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生态文明理念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生态文明理念篇1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女性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

  爱丽丝•门罗是著名的加拿大女作家,她的写作风格很简单,不加任何的修饰。在她的作品中,她描绘了人们平淡而真实的生活面貌,也表达了真挚而深刻的感觉。门罗的风格是独特的,她有着很强烈的生态意识,并且总是在不断追寻着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关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产生

  生态女性主义是在上世纪70年代非常流行的一种趋势,是由法国学者弗兰克斯在1974年提出的,通过在她的书中对女性的描述,结合女性主义思想和生态思想,指出了女性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贯穿全书的主要思想是:女性在自然界的地位和在父权社会中的地位是相似的、人与女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是应该和谐共存的。生态女性主义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生态理论,它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持续的关注。根据生态女性主义的定义,人们可以看到他们在自然中的反映。生态女性主义者支持女性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所有的自然物具有女性特质如宁静、寂静、柔软、温柔、和平等。女性是原始的、被动的、情感的和神秘的。比如说榆树是安静的,枫树是友好的,橡树是霸道的。这一刻,在与自然的和谐中,女性欣然的接受着大自然的恩赐,热爱大自然,并且享受它。所有自然的东西,包括地球都具有“女性化”的特点。此外,女性的性格和情感往往与地球一起发展。作为回报,地球作为生存的基础和最终的目的地。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解放是一种新的生活空间,这是一个女人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平台,如情感、野心、梦想等等。在这个空间里,女性能够代表自己的真实自我,它与父权社会中的形象有着明显的区别。人们称门罗是一个伟大的现代短篇小说大师,门罗的写作是简单的,不加修饰。她描绘了人们平淡而真实的生活面貌,也表达了真挚而深刻的感觉。门罗的风格是独特的,她有生态意识。她总是在寻找她心中最好的家,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关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她。有些评论家认为门罗的小说在阅读时会有恐怖感和压迫感,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由门罗创造的艺术风格,这种压抑很多时候是真实的恐怖关系的再现。在这种压抑和恐怖氛围下凸显出的人性的善恶、对错、欲望、牺牲,都深入到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读者除了震惊,更多的是思考和反思。国内学者由于缺乏相关的翻译以及爱国外对门罗研究的滞后的影响,对门罗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纵向来看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作品,并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只是作为简单的分析研究材料。女性与自然之间有着牢不可破的互连。事实上,自然界中的所有元素都是女性化的,与女性有着共同的命运。另一方面,在《荨麻》中,门罗对女主人公给出了一个具体的、详细的描述的性质和特点,生活的女主角充满了阳光。她刻画了女主人公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随着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这些女性人物呈现出一系列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她们也有独特的外观和个性,她们可以深刻的理解以及在沟通中受益很多。女性在许多方面与自然结合,如风、花、水等。在这部小说中最吸引我们注意的是他们的房子,象征着空间。这些房子可以被视为一个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独特的美丽风景。通过描绘的房子,很明显,女性将房子看作是一个和平和充满爱的家。作为回报,房子充当了一个女人的保护者和安慰者。

  二、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女性与自然的分离。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自然的内在同一性关系不仅体现在女性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中,也表现在女性与自然中的“二元对立”。与迈克在一起的女主角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快乐的时间很短。迈克不辞而别,让女主人公的一切生活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对女主人公的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造成了女主人公的空虚、无助、绝望和困惑。在她的心中,她有一个模糊的问题,即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被动地位。她在心里似乎遭受到泥石流般强烈的侵蚀,她的哭泣中充满了无助,而唯一缺少的是曾经和迈克在一起的生活。随着时间的发展,女主人公在传统女性身份问题上变得更加清晰有力。而且她的朋友最终作出了让步,并返回到帮助丈夫和孩子的家庭主妇生活教学。这似乎也注定了她们之间的友谊将会在未来逐渐消失。大自然给了女主角一个幸福的童年,并且她也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没有虚伪,没有失去自我,她充满了对传统女性身份的“叛逆”和“颠覆”。社会对古怪的女人充满了敌意:她住在多伦多的一个旧砖屋的街道上,所有的一切都使她感到孤立,她觉得很难适应,她的丈夫和女儿的责任使她更加痛苦和恐惧。社会不能容忍极端的女性主义者抛弃家庭的思想,有共同梦想的朋友和分享一切的朋友认为她是一个“特殊的圈子”里的社会,不容易被人接受。女主人公开车带着朋友在乡间的道路上,看到起伏的丘陵和清澈的小溪,自由自在的奶牛,对于这些熟悉的童年美丽的田园风光现在则成为了眼中单调的景色,等到了过去生活的农村,恰恰抓住她眼睛的是阳台上的丑陋的疤痕。可以看出在女主人公的眼睛里,自然是伤痕累累,都是没有生命的。女性与自然的重生。故事回到1979年夏天的开始,女主人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等待,当故事停留在这里,他们也期待在彼此的心埋在彼此的浪漫感情,可以在许多年后再次发芽。在这一时期,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在他们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女主人公意识到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对女性的歧视,坚决追求自由、平等的新生活,但她却不被当时的加拿大传统父权社会所接受。由于男主人公倒车不慎碾过自己的儿子,始终无法摆脱自责和内疚,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唯有紧紧的抓住彼此。两个人去了高尔夫球场,躲在体育场旁边的灌木丛里,她们的身体被荨麻这样的植物所刺到。在大自然肆虐的那一刻,传统的爱情,以及婚姻的背叛状态使她的生活迷失方向。小说的结尾,女主人公经历了对爱情、失望、拒绝、欲望的渴望,最后得到了女性与男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启示。她暂时的忘记了对家庭的责任并决定从激烈的冲突中解放出来,将这美丽的情感永远地封在心中,而不是一味追求简单、和谐、平等、自由的新生活。《荨麻》这部小说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确定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象征性的、经验性的。从象征意义来看,这部小说也是女性化的性质,包括女性化的土地、房屋和其他元素。在小说中,女性将自己的命运与男人联系起来,并被男人所支配。总有一天,她最终会做她想做的,并说她想说的话。即使别人不赞成,她也不会在乎。但面对女儿不理解丈夫的痛苦,女主人公也将坚决拒绝回到以前的生活。她相信选择另一条道路对她现在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这让她觉得生活真的改变了,并且这些经历培养了她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也是值得现代女性学习的。

  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在当今世界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又一个崭新的阶段,也就是在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遵循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强调这一客观规律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不断循环的一种社会状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来看,以及吸收十成果以后,生态文明的定义应该是这样的: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其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四个方面。如果加拿大作家有传统意义上的生态使命感,那么门罗是最让人惊讶的一个。她不会在作品里哭,但它是最令人震惊的一个。在她的作品中,她经常描写的是充满贪贪婪和欲望的人,同时也谈论到美丽的家园应该如何保护人类,人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态意识门罗艺术的强大缘自她的讽刺性极强的描写,它会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表现出人类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在陷入混乱之后的一系列反映。总之,在这部小说中,通过运用大量的景物描写,突出女性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展现出大自然在为女性不断提供着动力,揭示了父权制下的女性与自然相互存在状态。而且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自尊、自强以及自我独立的性格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也突出反映了对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强烈愿望。

  [参考文献]

  [1]吴琳。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述评[J]。世界文学评论,2011(1)。

  [2]纪艳彬。生态女性视阈下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葛悦华。关于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08(4)。

  [4]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7(9)。

  [5]郑湘萍。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与自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6]赵媛媛,王子彦。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述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5)。

  [7]余维海。生态女性主义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生态,2011(21)。

  [8]姜延博。柯亨的社会主义平等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生态文明理念篇2

  【关键词】 生态文明理念 新型城镇化 绿色城市

  2014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指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原则,要使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加快绿色城市建设。《规划》描述的绿色城市,从系统工程角度治理目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从空气、用水、土壤和垃圾处理全方位综合管理,其观念无论从定位和建设重点都先进于低碳城市。

  一、确立生态文明新体系

  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用生态文明的视野来认知(生态文化形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先导作用,通过生态文化的建设、强化公众的生态意识、培养公众良好的生态行为和习惯。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努力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质,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使人人成为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坚持生态建设信息公开,建立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及公众听证制度,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条件;深化生态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创建生态村、优美乡镇、绿色社区、清洁生产文明单位等活动,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2、从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谋划(生态格局优化)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结合实施主体功能区划,科学评估和优化调整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切实把重要生态功能区作为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域严格保护起来,确保受保护国土面积不低于一定比例,划定生态红线,做到应划尽划、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生态空间。制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按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发展(生态经济高效)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实现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它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农副产品“三化”(无公害化、绿色化、有机化)为目标,加快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逐步扩大传统农副产品中“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并将“三品”生产由传统的种植业生产推广到畜禽养殖业和渔业生产,建立畜禽渔产品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为核心,加速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和企业,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服务业进行生态化改进,遵循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功能导向原则,围绕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和消费模式绿色化,实施全过程管理。

  4、以生态文明的方式来生活(生态环境提升)

  环境指标是衡量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指标,环境质量是老百姓看得见、直接感受得到、普遍受惠的民生实事。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群众的热切期盼。在保护水环境的基础上,必须重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在治理目标上,由主要污染物减排向空气质量改善转变;在防治模式上,由主要污染物排放治理向综合防治、联防联控转变,由单一污染源控制向工业源、移动源、面源等多污染源综合控制转变,推进空气流通传输区域之间的联防联控;在管理手段上,要不断创新,加大治理力度,对重污染、新增污染的行业和企业实行最严格的限排治理措施。

  5、用生态文明的规范来调节(生态文明制度完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要制定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没有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再认识,有助于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的标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据可依。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能够发挥约束和监督作用,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科学、合理、正确的生态文明制度的贯彻落实和遵守执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各方面的努力。

  1、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政府要通过法律法规、规划政策,发挥引导、支持和监督作用。城镇不能盖成水泥森林。在城镇化建设运营过程中,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全过程,例如,坚持用“绿隔”区域锁定开发边界,建设”绿色项链”般围合城镇的环城生态区,建设“城市绿肺”式的湿地湖区、大型绿地等。在建设过程中,要适当控制容积率,减少建筑的密度,形成起伏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建设中,也要采用低碳环保的手法,如使用环保的建材、采用绿色的施工工法等,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降低对环境的损害。

  美国芝加哥在城市建设运营中创新环境保护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雄伟、整齐的都市图景给到访芝加哥的游客留下了深刻影响。而芝加哥今天的城市格局,主要得益于一份著名的城市规划,即1909年《芝加哥规划》(《Plan of Chicago》)。此后芝加哥虽进行了4次规划,但始终坚持了1909年规划的基本思路。1909年《芝加哥规划》中最著名的部分,是对密歇根湖湖滨地区的保护与发展。根据规划,芝加哥确定了39平方公里的滨湖区,并且百年来不懈地坚持并实施这一规划设想。20世纪80年代开始,又不断丰富滨湖区内容,滨湖只建设了两样建筑,一是博物馆,二是会展中心。湖滨地区之外,芝加哥城郊还有大片森林保护地。除湖滨保护、森林保护外,芝加哥在节能环保方面也付出巨大努力。芝加哥还是全美第一座安装氢气燃料站的城市,风力发电也是这座“风之城”最可利用的能源之一。为此,戴利市长和城市相关部门获得了不计其数的奖项,包括美国最佳环境保护培训项目奖和最佳机场环保系统奖等。

  2、构建绿色生产方式

  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实施绿色环保和清洁生产,不仅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顺应时代潮流,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尚有部分企业为了追逐短期的经济利益,没有真正转变观念,对上级的监察敷衍了事,“实污染,虚治理”。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的前提是必须构建绿色企业文化。绿色生产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要加强企业领导的绿色管理意识,保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同时,企业要进行绿色知识的培训,以培训为手段,开展绿色宣传教育,引导企业员工对绿色企业文化达成共识,支持并参与到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行动之中。由于实施绿色生产具有局部低效率、整体高效益的特性,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的、可持续的治理和激励机制,包括鼓励性或限制性措施,促使绿色生产活动与环境相容。

  3、构建绿色生活方式

  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要使每个居民都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方式转变。培育生态文化,引导绿色消费,推广节能环保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健全城市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抑制商品过度包装。绿色新生活观念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想尽办法,通过各种行为来宣传、教育、奖励和引导,这也是在绿色城市建设中有所建树的一些国家最为注重的政府行为。

  例如,黄金周期间,旅客不文明行为屡有报道,毁损国人形象,破坏生态环境。201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推出“捡垃圾换门票”活动,游客在景区捡拾一斤垃圾,在出景区的时候就能换取下一景点的门票一张。通过景区的宣传,很多游客主动准备起了自己的垃圾袋,参与到捡垃圾行动。在不少游客还缺乏环保意识的情况下,以门票作为“刺激”,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强化绿色城市建设的保证措施

  新形势下绿色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逐级负责,需要各部门协作联动,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规划引领,实现全域整体统筹

  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是规划跟着项目走,换一届政府换一张规划图;二是由“规划不足”走向“规划过度”,没有走出“产业同质竞争、项目重复建设、空间批量生产”的城市粗放发展模式。为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特别指出,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健全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严格建筑规范和质量管理,强化实施监督,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和建筑质量。

  2、分类考核,全面落实目标管理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要加强城镇化统计工作,顺应城镇化发展态势,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统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加快制定城镇化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推动新型城镇化顺利实施。

  落实到生态文明方面,要明确各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各地根据总体制定年度计划,细化到部门。相关领导小组要根据办法和考核细则,定期召开会议,调查情况,总结工作,加强督查,对各地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科学考察和综合评分。

  3、改革创新,树立鲜明政策导向

  建设生态文明涉及到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涉及到不同群体的利益调整,需要从政策层面给予鲜明的导向,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环保多元机制。建立完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设立补偿专项资金,将财政转移支付与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直接挂钩,加大对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重大生态修复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开展损害鉴定评估试点。深化排污权交易、环保信用、污染责任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对开展节能减排改造的企业,在所得税减免、设备投资抵扣、政府采购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4、依法办事,加快法治化进程

  针对群众日益关注的大气环境质量,制订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一批法规,启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的立法研究。保持环境执法的高压严管,坚持将企业达标排放作为执法的重中之重,严厉、持续、有效地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司法介入力度,增强环境执法的威慑力;加快建设生态环境监控系统二期工程,提高对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控水平;要加强环保执法队伍自身建设,大力支持环保能力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管理的科技水平,提升环境质量监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5、发动群众,提高全社会的意识

  要开展群众性环保活动,倡导环保生活、绿色消费。与组织部门联合举办市县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班,首先把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更加牢固地树立起来。扩大环境信息公开,重大项目必须开展环境风险评估,推进环保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通过信息公开与透明,让项目“上”得明明白白、“下”得也有理有据,建立政府与公众、企业有效沟通、良性互动的环境公共关系。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理念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省;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06701

  1生态省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省建设起源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反省,本质上还是一种以满足人类需求为先的发展理念,没有把自然看成价值主体,是一种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方式,其理论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理念落实在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否定上和遗留问题的整改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种解决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融合的综合体系,发展维度停留在现时性上,未充分考虑未来性,同时许多生态省建设口号响亮,但是践行不足,“生态”二字没有得到体现,因此,生态省建设迫切需要寻求先进理念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人类迫切改变自身发展需求以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文明理念,它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是拥有充实内涵的理念,不仅关注人类本身,更体现出自然的主体性,不仅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发展,也为未来后代子孙的发展提供了永续动力。因此,在生态文明理念的的指导下推进生态省建设,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建设

  2.1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指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规划的制定将生态文明理论与地方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生态文明规划建设体系,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2.2巩固生态建设成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早期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几个省区,依靠环境资源的独特优势,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文化的弘扬和普及有机的结合起来。几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赢”的有效途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将生态省建设提高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导生态省建设,既巩固了生态建设的成效,同时也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3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统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通过建设生态文明,为贵州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激发全省各族人民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和资源节约型产业,为贵州省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现了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生态省的对策建议

  3.1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生态省观念

  (1)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实施生态文明团队活动实施方案,在全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创建评选活动,通过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对广大群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2)开展生态文明学习活动。开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专题讲座,定期邀请生态环境研究专家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主题报告,动员各部门人员认真学习;普及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对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进行总结,提出对策建议;成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3.2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立生态省生态经济

  (1)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确保水源水质,减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水体生物净化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对企业进行清洁能源改造,严格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为居民构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搞好林业绿化工程,进行绿色通道建设。

  (2)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建立三大生态产业体系。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采用清洁能源,进行绿色建设,开发环保产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重点推进生态服务业,建立生态服务业行业标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

  3.3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体制转轨

  (1)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相关法规保障体系。针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无法可依或者是法律依据不明晰的问题,全面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政府行政规章、政府规范性文件等法规保障体系,依靠法律的强制性规范生态省各项工作的展开。

  (2)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目前我国在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等方面不断的创新体制机制,以期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建设成效。但是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当前发展格局是个长远且艰难的任务,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的进行体制转轨和机制更新,形成阶段性的体制机制良性更替,又好又快的实现社会转型。

  (3)推进机构调整,建立服务型政务中心。地方机构办事能力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先进观念推行的成败。因此要调整当前不合理的机构设置,转变政府开展工作的理念,推行服务型的政务中心,公开、公平、公正的处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间存在的矛盾,从人民、社会、自然的角度考虑利益分配机制。

  (4)鼓励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三方良性互动,确保生态文明落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充当的是引路人的角色,要鼓励民间生态组织、环保技术创新企业的建立,完善公众监督体系,实现三方互动,逐渐转变为以社会组织为主导、政府保障运行、广大人民监督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体系。

  3.4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生态省社会转型

  (1)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鼓励各单位、家庭树立生态文明的新型消费方式和生活理念,倡导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从身边做起,从自身做起。

  (2)为建成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注重于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态文明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就迫切需要建立有效且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五大方面着手,改善现有不公平的社会状况和不完备的社会体制。

生态文明理念篇4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是一种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它继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在自然界的基础上与之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共处,人与生存环境必须协同进化。

  提及生态文明,一般仅会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建立生态文明体系只需要协调人类与其他生物、人类与环境的平等关系。但是,其实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外,生态文明还包括以下四种关系:一、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健全经济、文化、政治体制,调整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有序的和谐社会。二、人与人的关系。尽可能的缩小贫富差距,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三、人与自身的关系。尊重生命、爱护自己、服务社会。四、当代和下一代的关系。强调代际之间的公平性,为尚未出生、没有发言权的下一代的利益着想,坚决反对和避免透支资源、破坏生存环境,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地球。

  二、生态保护与中国发展阶段的矛盾

  生态文明在理论上甚是理想,但在实际应用上却遇到了巨大阻力。面对如此大的转变和调整,其中不免会引发各方面的矛盾,有新产业和旧产业之间的矛盾、新发展模式和旧发展模式之间的矛盾、环境保护和工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当代中国在建立生态文明体系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双方面的压力。首先,生态文明现今已经成为了全球性问题,受到各国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发达国家,甚至以此来打压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在前期工业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却多由第三世界的穷国来消受,将重污染的工业基地建立于第三世界国家,甚至将破坏性产品畅销于发展中国家。此外,发展中国家还要承受着压力,被迫参与国际经济竞争,遵守苛刻且不平等的环境保护条例,承担环境破坏的重责。环保作为一个产业,背后有强大的发达国家利益集团在推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中的中国不利。其次,中国本身也已经意识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在中国长期规划中,GDP参数上最不能达标的就是环保。中国正处于重工业化后期,以目前的技术条件,尚无法避免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根据重工业化要求,中国的总量指标已为世界前列,但人均和家庭普及率还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环境保护迫在眉睫,而国家发展也不容停滞。

  三、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现状

  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淡薄,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通过全国规模的公民环境意识调查发现,中国公民对环境状况恶化的严峻形势缺乏充分认识,对中国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持盲目乐观态度,同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公众的环境知识尚处于较低的层次,环境道德意识较弱,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普通公民虽然对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只有当环境污染直接侵害到个人利益时,才会有较多的人愿意采取行动,这些都表明中国公民的环境意识和对环境的认识及重视程度都有待提高。近来,虽然中国的环境意识状况尽管已经有所提高,但仍未获得实质性进展。

  环境意识是衡量社会发展和民族文明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环境意识地强弱是环境保护工作顺利与否、进步快慢的关键因素。没有全体公民的参与,环境保护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贯彻落实全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的号召,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宣传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大力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使公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改变违背自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倡导符合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环境价值观念,推动生态文明价值。

  四、建立生态文明的新思路

  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教育、文化、工业、农业、人口等各个部门,以及企业、团体组织和个人,需要通盘考虑、系统分析、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1、生态文明新观念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首先要确立科学的价值观、财富观和消费观。其中,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认为,不仅人是有价值的,自然同样是有价值的。人类与自然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人类企图违背自然规律是不可能的。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应该成为21世纪的先进理念和主流伦理。生态文明的财富观认为,生态文明要以绿色财富为主流的财富观。绿色财富是指以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为前提,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财富,需要具有生态性、和谐性、安全性、节约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绿色财富包括绿色人造资本、绿色自然资本和绿色人力资本。如:环保节能建筑物、环保型交通工具,就是绿色人造资本;山清水秀、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就是绿色自然资本;德才兼备、有创新意识、受过良好绿色教育、具备生态环保人格的人才,就是绿色人力资本。生态文明的消费观认为,绿色消费是消费无污染、质量好、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产品,和提供节能、环保、健康、安全、舒适的服务。要求转变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结构,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鼓励人们更加关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2、生态文明的经济观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建立生态文明体系也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如: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发展绿色经济也就是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绿色化,考虑自然对发展的承受程度,大力降低因经济增长而造成的资源环境代价。循环经济,简而言之就是以节约资源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就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整体经济,转变为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发展经济,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公众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来实现。要以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废物的循环利用、环境污染物最低排放,和对人类、自然最小危害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并形成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建立生态文明新经济体系,不仅能够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机会,甚至创造更新、更好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生态文明理念篇5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培育;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4-79 -02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列并举,宣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影响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受多方面的影响,毋容置疑的是学校会对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的生态文明氛围、学校的宣传、开设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都会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产生影响。所以本次调研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高校生态文明培育的现状进行调研,主要包括学校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的开设现状、生态文明的实践性活动、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等,从而知晓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哪些不足,以指导我们及时调整培育的方式和修正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本次调研选取的样本分别是: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二、大三学生;酒店管理专业大二、大三学生。具体如下:本次共发放31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01份,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样本是164份,酒店管理专业的样本是137份;在总体数据中,本科学生占83人,专科学生占218人;为了保证样本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还到武汉的其他高校进行了调研,通过面谈访问的形式了解学校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现状,这也构成了调研结果的内容。

  二、调研结果分析

  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武汉商学院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现状,共设计6道题目。当问及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老师是否强化过生态文明方面的内容,回答“否”和“不知道”的共占42.51%,回答“是”的占57.49%;当问及学校是否曾经开展过生态文明方面的讲座或宣传活动,回答 “否” 和“不知道” 的共占42.86%,回答“是”的占57.14%;当问及学校是否有生态文明的相关社团,比如绿色社团组织等,回答“是”的占37.54%,回答“否”的占31.89%,回答“不知道”的占30.56%;当问及学生所在学校是否开设了生态文明方面相关的选修课或必修课时,回答 “没有开设” 的占38.87%,“不知道”的占42.86%,认为开设了的占18.27%;当问及学校是否组织过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时,认为组织过的占37.54%,认为没有组织的占28.24%,不知道的占34.22%;当问及是否期望开设生态文明方面的课程时,71.39%的同学认为可以开设选修课,16.04%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该部分内容,12.30%的同学认为应该开设专门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认为没必要开设的只占不到1%。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高校培育生态文明理念的建议

  大学生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对生态文明建设将会产生影响,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学生对生态文明认知较差,因此在大学内应采取多种方式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育效果。

  (一)开设全校的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共选修课

  目前,在我校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有公共选修课,要求在学校期间完成2~4门选修课,可以开设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选课,比如《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等,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加学生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思想政治课及时事政治教育中对生态文明的知识进行强化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紧张,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与时俱进提出了进行“两型”社会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等,尤其是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列并举,宣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时强调这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等问题,理解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将生态文明理念与所学专业课相结合

  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应树立起生态文明的意识。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融合生态文明的理念开发出绿色产品;在景区规划与开发课程中,引导学生在进行景区规划和开发时注意资源的保护,进行合理的开发;在导游进行讲解时,也时时不忘提醒游客爱护景区的环境。

  (四) 在学校内成立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社团组织

  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是否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社团并不是很清楚,在调查中回答“否”和“不知道是否有绿色社团组织”的共占62.45%。这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学校确实没有成立生态文明的相关社团;第二,如果有这样的组织,也说明这个组织影响力有限或者学校对这个组织的宣传不够。生态文明社团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生态文明社团来源于学校的各个院系,各个专业,它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加入社团的成员依照自愿性的原则,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传递着生态文明,对全校的学生产生示范的作用;开展的社团活动,丰富了生态文明教育内涵,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

  (五)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从调研的数据来看, 37.54%的同学认为学校组织过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认为没有组织的占28.24%,不知道学校是否组织过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占34.22%。这说明学校组织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较有限,需要广泛地开展社会性实践活动。在课堂传授生态的理论知识,使同学们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如开展植树节、地球日、旅游节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亲身感触,增加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利用所学理论,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更能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

  (六)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校园生态环境感化

  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其所在的环境对其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校园内要形成生态环境的示范,例如校园内不随地丢垃圾,爱护校园内的花草,灵活多样地采用宣传牌进行生态文明的提示与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逐步养成良好的爱护环境的习惯。充分利用高校的宣传渠道,多方面地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多举办生态文明知识的讲座。

  (七)完善生态文明的管理制度

  第一,学校应建立激励措施来鼓励和生态文明相一致的行为,建立惩罚制度来惩罚与生态文明相悖的行为,为生态文明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例如,为校内公益性的活动或社团组织提供一定的支持,比如曾有学生到各办公室回收废旧报纸、纸张等,对变废为宝这样的活动应予以支持。第二,加大校园生态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可以在校园内开通多个投诉和惩戒通道,通过这种方式使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得到及时制止,使学生逐步抛弃不良习惯。

  (八)将生态文明加入学生的素质测评

  根据生态文明的要求,建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以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中,将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入其中,以激励学生注重培养自己的生态文明理念。必要时也可以考虑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加入应试范围。

  (九)教职工应带头示范文明,引导和感染学生

  第一,教师首先要具有生态文明的理念。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率先垂范,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生态文明。比如有的教师下课后没有及时关灯、电扇等,浪费了能源;有的老师在办公室、教室抽烟,污染了环境等,这些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第二,将生态教育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学校可以考虑将生态教育作为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均应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纳入其中。第三,教师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的课题研究。利用高校科研优势,积极开展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课题研究,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第四,加强生态教育的师资培训。高校可以考虑建立专业的从事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各专业教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与时俱进不断拓展自己在生态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寻找出生态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在学科专业知识中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

  (十)引导学生建立起生态的消费习惯

  引导学生之间消费不要相互攀比,杜绝奢靡之风,养成节俭的习惯,当然这种节俭是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适度节俭。比如,当宿舍无人时,及时关灯以节约能源;当见到水龙头未关,能及时关上;打印时尽量节约纸张。改变大学生的消费模式,建立一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同时维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田梅。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构建[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2]王淑英,孙克俭,郭岩。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现状、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3)。

  [3]郑耀星,刘国平,张菲菲。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对福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3,(07)。

  [4]王包泉,陈云,何有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4)。

  [5]刘秀丽,刘亚玲。基于教育的视角谈旅游业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J]。当代经济,2015,(32)。

生态文明理念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理念;绿色建筑

  面对十提出的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然而现在的建筑却不能达到生态社会的要求。现在的建筑能耗已经达到了全国能耗的三分之一,所以推动建筑向绿色、节能、智能化方向发展,将是我国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趋势,也是我国现在的重要任务。

  一、现有建筑的存在的生态问题

  我国的节能绿色建筑工作刚刚开始,在执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1)建筑中的用能效率低下,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的消耗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二到三倍。

  (2)新的建筑在执行远远没有达到设计的节能标准,仅仅是设计和审批的二分之一,对于这种不按照节能标准来建造的房屋每年都在消耗着大量的资源,破坏着生态环境。

  (3)对于现有的房屋节能绿化改造工程没有的得到应有的重视,迟迟不能启动,使得资源仍在不断浪费,使得环境越来越差。

  (4)可以说我国在节能绿色建筑的技术上还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却没有想象发展的那么快速,其原因是观念和认识上存在很大差距。

  对于已有建筑的绿色节能问题,还存在政府监管存在很大漏洞;没有全面的法律法规,使得开发商为了减少成本大大缩减在节能绿色方面的开销;缺乏经济激励政策,没有完整的促进节能建筑的市场机制;还有就是在绿色节能建筑方面的宣传没有做到深入人心这些客观问题。

  二、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措施

  1. 政策措施

  (1)建立建全的节能的方面的法律法规行成完整的法规体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绿色评估体系,在采购,设计,施工的各方面详细规范绿色节能的指标。

  (2)绿色节能不仅要靠好的政策,更重要的是执行的力度,只有政策没有监管的就不是完整的政策,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设计,施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依法监督,切实保证其绿色节能建筑法规的实施。

  (3)经济方面的鼓励政策,在市场调控的机制下经济刺激最能刺激能动性。所以,对于能够达到节能绿色标准的可以增加贷款金额,减少利息的切实优惠政策。

  (4)加强国际之间关于节能绿色建筑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标准和水平,国际合作共同创建一个节能绿色的建筑群。

  (5)加强节能绿色建筑的宣传,使节能意识深入人心。

  (6)可以采取构建模型的方式,先由政府引导地方配合建设出一批国家试点,各地有章可循,在根据自身特点来发展自己的绿色建筑,这也是一种促进各地绿色建筑发展的有效措施。

  2. 技术措施

  (1)改善微气候

  任何建筑都不是孤立的必须和周围的进行能量流通的,对于绿色节能不仅仅是建筑的本身,其周围的环境也是其绿色节能的整体。为了减少建筑单位产出的热能,可以增加绿化,引进自然风。这与“生态菜园”不谋而合,所谓的生态菜园就是在小区内空地上进行的蔬菜的种植。首先这种措施能够绿化化小区周围环境,这种菜园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降雨为城市下水道分担排水压力,保持土壤的生态功能,还有就是菜园的轮流耕种可以使小孩在无意增加农科知识不再是五谷不分的知识家,还可以使小孩了解耕种的过程体会到绿色环保的重要,在迟到就近蔬菜放心蔬菜的同时减缓了居民上市场购物的交通压力和汽车尾气,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在就是利用气候的特点,充分利用和引进自然风,包括因地制宜的利用和引导山谷风、水路风、林原风、天井风等来改善微气候。

  (2)改善建筑物本身的节能设计

  ⅰ 不同地区选择有力的体型和朝向,对于大体型的建筑由于表面积增加会大大增加其传热使得建筑本身为了维持适宜的温度必须增加能耗,所以这是减少能耗的重要因素,还有就是选择合适的朝向,尽量争取坐北朝南。

  ⅱ 合理调整窗和墙的比例,因为窗的比例大早夏日就会使进来的阳光多,造成空调负荷加大,冬季进来的阳光多但是会使室内温度散失加大,所以窗户的面积是也是节能绿色的不可小觑的因素。可见相应的减少窗户的面积将是减少能耗的一项简单而重要的措施。

  ⅲ 改变已有的一些建材,也是减少能耗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重要举措,比如可以采用新型玻璃可以减少夏日阳光透射率,减少冬天室内温度的散失,吸热玻璃,遮光玻璃,反射玻璃都很好的利用价值。另外可以增加挡光板,减少阳光照射。

  ⅳ 改进防护结构的防热效果。这方面包括外墙浅色设计,增加反射能力增加的结构防热,屋顶采取蓄水屋顶,植被覆盖屋顶等。墙体还可以采取中空结构。

  ⅴ 保证采购的原材料是环保材料也是一项不可轻视的工作,从建筑的源头上控制非环保材料进入建材市场,确实保证了环保材料的应用,只有使环保材料有市场使得非环保材料逐步退出市场,才能真正建造出绿色建筑环保在建筑。

  (3)绿色照明

  在日常生活中,空调的耗电是最大的,但是照明却是时刻都不能离开的,积少成多,所以我们必须关心照明,要采取节能的和高效的照明灯具,可开发收集太阳光进行照明以达到绿色照明的要求。

  (4)加强空调、供热系统的节能

  空调可谓耗电大户不仅耗电功率大而且在人们日益追求舒适的环境中,空调可谓是二十四小时候命。这就使得能耗量相当大,因此绿色建筑必须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鼓励使用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的能源,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合理降低对对室内温度的调控,减少空调功率,选择高效的空调系统。

  根据资料新建筑的在设计阶段强制执行节能标准已经由原来的百分之五十三提升到了百分之九十七,可以说政策上已经做出跨越式的提高,可以说现在建筑的节能标注以远远超出了旧的建筑,说明现在人们有能力减少建筑的能耗,因此绿色建筑不仅是对新建筑要提高建筑标准,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改变旧建筑原有的非节能的方式。

  三、绿色建筑的崛起的意义

  谈及意义,可以说这是一项相当大的民生工程,绿色建筑不是政府的面子工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不只是政府专家和大企业关心的事情,广大群众才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受益者,绿色建筑也不仅仅是花草树木和喷泉等花园式的建筑,更包括房屋的能耗,建筑材料的对室内的影响,只有大家都行成绿色建筑的意识,这样才能刺激市场绿色建筑的需求,使绿色建筑得到推广。

  四、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在的环境问题越越来越严重,使得人们对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关注不断加强,随着不断推演人们也认识到了建筑使用能源产生的污染已经影响到了全球大气变暖,因此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越来越成为时代的新宠,绿色建筑即在整个建筑过程中包括规划,施工,销售以及最后的拆除都要最大限度的采取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等措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适用、健康和高效的建筑,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建筑一般符合三个基本的要求,首先就是保护环境,其次使用节能材料,最终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才能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环保越来越美好。

  [1]葛悦华。关于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08,(4)。

  [2] 王志泰。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绿化建设思考[J]。2009.1

  [3]廖才茂。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理论依据[J]。2004.(4)

生态文明理念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 理念 营口 沟域经济 扶持

  新世纪,我国为了破解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将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将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我国社会建设总体布局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现阶段,怎样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在营口市区区域内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已经成为营口市政府关注的重大经济问题。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基础。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营口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不断增强营口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就成为极为紧迫的任务。为此,在今后营口沟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尤其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改造和提升营口市沟域经济的发展,大力增强营口沟域经济的发展。

  一、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我国今后要在建设中尤其注重“建设生态文明”,随后,“生态文明”逐渐成为舆论与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至今,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和内涵认定。

  总体来看,生态文明是一种生态的文明,生态文明的进化和完善孕育了人类社会,它仍然属于人的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它应该既包含人类文明和自然文明,两者是统一的,并且是和谐发展的状态、积极成果。因此,从这个概念上理解,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人类的积极性,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经济发展,就是要在营口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用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空间格局和生产方式。与此同时,要加大环境的保护力度,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

  二、沟域经济的内涵与营口市沟域经济现状

  沟域经济主要以生态建设与体闲旅游产业为龙头,集旅游观光、生态涵养、经济发展、人文价值于一体,实现山区的发展与当地农民致富的经济形态。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生态优先。在发展当地沟域经济过程中,要很好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体闲,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二是发展要以农民为主体。沟域地区的广大农民是建设新山区的主体,我们要在建设沟域经济时注意依靠他们。要坚持以农民为本,培育一批懂技术、闯市场的新型农民。三是要以文化创意为理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地运用文化生产力提高农业附加值。通过融入文化创意,培育特色农产品,提升产品的品质,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营口市沟域经济发展情况良好,逐渐形成了以盖州市为核心的沟域经济发展先锋,其中,北海海洋公园、赤山风景区、冰泉山庄最为典型。营口市依托山海林泉寺资源优势,以旅游牵动沟域经济的发展,确定了走生态旅游开发路线的发展定位,很好地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之路。

  三、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营口沟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沟域资源开发的补偿政策

  营口市在发展沟域经济时,坚持用生态文明理念解决沟域经济开发时出现的补偿问题。首先,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及时弥补沟域经济发展区域内农民的经济损失。其次,要建立起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体系。营口市至今还没有形成为一个统一的补偿体系,不利于协调管理。“应针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山区森林、环境保护等不同内容,制定山区生态补偿机制。” 再次,应该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和保障制度。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应该及时给与投入机制以必要的支持。要把发展生态产业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发展生态产业项目,逐年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业开发,建立生态产业融资担保制度。

  (二)建立沟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营口市坚持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在发展山区沟域经济和建设时,要将建设资金纳入市和区县财政预算,扶持重点沟域经济的特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扶持沟域经济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沟域经济发展,设立相应专项资金。

  (三)沟域产业培育的援助政策

  首先,要壮大主导产业。根据沟域经济实际情况,重点扶持休闲旅游和商务服务业等。这些产业生产率上升快、市场前景广阔的特点。因此,营口市政府要不断改善主导产业部门外部环境,同时辅之积极财政支持。其次,巩固基础产业农业作为沟域经济的基础。营口沟域地区要大力发展高端农业,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立足山区,突出特色,瞄准省内高端消费市场,发展高端农业。

  中国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新一轮改革浪潮以来,以生态优先为主要特征的沟域经济发展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长久的动力。

生态文明理念篇8

  关键词 科学发展理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社、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生态问题直接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

  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削弱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引发地区动荡甚至引起资源战争。一是资源短缺问题。人类历史走到21世纪的今天,异常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进入工业时代后,人类对自然界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征服活动,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有关资料统计,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约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 6亿吨铝、4. 8亿吨铜。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就消耗了地球一次性资源的’50%以上。尤其是二战以后世界进入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工业化浪潮加速了对能源的消耗,造成了能源的短缺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石油问题一直以来围绕是由展开的战争此起彼伏。热带雨林的消失使地球患上了“肺结核”,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夺走了人类生存的根本。物种的不断消失最终必将带来人类自身的灭亡。二是环境污染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也成为及其严重的问题。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九大环境危机:温室效应、臭氧破坏、酸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目前过度污染和危险废物使世界满目疮咦、危机四伏。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时常出现,酸雨和放射性污染成了“无形杀手”。生态环境问题是引发跨过人口迁移以及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国际难民又引发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1962年雷切尔卡逊发表著作《寂静的春天》,成为了环境保护的先声,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在觉醒。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生态问题、致力于生态问题的解决和国际的协调与合作。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问题在局部上有明显的缓解。但这是以牺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效益、甚至是全球生态问题的恶化作为代价和前提的。一些西方国家为了缓解本国的生态危机,想方设法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污染恶果。

  (二)生态问题对我国提出了严峻挑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民族兴盛和国家发展的依托。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讲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的文化传统,随着我国开始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生态环境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一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环境严重污染。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位居世界第121位,到我国人口总量14. 7亿人时,人均水量降至1680立方米,低于人均1700立方米的国际标准,成为用水紧张国家。同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春旱夏涝,水环境污染严重。二是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耕地退化趋势严重,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我国人均耕地少,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三是环境污染严重,减排压力巨大。我国目前处于污染高发期环境质量总体较低。四是资源供求矛盾突出,战略资源短缺严重。我国能源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优质能源短缺。1993年以来我国已成为能源纯进口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三)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很多,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一些地区该治理的未得到治理,边治理边破坏,治理的速度还远远比不上污染增长和生态破坏的速度。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效应的不断凸显,人们已经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现。和谐社会应是人、社会、自然三者的统一,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对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也是对生态文明的呼唤。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发展的前提和必然条件。经济建设必须要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化规律互相适应,否则就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产力,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将阻碍我国其他建设的全面发展。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必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继承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的论述,生态文明是对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是对人类自身的重新审视,处理生态问题的新理论、新视角、新思路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丰富。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建设日益完善的体现,也是政治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出现既为政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模式,也为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理念。第四,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可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环境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幸福、有尊严。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将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同时在十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正式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取向,摒弃了片面的增长观。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也在于以人为本。突破了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的、片面的发展观,把发展理解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既是发展的主题,也是发展的目的,更是发展的动力。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以人为本就是在发展中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不仅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量的增长,而且要顾及人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和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着眼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我们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在这个时代,生态危机直接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存发展,生态已经成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不能一方面经济增长,GDP增长,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却加速恶化,“赚到了金山银山,毁掉了绿水青山”的现象显然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合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社、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符合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为了人民群众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人为本对人的主体性给予了肯定、完善和深化。既承认人的利益是生态伦理的中心,又主张尊重自然规律;不仅关注经济指标,而且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全面发展。

  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健康的生态文明,才有健康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如果失去生态系统提供资源、能源和环境要素,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去了载体和基础,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无法实现发展目标。人类历史表明,生态环境对于民族乃至人类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条件。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便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社会关系也无从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社会工程。生态和谐之本,是和谐之基。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只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标的具体实现。

  (三)科学发展观秉持和谐发展理念。

  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根据社会学的观点,科学发展观不是以个人为本的发展观,而是以由人组成的社会为本的发展观,因而也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人类的延续和代传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活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的发展、现在发展与未来发展的统一。将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和谐。

  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贯彻科学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实现目标。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贯彻科学发展理念。。

  (一)坚持发展原则。

  简单的增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并不是必须要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解决发展中所遇到问题的必然环节。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性进步,才能解决影响持续发展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发展要站在长远和整体的立场,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更要考虑生态效益;既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又要考虑到人类长远发展的需求,使今天的发展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的潜力,为后代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需要依靠不断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依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坚持公平原则。

  坚持公平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所要坚持的公平理念是一种广义上的公平,包括任何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人与人之间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要考虑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两方面需求,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代内公平是在同代人之间的利益和责任的分配上要以公平为前提,这是公平理念的核心。在公平原则的指导下,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调整国际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公平公正的国际责任义务,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使各个国家都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并平等地分享生态利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正确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和责任,集中体现了环境和资源问题上,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要求当代人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利益来满足自身的欲求,要留给后辈人公平的自然环境利用权,实现永续发展。

  (三)坚持持续性原则。

  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和必然要求。可持续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不能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把发展的节奏和速度控制在生态环境容许的范围之内,同时将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增加自然资本的储备及其在国民财富中的构成比例。持续性理念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持续性,还要考虑到社会环境的持续性,做到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留给子孙后代,把经济系统的发展合理设定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之内,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

  (四)坚持系统性原则。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89188.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童心向党范文范本
下一篇:垃圾分类知识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