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农村的发展方向
本文目录一览:
农村的发展方向篇1
关键词:农村文化站;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农村文化站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在我国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发展建设的初期,农村文化站为农民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善。
一、 我国农村文化站的发展现状
(一) 农村文化站建立及发展
2005年我国颁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为了丰富农村文化而建设文化站。至此,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进入了政府主导、有专门机构带领的时期,各级乡镇综合文化站纷纷在农村地区建立。
(二)农村文化站为农村人民生活带来变化
到目前为止,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人民,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展览馆以及科普培训机构,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其中标志性的表现是,农村人群的阅读量逐渐提升,农村人口的平均学历越来越高。农村文化站不仅在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提高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集体舞以及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也给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光添彩。
二、农村文化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 文化站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文化站建设已经渗透到我国农村的各个乡镇,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的特征。我国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站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源,文化站负责工作者的个人业务素质也比较高,而偏远地区的农村文化站还能停滞于建设图书馆、书报亭的程度,不能满足群众文化发展需要。另外,与城市文化发展相比,农村文化站自身的文化建设水平明显不够。造成这种区域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文化站的资金投入仍旧不够,无法吸引较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入驻,也不能留住相关的人才。
(二)文化站作用发挥不足
文化站是受乡镇人民政府领导的公益型文化事业机构,它的基本任务是运用文化手段进行宣传鼓动和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但由于其功能减弱,加之文化站对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不足,文化资源建设重点不突出,导致不少地方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看歌舞难,文体生活十分缺乏,从而使和封建迷信活动有所蔓延甚至泛滥。
(三) 文化站保有的文化资源不足
农村文化站建设的最终目的市促进农村群众精神文明发展,起到思想政治、文化宣传和教育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站是“学校”,也不意味着农村群众要完全接受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文化来源于生活,我国广大农村的多样化生活本身造就了十分“接地气”的农村文化,但是这些文化没有得到完全的利用;另外,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一系列科学技术,也没有在文化站建设中得以完全体现。
三、农村文化站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拓宽文化站资金来源
要消除农村文化站建设和发展的地区差异,是农村群众切实从文化站建设中获得好处,就必须先丰富文化站自身的条件,资金投入是十分必要的。政府能够投入的资金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只能够供给文化站基本需求,因此,拓宽文化站资金来源,是农村文化站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可以采用鼓励农村群众对文化站进行投资的方式,收民间捐赠作为文化站的发展资金,也可以建立乡镇文化发展基金会,从乡镇企业或城市企业处获得相关的资金用以建设文化站。
(二)加浓乡土文化元素
农村文化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就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求知、求富、求安、求乐” 需要。我们要结合当地实际,设计工作内容,尽量突出乡土文化内涵,使文化站不仅能够实现对农村乡土文化的利用,也可以极大程度地吸引农村群众参与文化站建设、参与文化活动,从而发挥文化站应有的功能。例如,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农村群众回忆传统文化民俗,进行本地民俗表演、开办庙会等,以此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并吸引城市人口来逛大集、赶庙会,以此促进经济交流。
(三)重视文化资源的发展
利用集市和春节等传统 节日人流大的机会,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通过出黑板报、广播喇叭、发放科技资料等,宣传党的农村政策,介绍别地致富能人在种养、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的经验, 扩宽本乡农民的视野,提升文化科技素养,放开手脚大搞商品生产,涌现一批种养专业户、专业村,使全乡经济有突破性发展。乡镇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办学、给文化产业进驻农村开政策绿灯的方式,直接获得相关的文化资源,这样既能够解决农村文化资源保有量低的问题,也可以有效地提升文化站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并保留住相关的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文化变迁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农村文化站要承担起农村精神文明发展的重任,就有必要对自身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寻求未来发展方向,相信随着各地乡镇政府和农村群众的共同努力,农村文化站建设一定能够硕果累结。
参考文献:
[1]沈树芬。乡镇文化站现状特点及思考[J]。参花(上),2015(05): 123-124.
[2]郝秀娣。如何开展好文化站的工作[J]。神州,2014(03):110-111.
农村的发展方向篇2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生为主;实践活动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教育事业在不断的深化改革。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浪潮冲击着全国各地每一个有人烟的角落。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和完善。在山区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小学教育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教育核心,使每一位教师围绕这一个核心进行实施教学,必须长期有的放矢的抓下去,这样才有良好效果。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1.1强化教育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自觉地树立培养与时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思想。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用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的学生,这是转变观念的基础。首先学生是人类社会活动着的人,当今社会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经济的价值急剧变化必须在他们身上反应出来。丰富的校园生活以及其它传媒的传播,使他们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在各项活动中,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平均分的道理。其次,学生来自不同的环境,不同家庭的教育前景,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很强,但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特征。第三,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学生都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又只有经过学生自身的“发现”与“再创造”,使之内化,才可能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固定下来,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要坚定地确立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学生的思想,真诚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数学的能力,都有学好数学的心愿,都有成功的可能性。这样,教师才能倾注全部爱心,将受教育者从被动的地位转达向主体地位上,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并积极参与追求及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一切从育人的目的出发,一切教育教学都是为了育人,仅有良好的愿望还不够,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育人成为现实。还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形成的必要条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在学生提问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先想一想,大胆的回答,说错了不要紧,重来好吗?”对学生的特殊想法解法,先要肯定他们积极思考的态度,但不要轻易下结论,教师适当指点后让他们自己去交流,认识后,教师再提出:“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法了?”教师提问要由针对性,根据难易程度和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提问学生,使经过努力都能回答。多看学生的长处,多表扬,多夸奖学生“聪明’’、“听话”、“有进步”,切莫辱骂学生“笨猪”、“草包”、“浓包”、“没有出息”等。特别对差生更应该鼓励。提倡师生的角色心理换位,教师要设身处地的想学生之所想,学生才会依赖教师,才会跟教师说心理话,使学生好学、善学、乐学,落实素质教育各项指标才有保障。
1.2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现代数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必须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把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一任务落实在每节课上。
①体现教学大纲,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制订的,它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内容要求,并具体体现在教材中。我们要以素质教育的角度再认识教学大纲及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内涵,从整体上细节上把握教材的实质。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使教师在课堂上“教活”,学生“学活”,教师“用活”教材。
②课堂教学要重视课堂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过去“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是教师的法宝“,为了换取学生的升学,在课堂上反复地采用“灌、压、探”等方式,从而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局面,牺牲了学生不少的代价,这种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知识的本位”从根本上转移到培养“四有”新人的轨道上来。教学生做人,把数学思想,学习方法及知识巧妙地融为一体,晓知以理、动之以情,把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识和才能,积极主动的活学活用。例如:教学“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认识“长度单位”使学生“想量学量会量”成为学生认识,实践的往返过程,真实地感受到1米,1分米,1厘米等究竟有多长,使学生不但会量,而且看到一般物体就能大体得目测出它们的长度,自己学会估量。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长度单位的进率,有了清楚的表象,就能真正建立起长度单位的概念。
学生学习的主体活动本身具有两种形式,即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而实践活动常常是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统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学习在进行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同时,学会用脑,运用语言,形象以及其他符号性的信息把主体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人的外部活动素质,也促进了内部活动素质的形成。
1.3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创造力
①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
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多种多样的,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几种不同的模式,用以概括解决问题的步骤。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下述四阶段。第一阶段,呈现问题情境的命运。第二阶段,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第三阶段,填补空隙过程,学生看清楚了“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的空隙或差距,并建立联系,这一过程是解决问题过程的核心。第四阶段,解答之后的检验。
上述论述是有代表性的。小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大致也是经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要有一个问题的情境以激发小学生的疑问。第二,让小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第三,验证这些假设。第四,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的思考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问题解决的步骤。
第一步:认清问题。有了问题后,学生必须了解目的意义,确定研究主题,试着重新叙述一遍题目,以了解题意,进一步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分析问题。学生收集必要的信息,弄清问题中涉及的基本数量关系。学生应不断地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是否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题目想要表达什么?能否找到有利的线索?题目问了哪些问题?希望发现什么等。
第三步:提出计划。
第四步:进行反思。学生在得出答案后要进行反思,看一看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反思是“解决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是对解决问题的“评估”,解决问题的反思并不是以“答案”为唯一目标的,是能否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进行解答问题教学活动前,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和选择问题。无论是从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是从学校的学习环境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比如,学校附近的交通,家庭中的开支问题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1.4小学生问题解决策略性知识问题。
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发展策略性知识是很重要的。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有条有理,但部分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他们的策略性知识,以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①问题解决策略的几种形式。
第一、猜测,猜测是一项主要的思考策略。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进行大胆猜测,并核对猜测与问题的情况是否符合,再根据核对得出比较正确的推测,形成解题的有效策略,并加以灵活应用。
第二,作图,这是一种具体化的策略,可以帮助审题、分析和检验。作图不仅包括线段图,而且包括实物简图等。小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使用这些解题策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具体性的特点。
第三、举例,这项解题策略的实质就是把问题情境图解化。通过举例使问题的情境具体化,使思路比较清晰。
第四、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人或物模拟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比较清楚问题的具体情境,使语言叙述的问题变得生动具体,便于理解。
第五、简化,这种策略对于叙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简化可以去掉一些无关的因素,也可以把大问题变化成几个小问题,使因果关系比较清晰。省略也是一种基本做法。除去不适用的数据,减少解题的困扰。简化题目的目的,是使学生自己的解题思路比较清楚。
第六、验证,学生在进行解答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验证是确定结果的过程。验证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进一步说明某一问题的结果。
第七、延伸,学生利用这种策略,能够对问题进一步的思考,使结论更一般化。这样,对于知识的迁移有好处,学生利用这种解题的策略,也能更加清楚的看到研究成果的意义所在。
一般把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审题、解决问题和回答三个部分。
②理解数量关系。
小学生在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核心的环节是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优秀学生的特点是比较清楚地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把握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就解决问题数学方面进行研讨,得出发展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策略的一些要点,其中包括。
第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对问题心存恐惧。
第二、教师应鼓励学生发问。
第三、教师要设法维持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四、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新问题,发现新的解题方法。
第五、教师必须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六、教师必须挖掘学生潜在的解答问题的技能。
第七、教师应发现有趣的问题,应创造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
第八、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制订解答问题的计划,教师并不要求学生解答所有的问题以作为问题的引导。同时,小学数学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需要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它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首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加强基础教学的需要。实践证明数学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把课本里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去的教学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无论在教材上,还是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都存在着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现象。致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抽象、难学,因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其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由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相脱离,致使学生在答题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操作。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再次,实践活动的内容不一定界限于教材内容。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比如:课外活动、调查活动、制作活动或一些有益的活动等。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总之,我认为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最关键就是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且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实践活动注意的问题。实践活动要注意激活思维。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实践活动要落实学生的活动。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尝试,无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还是在具体方法上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观念,充分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努力去研究、去实践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孔企平
[2]《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刘晓玫
农村的发展方向篇3
关键词 农村科普;科学素质;前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021-02
科普作为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指出,各级科协组织要进一步突出科普工作的大众性、基层性、基础性,让科普活动更多地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生产、走进生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抓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支持科协、科研、教育等机构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为实现到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对更多社会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科学方法,弘扬科学思想,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科普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这也为当前我国农村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项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的本领,促进了农村科普工作的全面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馆也通过了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推动了农村科普事业的发展,通过开发以“体验科学”为主题的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进一步加强科普资源共享,将先进展教资源走出科技馆,为科技馆建设薄弱地区的广大公众服务。通过科普大篷车举行流动科技馆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的“三进”活动。以及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学校开展科普活动月活动;科技活动周等活动。“中国流动科技馆”在贵州四个站点巡展期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展览每到一地,都得到当地群众和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让许多从来没有出过县城的孩子们感受了科学精神,体验了科技的魅力,开阔了眼界。同时通过举办各类面向公众的科普主题讲坛报告活动。邀请著名专家、教授作为主讲人,传授各类农业新知识,和提高农产品高效、高产的措施,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这些都展示了农村科普的前进和发展,农村科学普及受到各国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特别在发达国家农村科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19世纪就开始大力推进农村科普,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村普及宣传科学知识,向农民展示科学技术的大好未来。20世纪后,又将农村科普活动与商业结合起来,利用新闻媒体称为主要的科学传播机构,利用信息化快速推动农村实施科普教育。日本二战以后能够快速赶上欧美先进国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其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科普等基础科技教育。
所以重视农村科普教育刻不容缓,当前农村科技普教育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村科普工作机构与科普对象沟通不够,自身队伍建设和信息更新周期也不够。科普推广方式多为单向的、被动的,没有形成互动机制,没有真正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真实需求;大多农村的平均教育水平较低,进一步限制了农户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科普平台得到科普教育;农村科技制度不完善,农村科技成果产出多但转化少,加上农民自身原因,使得很多科学技术无法有效推广,科技成果无法转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使农村科普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前进和发展。
第一,专项经费是确保农村科普教育的重要保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科普的经费投放。通过充分调动企业、民间组织和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经费来源,如企业的科研项目经费、红十字会的医疗救助经费等。
第二,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专职科普人才缺失仍然较为明显,应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普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立,针对农村科普专职人员培养的要求,在一些地方对符合条件的人员,降低进入高校的门槛,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教育,毕业后直接回到家乡进行农村科普工作。
第三,发挥网络这一资源共享优势,使农民可以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条件下通过网络搜集农村科普的有关信息,借用网络平台,还能进行相互交流和经验共享,进一步提高农村科普的工作效率。主要应从科普网络建设、科普网络意识和手段着手。加强领导,推动农村网络的开通和覆盖,并通过“科技周”、“科技下乡”、“科技讲座”等方式进行网络科普这一新兴方式的宣教,让农民意识到通过网络科普能更快更有效的走上致富的道路。
第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农村科普组织。开展“科技进社区”活动,把农村作为重点来普及,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模,由点及面逐步开展。另外,可以加大在农村的的基础设施投入,比如兴建小型科技馆、社区文化中心等。把农村科普办在社区,方便了广大农民,更有利于他们走近科学、了解、学习和掌握科学。还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各自特点、需求,进行定制式讲座与交流。
农村科普工作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科学素质和收入提高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深深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度。同时,农村科普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域、民俗所在的农村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问题,因此农村科普又是在不断的问题中前进和发展,这就对农村科普工作人员提出了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要求。农村科普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推进发展。
农村的发展方向篇4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教育;发展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实现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需要农民积极主动、科学理智地参与,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水平,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村与城市基础教育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教学设备落后,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真正普及,青少年辍学现象仍然严重。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基础薄弱,经费不足,发展不平衡,办学效率低,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跟不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求,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吸引力。总之,改革开放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鉴于当前形势,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搞好农村教育的宏观决策
。国家教育投资的重点应向农村教育倾斜。我国现行政府教育投入的基本格局是: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资重点主要在大学,对基础教育只有数量有限的转移支付;由市地、县区及乡村等各级财力来支撑不堪重负的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我们认为,中央和省级财力应重点保证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很大,不是“涓涓细流”所能奏效的,必须引来“滔滔江水”方能解除“多年少雨的万顷之渴”。
。切实减少农民承担教育成本的份额。近年来,农村初中生大量辍学,高校的农村学生数量下降,农村特困生增加。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无力承受沉重的教育负担。这个问题大体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学校裁减冗员,提高效益,降低生均培养成本;二是加大对农村特困生的扶持力度;三是对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学生降低收费标准,并试行家庭困难生的免费制度。现行各类学校收费标准“一刀切”,表面看似公平,实际上抹杀了城乡差别。高校学生每年交纳四五千元的学杂费,对富裕家庭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贫困的农民家庭则是一个天文数字。
。真正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现有流动人口约。亿人,其中有进城农民工学龄子女万,就学难问题十分突出,一部分人已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为保障进城农民工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地方政府及部门,应当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规定中关于流动人口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收费上应予以减免。
二、准确定位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农村教育要为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服务。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但长期以来严重脱离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许多中小学沿袭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只注重少数升学有望的学习尖子,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教育,致使广大农民缺乏知识和技能。其中少数学子“跳出农门”后远走高飞,大大削弱了当地人口素质和人才结构,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我们认为,应当借鉴当年梁漱溟办乡村教育的做法和经验,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为农民服务。建议将农村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认真加以研究,在服务方向、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与城市教育区别开来。
。农村教育要为农业产业化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密集,但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应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使他们能掌握相关科学技术,具有从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多种知识和技能,实现其从“劳力型”“粗放型”向“知识型”“技术型”的转变。为此,农村教育必须改革办学模式,增加为“三农”服务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培养农民企业家和农业科技开发人才。 。农村教育要为新农村的社会发展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环境、乡俗民风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受国际、国内大环境中种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还存在许多不健康、不文明、不科学,甚至丑恶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教育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新民德、新民风,是农村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农村教育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服务。我国已经有。亿多农民进城打工,绝大多数人由于素质低下,只能从事粗放劳动和非技术性职业,收入低微,生活动荡。在农村仍有一亿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向剩余劳动力提供基本就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就业市场和就业信息,培养他们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以及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法权意识和效益意识等,使其有能力转移出去,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中去。
三、系统确立农村教育的特色内容
。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发展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第一,要从政策上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全体学生。第二,要进一步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第三,农村基础教育要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增设一些能够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科目,使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文化教育与科技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适当设置与农村经济、市场经济
、乡镇企业等有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愚昧和观念落后将导致农民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甚至社会动荡。所以,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时期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农村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弘扬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支持农村民间艺人的创作和文化活动,贴近农民生活,着眼群众利益,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农村的发展方向篇5
一、中国土地现状及其制度现状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尤其是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即“一多三少”)是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我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国土面积仅为11.65亩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00.4万亩,截至2004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3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1.41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37%左右。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形势日趋严峻。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土地退化、损毁严重,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6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水源不足或者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通过开发补充耕地的潜力也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土地利用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浪费土地的情况十分严重。因此,我国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现行农村双重共经营体制的制度安排是在生产制度的基础上转变而来,其经济主体是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权利主要表现为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是一种“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分散经营”的经营制度和土地共有制度,是一种多元产权格局,由于这种所有权与承包权相分离的制度安排适应了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这次制度变迁是一次典型的帕累托改进,从制度供给的每一变量分析,差不多都表现出正相关的绩效,该制度安排既坚持了土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又通过与生产资料的紧密结合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就目前来看这种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不论是在经营目标上还是在经营方法上,都已无法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①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改革的深入中国以前的土地政策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本文分别以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状况为分析对象从经济角度分析其不合理性的表现,并试图从制度方面分析起不合理但存在的原因。笔者试图通过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允许对土地资源市场化运作,并对城市和农村的土地提出具体的运作方案已达到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实现公平和效率兼顾的目的。
二、现行土地制度已经出现制度约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建国之后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之一,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绩效在80年代初就表露无遗。首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的高速增长。据专家估算,1978~1984年农业总产值以不变价计算,增加了42.23%,其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直接促进了农户收入的提高。据研究,从1978~1984年农民收入的实际年增长率达到15.1%成为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再次,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还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据统计,1952~1978年期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递增5.98%,农村经济贡献率为37.28%。一种制度安排在一段时期内很可能是较优的、有效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制度安排就是不可变的、是一劳永逸的,经常的情况应该是,制度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补,不断的量变着。
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1)集体土地所有制度的缺陷:所有权主体不清,不仅“农民集体”所指含混,而且这个“集体”无边界;所有权客体不清,特别是与国有五荒地、林地的边界不清,集体与集体社区之间的边界也常常发生纠纷;乡(镇)、村、小组三级主体的利益分享没有明确界定。(2)农户使用制度的缺陷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主体农户不具备法人的资格和地位,户主在法律上是自然人身份,事实上却充当了“家庭法人”的代表;使用权的起点和期限不明确,《土地法》中“土地承包期限为30年”的法律条文与“第一轮土地承包期到后再延长30三十年不变”的政策语言是两个不同的含义;不同内别的土地使用权存在差异和不平等;(3)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缺陷:仅仅是停留在“经发包方同意,允许土地的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等原则规定上,诸如土地地力的评估和定价,土地市场的建立和运作,土地使用权交易规则和程序等方面都无具体规定。(4)土地宏观管理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土地用途管制软弱无力。尽管法律法规有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及执行缺乏法律的确定性和权威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面的法律和规章等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过程对农地的侵占的“合理性”显得软弱无力。这一系列的制度缺陷制约了我过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而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造成阻碍。
虽然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所新。但是到今天土地制度已经构成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最大瓶颈。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回是我国农地变迁的最终归宿。改革开放至今以有30年了,在建设新农村的今天我们需要探寻一种更加符合当前国情的制度。
三、制度约束与经济发展
对于制度,经济学家们给出了他们各自的定义。诺斯(1994)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说,它们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认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康芒斯(1997)认为“一种制度是有关个人行动控制,自由和扩展方面的集体行动”。史密德(schmid,1972)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课制度的定义,指出制度是人们之间的有秩序的关系集,它确定了他们的权利的侵犯、特权和责任。据此分析得出制度两方面的意义:(1)制度降低了交易成本。(2)制度影响经济绩效。制度对农业经济更是具有决定性的约束。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特托马斯在分析近代之前法国经济衰退的时候,也分析了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近代初期法国农业的日趋虚弱使收益递减及阻挠有效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造成的。阻挠全国市场发展的限制主要归因于近代法国农业大量保留了中世纪的特征。”凡勃伦认为,“制度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现实中经济不断发展而使相关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变化,制度却没有及时跟进行相关的制度变迁,则原有的制度很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束缚。因此,制度的创新显然很重要。
四、实行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不排除有些土地投机者会进行投机活动因而损害农户的利益,因此土地流转应在宪法的规定下制定《国家土地法》、《农村土地使用、流转、买卖法》,《国家征地法》等法律法规来对其作出具体详尽的规定,对土地买卖、国家征地等农户极为关系的问题作出有力的规范和约束。
2.有学者认为农地私有化涉及社会制度问题,是对公有制的严重挑衅然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我们鼓励一切有力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形式。我认为,实行农地私有化会大力促进我国“三农”的发展,是惠及我国广大农民的好措施,它与公有制是可以并存并能相辅相成的。
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农地私有化之后,那些失地农民流入城市,而在我国现有城市化发展还不充分的情况下,这些流民很可能会因因无法就业、无法享受医疗、教育等而诱发一系列犯罪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当然,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把我们的农民培养成为现代公民,并将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去。
总之,土地流转要分阶段、分地区,有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落后地区渐进式推行,同时还要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长期看来,土地流转时一个大的趋势,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农村的发展方向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自学考试;对策
自2004年开始,“三农问题”连续成为每年的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为我国破解“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农村教育事业先行,而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开放高等教育形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战略使命。
一、自学考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战略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过去的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低、小、散”的特征,农业生产率低下,而发展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未来农业发展趋势,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使他们转变为新型农民。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一是农民文化基础总体较差。我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不到15%,初中文化程度占比接近一半,小学及以下占比30%,其中文盲约占5%;二是农民科技素质总体较差。大部分农民没有接受过现代科技基本知识学习培训,无一技之长。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占比不到10%;三是农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落后,小富即安,缺乏创业创新精神,习惯于传统的小农耕种作业方式,新技术、新产业等接受与普及速度较低;四是农村留守劳动力层次进一步恶化。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民工潮开始涌现,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这些流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都是农村中文化科技素质相对较高的,这对于留守农村的劳动力总体层次更是雪上加霜,使农村劳动力水平进一步恶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破解我国“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民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使他们转变为新型农民;打造新型农民,必须农村教育事业先行,面向农村大力加快发展各类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问题,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与扶持政策措施,加大了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经费投入,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还实行了多项倾斜政策。高教自考是我国学生规模最大、办学方式最灵活的开放教育形式,在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政策方针指引下,如何为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国家稳定做出贡献,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是当前我国高教自考面临的重大机遇与历史使命。
二、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尽管我国自考主管部门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我国目前农村自学考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1、社会各界对面向农村发展自考教育认识不足。当前,随着农村的发展,很多农村劳动力渴望通过有效的学习途径学会一技之长、甚至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但是却因为农村职业教育事业落后造成他们求学无门。我国自考模式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是非常适合于农村劳动力学习需求的一种教育模式。但是,我国自考模式以前主要在城市发展,广大农村社会特别是农民对自学考试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学习需求与优越的高教自考开放模式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另外,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化,高考普及率不断提高,社会上出现的一定程度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结果很多农村劳动力认为读正规大学都不能很好的就业,以此推断自学考试模式更加没有用处,从而对自考模式更加不关注和了解。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对自学考试认识也不到位,对农村自考毕业生在就业、任职等方面偶尔出现对待不公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考生参加自学考试的积极性。
2、面向农村发展自考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自考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史,主要是面向城市的职业需要而培养人才的,自考专业与课程体系等一般是按普通高校设置,比较强调学科体系知识学习,学习模式也是参考普通高校的,对实践技能等实用能力培养相对薄弱。目前,农村自考目前发展在于培养一批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因此这些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必须切合农村实际发展需求。因此,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服务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问题,以符合农村劳动力需求的实际。我国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总体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自考主办部门针对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的系统研究还比较缺乏,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农村劳动力技能与知识提升要求等都了解不足,导致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在自学考试的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等符合农村需求的专业较少,或者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上与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限制了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进一步拓展。
3、面向农村发展自考物质条件限制较多。相对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途径,我国自学考试模式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它收费相对低廉。但是,我国当前绝大多数的农民生经济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即使相对低廉的自学考试费用,对于很多农民家庭,也是不小的经济负担,而村镇集体经济总体还比较薄弱,这个也成为当前农村劳动力参加自考的重要障碍。我国自学考试模式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教学组织方式比较灵活,以学员自学为主,同时配以适当的主办机构的面授辅导,而且往往根据学员需要送教到学员集中的地方,方便已经工作的学员,使学员工作学习两不误。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工作在农村或者附近的中小民营企业中,他们绝大多数无法离开具体岗位。他们有通过再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切实需求,理论上自学考试这种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满足需求。但是,当前很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薄弱,很多地方连基本的教学条件也不具备,比如缺乏固定的教室与教学设施,这也限制了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
此外,面向农村的自考管理和助学的困难较大。由于我国过去的自考主要面向城市劳动力服务,各地自学考试管理部门主要集中在城市,管理经验等也重要积累在城市学员上,导致当前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模式存在两方面障碍:一方面农村自学考试管理机构缺乏;另一方面自学考试管理部门缺乏农村自学考试管理的经验,缺乏适合农村自学考试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在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方面,一方面农村物质条件不够,助学手段等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很多城里优秀教师不愿意下乡,导致农村自学考试助学水平低下,甚至无法保证农村自考助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农村学员,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的学员,只能完全靠自学来完成学业,也严重制约了农村自学考试的进一步拓展。
三、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对策措施
根据农村实际,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推进我国自学考试面向农村拓展,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服务。
1、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学员的求学积极性。随着我国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发展迎来了巨大的机会。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对此政策带来的重大机遇与深刻影响还认识不深刻;还有部分农村劳动力认识到此重大机遇,也渴望通过学习获取一技之长甚至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与机会,但是却多重因素制约了他们学习的机会。相对其他各类学习模式,我国自学考试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劳动力的这种学习需求,也给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对自学考试模式了解还甚少。因此,自考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劳动力领会中央农村政策变化机遇而理解学习改变命运的道理;另一方面使他们了解自学考试模式的优越性,提高他们参加自学考试的积极性。
2、立足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体系。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服务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自考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符合农村社会发展趋势与农村劳动力需求实际。因此,面向农村发展的自考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学习与实际当地调研,深刻理解农村区域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本地实际人才需求特征,以及当地农村劳动力文化知识水平现状,从实际出发,合理设置相关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专业与课程体系,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等可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务必以实用为原则。比如,当前农村农业产业集约化经营的趋势,带来了对经营管理以及法律方面人才的需要,专业设置时可以开设融合管理、法律、环保、农技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使农村学员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再如,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具有块状特征,可以针对区域块状产业熟练技术工人大量需求而开设相关专业,即提高区域块状产业人才竞争力,又使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提高收入。另外,还可以针对未来新农村可能衍生的大量新产业,开展农村劳动力创业创新的能力培训等,为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武装知识基础。
3、强化技能,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与考核。传统自学考试立足城市学员,专业与课程体系基本与普通高校对接,自学考试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性考试、轻实践性学习的现象,有的考生平时只能靠背书本上的实验,最后在毕业前参加考核,这种模式显然不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学习需求。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必须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因为农村劳动力参加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学历,而是为了通过学习提高实用技能,从而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中更好地发展自己。因此,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必须注重学员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与考核。自学考试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与当地相关企业、职业学校等联合,多途径地建设农村自考学员实践教学基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也愿意扶持农村劳动力再学习,自考部门也可以争取这些当地政府支持,共同建设农村劳动力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农村自考学员进行实训。自考部门还可以联合一些地方产业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模式,开展学做一体化的自考模式,为企业量身订做实用技能型人才。总之,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与考核,是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的必要前提。
4、依托科技,加强对自考学员的学习过程管理。加强学员学习过程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农村自考学员往往居住比较分散,而且平时忙于各自的生活工作,接受集中助学辅导的机会相对比较有限,让老师批改作业等也很不方便,给学员学习过程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农村自学考试助学管理中,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师讲授、学员自学、网络作业有机相结合,从而加强学员的学习过程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区域,学员往往家里都配有了电脑等现代化电子产品,因此可以让学员工作之余自行在家中通过上网来实现师生高效学习互动。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区域,可以联合当地政府建立乡镇自考服务站,配备电脑等教学设施,定期对自考学员开放,实现师生互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参加自学考试实现工作学习两不误,提高自学考试学习过程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建平,仲海宁。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的实践与创新[J]。自学考试,2006.11.
农村的发展方向篇7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经济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人力资源也逐步成为继自然资源之后,又一被世界各国所高度关注并进行激烈争夺的战略资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一号文件时,指出“‘三农’政策不能见物不见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让农村劳动力升值,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总共有13亿人口,其中有9亿在农村,蕴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源同,但是中国人力资本数量大,劳动力素质低下,开发引导不够,造成大量人力资源闲置、浪费。据联合国统计,当今全世界15岁以上的人口中,有1/4以上是文盲。据统计,在中国有1.8亿文盲、半文盲,而且还未从根本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在中国劳动力就业人口中,有60%左右的属于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力资源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中所有的劳动能力总和。人力资源由人们所具备的知识、智力、体力、技能、精神等要素构成。人力资源通过人们的生产活动,可直接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就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人口的生产能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必须解决好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解决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问题,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现代化农业是集约型农业,集约型农业是一种内涵式农业发展方式,其特征是通过利用科技化、专业化、精细化来提高农业的产出、品质和附加值, 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现代化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可见,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实行农业产业化,将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劳动力的素质要有较大的提高,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科技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才能胜任农业科技化、专业化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才要具有多样性, 即要有大量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劳动力素质和人才结构的要求。为此, 必须通过教育等方式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2)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必要条件。我国农村蕴藏着大批剩余劳动力,这就意味着这些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而这种转移本身就是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的一种方式。要有效地实现这种转移,就必须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只有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使他们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保障社会公平的前提。建国以后,国家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严重不足。 主要表现在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投资欠缺。而且政府的投资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由于中央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不足,结果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被多次拖欠的现象。
(4)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可以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这个任务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拓宽消费领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步伐的加快,农民对教育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为此, 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发展面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产业, 增加农村人口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就可使教育产业成为农村新的消费热点, 同时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更多有用的合格人才。
2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与提高实际应用能力脱节,农业管理型人才短缺。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仍然没有改变过去的传统教育观念,把提高学生的农业技术理论和成绩作为教学的宗旨,导致学生一味地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严重脱离实际。同时,由于国家就业政策对学生学历要求的提高,使学生把提高学历,考上高一级学校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而忽视实际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降低。一旦学生真正进入生产领域,极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农村的教育中,我们很容易片面地强调农业技术教育,而没有意识到农业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忽视了农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导致农村管理水平有限。另外,农村有管理能力的人才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更愿意进入城市或进行非农业生产领域,这也是管理人才短缺的原因之一。
(2)城市的有序发展和农民的无序涌入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城镇化,即减少农村人口,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扩大城镇的规模,使农村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种想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转移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步子迈得太大,在城市的规模、容量没有扩大的情况下盲目的扩大城镇人口的比例,使人口与经济支撑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各种社会问题纷纷凸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发展。
(3)跨地区的人力资源流动,民工浪潮席卷全国,“打工经济”在一些地方很是兴旺,甚至成为地方致富的主要途径。“民工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使大批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口和儿童占很大比重,农业青壮年劳动力出现短缺,农业经营向粗放型发展,产出率很低。但由于信息不畅、输出无序,且民工多从事体力劳动,同时大批劳动力向外流动,使农村的人口结构向老龄化和未成年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短缺,使农业经营愈来愈粗放,生产率进一步降低,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3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须依托农村自身的人口、经济、资源条件,通过调节人口数量,发展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采取各种手段措施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社会生产力,不断促进该地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的高效和优化发展。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涵:即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对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表现在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应从政策、信息和资金上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以扶持,加大教育投入。还需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依托政策扶持,对投资教育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同时,加强教育经费的专项管理和监督。各地方政府还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各级、各部门对教育工作的统筹。实行农、科、教结合,促进教育、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并应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2)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的构建应该纵横交错进行,即从基层的乡镇到各区(市)县和市级相关部门,都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管理体系以及农村人力资源使用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法规,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条例。还要辅以相应的监督机制,落实责任,确保管理体系的完整。
(3)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大量人力资源。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使用过程中,种植业劳动力投入过多。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约 60 %从事种植业,即 2.4 亿劳动力从事种植业,约有 1 亿劳动力资源剩余,而城市劳动力吸收已趋饱和。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立足于农村,转向非农产业。将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政策上予以必要的支持,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加快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一方面,可培植一批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产业,建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将产业链与职业链相链接,形成互动。政府要对新建产业从政策上、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直接进行一些实用技术推广、生产示范,带动乡镇农民致富。同时,拓宽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的渠道,让农村学生利用农闲时间,根据生产需要,学习自学考试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并取得文凭,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能顺利有效地转移到其他产业中。
(4) 建立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根本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必须改革和完善农村现有的教育体制,建立一个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教育体系。我国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基本上不直接在农村劳动,教育结构与农村实际脱节。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增设相应农业技术课程,把农村学生掌握将来在农村就业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首要目标,把教育目标由提高升学率转向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农业职业学校应当与农技推广部门紧密结合,把农民真正需要、能给农民带来切实利益的适用技术传授给农民。大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着重培养一批具有初级和中级生产技能的农民技术员,从而推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5)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人才供给稳定增长的机制,逐步改变现行农技推广模式,加快农技部门市场化进程。制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工作的优惠政策,引导高素质专业人才流向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1]李恺,李崇光,余 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1):43- 45.
[2] 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5):40- 43.
[3] 吕海泳。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是促农增收的突破口[J]。农村?农业?农民,2004,(5):19.
农村的发展方向篇8
有关农业的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为了实现全面小康,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目前最为关注的重点之一。自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生产力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由于我国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就得到了巨大地提升,并且也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这十几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在农村地区推行之后,农村经济的主体发展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村民现在掌握了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并且有一定的生产经营权,使得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从而使得农村居住人们成为了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第二、经济成分和产业结构趋向复合化。农村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成分随着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而逐渐趋向复合化。农村经济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新形势。
二、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在经济管理上的重视力度不足
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村民对经济管理这一问题上的管理意识淡薄,未引起重视。以往农村人民只懂得务农,并不懂得如何管理财务问题。致使农村官员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上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当前的农村经济在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都没有实际数据佐证也没有科学有效地指导,也都是村民在财务成本管理上不重视而导致的。在农村生活长大的大多数人都不懂得经济上的管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钱就是要存着,不要奢华享受,这就是经济的管理,这样的想法是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
2.2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农村居民除了不重视经济管理外,对于管理体系也未引起重视,导致大多数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经济管理体系都是不完善的,不符合自身发展目标和方向的。由于我国的农村经济还是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主要的管理经验都是借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或总结自身的。而大部分农村经济管理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因此,在这方面而言,也是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的原因之一,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得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的管理体系,只有善于管理经济,才能更好地继续发展下去。
2.3农业投入不足
农业投入不足是最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形成农业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使得农业基础产业特征和资源配置活动准则之间产生矛盾。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给农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农业的基础建设有着高风险低收入的特点,那么就会导致市场资本缺乏吸引力,进而造成农业融资难。第二、农业投资主体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农业投资具有区域性,而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收入比较低,组织结构难以集中,因此难以胜任这类型的投资。
三、对于农村经济管理上的相关应对政策
3.1完善经济管理体系
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于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因此完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要想完善经济管理体系,首要应将现代社会中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运用到农村经济管理中。这样有助于实现整体上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完善管理体系,帮助提高农村经济的社会竞争力。进行经济管理,就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在管理体系中要坚持管理对象、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的全面性。在管理过程中,无论是执行者还是财务人员,都应在管理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积极性。一个切实可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财务人员在管理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保证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也是完善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3.2增强经济管理意识
要想解决农村经济在管理上的问题,除了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外还要增强农村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意识。由于大多数农村管理人员对于经济上均缺乏管理意识,认为只需要把效仿城市的发展方向,跟随党的脚步就能走向光明。并且大部分的农村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上的专业知识,部分村官是当代大学生,但他们对经济管理上缺乏经验,对农村的发展走向也缺乏经验。因此,农村的领导班子管理意识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进行农村经济管理就应该充分地具备管理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应针对经济发展中所需的物质成本和非物质成本分开进行管理,拓展成本内容,进而更好地实现对于经济上的管理目标。除了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领导班子的财务成本管理意识外,财务人员也应增强这一方面的意识。尤其是在处理关于国家的投资项目上,财务人员应该遵守工作准则,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进而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要想更好地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就要从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上出发,并且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走向制定相应的目标。一定程度上增强农村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王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生及运行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2]关锐捷,黎阳,郑有贵。新时期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践与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05)。
有关农业的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我省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观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四是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从2000年开始,在我省农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撤出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应机构以及资金供应出现严重缺口,与当时农村经济机制改革产生重大矛盾,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威胁。
3、存款保险体系不健全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防止挤兑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行我省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4、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业冲击金融市场
在农村,私人借贷极为普遍,构成了农村借贷的主要方面。农户的支出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生活、医疗和生产,当入不敷出时,农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私人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有数据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借款非常困难。调查显示,农民借贷的问题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钱。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显然有其必要性,但问题是非正规金融游离于法律之外,可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二、政策建议
1、改革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外部支持环境
现有农村金融监管力量,分别来自于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出现职责上的分工问题,或者造成监管漏洞,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过度。因此应该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农村金融改革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省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需要相关准备金管理,再贷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促进农村商业金融服务的改善;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2、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协调发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改革脱节。农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来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在逐渐地削弱二元结构特征,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也成为政府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一文中提到,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地域的广阔性而导致经营管理难度较大,而使以利润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因此,应注意农村金融系统改革与城市金融系统改革推进的协调性。
3、完善我省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鉴于我省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齐的农村信用环境,设置强制投保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并且强化准入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将经营效益差的信用单位排出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农民的财产安全。
4、区别化对待,满足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要求
我省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耕作环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出台政策应区别化对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区的等级划分,逐层削减规模,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农村,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农民办理事务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5、完善金融所有制结构,加快资金回流
有数据显示,农村建设常出现资金运用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可规定对资金运用达不到规定比例的,要求其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或者减少存款,或者自动退出农村存款市场。加快资金的回流,为农村的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流支持。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2901.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团队拓展训练心得体会
本文目录一览: ★、 团队拓展训练心得体会篇1 ★、 团...超级好听闺蜜网名
好听闺蜜网名 1、喵了个咪i萌了个鱼i2Jz句子屋 2、春风初...忘记的网名
忘记的网名 1、久了旧了々 2、留了现在,忘了曾经み ...函的格式模板及范文
本文目录一览: ★、 函的格式模板及范文篇1 ★、 函的...适合小女孩的昵称(150条)
本文目录一览: ★、 小女孩昵称141个 ★、 微信上适合...一瞬间让人情绪奔溃的文案句子〖129个〗
一瞬间情绪崩溃的句子 1、你以为是你手段高明 把我迷的...合伙协议书
本文目录一览: ★、 合伙协议书篇1 ★、 合伙协议书篇...沙雕的公司名字(144条)
本文目录一览: ★、 箱包公司名字起名大全 动听又沙雕...儿子的说说发朋友圈
写给儿子最暖心的话语 一、愿你健康成长,开心快乐,...简短的风景句子〖150个〗
一句简短的风景句子 1、人海里的你我,分分合合,像一...小家庭微信群名温馨
小家庭群名温馨 1、孩子永远是父母的牵挂,无论你身在...女儿生日简单一句话【优选201条】
女儿生日简短洋气句子 一、是女儿十五岁的生日。祝福...气质女人快手名(318个)
1、大学剩 2、哥等你来嫁 3、昨日幻影。 4、天生傲 5、淡...男生qq昵称简约冷酷(经典259个)
1、薱豬談忄青 2、蜘蛛小侠 3、女孩别矫情 4、某男子别...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本文目录一览: ★、 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篇1 ★、 自主创...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本文目录一览: ★、 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篇1 ★、 教...2024年党小组考察意见
本文目录一览: ★、 2024年党小组考察意见篇1 ★、 20...取一个伤感的名字大全
取一个伤感的名字大全 一、互不打扰~℡ 二、孤街浪徒...网名伤感(121条)
本文目录一览: ★、 伤感网名 ★、 最伤感的网名 ★、...战队名字高雅有内涵(307个)
1、胡林翼 2、夠ㄋ。 3、天太灰、怕了 4、风雾中摸索 ...隐晦表达爱意的备注(122条)
本文目录一览: ★、 隐含的表达爱意的备注 ★、 隐含...化妆品取名350例(210条)
化妆品取名350例 1、宝嘉莉 2、海玲化 3、艾妮美容化妆品...特别硬汉的网名(312个)
1、嫁给天空的鱼 2、美丽少女 3、哭ㄋ 4、天钧 5、腐烂的...表明心已死昵称(152条)
本文目录一览: ★、 代表心已经死的网名 ★、 形容心...网名大全三个字(305个)
1、余音未散╰ 2、朱扉半掩 3、颠⒊倒⒋ 4、回眸倾心 ...好听但少见王者昵称(104条)
本文目录一览: ★、 女生王者id简单干净 好听但少见王...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目录一览: ★、 开题报告范文篇1 ★、 开题报告范...浪漫而又文艺的男网名(221条)
本文目录一览: ★、 浪漫而又文艺的男网名 ★、 浪漫...爱情语句
爱情语句 一、真正的爱情也许会让人付出撕心裂肺的代...贫困申请书
本文目录一览: ★、 贫困申请书篇1 ★、 贫困申请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