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猜猜我是谁答案范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猜猜我是谁答案范例篇1

  我先和弟弟给他们讲清猜字谜规则:猜对一个字谜奖一块糖。答错一个做十个俯卧撑。猜过的字谜不能猜。最后谁赢得的糖最多,谁就是今天的冠军。然后,我和弟弟找了许多纸条,从《字词句篇》上摘录了许多字谜,写在纸条上。把纸条用透明胶布分别粘在玻璃上、窗户上、灯上。

  晚会开始了,我和弟弟拿了两个小板凳坐在一张桌子前,我负责核对字谜答案的正误、记录字谜的号码。弟弟负责发放奖品、监督做俯卧撑。妈妈他们几个大人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纸,在一起讨论。弟弟说:“不许讨论!”他们便散开了。过了一会儿,小姨父来兑奖,我看了看他写的,小姨父一共写了10个,其中有6个对的,其余4个全是错的。我对小姨父说了一声很遗憾,然后又对弟弟说:“6块糖,40个俯卧撑。”小姨父说:“能不能给我“优惠”点?”我说:“不行。”小姨父吐了吐舌头,去做俯卧撑了。

  第2个来兑奖的是妈妈,她答了11个,其中有1个重复,10个全对。我对弟弟说:“10块糖。”妈妈领过奖品,去继续猜。

  过了5分钟,小姨来兑奖,她答了8个,其中2个重复,6个答对了。我对弟弟说:“6块糖。”小姨对我说:“你小姨父现在做了几个了?”我转过身向弟弟问出同样的问题,弟弟说:“已经做了28个了。”小姨点点头,去继续猜了。

猜猜我是谁答案范例篇2

  有一次,我问他:“我出个谜语你来猜,要得不?”“好啊!”“搞笑王”马上答应了。“一个人,即不是我的兄弟,也不是我的姐妹,确是我爸爸。妈妈亲身的。你猜他是谁?”搞笑王想了又想,搅尽了脑汁也没想出来。最后问我:“把答案告诉我吧!”“好吧,答案就是我自己。这都不知道!”回到家中,“搞笑王”便问他妈妈:“妈妈,有个人,既不是我的兄弟,也不是我的姐妹,确是我爸爸。妈妈亲生的。你猜他是谁?”“我知道就是你自己。”“错了,他是我们班的谭鹏!”

  第二就是“广告王”。

  一次,我们几个在打乒乓球,敌人只有两个球了。我用“大宝”发球。(方言)这时,“广告王”在一旁说道:“大宝洗面奶”。我们几个一听,哈哈大笑起来。

  我们班的人才多得是,如果想知道更多,就到我们班来看看吧!

猜猜我是谁答案范例篇3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一个整体”“平均分”的意义,初步了解“比1大的分数”,能从多种角度理解分数。

  2. 在观察、思考、迁移、拓展等数学活动中,借助几何直观和生活事例,培养合情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形结合、变中不变的数学思想方法。

  3. 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

  思考:看到课题“分数的再认识”,有什么想法吗?(突出对“再认识”的思考:已认识什么?再认识什么)

  【设计意图】“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后对分数意义的再一次深入认识。要突出“再认识”,首先就要先明确“已认识了什么”。

  二、多元建构

  (一)认识“一个整体”

  谈话(出示8个苹果):如果把它们装在一个袋子中,叫做1袋苹果;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盘子里,叫1盘苹果;如果把它们装在一个篮子中,叫1篮苹果。数学上常用一个“圆”把它们圈起来,表示它们是“一个整体”。(板书)

  对比:同样是这个人,怎么所占的分数会不一样?

  拓展: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二)平分100万的遗产

  事例:老人的100万遗产要分给4个子女,怎么分公平?(平均分成4份,各取1份)

  冲突:是这样分吗?(出示:把支票4等分的图片)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这样分的话,支票就作废了)

  思考:怎样平均分?(先把支票换成等价的人民币再平均分)

  (三)还能平均分吗

  出示:马小跳的图片。

  冲突:还能往下平均分吗?引发学生产生第2次的认知冲突――一个人怎么能再往下分呢?

  【设计意图】通过“平分100万的遗产”和“往下分马小跳”,以通俗的事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交流中,逐渐地让学生明白其中的事理,感悟其中的分法――“先换再分”和“想象地分”,从而较好地突破已有数学认知经验所形成的局限性。

  (四)分数的“接龙”

  活动1:数轴上的分数接龙。

  观察:这一小段用分数几分之几表示?

  拓展:再多1份呢?可以是多少份?

  活动2:面积模型中的分数接龙。(图1)

  【设计意图】教学中,借助鲜活的生活事例及几何直观,让学生感受从“不平均分”到“平均分”,从“实际地分”到“想象地分”,从“1以内的分数”到“1以外的分数”等,立足于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把多元的素材融为一体,合力从抽象的角度、度量的意义、除法的意义等方面建构起学生关于分数的数学认知结构。在冲突中变通、在类比中强化、在思考中深入,从而在“学会”中进一步达成“会学”。

  三、应用拓展

  感悟:在单位“1”的数量不确定的情况下,谁取出的多并不能确定。

  猜想:要猜中“终极密码”的答案,最多猜几次就行?

  课前,让学生进行热身游戏――猜“终极密码”,即先在纸上写在一个自然数(1~100之间),让学生猜一猜写的是几?根据学生猜测的答案,给出正确答案的范围,再继续猜,直到猜中为止。活动中,把学生每次猜的数字都板书在黑板上,并统计出到猜中时的次数。如,猜第一个数“37”共用了11次,猜第二个数“82”共用了8次。这时,回首课前的活动,让学生展开思考:“要猜中终级密码,最多猜几次呢?”让学生展开猜想:11次、20次、99次等。

  验证:借助面积模型的不断二等分,体会最多8次的道理。

  第一个数先猜是不是50(对半),这时就把1~100分成了两个“阵营”,要么答案在1~50之间,要么答案在50~100之间,两种情况必居其一,最多剩50种不同情况;接着再对半猜,如果答案在1~50之间,就猜是不是25,这时就又把1~50分成了两个“阵营”,要么答案在1~25之间,要么答案在25~50之间,两种情况必居其一,最多剩25种情况;再对半地猜,最多剩13种情况……以此类推。这时借助正方形的面积模型(图2),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方法模型。

  【设计意图】教学中,安排了2个层次的应用对比。从“不同分数的取”到“相同分数的取”,丰富学生关于“分数”的认知。刚开始是不同分数的取球,因为对应箱子也有大有小,拓宽学生表达的空间,在交流中增进学生数学理性思维的培养;接着便是不同对象的同一分数的捐款,学生便直通知识内核“不一定”,并说明理由。最后,在再认识“终极密码”数学游戏中,从“不确定次数”到“可确定次数”,把“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回顾升华

  回顾:这节课,我们关于“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感悟:你觉得“分数”怎么样?

猜猜我是谁答案范例篇4

  今天我和弟弟玩了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脑筋急转弯》,游戏规则是: 一个人出脑筋急转弯,另一个人猜,十题之后,看谁猜到的多,谁就是赢家,如果拿成平手,就让旁观的爸爸出一道附加题,谁先猜到,谁就是赢家。

  比赛开始了,由我先出题,弟弟猜,题目:理发师最不喜欢的人是谁?弟弟听了挠挠头,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正确答案了答案:秃子。这让我很不放心。之后是弟弟出题,题目:如果有一辆车,小明是司机,小花走在他右边,文文坐在他后边,那么,请问,这辆车是谁的呢?听了题目后,我有些拿不定主意了:是小明的?不能证明是他的啊。是小花的?不对。是文文的?也不行。到底是谁的车呢?眼看时间就要到了,我也没有想出到案,就随便蒙了个:小明。弟弟听了哈哈大笑:‘‘错了,错了 ,我都把答案说出来了,你还不会,是如果的车。’’‘‘什么,我怎么没有想到呢!’’我突然醒悟过来,爱,真是太可惜了。还是弟弟出题,题目:大家都不想得到的是什么?这道题简单,我马上说出了答案:病。弟弟说:“答对了”。

  十题之后,我和弟弟的比分是4:4,打成了平手,所以样让爸爸出一道附加题,题目:你爸爸的妹妹的堂弟的爸爸与你是什么关系?这道题可把我和弟弟难住了,我想:是叔叔,还是爷爷呢?想了一会儿,我突然想起:不管是叔叔还是爷爷都是我的亲戚啊!我马上说撤了我的想法,爸爸兴奋的说:‘‘答对了,我宣布,今天的赢家是王炳蕊。’’

猜猜我是谁答案范例篇5

  寒假中有许多趣事, 其中有两件最让我回味无穷的要属放鞭炮和玩脑筋急转弯。

  我们在除夕那一晚,我和妹妹,吃完晚饭在客厅坐了一下,妹妹便吵着要放鞭炮。刚好也买了些炮过来。婶婶对我说“你上去跟他们一起放,看好他们。”我兴奋地说:“好啊!”其实我比他们还要高兴。

  我们飞快地下了楼,来到操场,迫不及待的撕开了装鞭炮的胶袋,不过我看到鞭炮的种类也真不少:轰炸机、地老鼠、生日蜡烛。最常见的火柴炮和沙炮也有,烟花也有不少。

  我先让他们点几蜡烛过来,免得到时用打火机时烧到手。一切准备就绪以后,我们便可以开始放了。“先放什么好呢?”我正在沉思。突然,我妹妹对我说:“先放生日蜡烛’吧。我还没看过呢!。”“好!”我装着一副“孩子王”的样子说。接着我把“生日蜡烛”插在有泥的地上,点燃了导火索,便走到一边去。只见“生日蜡烛”“吁”的一声就放出了,就是“啪”的爆了,不一会,颜雨虹从家里跑下来,跟着一起放“地老鼠”。我把蜡烛递给妹妹,让她来放。只见她把炮放在空地上,小心翼翼地点燃了以后,便走得远远的。“地老鼠”马上开始分散,到处乱窜,还闪着不同颜色的火光,可一会儿便熄灭了。我不禁感慨:它的“生命”虽然很短,但它也对人们做出了贡献,给人们带来了快乐! 烟花放完后,我们回家去了,大家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同时也接“压岁钱”。

  很快已近到了大年初二,我们要到外公家去吃饭。去时,我还带了一本《脑筋急转弯》。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0778.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会议主持词
下一篇:林冲的性格特点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