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冀中的地道战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冀中的地道战篇1

  作者邮箱: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理清课文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过程 :

  一、了解单元要求。

  二、导入 新课文,提示课题。

  “冀中”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地道战”的?

  三、课堂预习。

  1、默读课文。

  2、各自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思考预习题。

  4、提出不理解的内容。

  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全文可分几段?

  (1—3)(4—7)(8)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讨论交流。

  (1)为什么称“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总结第一段段意。

  (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

  2、思考文后1、2.

  1、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和地道战的历史地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 。

  1、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读后讨论。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是在第几自然段讲的?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孑口”有什么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

  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

  (4)人们在地道里怎样进行通讯联系?

  “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3、总结段意。

  (这段主要讲地道战的特点。)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句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什么?第二句讲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全文。

  五、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1、熟读课文。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一张地道示意图。

  1、练习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2、了解记叙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一、复习引入。

  交流地道示意图?!

  二、概括中心。

  1、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举例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

  (这篇课文通过讲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表现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了解记叙方法。

  1、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将中心表达出来的?

  2、讨论。

  3、小结:学习课文有条理地记叙。

  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厕”“虚” 半包围。

  2、默记本课生字,然后写在练习本上。

  3、指名读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4、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指导结合句式了解词语用法。)

  五、作业 :

  预习《赤壁之战》。

冀中的地道战篇2

  教学要求

  教学时间 2课时。

  板书设计 :

  利用地道坚持斗争

  地道结构独特

  粉碎扫荡创造奇迹

  教学准备 光盘

冀中的地道战篇3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以地道的特点为线索,有序地介绍了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以及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奇迹,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这篇文章可分三个部分,前面一部分说明冀中地道战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后一部分对其作出高度评价,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的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打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1.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2.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感受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清条理。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艰难的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智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在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地道战》,搜集有关资料,以便对冀中地道战有些感性认识。

  2.课上可让学生交流,也可由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比如抗日战争、“扫荡”与反“扫荡”、抗日军民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使学生通过交流和介绍,充分感受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和无穷无尽的智慧,并进入学习的情境。

  3.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叙述的顺序时,可以采取学生提出问题、边阅读边讨论的方式,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边读书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4.为突破难点,抓住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看全文重点写了什么,在重点部分的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帮助学生弄清全文的写作顺序。并从中感悟到这样表达的好处。这样的表达顺序,使复杂的冀中地道很有条理地呈现出来,使人读后对冀中的地道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5.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地道的示意图。

  6.本课生字的记认书写,可以在讲述课文的过程中随文学习。也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前集中学习字词,让学生将自己认为较难记写的字画出来,分析音、形、义,加深记忆。

  [参考资料]

  周而复(1914—),现当代作家。生于南京。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现实生活。代表作《上海的早晨》以改造民族工商业者为题材,塑造了富有个性的资本家形象,规模宏大,构思严谨,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以抗日为题材的小说有长篇《长城万里图》,散文报告集《诺尔曼•;白求恩》《晋察冀行》等。

  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省的中部平原。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是打击敌人的重要战场。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时期,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利用地道与日伪军进行斗争。民兵依托地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多次战斗中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题,释题

  1.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的电影,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

  “冀”是河北省的简称,河北省的中部就叫“冀中”。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逐题检查、讨论

  (1)指名读,齐读。

  (2)会认字:强调“厕”是平舌音,“棘”不要读成“辣”。“任”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rén,另一个读音是rèn。

  (3)会写字:注意“妨”的部首是“女”,不要写成“纟”;“栓”的部首是“木”,不要写成“扌”。

  第一段(1~3自然段)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段(4~7自然段)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

  第三段(8自然段)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板书:不计其数(形式多,数量多)

  敌来我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

  五、作业

  1.抄写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

  2.思考课后练习一。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有四个意思。第一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讲地道的位置和高度;第三讲地道里有许多洞,功用各别,生活设备齐全。第四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

  (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每一段都有“孑口”。)

  “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人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险与窄。)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火攻、水攻、毒气攻)冀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4)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联络的?(一个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

  (5)“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赞扬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和才能。)

  二、作业

  一、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第一句讲了什么?和前面的哪句话相呼应?

  (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三、自由朗读全文

  四、结合课文,学习句式,练习口头造句

  五、练习概括课文主题

  2.“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六、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那么,课文的这一思想是怎样一层层表达出来的呢?

  2.讨论: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围绕中心,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样式、构造和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怎样进行通信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教师总结。

  课文有条理地记叙了内容,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

冀中的地道战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地道战》。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题,释题。

  1.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的电影,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

  2.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3.从课题来看,哪一个词是中心词?(地道战)

  “冀中”是河北省的简称,河北省的中部就叫“冀中”。

  二、初读课文。

  要求: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理清课文层次,考虑分段。

  三、逐题检查、讨论。

  1.指名读课文,并说出课文大意。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①指名读,齐读。

  ②强调“厕”是平舌音,“辣”左边最后一笔是撇,右边要封口。比较:妨-纺惑-感

  3.讨论分段。

  第一段(1~3)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段(4~7)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

  第三段(8)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讨论交流。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为了……创造了……)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板书: 不计其数(形式多 数量多)

  敌来敌走(保存自己 打击敌人)

  3.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扫荡”“封锁”。

  4.总结第一段段意。

  五、作业 。

  1.抄写课后词语。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读讲讨论:

  ⑴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有四层意思。第一层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层讲地道有位置和高度;第三层讲地道里有许多大洞,生活设备齐全。第四层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⑵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的每一段都有“孑口”。)“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之险窄。)

  ⑶“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⑷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通讯联系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人们一一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对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许多办法进行了总结,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3.总结段意。(这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

  4.齐读课文第二段。

  二、作业 。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示意图。

  3.填空:(书后第2题)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了什么?和前面的哪句话相呼应?(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第二句讲了什么?(冀中人民坚持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是惊人的奇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

  三、自由朗读全文。

  四、结合课文,学习句式,练习口头造句。

  如果……就……

  不但……还……

  五、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1.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六、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那么,课文的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层表达出来的呢?

  2.讨论:(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围绕中心,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样式和特点,构造有得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放毒气,怎样进行通讯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教师总结。课文有条理地记叙了内容,一步步深入地表达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

  板书:

  位置 高度

  大洞 小洞 气孔

  出口

  迷惑洞

  孑口

  土沙灭火

  吊板挡毒气

  连通沟井放水

  通讯联络

  作业 设计:

  一、抄写词语。(课后第四题)

  二、多音字组词。

  横h唍g( )h坣g( ) 搁g ( )g ( ) 都 d島( )d ( )

  三、把括号里不合适的词划掉。

  ⑴冀中人民(创建 创造 建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⑵在(宽大 宽阔 广阔)的平原的地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

  四、填空。(书后第三题)

  五、造句。

  如果……就…… 不但……还……

  ( 教学设计者:吕冬生)

冀中的地道战篇5

  教学要求

  1.地道战是冀中人民创造的一种十分巧妙的对敌斗争方式,通过学习了解地道战,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2.理解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的特殊地位。

  3.为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并学会分层和写出层意。

  4.朗读。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冀中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教学时间 2课时。

  板书设计 :

  利用地道 坚持斗争

  地道 结构独特

  出口隐蔽 能守能攻 顽强的斗志

  巧妙防备 水火毒气 无穷的智慧

  有线无线 联络方便

  粉碎扫荡 创造奇迹

  作业 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选词填空、按课文内容填空、造句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教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一、板书课题:冀中地道战

  解题:冀,河北省简称;冀中:指冀中平原;地道:在地下挖洞,形成通道。

  二、整体入手,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思考:

  ①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②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各是什么?

  2.预习生字、新词。

  堡垒: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妨碍:阻碍。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

  迷惑:辨不清,摸不着头脑。

  三、读熟课文、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第一段(1~2自然段)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用地道战同敌人斗争。

  第二段(3~7自然段)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体现了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第三段(8自然段)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理解课文,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理解冀中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一、复习引入

  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了?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写了什么?

  时间、地点、事件。

  抓重点:斗争方式——地道战。

  2.自由读,体会内容。

  三、学习第二段(逐自然段学习)

  1.自由读全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全段意思: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地道在打击敌人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地道——是人民武装坚强的堡垒。

  3.自学4~7自然段。

  自学题,在书中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①自由读文。

  ②勾划。

  ③讨论。

  ④汇报。

  教师摘录要点作总结。

  地道:式样100多种,洞内设施较完备。出口隐蔽,虚实结合。洞内“关口”多,防毒,防水,设“有线电”等等。

  4.朗读,把地道的奇迹及对人民无穷智慧的感受读出来。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说说写了什么?

  2.追问:你怎样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说一说。

  4.读全文,再次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冀中的地道战篇6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1.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的电影,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

  3.从课题来看,哪一个词是中心词?(地道战)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②强调“厕”是平舌音,“辣”左边最后一笔是撇,右边要封口。比较:妨-纺惑-感

  第一段(1~3)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段(4~7)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

  第三段(8)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的地位。

  2.讨论交流。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为了……创造了……)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板书: 不计其数(形式多 数量多)

  敌来敌走(保存自己 打击敌人)

  五、作业。

  2.读讲讨论

  ⑴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有四层意思。第一层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层讲地道有位置和高度;第三层讲地道里有许多大洞,生活设备齐全。第四层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⑵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的每一段都有“孑口”。)“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之险窄。)

  ⑶“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⑷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通讯联系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人们一一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对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许多办法进行了总结,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3.总结段意。(这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

  二、作业。

  3.填空:(书后第2题)

  一、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这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了什么?和前面的哪句话相呼应?(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第二句讲了什么?(冀中人民坚持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是惊人的奇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惊人的奇迹。)

  1.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那么,课文的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层表达出来的呢?

  2.讨论:(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围绕中心,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样式和特点,构造有得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放毒气,怎样进行通讯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冀中的地道战篇7

  2.理解地道战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地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目的:

  教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自由读,思考

  第三段(8自然段)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理解课文,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理解冀中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1.自由读全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全段意思

  2.追问:你怎样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板书设计:

  出口隐蔽 能守能攻 顽强的斗志

  巧妙防备 水火毒气 无穷的智慧

  有线无线 联络方便

冀中的地道战篇8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一、谈话导入。

  二、播放情景朗读课文。

  三、提出自学要求。

  1.学生默读思考: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个部分?说说为什么?准备好以后,说给你的伙伴听听(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 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 —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

  (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教学板书:

  产生 式样 大洞、气孔顽强斗志 打击敌人无穷无尽 特点联络自己的智慧

冀中的地道战篇9

  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三课时

  “厕”“虚”半包围。

冀中的地道战篇10

  教学目标 :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记叙文如何使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

  2、读懂课文,了解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树立民族自信心。

  学习文章围绕“地道战是个奇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942-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国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修筑封锁墙,封锁沟,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但冀中人民没有屈服。

  二、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说段意

  (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

  2.板书:地道战的产生是为了粉碎“扫荡”。

  3.这一段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地道战的情况?

  理解“奇迹”(意想不到的,不平凡的)

  4.课文从哪儿看出地道战是个奇迹?

  规模作用(1)保护人民(2)坚持生产(3)打击敌人

  三、过渡:

  这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下文具体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说明地道战是个奇迹。

  1.指名读第二步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地道的式样,并试着把它画出来。

  2.投影显示,对照课文内容,看画的对不对。

  3.说说这种构造的地道有哪些好处。

  a。不同用处的地道在固定的地点,便于辨别。

  b。地道既隐蔽又不妨碍种庄稼。

  c。大洞既牢靠,又能容纳很多人。

  d。小洞用处多,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

  e。气孔设置,隐蔽又透气,透光。

  总结: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地保存自己,正常生活,坚持生产,足以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4.再读第3节。

  四、地道不仅能保护人民群众,同时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御敌结构。

  1.自读课文第5节,找一找地道中设置了哪些御敌结构。

  (陷坑警戒洞迷惑洞孑口)

  2.设想:一群日本鬼子进了村,他们发现了一个地道口,请大家读一读第5节,想一想这群鬼子的下场会是怎样的。

  3.可用“一。。。就。。。”来说话,体现地道结构的巧妙。

  “就算。。。也。。。”

  总结:这样的结构,使地道能攻能守,具有了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的特点。

  五、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呀,毒气攻呀,大家又是用什么妙法来防备的呢?

  引读:

  敌人用火攻——

  敌人放毒气——

  六。那么人们呆在地道里是否就一无所知了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请两位同学介绍无线电和有线电。

  总结:

  文章从奇迹开始,到奇迹结束,展现了地道的一系列巧妙设计,从而说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反映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冀中的地道战篇11

  1.学生默读思考: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个部分?说说为什么?准备好以后,说给你的伙伴听听(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 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 —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8569.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党支部书记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秋季运动会通讯稿精选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