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制度化管理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制度化管理篇1

  与传统的权威管理方式相比,制度化管理更具优越性。

  1、个人与权力相分离

  在制度化管理中,职务是职业,不再是个人身份,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按照规章制度来的。制度化管理就摆脱了传统管理中的随机、易变、主观、偏见的影响,具有优越的多的精确性、连续学习方法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2、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的体现

  制度化管理是以理性分析为基础,制定出管理规章和制定,它是一种不徇人情的管理体系。

  3、适合现代企业的需求(稍具规模)

  传统的管理由于过度的依赖个人的能力及关系,采用任意、主观、多变的管理方式,不适合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现代企业需要有准确、连续、稳定的步骤来保证协调工作一致,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在由人为的传统管理方式逐步转变为制度性的管理方式,让企业对人的依赖性降低,从而减轻管理过程中的可变性。

制度化管理篇2

  建立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建立制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传统,必须保证制度能获得大多数员工的认同和支持,便于制度的顺利推行与实施;另一方面,企业的制度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严越好,关键在于制度是否可行,是否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在建立制度时,还必须注意制度的量与度的问题。有些制度如果暂时推行不了,可先缓一缓,待制度本身具备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后再予以实施。

  推行制度,必须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企业实施制度化管理过程中,应该严格保证制度能够公正、公平、公开地实施,制度面前不能出现特殊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人人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监督制度实施的良好氛围,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受侵害。[2]

  增强创新意识,防止制度僵化

  制度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员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企业在建立制度时,要为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及持续改进留有余地,为制度创新搭建好平台。在实施制度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及时对一些制度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使企业的制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满足企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从而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正确处理制度化管理与情感管理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制度化管理必须与情感管理和情感交流融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如制度化管理使企业承担着更大的经营风险,而恰到好处地渗透一些情感管理方式可以使这种风险降至最低,而制度化管理的渗透又可使情感管理难以解决的权力失控问题得以迎刃而解,等等。[2]

  妥善处理非正式组织的抵制行为

  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企业在推行制度化管理过程中,可能会损害非正式组织的利益或对其行为有所约柬,使得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的制度化管理过程产生抵制行为。此时,切忌采取简单的强制执行方式,而是应该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采取较为缓和的处理方式如与非正式组织领袖进行沟通,说明利害关系;或在开始时就邀请这些领袖们参与制度的拟定与讨论等,使其接受、理解并自觉遵守制度。

  要想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班子抓起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所以说,抓制度化管理首先要从领导抓起,从领导班子的制度化抓起,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集体的制度建设开始。一个单位的各项制度建设伊始首先应建立领导们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办法,只有把这些规章制度建立起来,且领导成员真正遵守,单位才能制定出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而且班子成员带头遵守执行,不搞特殊化,给单位的其他成员树立榜样,就可以使单位上下共同遵守这些规章制度,上行下效,调动单位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实现制度化管理,收到应有的效果。反之,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成员都不能遵守或执行单位的制度,却要求其下属去遵守,势得其反,引起下属的不满,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差,执行各项制度走过场,使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各项工作成绩自然也就上不去了。因此说,领导带头遵守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是实现制度化管理的关键,也是各项工作全面上升的关键。

  要想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

  制度是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因此制度首先要让大家了解和认可,否则,就是一纸空文。有的单位制度制定的不少,可是单位成员却说不清楚,甚至有的制度制定时考虑不周全,在实践中无法执行;有的制度空洞无物,脱离实际情况,还有的制度自身相互矛盾,这样的制度是一点也不起作用的。要想使规章制度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让单位全体成员都认可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必要性,要使这些制度深入人心。因此制定规章制度时,都要让全体成员充分参与和讨论,使制度的产生经过“协商--起草--修改--试行--再修改--颁布”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的检验,才会制定出单位全体成员都接受的规章制度,这个制度才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单位的所有成员也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约束,收到制度化管理的成效。

  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在一个单位,只有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还不够,还必须建立与这配套的相应的考核制度。考核是检验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评价规章制度是否合理可行和便于操作的方法。同时考核工作也需要规范,也要建立制度,而且必须是更具操作性和标准化。在考核的过程中绝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而是应该把考核细化、量化,并建立档案,使各项规章制度的考核真正落到实处,不漏过一个管理和考核对象。单位上下都认真遵守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每个人既是制度执行者,同时又是别人执行制度的监督者,使单位上下形成一个制度管理的立体网络。由于有了考核这个监督机制,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制度管理的作用,从而确保其他工作的全面进步。

制度化管理篇3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否顺利进展,依赖于各种规则的制定和对规则的遵守。国家有宪法和法律,学校有校纪校规。当然,班级也应有班级的规章制度。制度是学生在校内外学习和生活的行为准则。大学的班级更是需要制度化的管理。对于担任11行1的班干部,三年来,对我们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也有所熟悉……趁此机会,我就来剖析下我们班级的管理制度:

  规定:

  目前的规定是“八大制度”和“七大责任”。“八大制度”是指班级基本管理制度、班级公约、请假制度、班委选举制度、班委考核制度、择优投票制度、班长“主导”制度和“宿舍化”活动制度。而“七大责任”指的是:班长岗位责任制、团支书岗位责任制、学习委员责任制、纪律委员责任制、生活委员责任制、体育委员责任制以及组织委员责任制。上述严格的班级内部管理制度既来自学生,又用于学生,使班级管理制度变成了学生自觉规范行为的共同准则。这种规定都是根据大学生自立自强,自管自制建立起来的,与中学的班主任主导制度不同,这是一种以学生管理为主新型的班级管理制度,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

  优点:

  这项规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每项工作都有相关班干负责,避免工作迷糊操作。这也可以通过学生对班级的管理,学会独立自主,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同学们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团结友爱,锻炼同学们的大胆创新、交流等综合能力。

  缺点:

  我们班的规章制度无疑给我们这个班集体管理带来了很多依据,也增强我们之间对班级管理的认识,起到团结、积极向上的作用。但没什么东西是十全十美的,某些制度也存在不少的缺陷。比如班级管理制度,有些事情由学生自己决定,因缺乏经验,认知不到位而导致决策失误。班级公约,是指班上大多数同学一致通过的公认的约定,一般很难更改。但有时候决定不符合实际,但因公约存在,明知道决定存在一定的弊端但还是坚持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宿舍化”活动制度,是指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活动的相关制度。平时的小组作业大多数以宿舍为单位的,以至于都是限制于宿舍,难于与班上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助长了某些同学对作业的不重视的态度,没有达到作业预期的效果。而班长“主导”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班长是对外联系,对内交流的负责人。一般情况下,班长管理班上的日常生活,很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容易出现其他班干虚拟存在的现象,即“挂名班干”,班长有时也会因为太多事忙不过来而导致工作出现困难,身心累。择优投票制度、班委选举制度和班委考核制度也存在不足,有时候投票、考核方面因缺少经验,受主观因素影响很大。还有,每个班委都有自己的岗位工作,但有时因某些情况而无法一个人独自完成,导致效率低,等等。

  原因:

  1没有充分发挥“班主任”本身的作用,跟班主任交流联系的机会不多,没有足够的经验来决定某些事情;

  2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而对制度作出适当的修改,制度没能做到因时而变,不够完善;

  3同学们对班上的事热情不够,很多决定需要投票的,班上有很多同学不够积极,甚至缺席;平时的班里组织的活动也表现得不够积极,同学之间缺乏交流沟通;

  4班委之间交流比较少,很多决定都没有经过讨论,直接由某几个班委的意见决定,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有时还会造成班委身心过累,办事效率低;

  5同学对班长的期望太大,对“班长”职责的认识不到位。班上的事是属于班上所有同学的,并不是只要班长一个人工作,班长只是起带头模范的服务作用;

  6某些同学们对班上的规章制度不够重视,没有以正确的态度看待问题,容易出现“钻空子”的现象,没有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来调整,等等。

  对策:

  1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作出某些决定时可以先咨询班主任,参考班主任的意见,平时也可以多些与班主任汇报班上的事,建议一个月一次;

  2对于班上制定的规章制度,同学们一定要严格执行,班委要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待问题;

  3每个学期开个班会来看看班上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对有缺陷的制度进行适当的修改,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尽量做到民主化,人性化;

  4平时班上多组织同学们感兴趣的集体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可以跨宿舍进行寻找自己的兴趣,让同学慢慢熟悉,增加交流的机会,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激发同学们对班上事务的热情,起到团结友爱的作用;

  5班委每个月开一次例会,主要是谈谈班上最近的情况,并简单总结各自的岗位工作。通过开会,班委彼此进行沟通,增进感情,在工作上也会互相帮忙,主动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提高工作效率;

  6班长也要定好自己的位置,在为同学们服务的同时也要提醒大家要多关注班上的事,自己的工作过多的时候也可以让其他班委分担一下,共同完成任务。

  制度化的最终目的是更科学地管理班级,减少班干部的负担,营造团结,友爱,互助,自觉积极的良好班风,这样班集体就不会乱,要不然各个同学没有凝聚力,大家互相埋怨,导致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都没有了。没有制度制约的班级是很难确保同学自觉的,必须要有一个制度去让大家执行。当然你会说,要制度化就没有人性化了,这是错的,作为班干部,我们的责任是带动全班向好的方向发展,自己就要有原则,我们不能偏袒我们自己的好朋友,一视同仁。当同学犯了错误时,首先,不要向老师报告先,而是我们主动去跟他沟通,看看他有什么难处,这就是人性化,如果他改不了,可以请求老师的帮助!

  总之,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形成一个有良好班风的优秀集体,就必须需要全班同学的团结与努力。作为班委的我们更应该做好带头工作,在学习上做个好榜样,还要鼓励同学学习,在生活上给予同学关心、照顾,让班集体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相互融洽的氛围。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班如家”的温暖,爱家爱班。

制度化管理篇4

  在我辅导过的大大小小一千多家企业里面,我发现很多的企业老总会有这样的一种困惑,那就是为什么企业问题总是一大堆,同样的错误重复的犯?管理者经常会陷入一个怪圈,总是在仲裁,虽然每天都疲于奔命但是员工总是觉得不公平,不满意?为什么老总都在提倡制度化管理,但是在企业里面制度总是建不起来?建起来但制度实施的时候为什么总是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为什么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制度,领导人换了以后制度就废了,重新打回原型?为什么中国的老总总是那么累?带着这样一些困惑,根据我的一些理解,本文来跟大家进行一个分享。

  企业在很小的时候其实是不需要太多的管理的,严格意义上来讲此时的企业并不能够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司,而是叫专业户。老板代表的是一个很专业的人士,此阶段(几个人,十几个人)根本不需要什么制度化管理,有条例就够了。因为制度是建立在完善的成功因子之上的,制度是保证成功因子不变型。此阶段企业成功因子并不完善,赢利模式总是不断的在变,所以制度建起来以后也会随着成功因子的改变而失去作用。老板此时只相当于一个主管,下面的人能力就更弱了,此时也不可能招到能人进来,因为庙太小了,请不了大佛,所以在这个阶段讲究的是集权式管理,要求绝对的服从和忠诚,受的起折腾,所以此阶段大多数老总用的人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只要对方愿意跟着干就对了。谈不上什么管理。

  当生意越来越好,老板于是招更多的人回来,老总把流程进行分拆,分成了一道一道的工序,此时老板一个的人管理幅度已经不够了,这个时候老板提拔两、三个人上来让这两三个人管其中的几道工序,老板跳到上一级,此时的老板的职务相当于一个厂长。此阶段成功因子已经基本上成型,光有条例已经不够了,需要的是完整的管理制度(完整不等于完善)。这个阶段还算不上法制化管理,或者说法制化管理还没有成型。老板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参与式管理,适当听取员工的建议,因为下面已经有了主管。

  当生意越来越好,忙不过来了,于是老总又再招收更多的人,此时企业人员已经最少在百人以上了,老板再将流程进行分拆,此时流程已经更加细化。很多人做同一道工序。此时老板应该在之前的管理层中间提拔或者招聘一个有能力的人上来坐他原来的位置(相当于厂长),管理下面的几个管理人员,老板再跳到上一级,相当于总经理。老总采取的管理方式应该为授权式管理,老板的工作任务应该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主要的精力应该集中在战略、文化以及对客户的了解上。日常事务应该是相当于厂长的人在管理。这个阶段公司才叫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公司。

  此阶段公司的成功因子已经成型,必需要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来规范成功因子的运行,让所有的人都按照制度和流程做,而不是个人的经验来做。如果再按照个人经验做,那么企业的表现是品质不稳定,服务不规范……一大堆的问题就出来了。这样的企业基础不结实是不稳定的,同时不利于复制。如果企业在没有规范化以前再盲目的进行扩张,扩的越快,问题越大,给企业带来的结果就是无法掌控,老板只能到处救火,忙死,累死。很多的企业就是因为基础工作没有做好盲目扩张导致企业走向死亡。此阶段的企业的重心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部门作为监督者要与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执行者)对企业的各方面进行相应的结果考核,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公司各方面的情况都应该按制度所规定达到结果来衡量。建立起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文化,按照制度和流程对结果好的人予以激励,对于结果不好的人予以处罚。

  企业的管理者在执行制度的时候,对于企业里面的生人,也就是企业里面的基层,普通员工他们是能够执行下去的。对于普通员工,当他们触犯公司的制度和规条的时候,没有提供相应的结果的时候,管理层就会用制度来规范来约束他们。

  但是对于公司里面那些熟人,(能人,有一些官职的人,那些各方面的亲戚、朋友和有特殊关系的人)。一旦这些人触犯公司的一些规条的时候,往往却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为什么对这些人往往大事化小了小事化了了呢?因为这些人往往都是原来企业的功臣,往往都是一些有特殊关系的人。或者都是一些比较重要职位的人。他们或者已经习惯了原来的管理方式,思维转不过弯来或者是仗着自己的某些特长或者某些关系的搞特殊,有意或者无意的不予以执行,好像自己个人例外才能表现出自己在企业里面有多重要。这也是源自于中国人固有的一种思维,叫特权思维。

  当特权思维、特权人士出现的时候,执行者的力量已经不够了(除非此执行者是企业最终的决策者)。此刻老板必须站出来给予执行者足够多的支持,这时候老板原则性就相当重要了。如果没有原则性,如果执行者不能及时得到相应的支持力量,那么执行者将很可怕的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执行者在执行制度时将会上下不讨好。那些熟人会觉得他防碍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排挤他,或者向老板打报告。如果老板不够坚持原则,没能及时的站出来制止这种歪风斜气,不能为执行者扫清障碍,甚至是老板自己人为的超越制度,以老板一些所谓的权力去赦免去容忍一些歪风斜气的时候,这对制度的破坏将是致命的。我发现很多的时候强调法制化管理的是老板本人,而真正破坏制度的也是老板。

  因为老板不坚持原则,给部分人开了绿灯,等于给了所有的人一个暗示,制度说了不算,执行者说了不算,老板说了算。于是法治不再是法治,而是变成了人治。老板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变的没有权威,执行者也变得没有权威,于是企业员工有事都不再按制度做了,而是按老板的意志来做。有事就问老板。所以老板会很忙,但是很多老板往往又会觉得这是执行者的问题,因为他们没有把事情处理好。我在给企业做辅导的时候是亲眼见过一个年营业额上亿的老总,公司保安请个假都来找老板批,想想看,这样的情况老板能不累吗?

  对于执行者来讲,失去了支持和权威性后,想管也没法管,于是干脆不管,变的不再愿意管事,听之任之,就看着老板弄,巴不得你老板弄砸,因为只有你弄砸了才能显示他的正确性。这就是中层为什么不得力的原因了,很多的老板把原因归咎于执行者,实质上最本质的原因很可能是出在老板自己身上。(当然导致制度失效也有部分的原因是执行者原则性不够,那老板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实行狼性法则——淘汰弱者)

  一旦执行不下去,一旦在企业里面有对熟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那些生人(基层员工)就会有看法,原来一家公司对同样的一件事情,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于是有一些人会觉得不公平就走掉了,造成了人员的流失。更多的人留了下来,留下的这一些人于是学会了一样东西,叫做权谋文化。于是他们就开始想方设法拉关系,送礼等,想办法挤进熟人这边来,官僚主义就产生了。那些没有拉到关系的就会盯着那些领导者,盯着那些熟人,看看这些领导者,执行者触犯制度的时候有没有受到制度的惩罚。假如没有的话那他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当下次他们也触犯制度的时候,管理者都不太敢管,因为自己都没有做到。管人家的时候心里虚啊,于是很多的管理者就变成了墙头草,风吹两边倒。开始不太愿意讲话,于是很多人会慢慢的加入到破坏制度的这个行为当中来。一家公司一条一条的制度就是这样无形的被自废,被蹂昵,被践踏,就从这一刻自废武功了。

  法制化管理建设要求有极高的原则性,建立起来很难,但破坏却非常容易。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必须要冲破感情的束缚,一力贯彻,以结果为导向,对待全体人员一定要一视同仁。如果不然,一旦开了特例,法制化管理只是一个空中楼阁。空有一堆制度,一堆条例,等同于废纸。

制度化管理篇5

  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班子抓起;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必须不能放松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制度化。

  1.企业制度化管理的内容

  (1)企业行政制度化管理的目标

  企业行政制度化管理的目标是促进企业整体优化。企业整体优化的内涵包括企业内各种有形资源的优化、企业内各种无形资源的优化、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配置优化。

  高效的企业行政管理的精髓在于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的形成。它的形成规范了处于机制中的各类人员的行为模式。在这种制度体制下,行政管理者普遍会采取有益于企业和自身的行为,促进企业的良性运转。企业整体优化是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根本条件。

  (2)企业行政制度化管理的对象

  企业行政制度化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和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行为。企业行为是企业确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总和。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制定规范作为企业行为的准则是非常必要的。从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决策体系到具体的财务、人事、机关行政都需要以制度规范作为行为的标准。企业行为需要以规范为准则,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行为也需要以规范作为准则。

  (3)企业行政制度化管理的手段

  企业行政制度化管理的手段是由各种形式的制度规范组成的制度体系。要实施制度化管理,必须用有效的手段。为了约束和引导分散在企业行政各个岗位、各种职务上的管理者的行为,就需要制定各种岗位职务规范;为了协调与控制处于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岗位上的管理者之间的协作关系,就需要制定各种环节规范;为了充分发挥各专业管理子系统的管理职能,建立健全管理网络,就需要制定各种专业管理规范;为了从总体上控制企业的动态运行,强化企业的综合管理,保证企业运行与企业目标一致,就需要制定包括由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三种规范形式组成的总体控制规范。

  实质: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就是依靠由制度规范体系构建的具有客观性的管理机制进行管理。

  优越性

  1,科学性

  2,客观性

  3,规范性

  4,稳定性

  简述

  制度化管理的价值是指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可以从根系原理、企业生命力和企业发展三个角度来解读。

  根系原理大自然中,一棵树,根系不够茁壮,就会在枝叶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和问题,甚至最终死亡。但是,由于根系深埋在土里,很难被人看到,反而不容易得到应有的关注,所以,当发现树的枝叶有问题时,人们往往只是在枝叶上做文章,从而,治标不治本。

  企业管理中,制度就是根系,执行力的表象是枝叶。我们很容易感知到执行力的问题,却总是就执行力而“执行力”,同样是治标不治本,执行力就总不尽如人意。

  树的问题要先看其根系,根系的问题不解决,枝叶就茂盛不起来。同样,企业制度是否真的产生实效,是否真的“落地”了,恰恰就像树的根系一样。如果制度只是摆设,那么其他管理就很难真正推行到位,也就很难真正获得期望的执行力。

  企业生命力狗和狼都有消化系统,然而,狗很少将骨头真正吞下去,而狼不仅能吃骨头,甚至连毛发都能消化掉。因此,恶劣的环境中,狗离开人的庇护很难存活,而狼却能傲然挺立。这就是生命力。

  每个企业都有制度,甚至看上去大同小异。然而,一般企业制度可能只是本厚厚的书或文档,而狼性企业却在现实中真正规范到全体成员的行为。所以,狼性企业生机盎然,一般企业昏昏碌碌。这就是企业生命力。

  企业生命力强调的并不是在管理上要“五脏俱全”,而是强调管理的落地程度,强调一个非常必要的现实话题——执行力落地!其中,制度落地是核心基础之一,管理制度《政治制度化》。

  企业发展“小企业靠老板,中企业靠制度,大企业靠文化”,这里的“小-中-大”更多的是在表述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而“老板—制度—文化”则指出了企业发展中核心动力源泉的转变过程。

  靠老板时期还谈不上组织级执行力。事实上,制度与文化正是组织级执行力的两个核心动力之源。也就是说,组织级执行力具有双核驱动,制度“落地”是物质层的引擎,企业文化是精神层的引擎。

  积极影响

  1.利于企业运行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

  “一切按制度办事”是企业制度化管理的根本宗旨。制度化管理是企业的“低文本文化”向“高文本文化”过渡的具体表现。企业通过各种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员工更多的是依据其共同的契约即制度来处理各种事务,而不是以往的察言观色和见风使舵,使企业的运行逐步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这些处事原则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更加接近欧美发达国家的处事风格。在中国加入WTO后,有利于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使企业能够顺利地融人国际市场竞争。

  2.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

  制度化管理意味着程序化、标准化、透明化。因此,实施制度化管理便于员工迅速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便于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使员工最大程度地减少工作失误。同时,实施制度化管理更加便于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控和考核,从而促进员工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

  3.制度健全而规范的企业更容易优秀人才加盟

  一方面,规范的制度本身就意味着需要有良好的信任作为支撑。在当今社会信任普遍处于低谷之时,具有良好信任支撑的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很容易获得优势;另一方面,规范的制度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企业管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人们普遍愿意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参与竞争和工作;同时规范而诱人的激励制度是企业赢得人才争夺战的最为有力的武器。

  4.制度化管理是中国企业现阶段防止腐败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权力失去监控和约束。制度使企业的各项工作程序化和透明化,任何时候任何人的工作都处于企业员工的监视之下,强化了对权力的监控和约束,产生腐败的可能性减小;同时,制度中对腐败行为的严厉制裁措施,也使腐败的风险和成本增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化管理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行为的产生。

  5.制度化管理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制度化管理使企业的决策从根本上排斥一言堂,排斥没有科学依据的决策,企业的决策过程必须程序化、透明化,决策必须要有科学依据,决策的结果必须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市场的考验,决策人必须对决策结果承担责任,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6.制度化管理能强化企业的应变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制度化管理使企业管理工作包括市场调研、供应商及客户的管理和沟通等工作都得以规范化和程序化,在企业内部形成快速反应机制,使企业能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对策。也使整个供应链的市场应变能力得到增强,从而提高供应链和企业本身的竞争力。

制度化管理篇6

  一、教学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联系

  正因为目标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相对较高,且在目标的设定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目标管理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管理学者们顺应管理学的不断发展,根据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性的不同认识,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式。教学管理过程中除了有明确的目标,还要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理性的、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就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用外延方式来下定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常规)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

  二、实现教学制度化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虽然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总目标是明确的,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工作目标是各有差异的。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即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通过制度化的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这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高校必须紧密结合各院系的专业特色和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各院系必须切实实施学校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积极协调教学目标实施中的问题。

  (二)建立依制管班的教学机制

  班级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本单位,是组成学校这个有机体的不可缺少的细胞。学校的各科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一般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即使是举行全校学生参加的集会或大型活动,也要通过各班做好大量的组织工作。因而,能否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人和培养人这一宏伟工程的质量。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可以通过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管理工作。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功能,达到共同管理、共同转化学生思想、促使学生进步的目的,从而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

  (四)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考评制度

  教职工取得的成就与奖励紧密挂钩,把目标考核和目标激励和总结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目标评价考核机制,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要注意各级评价指标的制定必须要根据教育统计学原理和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各级评价指标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各级评价指标必须相互独立又互为一体。首先在制订考评内容和标准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最后,考评结果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为教师建立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高校要积极推进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促使教学管理者牢固掌握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知识,促使他们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教学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制度化管理篇7

  制度管理是唯一的出路和办法。

  1、提高认识:制度管理是让员工“重新做人”的系统工程

  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实质上是一种塑造人的过程。为什么要定制度?就是因为某个方面不规范,有问题,需要明确大家的行为要求,原来大家习以为常的习惯行为需要做出改变,按照制定的制度来。

  任何人都不喜欢受到约束,制度本身就是对人的约束,会让人不习惯,不舒服,甚至伤害到某些人的利益,我原来一直是抄小路上班,你现在让我走大路,远了一大截子,那哪儿成!

  特别是对于自由惯了散漫惯了的国人来,管理者定制度之前一定要再三思考:这个制度能不能得到落实,有没有信心、决心落实好?如果这个制度落实起来有难度,自己也没有太大的把握,就干脆不要定,连说也不要说,否则,只会让管理者没面子,降低管理威信。

  2、自我反省:你的团队制度落实得如何?

  有没有领导带头不执行?

  制度颁布后,领导要求其他人执行,自己往往不执行;或者中高层管理人员不执行,只要求一般员工执行。久而久之,上行下效,大家都不执行了,又回到了“人管人累死人”的局面。

  有没有忽略过程、只重结果而导致的不执行?

  因为制度本身可能不合理,如果执行的话,要这个审核、那个签字,很麻烦;不执行,只要是结果一样,领导会同样高兴,甚至会夸下属“聪明”“干得好”。久而久之,大家都忽略了过程,只追求结果。

  事实上,过程是结果的必需,结果是过程的必然。没有事前和事中控制的过程,不会导致有好的结果。即使是有好的结果,可能也是偶然的、个别的。而一旦没有好的结果,再追溯原因,就已经晚了,因为从领导到员工已经养成了不要过程、只要结果的执行习惯。

  有没有制度面前不平等所导致的不执行?

  有的企业里,一把手可以“理所当然”地不执行外,高层违反制度后一把手鉴于自己都没能执行制度,所以就“网开一面”算了,中层干部违反了制度后,高层也以“有情可原”来开脱,对有的员工,因为人情关系等原因,也可以“下不为例”,口子越开越大,结果导致制度执行的“大面积塌方”。你的企业、团队在制度面前是不是人人平等?

  3、抛弃熟人文化,建立生人文化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部门的管理者,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你的下属喊你叫大哥,叫老兄、老弟?如果有,这种“熟人文化”将会导致团队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为什么?因为你和下属是兄弟关系,就算犯了点儿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他们为什么要叫你大哥?只有一个目的:他要特权,想凌驾于所有人之上,不按规则办,在团队里特殊化,横着走。

  所以,管理者走“群众路线”与群众打成一片,与下属称兄道弟的结果是,下属犯了错误,违反了制度,上司抹不开情面不了了之。后遗症是下属得寸进尺,不拿制度当回事,嬉皮笑脸,整个团队管理接近失控状态。

  如果不这样呢?事情就好办多了,咱们是工作关系,契约合同关系,公事公办,该怎么来就怎么来,拿钱干活,规规矩矩,照制度来,为什么?因为大哥不在,我得小心点儿,否则会挨罚的,这就是“生人文化”。

  因此,不管是是老板、总经理还是部门经理,要想把团队带好,必须抛弃“熟人文化”建立“生人文化”,不给那些投机取巧的、耍小聪明的人留有空间,这样一来制度的执行当然就顺畅多了。

  4、制度管理根本上是对员工的负责

  高明的管理者明白,制度管理就好比拧螺丝,虽然拧紧需要费很大的力气,但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住,拧紧它,从一开始就严格执法,之后,团队就会形成按照制度自动运作的机制;如果拧得不够紧,慢慢地就会跑风漏气,制度之墙就会成为残垣断壁,团队失去规则约束,风气便会越来越糟。

  商鞅认为:“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商君书·靳令》)。就是说,制度管理一定要用好处罚,对于较轻的犯罪如果施以重罚,那么轻的犯罪就不会来,重的犯罪也就不会发生了,从而达到用刑罚遏止刑罚,以收到不用刑罚就做成事情的效果。

  怕得罪人的管理者就像“水”,软弱无力,对违反制度的下属不敢管、不想管、老好好,员工也觉得上司脾气好,甚至有点喜欢这样的管理者。

  但是,一来二去,一些员工养成了蔑视制度,轻视规则的恶习,最后犯了不可饶恕的大错误被开除甚至违法犯罪,“溺水而亡”;而严厉苛刻的管理者就像“火”,熊熊燃烧,铁面无情,敢抓敢管,制度面前员工不敢有丝毫的怠慢,长此以往,大家养成了遵章守纪的好习惯,小错不犯,大错没有,一生平安。

  我们俗话说的“打是亲骂是爱”也是这个道理,严格的制度管理是对员工的爱与负责任,而对下属的违章行为有情可原,就是一种怂恿和溺爱,下属的小错就可能导致大错的发生,这实质上是对员工最大的伤害和不负责任。

制度化管理篇8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制度化管理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企业管理中,制度化管理是最靠得住的,它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它不会因企业领到的变更而变更,也不会因领导的看法和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下面就如何加强制度化管理提几点建议:

  1、必须维护公司规章制度的尊严。公司的规章制度的公司领导经过长期的探索的理论总结,是任何部门、仍员工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部门任何员工没有超越公司制度的特权。公司的各级领导(包括在公司任职的公司领导的亲戚朋友)必须带头遵守和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公司制度的尊严。那种把领导的个人意志置于公司制度之上,仗权违章、仗势违章、依仗关系违章的现象,是极不正常的,也是决不允许存在的。

  2、必须逐步完善公司的制度体系。目前,公司的制度体系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在公司的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公司的规章制度也要逐步更新和完善,使它适应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使它更规范明确,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必须严肃规章,尊章行使。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企业管理必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任何违纪违章的现象,都要按照制度严肃处理,决不手软。任何制度只有落实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折不扣的执行下去才能显示出制度的作用,否则,再完善的制度也是空的。

  4、加强制度的学习。制度出台后,要让全公司的员工都明白制度所规定的要求和制度与工作的关系,提高大家遵守制度的自觉性。特别是各级领导,更要树立制度化管理的新观念,了解制度规定的办事原则和程序,增强按制度办、按程序办、按原则办事的思想意识,坚决纠正重权轻制度、以权压制度的思想和行为。

制度化管理篇9

  制度要怎么样才合理?

  制度要怎么样才合理?我有一个建议,让员工自己定的制度才合理。我辅导的公司我都是说,生产部门自己定生产部门的制度,销售部门定自己的制度,因为它两个是不同的性质,不可以定同样的。

  在台湾你经常可以看到生产部门吃的便当都比较便宜,业务部门吃的便当比较贵,因为在生产部门的人多半比较老实,而业务人员他都鬼头鬼脑的,他心里想我赚的钱那么多,我花一点算什么。他会动这个脑筋的,我们要比生产部门吃的好的话,那我像样了,你看他会这样想的。

  生产部门的人多半穿工作服,所以显得呆头呆脑的,那个业务部门的人穿西装打领带,还戴墨镜的,你拿他一点办法没有嘛,你要怎么样?那销售人员他在外面市面看得多,他回来都推卸责任的。

  每次开这个营销会议都说,你看顾客很喜欢我们的东西,就是不买,为什么不买?我们生产部门不晓得制造什么东西,他把责任统统推给生产部门,你好好做我卖得掉,你不好好做,你害死我。

  我讲的都是事实,产销会议永远是吵架吵吵闹闹搞不停的,一般来讲搞销售的人他脑筋都比较灵活,所以我讲一句不客气的话,他是越来越不凭良心了,要小心了。

  脑筋一灵活就不凭良心了,所以脑筋灵活的人更要凭良心,这样就对了,不然你有什么办法?你知道他自己干什么?

  我不主张说一套制度把全公司都看成一样的,我这个第一个我是不主张的,你看搞财务的他经常也是跟人家心态不一样,多半搞财务的人他有恃无恐,你看我们老总都会犯一个毛病就是任何事情商量商量到最后才去问财务。

  哎?你觉得怎么样?他说没有钱,算了。你这样不要搞了嘛,你怎么可以这样态度呢?可是老总经常这样的,谈了半天就问财务,有没有钱?没有,没有还谈什么?不要做了。

  这是非常不对的,那就使得这个财务经理说你要找我事先打点打点,不然到时候通不过,所以你看各单位要请客吃饭一定把财务经理拉去,你就知道问题很严重了,跟他根本没有关系的,可是只要他在场就很容易报销,他不在场就觉得有必要请客吗?就糟糕了。

  我干总务的时候要请客,我一定把会计主任叫去,他不去我搀着他去,为什么回来报销都没有问题,要不然他经常会讲,有这个必要请客吗?我就完了,我还要解释半天。

  搀着走,他还说叫好一点,叫好一点就很愉快了。我跟你讲所有的问题都是人,都发生在人身上不是制度,我们制度永远在背黑锅,中国社会制度永远背黑锅,他不是真的你不要相信这种事情。

  我们不要寄望制度可以管好员工,千万不要这样想,所以我刚刚讲一句话说管理一定要制度化,现在我马上加一句话,制度化的管理不是好的管理,它绝不是好的管理,它是搞形式、搞表面,最后都是官僚嘛。

  你看所有制度到最后都是搞表面都是搞形式的。制度化要想办法让它能够顺利推行是要花一番功夫的,不是说定了以后公布,它就能够有执行力,那都是书写的好玩、好听的而已。

制度化管理篇10

  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是企业里的一对阴阳关系,也是企业的二大命脉,二者缺一不可。企业有项目(事务)就需要人,企业没有项目(事务)就不需要人,企业没有项目或者没有人都不能成为企业。

  项目(事务)和人是企业里的一对阴阳关系,项目(事务)属于阳,人属于阴;我们称项目(事务)为阳线,我们称人为阴线。管理阳线的用制度化管理,管理阴线的用人性化管理。或者这样说,管理者用制度化管理管理项目(事务),领导者用人性化管理管理人。有些人同时具备二个角色,既是管理者又是领导者。

  阴阳相摩相荡相结合,就是企业的管理过程。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作用相结合就是企业的管理过程。企业管理最难学到最难掌握的地方就是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辩证与结合。

  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作用相结合才能实现企业目标,创造企业效益。企业目标和企业效益是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作用相结合的产物。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是万物的道家思想。

  例如:企业是一,一里面有二,二就是阴阳;二生三,三就是结果。企业里的项目(事务)是属于阳,企业里的人员是属于阴。阴阳相荡相交创造了“三”,“三”就是企业目标和企业效益。这就是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就有新生命的自然之道。

  再例如:一颗苹果树,有地它才能生,有阳光它才能长。这棵苹果树就是天地的产物,把苹果树理解为三。

  无阴不生,无阳不长,阴阳交际造化万物。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是企业里的一对阴阳关系,也是企业二大命脉,二者缺一不可。

  例如,相同的行业相似的规模,一家企业的制度用到另一家企业则难以贯彻执行,这就是一个缺乏对应的人性化管理体系造成的。例如,一个空降兵到一个企业里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我们说是水土不服,其实还是一个强化制度化管理,淡化人性化管理的结果。阴阳失调,效果必差。

  我们也常常听到一些企业讲人性化管理,但是没有见到人性化管理的体系也没有听到过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相作用相结合的说法。只听到过以人为本就是人性化管理,但是以人的什么为本,以人为本的元素和内容都有哪些,不得而知。这就造成了许多企业难于形成人性化管理体系的根本原因,也造成了企业文化难于生根发芽真正形成的原因。

  既然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作用相结合才能实现企业目标,创造企业效益。那么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特征和区别是什么?二者怎么相作用相结合?

  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是通过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职能来完成的。

  制度化管理是刚性管理,管理的对象是项目(事务)。制度化管理要能够掌握项目(事务)的现状和趋势,用项目(事务)的规律和标准制定并且理顺:“项目(事务)——管理者——效果”这条阳线,设计其流程和节点,编制其计划和要求。

  管理者的职能要能够体现制度化管理的刚性和原则:明确企业目标和项目,针对企业目标和项目分解任务,设计岗位,用专业的手段制定科学的流程,对每个环节规定标准和要求。例如:管理者要制定企业的组织架构图,制定岗位职责,制定事的标准和做事的流程,制定计划,制定预算,制定成本。

  人性化管理是柔性管理,管理的对象是人。人性化管理要能够遵循人的特征和愿望,用人性的规律和需求制定并且理顺:“人员——领导者——愿望”这条阴线,做好“引到、哄到、推到”让大家“上道”的工作,这里的“道”就是企业通往目标的途径,也是管理者制定的那一条阳线,“项目(事务)——管理者——效果”。

  领导者的职能要能够体现人性化管理的柔性和准则:尊重人的特征,用人所长,补人不足,领人进步,推人超越。例如:以人的特点、素质、能力给以定位,树立其个人的目标,设计其职业的上升通道,利用企业平台和企业目标及执行任务的过程提升其个人的能力,实现其个人的价值和愿望。提倡个人的小我和企业的大我融在一起,个人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融在一起,个人的愿望和企业的远景融在一起,个人的追求能够在企业里实现。

  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二者的作用和结合是通过既是管理者也是领导者来完成的。例如,总经理、总监、部门经理这些角色来实现企业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作用和结合。

  比如阳线中的“项目”和阴线中的“人员”结合生成了企业组织架构图。阳线中的“管理者”和阴线中的“领导者”结合生成了企业的授权授岗制度。阳线中的“效果”和阴线中的“愿望”结合生成了企业的绩效体系。

  企业里的'总经理、总监、部门经理这些角色如果不清楚“人员——领导者——愿望”这条阴线的原理和规律,就会在管理过程中遇到来自人方面的阻力,造成执行力下降,降低工作效率。

  企业里的总经理、总监、部门经理这些角色如果不善于把阳线和阴线相作用相结合,那么就不能在管理创新方面发挥作用了。

  理解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是企业里的一对阴阳关系,二者缺一不可;掌握这对阴阳关系相作用相结合的原理,看到阴阳相作用相结合的结果,将会成为企业管理上的智者。

制度化管理篇11

  企业实施制度化管理有以下重要作用:

  1、企业规范化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制度化,制度是所有管理模式的基矗没有制度任何管理都难向前推进,企业制度化管理的意义。进行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就是为企业管理提升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推进企业管理向图表化、标准化、流程化和数字化建设迈进,管理工具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促进企业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2、“形成依据制度办事的习惯”。这是企业制度化管理的根本所在。制度化管理是企业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的必由之路。是企业由“低文本文化”向“高文本文化”过渡的具体表现。企业通过各种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员工更多的是依据其共同的契约即制度来处理各种事务,更好制约企业中那些“谋人者”和“投机者”,促使企业的运行逐步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

  3、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与制度化管理最基本的连接的是程序化、标准化,也意味着透明化。实施制度化管理便于员工能够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利于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使员工最大程度地减少工作失误。同时,实施制度化管理更加便于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控和考核,从而促进员工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

  4、有利于吸引人才。健全而规范的企业更容易吸引优秀人才加盟:规范的制度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企业管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人们普遍愿意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参与竞争和工作;同时规范而诱人的激励制度是企业赢得人才争夺战的最为有力的武器,管理制度《企业制度化管理的意义》。

  5、制度化管理可减少企业管理失控。和渎职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制度的约束和有效监控。制度使企业的各项工作程序化和透明化,任何工作岗位都处于企业的监视之下,强化了对权力的监控和约束,减少了和遏制员工的不良行为或危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6、制度化管理可减少决策失误。企业一旦形成制度化,企业决策必定程序化和规范化,这样使企业的决策从根本上排斥一言堂,排斥没有科学论证依据的决策,企业的决策过程必须程序化、透明化,大大减少了决策风险。

  7、转变员工行为方式。制度化管理不仅能改变员工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培养员工好的习惯,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帮助员工树立革新的观念,推进企业进行体现转变。而企业管理体制的改变最终根源在于人的思想的解放。制度的变革必须源于观念的变革,企业进行制度化管理,可为企业革新创造偰机。

  8、为企业提升管理奠定基础,制度化管理要强调合理性,并以尊重人格体现人性为主体,为企业人性化管理创造基矗制度化管理才能落到实处并能成功。因此,二者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管理需要制度做基矗而现代管理强调设定的制度要以人为本。主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力。

制度化管理篇12

  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企业实现法治的具体表现。这种管理方式以制度为标准,把制度看成是企业的法津,职工进入企业以后,先进行企业制度方面的教育,让你充分了解企业的要求,当你把制度学好之后,你就必须严格执行。

  在平时的工作中,企业处处以制度为准绳,

  企业管理者几乎相当于企业的执法人员,时不时地以制度来丈量你的一举一动,当你的一举一动违犯了企业制度后,对不起,企业将按照制度的约定对你进行处罚。

  企业制度化管理的内容

  (1)企业行政制度化管理的目标

  (2)企业行政制度化管理的对象

  (3)企业行政制度化管理的手段

  企业行政制度化管理的手段是由各种形式的制度规范组成的制度体系。要实施制度化管理,必须用有效的手段。为了约束和引导分散在企业行政各个岗位、各种职务上的管理者的行为,就需要制定各种岗位职务规范;为了协调与控制处于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岗位上的管理者之间的协作关系,就需要制定各种环节规范;为了充分发挥各专业管理子系统的管理职能,建立健全管理网络,就需要制定各种专业管理规范;为了从总体上控制企业的动态运行,强化企业的综合管理,保证企业运行与企业目标一致,就需要制定包括由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三种规范形式组成的总体控制规范。

  制度化管理的实质与优越性

  1、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就是依靠由制度规范体系构建的具有客观性的管理机制进行管理。

  2、制度化管理的优越性。

  制度化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利于企业运行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一切按制度办事是企业制度化管理的根本宗旨。制度化管理是企业的低文本文化向高文本文化过渡的具体表现。企业通过各种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员工更多的是依据其共同的契约即制度来处理各种事务,而不是以往的察言观色和见风使舵,使企业的运行逐步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这些处事原则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更加接近欧美发达国家的处事风格。在我国加入WTO后,有利于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使企业能够顺利地融人国际市场竞争。

制度化管理篇13

  现在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制度化建设和进行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许多企业还处于有制度却形同虚设,制度化建设也只是保留在口头阶段。那么影响企业制度化建设和制度化管理的因素是什么,企业该如何进行制度化建设和制度化管理呢?

  导致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管理的因素主要如下:

  一、来之于制度本身:

  1、没有对制度进行指导和制约的“根本大法”。

  2、制度本身没有成为一个体系,各个制度没有明确的效力规定。

  3、新旧制度相互重叠,相互冲突,相互矛盾,导致无法执行。

  4、只有实体制度,没有保证制度实施的程序制度。

  二、没有明确“立法”。“执法”主体。有的企业没有明确企业的制度管理部门,而且制度到底有谁来制定,有谁来监督执行也没有明确部门。这样就不可避免出现各个部门在制定本部门的制度时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和其他部门的角度而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去制定制度,就会出现同样的事情不同部门所制定的制度却相差甚远,当然各个部门在本部门内部来执行本部门制度还可以,但是一个事情一旦跨部门就麻烦了,因为没人要知道依据那个制度执行合适。

  三、来之于企业领导人。如果企业领导人对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和管理不去重视,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和管理恐怕就很难开展。

  五、来之于企业的培训。有的企业虽然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设成了一套完善制度,但是却不对员工进行培训,只是等出现了问题才想起来搬出制度,把制度当做了救火工具。

  六、制度要自成体系,并且要明确个各个部分制度的效力。包括制度的生效和废止时间,制度对那些员工有效,那个制度可以制约另一个制度等。

  七、建立实体制度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程序制度。

  八、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企业的制度管理工作。在制定制度时负责各个部门制度的协调;对企业的制度进行汇编;发现新旧制度冲突。矛盾时要及时宣布废止旧制度,确保新制度的执行。

  九、企业领导人和管理层要重视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并且要带头执行,以形成上行下效的效果。

  十、制度制定完毕要进行培训。要让员工先“知法”,企业可以建立员工手册,手册中可以将企业的制度收编进去。这样也可以确保新近员工能很快适应企业,进入工作状态。

  另外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制定制度时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能让制度凌驾于国家的法律法规之上。否则这些制度都将无效,反而会给企业惹上麻烦。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9089.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最新网络推广营销策划方案
下一篇:自我介绍的英文怎么说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