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

  环境保护问题作为目前社会关注度相对较高的热点问题,已经与经济发展占据同等地位。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发展为全人类共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其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经济模式,实施粗放型经济发展,大大浪费了资源,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是必然趋势。

  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1.1两者联系密切。从某种程度上讲,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就在于保护环境,只有真正有效地保护好自然环境,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则才可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1]。而环境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现代社会发展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化的满足物质需求,更多地为创造更好地居住环境,实现更好目标而奋斗。此外,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是环境保护的关键性标准,参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社会发展的生态化以及可持续化,才能够顺利做到环境的保护,日益改善全球恶化现状。1.2权利与义务统一。借助对自然资源相关物质形态的不断改变,充分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这是人类的权利,然而该权利必须要将保护自然作为底线。与此同时,还必须要重视自然事实的保护,进一步维持自然发展规律的科学性以及稳定性,这是我们的义务[2]。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将环境权利以及环境义务看作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在别人眼里是权利,而在自己眼中是义务。权利与义务之间属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我们享有保护环境的权利与环境保护所需履行的义务。人类应该对于自然的相关权利范围与义务范围进行必要调整。现阶段,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破坏,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针对该情况,在充分满足人对自然更高需求的基础上,帮助自然尽快恢复原有的状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协调,最终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现存环境问题分析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目前世界范围的大体环境发展现状为局部在改善而总体在恶化。就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因素上来看,主要包括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两个方面,尽管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所面临的局势依然相当严峻[3]。2.1大气污染。针对现存环境发展情况,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大气污染,从大气污染源上来看,主要为煤炭燃烧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尤其是煤炭燃烧,已经逐渐发展为大气污染的根本性原因[4]。目前,大型火电厂发电必须要大量煤炭作为燃料,煤炭燃烧期间烟筒中排放出的悬浮颗粒数量非常多。此外,很多地区在冬天的时候,为取暖同样要燃烧煤炭,进而排放出大量大气悬浮颗粒。甚至一些地方会燃烧硫化物含量相对较高的煤炭,从而使那些地方经常下酸雨,最终加重大气污染。近几年来,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尾气污染情况日益严重。2.2水资源缺乏。尽管目前国际上在废水处理以及排污方面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然而城市生活排放污水总量却依然呈现上升趋势,相关部门对于污水的处理速度赶不上排放速度。甚至一些国家本来就严重干旱少雨,这样就会使其对地下水进行过度开发,最终造成水资源供应不足,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广大民众的安全用水以及身体健康。

  3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增强社会环保意识。现阶段,环境属于全体社会公民得以长久生存的大家庭,对环境的保护直接关系到每个公民日常生活。所以,为了做到环境保护,就应该不断增强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积极引导所有公民都从小事做起,可以从节约每一度电做起,节约每一张纸做起,并且要在做好小事的基础上不断影响他人,使更多的人重视环境保护,并践行环境保护,形成人人保护环境的和谐氛围[5]。3.2加强环保监督。环境保护层面的环保监督属于确保环保法律得以真正贯彻执行的重要措施,为更好地做到环保监督,各级环保部门必须要通力合作,积极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实现国家环保部门、地方环保监督部门以及下属单位监督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各司其职,从而做到环保监测工作、预警工作以及应急工作的全面化以及细致化。3.3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化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将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调整到同等位置,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能够符合国情的科学化的环保法律,就不同环保问题实施针对性处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环境现状[6]。3.4重视全球环保合作。现阶段,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我国社会发展期间面临的重大问题,而逐渐发展为全球社会的关键问题,必须要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加强通力协作,从而有效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不然单靠一个国家或少数国家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环保任务的。因此,世界各国都必须要进一步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大大降低污染源的流动,对环境保护准则以及相关标准进行统一,从根本上做到环保合作,降低环境污染程度。3.5推广循环经济。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要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广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把建设资源友好型以及社会集约型社会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然后全面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区域发展、自然发展以及人类发展之间的有机结合,可以真正实现环境、人口以及资源三者的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示范产业,充分发挥产业协同优势,始终坚持走生态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增强环境保护力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统筹兼顾对环境的大力保护,在不破坏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在坚持发展的道路上,既可以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又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必须要就传统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大胆创新,并严格贯彻执行,最大限度形成生态化以及环境友好型模式,达到环境的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作者:史珊珊 单位:沧州市吴桥环境监控中心

  参考文献

  [1]宋烨。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的教学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4(2):300-302.

  [2]崔宝成。浅谈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8):236,246.

  [3]朱文。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2):149,153.

  [4]范永坤,石晶。浅析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J]。统计与管理,2015(5):84-85.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篇2

  我们也看到, 目前 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进展缓慢,消除贫困、改善环境等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发展 中国 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世界发展不平衡的 问题 日益突出,南北差距继续扩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加剧,贫穷和疾病等大大降低了发展的活力;新的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不断出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援助资金、转让技术的进程步履维艰;一些国家不可持续的生产和过度消费还在继续,能源、资源消耗大幅度增长,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全球环境状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继续恶化,恐怖主义等各种形式的非传统安全因素不断冲击和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的主要进展及面临的环境形势

  作为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WwW。133229.coM改革开放以来,按照 现代 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6年来,gdp年均增长9.4%,2004年达到1.65万亿美元,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物质基础。全国 农村 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3年底的2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实现了千年目标中的减贫目标;加强了公共卫生建设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在对艾滋病关键问题的认识、提供免费 治疗 、关怀和救助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妇女在社会、经济和 政治 生活中的地位大幅提高,产妇和儿童死亡率逐步下降。2003年全国共扫除文盲204.58万人,比上年增加1.44万人,提前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千年目标。

  中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2004年,除二氧化硫外,国家控制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有所降低,化学需氧量、烟尘、 工业 粉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00年降低了9%、7%、22%和39%。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环境法制。国家建立了由9部环保专门 法律 、10多部 自然 资源法律、30多部环境法规,以及一系列规章、标准组成的法律体系,各地也制定了地方环境法规,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同时,不断严格环境执法,连续三年开展执法专项行动,关闭了数万家污染严重的 企业 ,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二是强化环境管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颁布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依法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工业产品的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2004年单位gdp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58%、72%、46%、55%和43%。严格控制新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新(扩、改)建项目和重要规划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三是坚持生态保护和建设并举。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实施天然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8%,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14.8%。四是千方百计增加环保投入。初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治理、社会参与、市场化运营的污染防治机制,污染治理投入大幅度增加,近7年来,仅污染防治方面的投入就累计达到8000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1.4%。五是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全国涌现出一大批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环境、经济和社会“多赢”的典范。同时,加大环境教育和信息公开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充分说明,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中华民族是一个负责任的民族,中国的发展是负责任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当代负责,而且要对未来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中国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由于人口多,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二、全面加强新时期环境保护,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 社会

  良好的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保护环境是保护健康、维护生态平衡的迫切需要,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活动提供必须的资源和服务。因此,以可持续和综合的方式管理这一重要的 自然 资源基础,对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环保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的如期实现。

  为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 影响 ,缓解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维护好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环境利益,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科学 发展观,主动改善与自然界的关系,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采取与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 规律 为核心,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 企业 、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改善环境质量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有关 法律 法规和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 研究 综合环境与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 方法 ,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政绩考核,克服单纯追求gdp的倾向。

  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 工业 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 科技 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约其他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以生态化改造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严格环境准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限制和禁止上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施强制淘汰制度,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企业实行强制淘汰;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降低产品单位产值的能源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积极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继续推广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第三,解决突出环境 问题 ,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首先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加快重点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力争取得实质性成效;二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积极保护城市区域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等自然遗产;三是加快燃煤电厂脱硫和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减轻酸雨污染和大气尘污染;四是加强 农村 环保工作,以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治理养殖业的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五是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生态保护,搞好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 旅游 开发的环境监管,防止新的破坏;六是在核电发展中,加强环境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第四,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我国立足于解决好国内环境与发展问题,继续改善13亿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同时,继续推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一方面积极参加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谈判,维护国际利益,履行国际义务,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做出贡献。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国内环境保护跨越式发展;制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防止污染转移、有害物种入侵等政策、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促进贸易发展,保障国家环境安全。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篇3

  关键字: 景区 生态保护 可持续

  1 充分认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大力支持贫困区旅游开发

  在地理环境比较封闭的自然生态区,原生生态系统经过数十亿年地质演化与人类数千年耕耘,已形成人类与自然共生、景观与文化共融、演化与科学共进的调和性生态旅游资源区。内含有丰富的美学、科学、哲学与民族文化,存在多方面开发价值。

  1.1 景观游览价值。

  我国中西部地势落差大、南北气候差异明显、降水分布不均,形成多类型生态旅游资源区。从北方辽阔草原到南疆原始森林,从尉蓝高原湖泊到幽深山川峡谷,从如诗如画岩溶峰丛到神迷莫测洞穴世界,处处有千姿百态的山水景观,色彩斑澜的季相变化和珍奇可爱的野生动植物,成为游客观赏、休憩疗养、康乐消遣的追享空间。自然生态景观将永远为人类亲和与共享一大资源。不仅如此,人类在风景区还创造与景观融合的殿堂楼阁、亭台榭寺等历史建筑,形成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

  1.2 文化价值。

  风景区有渊源流长的民族文化。常见有文人墨客、绘画雕塑、宗教寺院、民居村落等。有纯朴歌谣、陈年水酒、独特服饰与民俗风情,加上民歌节、山水节、民俗风情节,能使游客领略到浓浓的民族文化润味。旅游无疑会带动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1.3 科普教育价值。

  我国人口多,科普普及率低。到风景区对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实地调查,会受到许多教育和启迪。可通过导游或展厅宣传科学知识、民族文化与环境保护。

  1.4 经济价值。

  封闭的地理环境与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很难摆脱贫困,只有通过旅游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带来社会开放、信息与物质交流、科技进步及生态环境卫生改善等综合效益是十分明显的。一个贫困区经旅游开发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综合收人增加,农民年收入可翻番,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社会发展。广西龙胜县八十年代属于部级贫困县,九十年代加大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比其它周边非贫困县高出几个百分点。许多贫困乡村开始脱贫。

  1.5 生态保护价值。

  无论是全国生态环境治理还是本地农业生态改善,都将上游生态列入重点保护区域。尽管旅游开发会给这些地区带来人为的污染,但也应看到,如果不进行旅游开发,封闭的山区、贫困的经济与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在人口迅速增长情况下,对森林植被破坏是客观存在的。人对资源的消耗,资源贫乏对经济约束和对环境负反馈,产生的恶性循环是难以逆转的。我们要看到包含有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和生态治理内容的旅游开发,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保护生态景观,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 全面规划,稳步开发,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

  2.1 高层次选点规划。

  确定一个生态旅游景区是否有开发价值应在国家和省区层面上综合考虑。其选址条件:一是资源品牌,即独特的美学价值、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科学价值,雷同的风景资源在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旅游资源特色是区域旅游开发的生命,尤其应注重国家、省区级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品牌优势;二是游客可进人性,我国已形成从旅游城市向风景名胜区幅射的二级旅游开发网,而贫困山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往往在县以下三级开发网上。

  按上述条件优选项目,成熟一个开发一个,防止一哄而起,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

  2.2 景区规划坚持以生态保

  护和旅游开发并重。应由有相应资格的工程咨询单位对风景区旅游开发和自然生态保护编制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并进行省区级专家评估,方可经省区计委立项列入开发计划。要吸取过去一些景区商业性开发导致生态破坏、旅游萎缩的教训。规划目标、工程措施与投资应内含四大内容:生态治理(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沼气工程),环境保护(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道路、通讯、电力),接待设施(民居内装饰、宾馆饭店、商场、展厅、观景台、停车场及车辆等)。景区工程布局合理性建立在对资源及生态环境充分调查基础上。要做到科学规划,必须深入景区多学科调查当地地质、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生态要素及其结构功能,对景观的支撑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环境历史变迁等。了解自然生态系统能量、信息、物质循环方式以及稳定性和非稳定性结构关系。对于构筑景观的非稳定生态结构,如森林、水文、小气候应有相应的改善措施,使其良性循环,在形态、色彩、质量上构成稳定的生态景观。如何改变耕作方式,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都属于总体规划和可行性报告研究的范畴。

  由于人是一种污染源,工程布局及措施上防止人为污染和建筑对生态景观影响是一项重要内容,可根据地势分上、中、下三个台阶,下层阶地景观性差,人类活动影响面大,规划为游客集散地。如停车场、宾馆饭店、表演场、商场等。中层阶地为当地民居、农耕区,是人与生态相互影响区,景观次之,民居较集中。可布置方便游客的小卖部、民俗文化展厅和科普、摄影艺术展厅,让游客了解当地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和自然科学,可安排民居接待。上层山峰为严格保护区,可设置观景台、摄影部、茶水休息室,一般不允许建影响景观的民用建筑,尤其是以方便游客和搞活经济为借口建宾馆、索道、游乐场的毁林毁景的做法不可取,无论来自何方投资谁打招呼都应服从景区规划。三个层次的工程布局让游客娱乐在下层,参观学习在中层,游览观赏在上层,带回四份收获(观景、教育、误乐、购物)。生态受三层保护,下层生态治理(对道路、建筑工程带来水土流失进行植树、种草,护坡),中层生态改善(园林绿化、增添色彩、改善民居周边环境卫生),上层生态保护(增加水源林、改善小气候)。机动车仅到下层,中、上层全为石板路,沿途设垃圾收集点与厕所,景区的道路走向、宽度、密度需根据环境容量计算确定,以不影响生态环境为原则。

  整个景区从开发目标、功能、布局至具体工程措施都贯穿旅游与生态共生、互利、协调发展的原则,真正做到选好一个项目,规划好一个景区,保护好一片生态,兴旺一线旅游,带动一方经济。

  3 结语

  景区的生态保护很重要,既要发展旅游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做好景区生态保护工作是我们每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任务,不断转变对景区只利用不保护的观念,充分体现风景区生态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4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篇4

  关键词:保护环境 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

  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破坏环境式的发展。然而,经过数百年的现代化过程,人们逐渐发现,经济赖以发展的资源在逐渐耗竭,人类与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也就是人类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或者使环境向不稳定和无序的方向运动,特别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统遭到继续破坏而使生命之网瓦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西方工业社会目睹了二战以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人间喜剧,领略了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无限的风光但也亲身体验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切肤之痛。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土地的沙化、碱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减少、空气、水等的严重污染、物种的灭绝等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推进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相互依存,经济与环境必须协同发展。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核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环境、环境保护的含义

  关于环境的概念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定义,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等自然因素的总和,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源和现象的总和。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人类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或者使环境向不稳定和无序的方向运动,特别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统遭到继续破坏而使生命之网瓦解。

  3.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影响人民真正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不仅要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更要保障人们能够健康生活、长远发展;不仅要维护公众在个人物质财富上的合法权利,更要维护他们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权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的国家。由此可见,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所以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努力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从而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为突出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于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气臭氧层破坏等。在这些方面发达国家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计算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更严重。空气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类似。另外,发达国家需要采取行动,控制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再被允许出口的有害物质和不安全技术。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中国在发展中,对自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对因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已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将以全球为伙伴的精神参与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中国所应承担的义务。为此,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更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环境及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合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都由四个要素决定:一是环境,即自然界的光照、空气、水分、土壤等;二是生产者,即植物,它从大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矿物质,经过光合作用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和生物能,从而使无机物变为有机物;三是消费者,即动物和人,保证种群、环境以及社会平衡运行;四是分解者,即微生物,它把植物、动物残骸和排泄物分解为简单的物质或元素,重新进入环境。所以,要实现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就要求保持人类生态系统网络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协同与平衡,要求物质和能量及信息的输出与输入,既在数量上相对接近,又在质量上促进生态系统的适应和演变进化。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协同机制,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保持在持续稳定的状态中。总之,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好了,不但会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经济要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必须先行,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既是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尽快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草场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当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大开发是以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为主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出现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营造当地不宜的经济林的现象。森林建成后的开发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最后,我衷心希望成立保护环境小组,上下一心,富有朝气,不怕失败,不计得失,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推动保护环境的历史性转变和环保事业的最终胜利,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

  [1]谢志强。企业污染控制与绿色经营实务全书(第4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2]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9397.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下一篇:上班迟到检讨书精选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