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本科毕业论文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本科毕业论文篇1

  康德的批判哲学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大概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期,康德从研究自然科学转向研究哲学,在其先后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部哲学著作中,康德分别阐述了他的认识论思想、伦理学说和美学观点,构成了所谓“真”、“善”、“美”的批判哲学体系。总体来说,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不仅检查了西方哲学长期发展的成果,而且提出了新的问题,至今仍具有较大的影响。

    一、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

  康德的哲学思想经过了一个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在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人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是休谟,一个是卢梭。康德在他们的启发下,形成了后来批判哲学的两大主题,这就是自然和自由。

  康德建立批判哲学,休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独断论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辩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1]9休谟提出了习惯联想说的因果论,认为因果联系的观念只能在“思想的习惯联系”的感觉中去寻找。这样,休谟就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断言人们的因果观念不是来自客观的因果联系,而是来自对心中的一种联系的感觉。

  康德认为,休谟把因果原理归于习惯性的联想,仅仅表示主观联想的必然性,因而自然科学只能是或然性的知识。这样不仅会断送形而上学,甚至可能断送科学。于是,康德决定走一条与他不同的道路。他把形而上学和科学分别划在超验领域和经验领域,并进一步讨论了它们各自存在的意义。康德发现因果关系概念不是唯一的,提出了范畴学说,回答了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并为在自然科学之后讨论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奠定了基础。康德接受了休谟提出的问题,然而,他不同意休谟的结论,坚决地批判了休谟的怀疑论,不仅从独断论中拯救了形而上学,并自认为拯救了经验科学。

  康德批判哲学所要极力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因果必然联系普遍统治着整个自然界,应该怎样解释人的自由,也即探讨人的自由原因对实践行为的决定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康德深受卢梭的影响。

  当启蒙主义者鼓吹文明、科学和进步之时,卢梭则开始了对启蒙主义的深刻反思。卢梭对自由原则的热情歌颂,使康德挣脱旧形而上学的束缚,用理性来解决道德问题,即解决人的自由问题。卢梭对康德的影响就主要表现在“自由”原则的提出上。通过“自由”概念,康德得以证明一种建立在不同因果关系上的二律背反,即必然是现象的经验界的必然,自由是自在之物的超验界的自由。这样,康德在自然科学之后,在超验范围得出了形而上学命题可以是真的这个重要成果,从而在哲学上得出“与经验相反但也真实”的结论。这个结论对于康德把旧形而上学改造成新形而上学,是一个关键。由此可见,卢梭对康德影响的巨大。

    二、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康德批判哲学的认识论思想

  康德把在认识论领域的理性称之为“理论理性”,是一种先验的认识能力,属于知识论的范畴。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考察理性的认识能力,要解决自然科学如何可能以及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指出理性为自然立法。

  康德用“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构成了他的整个认识论体系。康德说:“吾人一切知识始自感觉进达悟性而终于理性。”[2]242“感性”是其认识论的第一个环节。“感性”是一种借助于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知性”是其认识论的第二个环节。“知性”是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使之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理性”是康德认识论的最后一个环节。“理性”指人先天具有的一种要求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的能力,即要求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的能力。认识三阶段理论,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

  康德把世界划分为现象和物自体,认为经验的直观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物自体是可思而不可知的宇宙本体,可以通过知觉把握。人与自然最重要的的关系就是理性通过知性为自然立法,在此过程中,理性是位“外来”立法者,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它所先天具有的直观认识范畴及其引申出的认识规则构成知识的基础或根据。

  (二)康德批判哲学的伦理学说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考察理性的实践能力,以解决自由意志,道德行为如何可能的问题,以确定人的意志、道德、信仰等实践理性。这里理性的实践能力向人的意志颁发先天法则,即理性为道德立法。

  康德首先把道德和幸福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一个好的道德动机即所谓“善良意志”,决不能掺杂丝毫的情感上的好恶,否则就是不道德的。他从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地存在着某种永恒不变、到处适用的道德规律,即:“不论做什么,总应该作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3]30康德把这种道德规律叫做理性的“绝对命令”,而理性的“绝对命令”实际上是得不到完全执行的。在他看来,“绝对命令”却仍然存在于人们心中的。而道德规律的存在必须以“自由”为前提,因此,为了维护道德,必须假设人的意志是自由的。

  康德在宣扬道德和幸福对立的同时,又力图使二者协调起来,并把这种协调推到彼岸世界。这个思想集中表现在“至善”上。然而,“至善”这个概念必然地包含一个二律背反。于是,康德便把“至善”的实现推到彼岸世界。康德认为,把道德和幸福这两种根本对立的东西协调起来,光靠人力是办不到的,只有假设一个超自然的最高的存在者——上帝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于是,在认识论领域内被大力杀死的上帝,在道德实践领域又被双手请了回来。

本科毕业论文篇2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历经“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卫生和咨询”、“心理卫生与健康”等变化,直至近十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才广为接受。5月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始走向规范化建设道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卓有成效,全国普通高校大多开设相关课程,呈现出一条从单一到多样,从任选到必修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主要有三种实践模式:一是学科模式,以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内容作为设计课程体系的主线,注重传授系统与完整的心理学知识;二是经验模式,采取心理训练、活动、实践等形式,旨在让学生获得经验和体验;三是问题模式,注重心理辅导与咨询,从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入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无论何种模式,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思想依旧占主导,过分突出学科理论体系,忽视人文精神的传递与文化素养的陶冶,没有把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美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新设课程,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没有太多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因而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目标上,

  以“问题矫治”为导向“,成长发展”不够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依据教育的三项历史使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置一般分为三级:一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为主,注重开发潜能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二级目标面向心理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为主,注重心理咨询与疏导,消除心理症状;三级目标面向心理障碍和疾病学生,以心理治疗为主,注重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矫治[1]。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受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在教学目标上没有契合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过于偏重二、三级目标,忽视一级目标,导致过分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与障碍矫治,忽视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偏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预防与发展为主,促进全体学生成长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内容上,

  以“理论”为主,“实践”不足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学科取向”为主,知识本位的课程思想严重,过分强调讲授心理学理论知识,在内容编排上呈现重症状诊断,轻预防,重障碍,轻发展的特点,凸显出过于理论化、专业化、系统化的专业心理学教学的特点。这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未能紧贴学生实际需要,解决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违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方法上,

  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互动”不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决定着其是一门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均是大班教学,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缺少课堂互动,更缺少教学实践活动,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冷眼旁观,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心理素质未能有效提升与培养。

    二、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首发,旨在倡导用一种积极的态度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是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其中积极情绪体验是核心,积极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最多、成果最丰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的理论体系。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应该从单纯的问题取向转移到人类正向品质的研究与培养,通过挖掘人类自身拥有的潜能和力量来达到积极预防和积极治疗的目的,这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不同。1958年,学者Jahoda率先在反思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健康的科学概念[2];Cowen更进一步主张“健康应该是积极特征的存在程度,而不仅仅是疾病的缺乏”[3]。由此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指标正式融入心理健康的诊断治疗体系,促使人们对心理健康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也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应主张开发心理潜能、降低负性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从而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4]。可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新的思潮已经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成为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分析

  (一)设置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智慧、感恩、乐观、美德、幸福”等积极因素被积极心理学认为是人类所固有的特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这些积极的特质被培育与强化,那么与其相对的消极的特质就会改变与消退[5]。因此,要想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和力量,必须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协调发展、预防、干预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由关注学生的消极方面转向积极方面即可。在具体的目标设置上,大学身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健康、和谐、幸福的价值核心理念,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优势心理品质和正向积极的力量,在协调心理问题解决与积极品质培养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人格特质的健全、心理潜能的开发。

  (二)构建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丰富了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扩大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提出了诸如增强主观幸福感、开发心理潜能、改善学习能力、完善积极人格等14项学校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5]。概括起来涵盖三层含义:一是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其中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增强其主观幸福感,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融入“幸福课程”;二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必须塑造积极的人格,彼得森和赛里格曼提出了6种美德和24种积极人格特质[6],为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创建积极的教学环境,增加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离不开营造积极环境,一个良好而积极的教学环境是增加大学生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的必要条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实践以积极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深入心灵的课程,它的开设不仅要让学生入脑,更要让学生入心,只有学生用心、用脑、用感情去实践与体验这门课,才能更好地领悟与体会,才能内化与升华。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突出学生主体为中心、以创设故事情境为中介、以凝聚成功经验为起点、以提升积极体验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主线”的原则,通过课堂互动、团体活动、角色扮演、多元艺术表演等手段,形成自觉自愿的自我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用乐观的心态去体会,增强他们的心理免疫力和对不健康心理的抵抗力,达到预防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

本科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开始出现,这一经济形势有效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其强调的主要观点就就是利益竞争创新,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够符合新经济时代的具体要求,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色

  1、测量知识本身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经济活动所涉及到的内容和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来说,人脑的研究属于自然活动的范围,在服务上以及在创新上只就是一个概念,并没有实物。所以,知识也就就是一种服务的来源,但就是其并不就是指代的服务自身。经济活动的开展究竟就是对服务本身的测量还就是对知识的测量,这一问题的存在,就使得的测量知识本身就有重叠性的特征。

  2、生产单元的线性已改变

  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最终形成了全球化的经济,这一经济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促进了生产模式的转换,使得生产关系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生产者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很多的生产者已经在概念上无法进行类别的划分。

  3、原本外部环境的改变依旧持续改变中

  过去的经济模式在长期的使用中,也带来了诸多的益处,但就是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不好的影响,过去的经济发展就是以环境为代价进行的经济发送站,而如今的知识经济模式则对传统的经济模式不好的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弥补,使得环境得以有效的改善,并能够进一步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管理的趋势

  1、重视知识管理的哲学面向

  现今的知识管理多数存在于期刊书籍的管理中,而针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报道却并不一致,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也不统一,由于管理所发挥作用的不同,使得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也不相同,由于个人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认识,使得知识管理在实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一般而言,可以将管理哲学作为知识管理探讨的基础,这样比较容易对知识管理的内涵进行窥探以及掌控。知识管理强调的重点内容就就是创新,但就是知识管理也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创新无法顺利的开展。针对不同的组织来说,由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操纵的不一致,使得知识管理在广泛实行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困境。因此,在对知识管理进行广泛实行的时候,就要求组织成员能够明确了解到创新环境的需求,深入了解哲学,依据哲学就可以将一些繁杂的问题进一步理清。

  2、强调创新价值与核心能力的建立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应该逐渐向着强调创新价值和核心能力建设的方向发展。在知识经济前提下,注重对价值实施创造,将能力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充分的体现出组织的价值,根据相应的结果来判定个人的价值。相关的文献中也指出了人力资源所具有的激励特征就就是使得能力产生的关键,就本质上来说,能力与资源价值都就是不可测量的数值。由于能力与资源价值均具有不可测量性,那么如果一个公司要凸显其能力,将能力作为公司发展的基础,那么针对公司所具有的能力进行提升,大力支持资源的转换,就可以使得组织中存在的一些本质上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使得人力资源核心可以与人力单位产量保持一致,并且使得组织更加具有创新性。组织将能力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会重点强调技术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所以,只有充分的发挥出组织的能力,有效的实施创新,并重视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就能够使得组织实现高效的发展。

  3、确立中阶主管的组织地位

  知识管理所强调的主观精神就就是创新精神,所以,在相关的组织中,需要对创新管理的职能进行切实有效的落实,使得中介管理人员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管理的职能。而知识管理的这一发展趋势则有效的证明了知识管理融合哲学的重要性,在对组织理论结构进行强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进行反省工作,确保中阶主管组织所占的地位。知识管理重视创新价值的体现,而推动创新得以开展的主要动力就来源于知识漩涡。在组织中,知识管理主要就是靠中阶管理者进行管理。就相关的人员所提出的观点可以充分的了解到,中阶管理方式相较于过去的管理模式来说,主要采用的管理方式就就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以及自下而上的管理。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

  1、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了国际探讨的主要问题。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的发展也逐渐的实现全球化的发展。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无论就是人力资源还就是组织结构都实现了有效的转变,而就以人力资源管理来进行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策略,同时也需要依据不同的员工自身特色和文化差异来进行管理方案的构建。就以微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就是在个人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得来的,其主要构建于对组织层次之上。组织层次的界定,可以被看做就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观构架。由此就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中,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相较于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其所占的地位逐渐提高,并渐渐的发展为主流趋势。而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就就是更好的凸显经济价值和创新价值,使得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得国家的文化可以得到最大化的认可。

  2、对于多元化管理的反思

  在弱势群体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的情况下,弱势群体保护的念头也逐渐的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就衍生出了多元化管理。这种多元化管理就是以弱势群体保护为原则。到今天,都原发的发展潜能则需要进一步的由政府相关部门来进行挖掘,并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对弱势群体实施保护。在多元化管理的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可以被理解为:在工作多元化的基础上,有效的对组织进行转变。通常来说,以大的层面来说,多元化主要就是通过中下阶层来进行体现。而就小层面来讲,多元化则多体现于少数群体以及种族阶层中。上级对下级有着一定的管理落差,多元化管理使得女性群体与少数群体在管理上不具备突出性。多元化管理中,以弱势群体为主导,而其所造成的优点一方面帮助组织厘清、保护、探究与转变价值和实务,并且促进组织绩效;另一方面则培育帮助增进公共利益。

  3、管理哲学与人文精神反思

  目前与知识经济相关的若干科技业,大都以代工(OEM)为主,若无法研发、创新,则我国的知识经济依旧依附在美国的价值底下,代工就是无奈甚至就是长期科技发展的麻药,专利数量就是假象而非科技实力,较之加州硅谷的技术高门坎进入障碍与创新能力,目前仍居劣势,发展若要稳固与持续,恐怕仍须回归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而学术研究伦理的建立亦为根本之道,扭转社会风气与提升研究水平,知识分子将任重而道远!犹有甚者,网络上的活动一旦普及,并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后,新经济与新社会也随之成形;但生活的考验与人文的变迁才开始运作,统合趋势与人文抗争并存的辩证逻辑,将就是新社会演进的路径。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社会经济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凸显,该经济模式主要就是建立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前提条件下,知识管理更加强调追寻,更加注重创新,而人力资源管理也更加注重对竞争模式的创建,实现思维的无国界交流,就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来分析,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就是向着人文精神转变,就是人类生存本质的深思。

本科毕业论文篇4

  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诸多国家的文化中,各地区在历史、地理、环境方面差别巨大,但这个文化最初的来源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它代表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在泛东亚文明中的核心便是儒的思想,要了解它,要追溯到我国那个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体系

  孔子思想的出发点和其一切活动,包括他的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的目的都是围绕周礼而展开的,要求人们“克己复礼”,补充以“仁”、“义”等道德观。至于天道自然、生产技艺方面的知识,孔子认为此乃“小人之事”,而非“君子之学”。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主张施行“仁政”,《孟子告子上》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并提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将“明人伦”作为其学习之终极目的,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至于天道物理因果运作之事,一些自然现象仅用来注释其政治观点。荀子“礼”、“法”并重,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要靠后天的“修身”“师法”来使人从善,在政治思想上,与孟子明显不同,荀子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荀子哀公》中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承认有自然规律,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然而他也认为君子“之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即对大自然主要在利用而不探究其奥秘。孔、孟、荀及其他儒家学子,崇尚政治人伦之“礼义”,贬抑探索天地自然之“物理”和生产技艺这一点上是一脉相通的,从而构成了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儒学传统。

  老子主张“返朴归真”“无为而治”,在重视人的独立价值和人的精神层面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高度抽象的政治哲学原理。对自然物理运行提出一个“道”的解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到底什么是“道”,只是含糊其词:“道可道,非常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否定其他一切知识和技巧,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往前发展,是“无为自化”的,所以在政治上就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庄子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依然是持自然无为的思想,没有将对自然科学的探索予以足够重视。

  墨子则强调:“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主要以实用为标准,不可用的知识在墨家看来,在道德上已非善物。法家崇拜权力,商鞅的《商君书农战篇》谓:“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要求全部铲除,实行“燔诗书、禁游学”等政策。韩非子则认为社会“五蠹”为文学、工商、技艺等文化人。由此可见春秋战国诸子学说大多鄙视自然学科知识,其核心内容是政治。

    二、春秋战国诸子对仕途的态度及其政治诉求

  这历史时期一般士人在经济上无独立地位,需要依附于掌握经济特权的君主或贵族大官僚,将所学服务于其政治,孔子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其学生子夏则宣称:“学而优则仕”也便是学成安邦术货与帝王家,表明当时学习的目的就是做官帮助君主进行统治,所以学习知识就是学习治政的本领。孔子一生凭其学识在不断求宦任官。他的学生子路、子贡等人也都在各诸侯国为官。

  除君主养士外,各诸侯国的有名的权势重臣也养士。著名的战国四君子均致客三千人以上,秦相吕不韦将这种厉害关系说的更透彻:耕田之利“十倍”,商人之利“百倍”,从政之利“无数”。于是由大商人参与政治投机,一变而为秦相。以此可推,那时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在君主、官宦之家得以生存,而为其出谋划策,成为其忠实的臣属。纵横家的处世哲学是实务的,一切以取得成功达到目的为宗旨,法家商鞅进说秦孝公,连用霸道、帝道、王道诸说,以窥探统治者的口味。

    三、春秋战国时期愚民的政治思想

  春秋战国诸子由于其历史、地理诸方面的局限,只能对君主政治提出自己的各类解释,而在此局限中,多主张愚民。儒家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有关主张无须赘引;老子的圣人之治,要求“常使民无知无欲”等一套理论。墨家同样认为,“贵智者”是天子诸侯大人,“贱愚者”是“民”,民只能俯首从命。法家则为统治,认为“民愚则易治也”,创造一套详尽的愚民的政策。曾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虽被人们称之为‘百家争鸣’,但每一家都尚同,都不宽容其他家的存在。孔子念念不忘‘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说‘天下恶乎定?定于一’;法家力主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墨家赤裸裸地高叫‘尚同’,追求‘天下之义,尚于一人’;道家要求芸芸众生归于一个‘道’。这种百家争鸣的实质是百家邀宠继而消灭对手,诸子百家几乎都自认为已经找到了绝对真理,都对自己所持学说有高度自信,不容他人怀疑,以君主统治的安稳性作为其价值目标,大多认为君主统治下的社稷是第一位的,而个人存在的价值仅仅在于服从君主与社会的需要,基本忽视个人权利与人格尊严,这也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精神之一。

  程裕贞先生在其《中国文化要略》中说:“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他们对天地万物,对社会,对人生的各种思考和认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品格。”但也有其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持有相应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本科毕业论文篇5

  建筑工程的施工资料在整个建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工程的施工和验收的主要依据,而在建筑工程中,资料员就显得尤为重要。资料员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的资料档案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以及内业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人员。下文通过分析当今对于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类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进而探讨建筑工程的施工资料在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施工资料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1.1建筑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建筑行业标准、技术的日益提升,建筑企业管理模式渐渐地和国际标准接轨,施工资料作为建筑企业管理体系文件的一部分,必须跟上企业发展速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真实化、信息化管理。

  1.2工程质量的真实记录。

  施工资料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包含工程建设施工过程的基础资料、质量保证资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记录等,是整个施工过程的一手材料。

  1.3工程建设后续管理的载体。

  工程交付使用一定时期后,由于工程施工、环境、业主使用等原因,工程可能出现一些质量缺陷,施工资料成为工程交付使用后维修、管理、改建和扩建的客观依据,是唯一的工程施工时的现场依据。建筑施工资料能为施工单位在其他工程建设施工时提供管线布局、隐蔽工程等的参考数据,起到范例作用。

  1.4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建筑施工资料是由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文件材料转化而来的,是工程承包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观反映、记录建筑单位主体及施工过程的重要文件,是建筑单位施工的直接成果之一,它与完成工程主体有同样的重要性,代表着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是评定工程质量等级的重要依据。

    2建筑施工资料管理存在问题

  2.1资料编制的规范性、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不够。

  施工资料编制不规范:随意涂改,修改时没有进行划改或者划改人未签名;文字、图标、印章不清晰;当资料为复印件时,没有在复印件上加盖印章;部分资料结论不明确;竣工图不符合规范要求;签字不严肃等。施工资料制作和实际工程进度不匹配,资料编制落后,甚至出现工程结束后“闭关修炼”施工资料。施工资料不完整,部分资料未编制或者漏编,部分资料外借后未及时归还,部分资料保存不妥,检查记录表填写不完整等。“闭门造资料”,一些建筑施工资料找不到任何缺点,现场实测实检、工程项目试验数据堪称完美,与现实规律不符。

  2.2资料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不到人。

  施工单位出现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而做资料,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往往只抓工程实体质量,忽视施工资料的管理,没有形成专门的施工资料管理规程和奖罚制度,缺乏监督机制。或者有制度但无执行力度,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成为墙上摆设。部分施工单位没有专职资料员。施工技术人员缺乏及时将现场资料归档的责任意识。资料员没有养成及时收集资料的习惯,甚至出现部分资料员不催不做,催催做做的现象。监理工程师没有做好周查月查的工作。环环脱节,导致施工资料管理责任不到人。

  2.3资料管理竖、横向不交圈。

  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必须管理与技术并重,执行与实践交叉的跨工种的综合性工作。项目工程师、施工技术人员、质检人员、试验人员、材料人员等都各自负责其中某一部分资料的编制与管理,缺一不可,但是经常出现互相间缺少交流,导致施工技术资料中各工种间的技术资料交圈不吻合。

  2.4资料利用率不够。

  工程施工过程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查阅施工资料的习惯,而是凭经验,凭记忆查找问题。工程交付使用后出现质量缺陷,没有及时到城建档案馆查询工程技术资料,而是找原参与建设施工人员了解情况,凭记忆推断。没有发挥施工资料的查询和依据作用。

  2.5信息化管理较弱。

  中小型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较弱,还拘泥于传统的纸质化管理,资料管理人员在施工资料的分类、归类、整理上完全凭借工程经验或者照搬别的工程资料管理目录,检索依靠人工检索,工作效率较低,工作成果离标准化尚有距离。

    3建筑施工资料管理对策分析

  3.1健全组织机构,重视资料管理岗位。

  成立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组成的施工资料管理和监督机构,定期检查施工资料管理工作,每个分部工程完成后进行大查,并及时归档。选派懂业务、精管理、有责任心的优秀人员担任专职资料管理员工作,统一负责对工程项目施工资料的整编工作,专门划出资料存档的场所,确保施工资料保存的安全性。

  3.2完善资料管理规章。

  建立施工资料管理制度,细化施工资料管理的各个环节,明确资料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具体内容包含:资料管理流程、岗位设置、书写规范、依据规范、资料内容、移交实检,归档职责、存档办法等。

  3.3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加强资料员及有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培养一支有理论、懂技术、会管理、业务精的施工技术资料管理队伍,使各资料编制相关人员更新观点、提高认识、由被动变主动,认真理解和落实国家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规程,提高施工资料管理水平。

  3.4量化施工资料日常管理,纳入年终考核。

  施工资料的整编和归存重在同步:施工资料收集与施工过程同步,施工资料验收与工程项目完工验收同步,规范日常管理,保证双同步。各资料编制相关人员的资料管理工作纳如年终考核。

  3.5建立激励机制。

  资料员薪资结构打破常规,采取低底薪,高奖励制度。以资料的规范性、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为权重内容,细化考核内容,重奖重罚。相关技术人员考核加入资料编制与管理内容,加强各工种之问的沟通,实现工种资料问交圈吻合。

  3.6强化信息化管理。

  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广泛应用,建筑工程施工资料也逐渐开始管理的信息化。通过开发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软件,根据软件数据库来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整理、分类及检索,促进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的高效与规范程度。

  总结:

  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在不断完善自身体系,从而达到快速有效发展的目的。建筑工程施工资料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状况影响着建筑工程整体的发展趋势,就此,建筑工程中资料员的技术工作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在建筑工程中,加强对资料员的培养训练,同时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管理制度,协调资料管理与其他工程项目管理的合作,从而提高建筑行业综合实力。

本科毕业论文篇6

    摘要:高速公路路线设计直接影响着行车的安全及舒适性,良好的路线设计是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基本保障,本文中笔者简要提出公路路线设计的重要性,并从路面设计、横断面的设计、纵断面的设计来介绍公路路线设计的原则、方法等。

    一、路线设计的重要性

  公路的路形设计是公路总体设计的关键,因为公路路线尤其是高等级公路的路线是公路的骨架,路线设计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公路的桥隧、人工构造物、路基、路面等的设计。如果路线设计恰当,其余各项设计再好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都将随着路线设计的变动而作废。同时在公路建成后,如果再要改变路线,一般也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高等级公路的路线,一经建成将长期制约着公路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挥。所以,有的国家提出公路路线是公路的生命,它对汽车行驶的舒适、安全、经济和公路的通行能力,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在过去的公路路线设计概念中,认为公路路线即是公路的几何线条设计。如平面线形设计,就是如何正确地运用平面技术标准,定出公路的平面几何尺寸。公路纵面线形设计,就是合理采用纵坡技术标准,定出纵面的几何尺寸。这两个方面的技术标准运用好了,几何尺寸定出来了,就算路线设计好了。

  由于汽车工业和公路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公路行车速度的不断提高,交通量剧增,导致交通事故频繁。对公路路线设计,就不能只停留在几何尺寸的设计上,涉及路线设计和人机工程学的各个方面。公路的路线设计,不但需要满足汽车行驶力学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汽车驾驶员心理和生理条件的需要,还要考虑乘客的舒适、地形地物的适应,自然条件的平衡、环境的保护、营运的经济性等因素。所以,高等级公路的路线设计是很重要的。

    二、公路平面的设计

  根据小比例尺等高线地形图所确定的路线方案,即可在较大比例尺的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详细的精确定线,此时可按交角点的偏角,结合地形地物确定平曲线半径及其要素,鉴于时间所限,平面设计长度可取1公里。 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为道路线形的基本组成要素,诸如直线最大长度、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段长度的规定等均应从行车安全视觉舒顺出发满足要求并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平面线形的桩距应按照规定并对地物及地形变化给予加桩。 曲线段的设置影响平面视距,此时应结合纵横断面的设计进行视距的验算,取得视距的保证。

  公路路面设计的原则:

  在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可能的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轻易采用极限指标,也不应为了采用较高指标而使得工程量过分增大。

  选线应能满足国家或地方建设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要求,保证路线能够加强居民区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应注意同农田等基本建设相配合,尽量少占用农田,避免可多的拆迁工程。

  在选线过程中,对严重不良地质路段,如滑坡、崩坍、泥石流、岩溶、泥沼及排水不良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设法绕避,如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三、纵断面线形设计

  1.纵断面线形要素

  (1)坡长的选择路线坡长应结合当地地形、地物做综合考虑。路线纵坡以平缓均匀且坡段较长为好,以避免纵断面反复起伏,汽车经常换挡,以保证行车时速和舒适。但坡段太长往往又不能满足桥梁及构造物的高要求,或增加土石方量,无形中提高了工程造价。另外,必须注意两反向曲线转点处,缓和曲线与圆曲线的交点处,缓和曲线与直线的交点处,圆曲线与直线交点处均不能设置变坡点。

  (2)竖曲线半径的选择对于凸竖曲线来说,主要为了保证必要的行车视距;对于凹形竖曲线来说,主要是保证汽车前灯照射范满足要求以及使离心力所引起的超载限制在车弹簧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依据上述条件得的半径都是极限半径,设计中只有在极端困的条件下才能使用。

  (3)竖曲线间的直坡段长度的选择“同向竖曲线间,特别是同向凹曲线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变曲线避免出现断背曲线”。同向竖曲线间直坡段的长度多大为宜,从理论上求解是十分困难的,它主要是根据驾驶人员的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来确定。影响公路纵断线形的设计因素很多,以六倍行车时速控制,在设计工作中很难做到,建议当纵坡代数差较小时,以2~3倍行车时速控制为好。

  2.纵断面线性组合中的几个问题

  (1)应保持线形在视觉上的连续性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纵断面线形与平曲线形的对应关系。实践证明,在纵坡很缓时,纵断面多次起伏并不影响驾驶员视觉上的连续性。有条件时尽力做到竖曲线与平曲线一一对应,确实有困难时,一般以一个长平曲线包2一3个竖曲线为宜,最多不能超过4个。同时,设计中要尽量做到一个长曲线包住几个竖曲线,避免竖曲线插入直线、曲线的变坡点。

  (2)保持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的均衡性平纵面线形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平曲线内竖曲线半径,一般取平曲线半径的8~20倍为宜,同时,若一个平曲线上包了几个竖曲线,则几个竖曲线半径及竖曲线长度也应均衡。

  (3)保持线形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在路线纵断设计中,应注意纵断线形要素和平面线形与纵面线形的组合,还应充分研究与周围环境协调性,并强调公路路线纵断面设计应充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四、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设计的基本要求:

  1、公路横断面设计应最大限度地降低路堤高度,减小对沿线生态的影响,保护环境,使公路融入自然。条件受限制不得已而出现高填、深挖时,应同架桥、建隧、分离式路基等方案进行论证比选。

  2、路基断面布设应结合沿线地面横坡、自然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进行设计。自然横坡较缓时,以整体式路基断面为宜。横坡较陡、工程地质复杂时,高速公路宜采用分离式路基断面。

  3、整体式路基的中间带宽度宜保持等值。当中间带的宽度增减时,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以设在回旋线范围内为宜,长度应与回旋线长度相等。条件受限制时,过渡段的渐变率不应大于1/100.

  4、整体式路基分为分离式路基或分离式路基汇合为整体式路基时,其中间带的宽度增宽或减窄时,应设置过渡段。其过渡段以设置在圆曲线半径较大的路段为宜。 按照平纵断面的设计,可取其中l公里左右做横断面设计,该段范围内所有桩号的横断面地面线,除规定的路基路面宽度外应照各桩断面的地形质情况确定边坡度、边沟形状尺寸,绘出横断面的设计线,绘出各桩号的横断面图。 路拱的型式应按道路等级、性质及道路宽度,采用直线横坡或方程式不同的路拱(横坡)曲线。 高填深挖路段需设挡土墙等防护工程外,应按规定计算或参照标准图设计

    五、路线设计综合考虑

  高速公路平纵路线的组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是否实现了安全的平包竖

  在小半径竖曲线处。竖曲线半径是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 倍,是否实现了平曲线与竖曲线的平衡

  是否存在小半径竖曲线与缓和曲线相重叠的路线。在评价过程中。还研究并采用了平纵横组合的方法,即对长直线、大纵坡、高填方、短直线、曲线过渡、小竖曲线半径、小半径、小转角进行综合分析。进行综合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在以上对平面及纵面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于每种危险情况的调查都预留了一定的余量。

    六、总结

  公路建设有利于周边的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良好的路线设计是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基本保障。以上是笔者工作的总结,以期在工作中有所帮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公路的各方面设计要根据当地情况来具体分析,比如山区和平原的公路设计,不同路基的公路设计等。

本科毕业论文篇7

    一、内部审计部门积极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编制较强操作性的内部审计方案

  1、从内部审计的审计目标上看。虽然现在各个企业对于审计目标的定位有着很大的争议,但是从审计的发展历程上看,内部审计的目标管理都是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为进一步的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依据,所以说全面预算管理活动为内部审计部门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基本要求。

  2、从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上看。内部审计部门有对工资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监督的职能,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现在的内部审计的职能正在发生着变化,延伸出了咨询、评价、服务以及控制的职能,通过与企业管理职能的协调,更好的为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做好服务的作用。

    二、全面实施具有内部审计部门参与的预算管理阶段

  1、内部审计部门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依据。现阶段,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存在着多种模式,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公司决策层提出的编制原则、预算管理职能部门下达的编制要求、预算管理责任部门编制的预算以及调整部门的部分预算进行监控和考核,从管理组织的角度看,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全体系的加入预算管理组织的体系中来,才能在预算管理中真正的发挥作用。通过全国公司决策层的全局性把握和审核,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平价、咨询职能,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预算程序过程中向公司决策层出具审计报告,提出建设性建议。

  2、内部审计为企业全面预算提供实施方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首先要手机内部审计所需的所有资料,主要包括:涉及到全面预算管理编制的管理规定、制度调整方案、批准文件、预算执行报告等相关资料,设计全面预算管理的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对全面预算编制的审计工作,主要设计的工作有:

  第一,业务、财务、资本预算编制内容是否完全,编制的基础资料是否具备;

  第二,是否落实本单位的具体预算目标,是否按照时间进度进行了分解,形成全面的预算责任体系;

  第三,收入、成本、费用的预算编制是否按照单位编制原则正常编制;

  第四,资本性支出预算是否按照整体的规划和进度进行了安排。其次,对全面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主要设计的工作有:

  第一,本单位是否执行了严格的责任制度,按照预期进行了人员之间的顺畅沟通渠道;第二,全面预算指标是否按期完成,收入、成本、费用的预算执行情况有无遗漏,是否按照标准定时完成;第三,资本性支出预算以及货币资金支出是否按照单位标准执行,又无语扇子对外借款情况等。另外,对全面预算调整的审计工作,主要工作有:

  第一,预算调整是否到位,有无多编、少编、漏编的情况;

  第二,当单位的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全面预算能否及时的得到调整,以及预算的程序是否合格等。最后,对全面预算的分析与考核的审计工作,主要有:

  第一,建立预算执行的分析情况,制度是否合理;

  第二,是否有定期的预算执行会议,能够对预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对于单位是否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考核制度,考核记录是否完整,有误员工预算奖惩措施等。

  3、内部审计部门为全面预算提供审计报告。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全面预算管理的漏洞情况,需要公司决策人员从管理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方面进行内部审计的评价工作,并适时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出具包括单位具体情况、预算情况、审计问题及评价建议等的全面性的审计报告。另外,审计关注的主要是几个重要性的动态指标,内部审计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组要体现的就是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理念,所以,为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对的水平,公司审计部门不仅要对社会上涉及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情况及时关注,适时的进行事前、事中控制,为内部审计部门进一步出具全面预算的审计报告做准备。最后,要考虑财务部门制定指标的滞后性,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注意保证对绩效动因的适应性,以便更好地对预算管理的责任部门进行有效控制。

  4、及时关注审计热点问题,为全面预算提供信息化管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管理时代,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信息高效采集和信息充分利用的情况,企业审计部门应该及时的控制监督信息的反馈工作,结合内部审计的各种手段以及审计方法,尽可能的减少审计时间的基础上,对项目做出深刻、清晰地报告,为全面预算提供增值服务,另外就是对于内部审计部门出具报告的质量应该提高,明确审计报告的层次及范围,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只有提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才能为企业的全面预算减少风险。

    三、结束语

  总之,通过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全面预算的管理工作,同时揭示和反映了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公司管理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审计建议,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效率,提升了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本科毕业论文篇8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的逐步退化,环境污染的日渐加剧。人们越来越渴望绿色,越来越注重生活区周围的植物景观建造。周围的植物景观的建造,主要体现在周边小公园,居住区的小型公共绿地的营造上。北方居住区与南方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植物景观营造的物种选择上和配置上。本文就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的营造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居住区的小型公园,绿化带是居民休息、游乐和锻炼身体的活动场所,其植物配置须考虑绿地地形、绿化带设施等。21世纪是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时代。我们的居住区绿化也取得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但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同时人们对环境生态观和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促使人们更加去关注居住区绿化的综合效益。北方地区有很多野生植物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绿化宝库。充分利用起北方的自然资源,将这些植物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必能为北方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做出非常出色效果。

    一、植物景观营造的意义

  植物景观营造是组成居住区绿化带或园林的重要部分。植物景观的营造需要我们关注居住区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植物景观的合理营造,能充分发挥其观赏的'特性、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额最优协调。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植物景观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不但可以协调人与自然,自然之间的和谐,还能美化环境,愉悦身心,满足人对自然环境的精神上的需求。植物景观的合理营造本身就是建立在人的艺术视觉效果基础上,充分利用了生态学、植物学、美学的理论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花的园林景观。

  2、植物景观的营造有利于改善环境的生态环境,可以调节小气候,防风防尘,减轻噪音,并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小环境的生态平衡。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由于森林的调节作用,我们不用担心,气候骤冷骤热;不用担心会频繁受到恶劣天气的侵袭;因为有北方的防护林,我们不用担心沙尘暴的频繁来袭。这些都是大范围绿色植物所起的作用。园林内部的植物景观营造就是大的绿色植物作用的微小化。大量的绿色园林组加起来,就能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风防尘的效果,就能减轻噪音的污染从而维护了居住区人们的安静生活。

  3、植物景观的营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良性生态平衡。自然界地各物种之所以能和谐的相处,全赖整个的大的自然环境的生态处于平衡之中。小的生物圈也需要保持生态平衡,人也是生态平衡中的一环。

  没有生态平衡,人们会面临很多自然的惩罚。

    二、当前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的不足

  1、绿化面积偏小,植物景观营造观念不深。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自然世界,通过人为的改造,自然变得不再那么自然。人的生活不但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还需要精神的享受,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人们希望生活在自然的绿色之中。但是由于建筑商追求商品楼收益的最大化,使得当初设计建设大型公共工程、商品楼时,给园林绿地留的面积很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共绿化带发展的空间。这就与人们迫切需求公共绿化带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人们整天忙碌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当中。内心渴望园林绿化给自己带来精神抚慰和享受,但却对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又不甚关心,这种矛盾纠葛的心理,也是造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

  2、植物景观营造不合理,设计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由于我国长时间对植物景观设计不太重视,致使现在的植物景观营造存在很多问题。植物景观的营造不是将植物简单的组合,应当在设计中应尽可能的保证原生态的自然植物群落,同时还要考虑各种群间的相互联系,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还有部分地区的植物景观营造不能体现地方特色:要么不切实际的引进名贵品种,要么不假思索的种植传统植物,这不能体现出设计的创新意识,也不能满足现在人们对审美、对原生态的渴望。

    三、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的建议

  1、提高景观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植物景观的营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景观设计人员对周边环境的把握,对人们心理需求的把握,还有对当地自然物种的了解,更考验了他们对这些因素的合理组合。设计无小事。不能“想当然”的敷衍,要提高景观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的思想意识,不能心存轻视的想法,园林的重要性远比我们看到的多。园林或绿化带的植物景观是应该具备艺术欣赏价值的,设计者也应在自己的作品上充分的体现出“美”的元素。

  2、植物景观营造要充分发挥它的环保功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植物景观的作用我们已经做了阐述,在我们选择植物物种与群落时,我们要从从生态平衡、原生态、防风防尘、减轻污染、审美角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植物景观营造的设计,使我们建造的植物景观既能体现出适应时代的美,又能起到它的生态功能作用。保护人们少受或避免人们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3、开发野生植物物种,体现地方特色,适应人们对原生态的需求。我们北方植物种类资源比较丰富。野生的物种有很多都适合驯化成园林植物:比如,连翘、瓦松、八角枫、野葵、王不留行、野菊、南蛇藤、红蓼、鹅耳枥等等,这些都是比较适合在园林以及绿化带应用的野生物种,也能体现北方特色。由于是野生物种较多,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结语

  植物景观的营造美化环境,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项目。北方的植物物种与群落与南方稍有不同。我们要充分发掘北方的优势自然物种,满足人们对原生态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人们观赏的物种,可以在园林中更好的体现植物的多样性,与自然的丰富性。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89723.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下一篇:产品代理授权证书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