总结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函数知识点总结篇1

  一般地,自变量_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_^2+b_+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0时,抛物线与_轴有2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_轴有1个交点。

  Δ=b^2-4ac0,且a-a+1=(a-)+>0,∴1+2+4a>0,a>(11),当x∈(-∞,1]时,y=x与y=x都

  24424x2xa2a1333是减函数,∴y=(11)在(-∞,1]上是增函数,(11)max=-,∴a>-,故a的取值范围是(-,+∞)。

  4444x2x422

  2

  xx[例7]若(a1)解:∵幂函数

  13(32a)1313,试求a的取值范围。

  yx有两个单调区间,

  ∴根据a1和32a的正、负情况,有以下关系a10a1032a0.①32a0.②a132aa132a解三个不等式组:①得

  a10.③32a023,

  23<a<

  32,②无解,③a<-1,∴a的取值范围是(-∞,-1)∪(

  32)

  [例8]已知a>0且a≠1,f(logax)=

  a1(x-

  xa21)

  (1)求f(x);(2)判断f(x)的奇偶性与单调性;

  (3)对于f(x),当x∈(-1,1)时,有f(1-m)+f(1-m)0时,开口方向向上,a

    2、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 [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 )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h=-b/2a k=(4ac-b^2)/4a x,x=(-b±√b^2-4ac)/2a

    3、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4、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 = -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 ( -b/2a,(4ac-b^2)/4a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 b^2-4ac=0时,p在x轴上。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 b^2-4ac

  5、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特别地,二次函数(以下称函数)y=ax^2+bx+c,

  当y=0时,二次函数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以下称方程),即ax^2+bx+c=0

  此时,函数图像与x轴有无交点即方程有无实数根。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的根。

  1.二次函数y=ax^2,y=a(x-h)^2,y=a(x-h)^2 +k,y=ax^2+bx+c(各式中,a≠0)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它们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

  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 +k的图象;

  当h>0,k

  当h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因此,研究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通过配方,将一般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可确定其顶点坐标、对称轴,抛物线的大体位置就很清楚了。这给画图象提供了方便。

  2.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当a>0时,开口向上,当a

  3.抛物线y=ax^2+bx+c(a≠0),若a>0,当x ≤ -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 ≥ -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若a

  4.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1)图象与y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0,c);

  (2)当△=b^2-4ac>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a(x,0)和b(x,0),其中的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ab=|x-x|

  当△=0.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当△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上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当a

  5.抛物线y=ax^2+bx+c的最值:如果a>0(a

  顶点的横坐标,是取得最值时的自变量值,顶点的纵坐标,是最值的取值

  6.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或已知x、y的三对对应值时,可设解析式为一般形式:

  y=ax^2+bx+c(a≠0)。

  (2)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时,可设解析式为顶点式:y=a(x-h)^2+k(a≠0)。

  (3)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时,可设解析式为两根式:y=a(x-x)(x-x)(a≠0)。

  7.二次函数知识很容易与其它知识综合应用,而形成较为复杂的综合题目。因此,以二次函数知识为主的综合性题目是中考的热点考题,往往以大题形式出现。

函数知识点总结篇2

  当h>0时,y=a(_-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_^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_^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_-h)^2+k的图象;

  当h>0,k0时,开口向上,当a0,当_≤-b/2a时,y随_的增大而减小;当_≥-b/2a时,y随_的增大而增大。若a0,图象与_轴交于两点A(_?,0)和B(_?,0),其中的_1,_2是一元二次方程a_^2+b_+c=0

  (a≠0)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AB=|_?-_?|

  当△=0.图象与_轴只有一个交点;

  当△0时,图象落在_轴的上方,_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当a0(a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总结起来,就可以得到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

  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

  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

  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

  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

  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由于x大于0是对a的任意取值都有意义的,因此下面给出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各自情况。

  可以看到:

  (1)所有的图形都通过(1,1)这点。

  (2)当a大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增的,而a小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

  (3)当a大于1时,幂函数图形下凹;当a小于1大于0时,幂函数图形上凸。

  (4)当a小于0时,a越小,图形倾斜程度越大。

  (5)a大于0,函数过(0,0);a小于0,函数不过(0,0)点。

  (6)显然幂函数无界。

函数知识点总结篇3

    一、函数的概念与表示

  1、映射

  (1)映射: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映射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任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B。

  注意点:

  (1)对映射定义的理解。

  (2)判断一个对应是映射的方法。一对多不是映射,多对一是映射

  2、函数

  构成函数概念的三要素:

  ①定义域

  ②对应法则

  ③值域

  两个函数是同一个函数的条件:三要素有两个相同

    二、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

  1、求函数定义域的主要依据:

  (1)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零取零次方没有意义;

  (3)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三、函数的值域

  1求函数值域的方法

  ①直接法:从自变量x的范围出发,推出y=f(x)的取值范围,适合于简单的复合函数;

  ②换元法:利用换元法将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求值域,适合根式内外皆为一次式;

  ③判别式法:运用方程思想,依据二次方程有根,求出y的取值范围;适合分母为二次且∈R的分式;

  ④分离常数:适合分子分母皆为一次式(x有范围限制时要画图);

  ⑤单调性法: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⑥图象法:二次函数必画草图求其值域;

  ⑦利用对号函数

  ⑧几何意义法:由数形结合,转化距离等求值域。主要是含绝对值函数

    四、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设y=f(x),x∈A,如果对于任意∈A,都有,则称y=f(x)为偶函数。

  如果对于任意∈A,都有,则称y=f(x)为奇

  函数。

  2.性质:

  ①y=f(x)是偶函数y=f(x)的图象关于轴对称,y=f(x)是奇函数y=f(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②若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0)=0

  ③奇±奇=奇偶±偶=偶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两函数的定义域D1,D2,D1∩D2要关于原点对称]

  3.奇偶性的判断

  ①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②看f(x)与f(-x)的关系

函数知识点总结篇4

  二次函数概念

  一般地,把形如y=ax2+bx+c(其中a、b、c是常数,a≠0,b,c可以为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a称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等号右边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函数图像是轴对称图形。

  注意:“变量”不同于“自变量”,不能说“二次函数是指变量的最高次数为二次的多项式函数”。“未知数”只是一个数(具体值未知,但是只取一个值),“变量”可在实数范围内任意取值。在方程中适用“未知数”的概念(函数方程、微分方程中是未知函数,但不论是未知数还是未知函数,一般都表示一个数或函数——也会遇到特殊情况),但是函数中的字母表示的是变量,意义已经有所不同。从函数的定义也可看出二者的差别,如同函数不等于函数的关系。

  二次函数公式大全

  二次函数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ax2+bx+c(a,b,c为常数,a≠0)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 [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1)(x-x2)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 B(x2,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 k=(4ac-b2;)/4a x1,x2=(-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象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的图象,

  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IV。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

  x = -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

  P [ -b/2a ,(4ac-b2;)/4a ]。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 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 b2-4acf(x)关于x=a对称

  f(a+x)=f(b-x)==>f(x)关于x=(a+b)/2对称f(a+x)=-f(a-x)==>f(x)关于点(a,0)对称f(a+x)=-f(a-x)+2b==>f(x)关于点(a,b)对称

  f(a+x)=-f(b-x)+c==>f(x)关于点[(a+b)/2,c/2]对称y=f(x)与y=f(-x)关于x=0对称y=f(x)与y=-f(x)关于y=0对称y=f(x)与y=-f(-x)关于点(0,0)对称

  例1:证明函数y=f(a+x)与y=f(b-x)关于x=(b-a)/2对称。

  【解析】求两个不同函数的对称轴,用设点和对称原理作解。

  证明:假设任意一点P(m,n)在函数y=f(a+x)上,令关于x=t的对称点Q(2tm,n),那么n=f(a+m)=f[b(2tm)]

  ∴b2t=a,==>t=(b-a)/2,即证得对称轴为x=(b-a)/2.

  例2:证明函数y=f(a-x)与y=f(xb)关于x=(a+b)/2对称。

  证明:假设任意一点P(m,n)在函数y=f(a-x)上,令关于x=t的对称点Q(2tm,n),那么n=f(a-m)=f[(2tm)b]

  ∴2t-b=a,==>t=(a+b)/2,即证得对称轴为x=(a+b)/2.

    二、函数的周期性

  令a,b均不为零,若:

  1、函数y=f(x)存在f(x)=f(x+a)==>函数最小正周期T=|a|

  2、函数y=f(x)存在f(a+x)=f(b+x)==>函数最小正周期T=|b-a|

  3、函数y=f(x)存在f(x)=-f(x+a)==>函数最小正周期T=|2a|

  4、函数y=f(x)存在f(x+a)=1/f(x)==>函数最小正周期T=|2a|

  5、函数y=f(x)存在f(x+a)=[f(x)+1]/[1f(x)]==>函数最小正周期T=|4a|

  这里只对第2~5点进行解析。

  第2点解析:

  令X=x+a,f[a+(xa)]=f[b+(xa)]∴f(x)=f(x+ba)==>T=ba

  第3点解析:同理,f(x+a)=-f(x+2a)……

  ①f(x)=-f(x+a)……

  ②∴由①和②解得f(x)=f(x+2a)∴函数最小正周期T=|2a|

  第4点解析:

  f(x+2a)=1/f(x+a)==>f(x+a)=1/f(x+2a)

  又∵f(x+a)=1/f(x)∴f(x)=f(x+2a)

  ∴函数最小正周期T=|2a|

  第5点解析:

  ∵f(x+a)={2[1f(x)]}/[1f(x)]=2/[1f(x)]1

  ∴1f(x)=2/[f(x)+1]移项得f(x)=12/[f(x+a)+1]

  那么f(x-a)=12/[f(x)+1],等式右边通分得f(x-a)=[f(x)1]/[1+f(x)]∴1/[f(x-a)=[1+f(x)]/[f(x)1],即-1/[f(x-a)=[1+f(x)]/[1-f(x)]∴-1/[f(x-a)=f(x+a),-1/[f(x2a)=f(x)==>-1/f(x)=f(x-2a)①,又∵-1/f(x)=f(x+2a)②,

  由①②得f(x+2a)=f(x-2a)==>f(x)=f(x+4a)

  ∴函数最小正周期T=|4a|

  扩展阅读:函数对称性、周期性和奇偶性的规律总结

  函数对称性、周期性和奇偶性规律总结

  (一)同一函数的函数的奇偶性与对称性:(奇偶性是一种特殊的对称性)

  1、奇偶性:

  (1)奇函数关于(0,0)对称,奇函数有关系式f(x)f(x)0

  (2)偶函数关于y(即x=0)轴对称,偶函数有关系式f(x)f(x)

  2、奇偶性的`拓展:同一函数的对称性

  (1)函数的轴对称:

  函数yf(x)关于xa对称f(ax)f(ax)

  f(ax)f(ax)也可以写成f(x)f(2ax)或f(x)f(2ax)

  若写成:f(ax)f(bx),则函数yf(x)关于直线x称

  (ax)(bx)ab对22证明:设点(x1,y1)在yf(x)上,通过f(x)f(2ax)可知,y1f(x1)f(2ax1),

  即点(2ax1,y1)也在yf(x)上,而点(x1,y1)与点(2ax1,y1)关于x=a对称。得证。

  说明:关于xa对称要求横坐标之和为2a,纵坐标相等。

  ∵(ax1,y1)与(ax1,y1)关于xa对称,∴函数yf(x)关于xa对称

  f(ax)f(ax)

  ∵(x1,y1)与(2ax1,y1)关于xa对称,∴函数yf(x)关于xa对称

  f(x)f(2ax)

  (2)函数的点对称:

  函数yf(x)关于点(a,b)对称f(ax)f(ax)2b

  上述关系也可以写成f(2ax)f(x)2b或f(2ax)f(x)2b

  若写成:f(ax)f(bx)c,函数yf(x)关于点(abc,)对称2证明:设点(x1,y1)在yf(x)上,即y1f(x1),通过f(2ax)f(x)2b可知,f(2ax1)f(x1)2b,所以f(2ax1)2bf(x1)2by1,所以点(2ax1,2by1)也在yf(x)上,而点(2ax1,2by1)与(x1,y1)关于(a,b)对称。得证。

  说明:关于点(a,b)对称要求横坐标之和为2a,纵坐标之和为2b,如(ax)与(ax)之和为2a。

  (3)函数yf(x)关于点yb对称:假设函数关于yb对称,即关于任一个x值,都有两个y值与其对应,显然这不符合函数的定义,故函数自身不可能关于yb对称。但在曲线c(x,y)=0,则有可能会出现关于yb对称,比如圆c(x,y)x2y240它会关于y=0对称。

  (4)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的性质定理:

  性质1、复数函数y=f[g(x)]为偶函数,则f[g(-x)]=f[g(x)]。复合函数y=f[g(x)]为奇函数,则f[g(-x)]=-f[g(x)]。

  性质2、复合函数y=f(x+a)为偶函数,则f(x+a)=f(-x+a);复合函数y=f(x+a)为奇函数,则f(-x+a)=-f(a+x)。

  性质3、复合函数y=f(x+a)为偶函数,则y=f(x)关于直线x=a轴对称。复合函数y=f(x+a)为奇函数,则y=f(x)关于点(a,0)中心对称。

  总结:x的系数一个为1,一个为-1,相加除以2,可得对称轴方程

  总结:x的系数一个为1,一个为-1,f(x)整理成两边,其中一个的系数是为1,另一个为-1,存在对称中心。

  总结:x的系数同为为1,具有周期性。

  (二)两个函数的图象对称性

  1、yf(x)与yf(x)关于X轴对称。

  证明:设yf(x)上任一点为(x1,y1)则y1f(x1),所以yf(x)经过点(x1,y1)

  ∵(x1,y1)与(x1,y1)关于X轴对称,∴y1f(x1)与yf(x)关于X轴对称。注:换种说法:yf(x)与yg(x)f(x)若满足f(x)g(x),即它们关于y0对称。

函数知识点总结篇5

  一、函数的定义域的常用求法: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3、对数的真数大于零;

  4、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

  5、三角函数正切函数y=tanx中x≠kπ+π/2;

  6、如果函数是由实际意义确定的解析式,应依据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其取值范围。

  二、函数的解析式的常用求法:

  1、定义法;2、换元法;3、待定系数法;4、函数方程法;5、参数法;6、配方法

  三、函数的值域的常用求法:

  1、换元法;2、配方法;3、判别式法;4、几何法;5、不等式法;6、单调性法;7、直接法

  四、函数的最值的常用求法:

  1、配方法;2、换元法;3、不等式法;4、几何法;5、单调性法

  五、函数单调性的常用结论:

  1、若f(x),g(x)均为某区间上的增(减)函数,则f(x)+g(x)在这个区间上也为增(减)函数

  2、若f(x)为增(减)函数,则-f(x)为减(增)函数

  3、若f(x)与g(x)的单调性相同,则f[g(x)]是增函数;若f(x)与g(x)的单调性不同,则f[g(x)]是减函数。

  4、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5、常用函数的`单调性解答:比较大小、求值域、求最值、解不等式、证不等式、作函数图象。

  六、函数奇偶性的常用结论:

  1、如果一个奇函数在x=0处有定义,则f(0)=0,如果一个函数y=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则f(x)=0(反之不成立)

  2、两个奇(偶)函数之和(差)为奇(偶)函数;之积(商)为偶函数。

  3、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积(商)为奇函数。

  4、两个函数y=f(u)和u=g(x)复合而成的函数,只要其中有一个是偶函数,那么该复合函数就是偶函数;当两个函数都是奇函数时,该复合函数是奇函数。

  5、若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x)可以表示为f(x)=1/2[f(x)+f(-x)]+1/2[f(x)+f(-x)],该式的特点是:右端为一个奇函数和一个偶函数的和。

函数知识点总结篇6

  (1)y=f(x)对x∈R时,f(x +a)=f(x-a)或f(x-2a )=f(x) (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则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函数知识点总结篇7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新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墙长18)的一边AB的长为_m,先取_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AB长_(m) 1 2 3 4 5 6 7 8 9

  BC长(m) 12

  面积y(m2) 48

  2._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_)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_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_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 y=_(20-2_)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看书第二页问题一、二

  2、观察概括

  y=6_2 d= n /2 (n-3) y= 20 (1-_)2

  以上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含有二次项)

  3、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_2+b_+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_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4、课堂练习

  (1) (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_+1 (2)y=4_2-1

  (3)y=2_3-3_2 (4)y=5_4-3_+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第二课时:26.1二次函数(2)

  1、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y=a_2的图象,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_2图象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_2的图象

  教学难点: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_2的图象以及探索二次函数性质。

函数知识点总结篇8

  一:函数及其表示

  知识点详解文档包含函数的概念、映射、函数关系的判断原则、函数区间、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的定义域、求具体或抽象数值的函数值、求函数值域、函数的表示方法等

  1. 函数与映射的区别:

  2. 求函数定义域

  常见的用解析式表示的函数f(x)的定义域可以归纳如下:

  ①当f(x)为整式时,函数的定义域为R。

  ②当f(x)为分式时,函数的定义域为使分式分母不为零的实数集合。

  ③当f(x)为偶次根式时,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被开方数不小于0的实数集合。

  ④当f(x)为对数式时,函数的定义域是使真数为正、底数为正且不为1的实数集合。

  ⑤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即求各部分有意义的实数集合的交集。

  ⑥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是复合的各基本的函数定义域的交集。

  ⑦对于由实际问题的背景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上述外,还要受实际问题的制约。

  3. 求函数值域

  (1)、观察法:通过对函数定义域、性质的观察,结合函数的解析式,求得函数的值域;

  (2)、配方法;如果一个函数是二次函数或者经过换元可以写成二次函数的形式,那么将这个函数的右边配方,通过自变量的范围可以求出该函数的值域;

  (3)、判别式法:

  (4)、数形结合法;通过观察函数的图象,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得到函数的值域;

  (5)、换元法;以新变量代替函数式中的某些量,使函数转化为以新变量为自变量的函数形式,进而求出值域;

  (6)、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如果函数在给出的定义域区间上是严格单调的`,那么就可以利用端点的函数值来求出值域;

  (7)、利用基本不等式:对于一些特殊的分式函数、高于二次的函数可以利用重要不等式求出函数的值域;

  (8)、最值法:对于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y=f(x),可求出y=f(x)在区间[a,b]内的极值,并与边界值f(a)。f(b)作比较,求出函数的最值,可得到函数y的值域;

  (9)、反函数法:如果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存在反函数,那么求函数的值域可以转化为求反函数的定义域。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8565.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读书心得体会
下一篇: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