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新媒体传播
本文目录一览:
新媒体传播十篇篇1
[关键词] 新媒体;科技传播;互动性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69-3
New Media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Ren Yan Lan Shuli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we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with changes of media and further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and how new media pushes forwar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nvironment of new media。 Finally,we propose some advice in
terms of curr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condition in the environment of new media。
Keywords:New media;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Interactive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成为民族兴盛,国家富强的重要基石。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正如美国社会活动家富兰克林所说:“正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科学的真理必将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广泛传播,无往而不胜”。因此,科学技术只有通过媒体传播到广大受众中才能与人们的行为产生各种联系且经过不断的修正获得发展,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由于传统媒体传播技术的局限性,新媒体作为科技传播的新载体成为科技传播的有力工具,并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1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新媒体”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50年代麦克卢汉于美国芝加哥全美高等教育学会会议上的讲演题目《电子革命:新媒体的歌名影响》[1]。关于新媒体的定义,目前学界和业界还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笔者认为,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纸、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而言的,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满足用户各种信息需求的,具有互动性、实时性、泛在化等特点的媒介形式[2]。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新”不仅仅指其字面意思,即大部分人认为的时间上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而是体现了新媒体带有革新性质的本质属性和特点,也就是说,并非所有新出现的媒体形式都可称为“新媒体”。所以,新媒体的“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1 互动性(交互性)
互动性的含义之一就是反馈,即建立在双方信息的交换之上。传统媒体形式明确分出传播者和受传者,忽略了二者之间进行互动的双向关系,即“输入―接收”;新媒体正好相反,一改单向的传输方式,变单向为双向,使原来的受传者也有说的机会,提供了沟通的平台,实现了互动性,即“输入―反馈―输出”。例如,将报刊展架和户外广告列为新媒体就不太合适,因其只是单方面向用户传递信息,用户被动地接受,缺乏互动性,我们不能只着眼于表面含义,更应追溯其本质上的特性。
1.2 实时性
从新媒体技术层面分析,新媒体打破了信息传输在时间上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零距离传输,极大压缩了物理空间,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新媒体实时性经常与互动性同时出现,新媒体技术使信息来往传输中的反馈过程大大缩短,借助先进通信技术,用户可在短短几秒收到对方发来的上兆大小的文件。
1.3 泛在化
主要表现为新媒体塑造的无所不在的传播环境。泛在化的传播环境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传播主体、对象的泛在化,传统媒体中的受众在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下不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还可对信息的质量等进行评价反馈,信息接受者变为信息者,在网络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数量、广度的局限性被打破,没有地位、身份等差异,用户自由的选择传播对象;传播介质、服务的泛在化,在新媒体时代,移动与PC的差异正在渐渐缩小,手机报纸、手机邮箱、手机博客、手机电视等移动功能使用户随身随地随时接收和发送信息,正是传播手段媒介的泛在化使用户感到新媒体的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3]。
2 媒体变迁与科学技术传播
科学技术传播是指科学技术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4]。媒体是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媒体传播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媒体的历史变迁记载着科学技术传播的发展轨迹,从原始传播时代到如今的新媒体时代,科学技术总会以不同的姿态呈现于公众眼前,而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传播的共享程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原始传播时代,人们多用身体、口头语言辅之以简单工具来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这个阶段的科技传播是作为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经验技术传承存在的。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大脑便产生了科技探索的需要,人们通过原始、古朴的摸索、试验等方式打造出了新工具或者发现了新方法,如结绳记事、燃放狼烟来保持联络等,这些媒介属于早期体外化媒介。通过口头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的演化。在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语言不发达,易受到社会、阶层、地域、传播对象等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固定的介质记录下来,信息则容易走形变样失真。虽然在此阶段科技传播水平层次不高,但对于人类社会却有着非凡的贡献,直到今天,口头传播仍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方式。我们可以将这个时期的科技传播阶段称为“科技传播孕育阶段”。
文字发明给科技传播带来了重大变革,人类进入手抄(文字)科技传播时代,将文字、图画、符号刻在石器、岩壁、竹简等介质上完成对科技的传承,如古埃及象形文字浮雕、汉谟拉比法典等。文字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其特点是信息传递较为准确,保存时间长,大大推动了科技的演化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掌握了文字复制的技术,给科学技术传播带来捷径。在印刷科技传播阶段,报纸问世了,一些科技信息和科技新闻以报纸作为载体扩散给公众。从中国古代隋朝的农书、历书流传至世界这一角度来说,中国人的印刷术为世界科技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5]。20世纪起,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关注科学研究领域,科技传播进入电子媒介时代,电话、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出现使科技传播更加的广泛,手段更加成熟,科学普及愈来愈受到社会关注。21世纪迎来了新媒体时代,科学技术借助网络的力量,以电子邮箱、门户网站、网络电视等泛在化的新兴媒体服务方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共享程度。
3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技术传播
3.1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改变着科学技术传播方式并深层次的影响着我们的交流行为与交流方式。新媒体环境下科学技术传播有以下特点:
3.1.1 信息共享程度高。由于新媒体以互联网络为依托,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技术传播的内容往往不会像传统媒体要经过特定人员严格的内容审查、筛选、加工之后才能在公众中传播,这就意味着新媒体用户作为传播者的角色在网上科技信息的自由度和随意性很高,用户不必考虑地域空间或采用真实信息而被孤立等因素,使信息能最大程度的传播。互联网信息的包容性和自由度恰恰促进了信息的共享性。
3.1.2 传播形式多元化。新媒体的泛在化特征决定科技传播可通过网络电视、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并可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综合起来。
3.1.3 传播时效性强。科技发展瞬息万变,科技信息最重要的就是时效性。要防止科技信息失去价值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将其传播出去,如此才能给人们足够的消化时间消化这些信息。基于通信网络的新媒体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将获得的信息出去。
3.2 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应用
按照新媒体的技术原理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网络类、数字广播电视类以及手机媒体为代表的移动类[6]。
3.2.1 网络类。包括搜索引擎、各类网站(门户、视频、新闻、社交网站、论坛等)、IPTV、网络报纸、网络图书、网络期刊、博客、播客等。互联网凭借其快、易的优势成为人们获取科技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互联网,用户不仅可以获取国内的科技信息,还可与全世界的服务器实现互联,共享国外最新的科技信息。例如国内著名科技网站果壳网就以科技有意思作为网站主题,将最新科技研究及成果或科技小常识来作为传播的对象,其特点是界面友好、访问数量大、普及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
3.2.2 数字广播电视(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在《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被科技部定义为:“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定义中强调网络是数媒区别于以往的最大特点。在当今社会,用户更愿意接收图片而非直接阅读文字,因图片比文字更直观更具感染力,而科技类信息具有一定理解难度,数字媒体由此成为人们获取科技信息较青睐的传播方式。如IPTV网络机顶盒就是针对家庭用户推广的,用户能在线点播与其合作的视频资源。
3.2.3 移动类。主要代表是手机媒体,包括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图书、手机电视等。随着3G、4G通讯业务的迅猛发展,移动类新媒体迅速占领市场,逐步成为全球性媒体传播平台。科技信息通过手机媒体传播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例如,许多学术科研平台以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科技信息。由中国人民大学数媒科技研发的《壹学者》移动学术科研服务微信公众号平台就是其中的代表,壹学者依托人大资料中心的学术期刊群等资源,以学术成果本身为评价载体,他国资源集成和数据挖掘满足科研人员的科技信息需求[7]。壹学者根据用户在其界面选择的学术领域来向用户推送科技信息,传播方便快捷及时且富有个性化。
3.3 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发挥的作用
3.3.1 支持国家战略,营造创新氛围。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各届领导人历来都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自主创新道路,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这实际上是要集民策汇民智,鼓励民众将自己的智慧贡献给社会。新媒体为大众创新提供了平台,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包容性、共享性使公众更愿意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营造活跃热烈的创新氛围,有利于建立民间智库。
3.3.2 丰富传播途径,开拓传播领域。与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相比,新媒体传播途径更加丰富多样,如电子邮件、数字报纸、手机电视、微信、博客、门户网站等,能满足不同用户群的信息需求且将多媒体技术与互动性融合在一起,更具趣味性,拉近了媒体科技传播与大众之间的心理距离。科普门户网站的个性化分类使科技传播不仅是一些最新科技研究成果的传播,也使用户关注健康、语言、社会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开拓了传播领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3.3.3 传播科技知识,提高国民素质。据第八次公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而造成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科技传播基础设施薄弱。传统媒体的科学技术普及率还不够高,亟待新媒体的力量来提高普及覆盖率以及公民对科技知识的兴趣程度。科普网站给民众提供解决办法,数字媒体的科教节目采用通俗化的语言更易于民众理解晦涩难懂的科技知识,移动类的手机媒体营造良好的科技传播环境,使民众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能感受到科技的潜移默化。
4 结语
实践证明,新媒体在推动科学技术广泛传播发展方面是毋庸置疑的,在媒体技术发展同时,科学技术传播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由此,对国家创新力、社会生产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人们在应用新媒体推动科技传播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由于新媒体环境包容性强,信息不必经过审查制度,人们对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谨程度表示质疑;新媒体的后期组织管理较为混乱,有些信息分类混乱,不属于该类的信息却放在那里长期不加以改动,导致信息丧失时效性失去价值;新媒体的“新”使一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望而生畏等等。我们在享受新媒体带给我们良好的使用体验和便利性的同时,也要思考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应适度加强对科技信息的管理,设专门的审查员审查新内容的真伪;完善信息后的组织工作,定期管理;开展新媒体宣传教育培训,减少一部分人群对新媒体的距离感。
任何媒体的诞生和落寞都有其内在规律,新媒体应抓住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机遇,在不断改善提高自身技术并承担科技传播重任的同时,摆正自己位置,发挥积极影响,促进科技传播,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5):121-125.
[2] 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6-69.
[3] 冯锐,金婧。论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J]。新闻界,2007(4):27-28.
[4] Waterman, Alan T。 Scientists and writers discuss public miscon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basic research[M]。Science, 1959.
[5] 刘建美。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研究[D]。渤海大学,2013.
新媒体传播十篇篇2
自媒体新闻的传播内容与传统新闻传播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针对传统新闻传播来说,主要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信息传播和新闻报道,并且不同新闻种类有所区分,所传递的新闻内容也存在差异。受众们在收集信息时信息存在单一的现象,这也是传统新闻传播内容的局现象。但是在自媒体新闻传播内容来说,新闻与新闻之间并没有较大的局限[1]。例如,在传统媒体当中,针对“生活新闻”,那么生活新闻当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一般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想要获取最新“旅行信息、财经信息”等内容就需要转向专门的新闻频道。但是在自媒体新闻传播当中,信息之间并未设置格局。例如,某个自媒体博主,在传递“财经新闻”的过程中,可以联系人们“生活新闻内容”进行信息传递。自媒体新闻传播内容相比传统新闻传播来说,更加生动、丰富、具备内涵,并且强化了广大新闻受众的接受程度,传统新闻传播工作,应该正确认识到当前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适当的在新闻传播内容当中引入生动形象、易于广大群众们接受的新闻内容。将国家大事与人们实际生活相关联,深刻帮助群众们在了解国家大事的基础上,清晰认识到国家宏观政策变革与自身生活带来了联系,丰富新闻内容,奠定未来新闻事业发展的趋势。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对象的冲击及影响
在信息化时展与进步的当下,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大的。自媒体新闻传播实现了信息传播范围的拓展,新闻受众对象也不断增加,拓展了一大批新闻用户。在自媒体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和信息技术便可以实现新闻传播,很多用户只需要通过“手机”,便可以接收到各个领域的新闻信息[2]。但是,传统新闻传播的受众对象相对较为狭隘,若在同一时间段内,受众对象听了这一时间段的广播便无法接收同一时间段的电视新闻内容。而且传统新闻信息内容都是以“听新闻对象向未听新闻对象进行传播”,在某种意义上“听新闻对象”并不是专业媒体,导致其新闻传播的准确性无法保障。但是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非常灵活,广大受众对象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收看任何一个时段的新闻内容,新闻信息可以直接向受众对象进行传递,保障了信息传播的精准性。在新时代下,传统新闻传播工作必须要正确认识到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优势,充分吸取自媒体新闻传播信息传递直接、高效的优点,结合广大群众们的基础,促进传统新闻事业向新媒体、自媒体平台领域进行传递,为传统新闻事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保障。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社会舆论程度的冲击及影响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最大特点便是传播内容丰富、传播范围广、受众群体众多,这也是社会舆论影响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社会背景之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离不开的技术基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在此基础上信息交互更加方便,信息传输效率飞快,这也造成了新闻传播具备实时性,导致很多新闻在短时间之内便失去了价值。并且,自媒体新闻传播的规范性要求较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导致了新闻信息失真的现象。但是传统新闻信息传播工作非常严谨,并且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新闻传播,能够在众说纷纭的新闻热点事件当中,树立起正确的思想价值引导功能,为广大群众们拨开云雾,起到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作用。所以,为了在自媒体时代之下,发挥出传统新闻传播的大众教化职能,传统新闻传播工作必须要在关注社会热点事件的基础上,通过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来深入分析社会热点事件并持续跟踪。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和教育性,展现出传统媒体的社会舆论影响力,把控社会舆论正确方向。
新媒体传播十篇篇3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媒体;舆论管理
一、新媒体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
1.新媒体的概念
所谓新媒体,亦称数字化媒体,指的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媒体等。上个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非常简单,即:“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此一脉相承地有“数字媒体”等说法,都是基于对新媒体使用技术的层面给予定义。
根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影响与利用研究》成果,新媒体至少要从如下方面进行解释:
一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是“技术数字化”和“传播互动化”。如诸多专家研究的那样,新媒体传播是非线性的,传播与接收既可同时同地,也可异时异地。
二是新媒体的“新”是一个相对概念。针对当时的媒体状况而定,且要放在世界媒体环境中去考虑。
三是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形态。其中,手机媒体被认为是网络媒体在移动终端上的延伸。此外还有数字电视等,也是新媒体。
2.新媒体的特性
业界公认,新媒体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点,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如上所述,数字化和互动化是新媒体的本质特性,其他特性还有:即时性、开放性、参与性、低成本等。
新媒体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创造了全新的传播类型,而且这一融合趋势无法避免。这一融合基于如下几点:数字技术提供了同意传输、交换和分配编码;光通信技术提供了低成本的传输条件;电脑和软件则为融合提供支持。
新媒体改变了之前的单向传播形式,改变了只有专业人士才可以传播的情况,使得普通民众在新媒体上享受到了真实有效的“发声权”。如果说,论坛上的发帖、转帖是普通民众典型的网络媒体传播行为,那么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则是更高级的个人传播行为。“Web2.0特别强调用户创造内容。网民不仅仅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者,同时也是舆论形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传统传播理论和新媒体
经典传播理论“把关人”在新媒体中表现的并不明显。比如,人与人之间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发生的传播行为,基本不存在“把关人”。但如果深究,移动运营商在部分意义上依靠“关键字”可能会过滤掉一部分短信,但是这对海量的短信来说,显的微乎其微。
另一个经典传播理论“议程设置”,在一个多元化,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媒体舆论场中,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但同样是经典传播理论“意见领袖”的作用似乎正在得到加强。如2005年在中国各地发生的反日游行,2007年厦门PX项目引发的风波,虽然我们找不到其中一个具体的意见领袖,但是不得不承认,整个舆论按照民众愿景向前行驶。改变了持续数百年的舆论引领民意的情况,而真正让民意成为“意见领袖”。
二、新媒体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及问题
1.新媒体舆论场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提出,目前社会上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传统媒体舆论场,一个是网络媒体,也就是新媒体舆论场。
传统媒体舆论场中,谁控制了媒介,谁就能决定“saywhat”和“towhom”。但是在新媒体舆论场中,则完全不同。“网络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新媒体舆论场一方面是传统媒体舆论场的延伸,只是舆论载体发生了变化,在探讨原有舆论内容的同时,增加了许多“被把关”的新内容。另一方面,新媒体舆论场由于传播的零门槛,而增加了社会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话语权表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主任展江指出,网络媒体可以很好地反映公众舆论,但如果这两个舆论场各说各话,就证明传统媒体起的作用出了问题。据调查显示,88%的社会大众支持和关注网络舆论监督。99%以上的大众认为在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首选网络曝光。
2.新媒体舆论场的问题
首先,新媒体或者说网络媒体时代,带来了海量信息,但这些信息是大量重复且良莠不齐。正是因为在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几乎无成本地自由发表意见。每个人不仅仅是传播者,更是信息提供者和创造者,且是全球性的信息制造者。
其次,海量的信息流给人们带来的是无所适从,无可辨别。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准确而迅速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成为难题。“绝对的信息传播自由也造成绝对的信息泛滥。”和传统舆论场因为强大的信息钳制造成信息选择无自由同样,网络舆论场中因为绝对自由的信息传播导致信息爆炸,造成有用信息的缺乏,也成就了一种信息选择不自由。
3.新媒体舆论场的两重性
一是真实与虚假并存。新媒体中,人们无法分辨提供信息的人的身份。这种匿名方式一方面为人们说真话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使得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一方面也造成了虚假信息和侵权事件频发,而无法追责。
二是理性与非理性并存。新媒体中,“把关人”弱化导致舆论的主导并不由提供谈论场所的网站控制,而是由参与话题的网民决定。网站通过删除留言等方式引导舆论,既与互联网的开放精神想背,更重要的是从技术上无法做到。而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公现状,与焦躁无信仰的精神状态,则加大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风险。
三、对新媒体舆论传播进行有序管理
1.高层与社会共识
虽然新媒体传播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必须明确这并未由新媒体自身带来的。作为一种单纯的技术工具,新媒体本身并没有舆论倾向。而正是由于社会现实众缺乏反映民意的真实有效的话语渠道,或者说现有传统媒体和等渠道无法满足反映民意的需求,使得并不掌握任何媒体资源和行政资源的社会大众被迫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中获得话语权。新媒体舆论中反映的不过是社会现实的投影,要想解决舆论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社会问题。
令人鼓舞的是,新媒体传播舆论化和作用已经得到了社会共识和高层的重视和认可。
2008年6月,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时前往“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聊天并回答提问。他强调:“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2009年12月,在中国网络电视台开播仪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指出,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谁占领了新兴媒体阵地,谁的传播手段就更先进、传播能力就更强大。
2007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新华网成立10周年座谈会上阐述了新闻网站的重要作用。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宣传管理部门对网络媒体的看法。他说,重点新闻网站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宣传阵地,作为参与国际舆论竞争的重要力量,在这方面肩负着光荣使命,承担着重要责任。
前几天刚刚召开的2010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要求各级宣传管理部门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要适应时展要求,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
2.新媒体传播舆论管理的原则
新媒体传播舆论化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这就决定了对待新媒体绝不能采用“一关了之”的粗暴方法。
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做客时明确表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这给我们有效引导和管理网络等新媒体指明了方向。
一是要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积极主动地引导网上热点,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是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网上思想文化平台。特别是要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帮助他们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发挥原有传统优势。
三是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3.新媒体传播舆论管理的手段
可分为两种,“硬手段”和“软手段”。
所谓“硬手段”,一是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网;二是采用技术手段,屏蔽某些信息。“硬手段”主要针对的是新媒体舆论的原则问题和方向问题。但需要强调的是,新媒体是新生事物,而法律天然具有滞后性。
所谓“软手段”主要是通过加大宣传和教育,提升新媒体使用者和运营者素质,自觉去抵制虚假的、非理性的,乃至违法的信息。
总之,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抵消消极作用,是对新媒体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无论是鸵鸟政策,还是放任政策;无论是制造舆论,还是绑架舆论,都背离了上述初衷,都不可取,也不会成功。
四、新媒体自身应该加强社会责任建设
1.新媒体的社会责任
法律责任是遵守法律和行业规章制度;道德责任是遵循利益关系人评判的可接受行为标准,还含有回报社会的慈善责任;经济责任是最大化利益关系人的财富和价值。
第一,新媒体追逐经济效益无可厚非,这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逐利必须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合法获得。鉴于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新媒体必须对其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行为尽到责任,必须杜绝影响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杜绝色情、暴力和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良信息。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体具有更强的政治特性。在社会主义国家,媒体作为,被视作维护统治的宣传工具,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统治需要。
第三,社会效益第一原则是媒体功能自身所决定的。西方认为,媒体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
“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增强手机媒体的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媒体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超出了自身的边界而向外部“溢出”。如果新媒体把本应由承担的责任向外转嫁的时候,就产生了负的外部性,将会引发上述一系列问题。如果新媒体健康发展,将会提高社会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的合法经济效益,即正的外部性。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显然也有利于推动包括新媒体自身在内的各方的发展。作为具有社会控制能力的新媒体,必须跳出传统的“独善其身”思维定势的束缚,而“兼济天下”回报社会。通过这种负责任地激励相容行为,可以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发展。
3.新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
一是要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大众传媒的联合。当前社会现实下,尽管新媒体越来与强大,但是其在社会公信力方面,如前言所述,仍比不过传统媒体。公众在进行信息来源选择和真伪辨认时,更加重视权威的传统大众传媒。因而要加强传统媒体的网络化进行,依托传统媒体强大的信息提供和筛选功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传播,但要避免由于长期优势地位而造成的“居高临下”,脱离群众。新晨
二是新媒体切实加强信息来源的管理。在当前体制下,商业网站并不具有新闻采编权,其从业人员也并未接受过新闻出版总署的新闻采编培训,因而要杜绝非正规的新闻采编行为,在转载时也要进行认真核对,避免由于失误造成的虚假不实信息传播。
三是新媒体要建立公共危机事件应急机制。当前,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危机事件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在临时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发生,如何保证新媒体舆论引导方向的正确和内容的准确,是一个新的难题。因此,新媒体必须建立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传播机制,“从信息的收集、对信息涉及事实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探讨、对社会或特定领域的人群以及接受公众反馈这四个关键点组成的一个环状结构,要使这个环状结构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将其系统化、规范化,并且使其具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匡文波。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国际新闻界,2009.8.
[4]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
[5]肖兵艳,周象贤。简论网络舆论的监控。新闻爱好者,2009,7(下半月)。
[6]何晋文。手机媒体与融合监管。东南传播,2009.1.
[7]。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新华通讯社,2008.6.20.
[8]李长春。积极拓展互联网传播新领域,不断扩大主流媒体覆盖面和影响力。新华通讯社,2009.12.28.
[9]章辉美。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社会科学战线,2005,(3)。
新媒体传播十篇篇4
自媒体又被称之为公民媒体,意指网络技术,具体而言就是指具有传统媒体功能却不具有传统媒体运行构架的个人网络行为。自媒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博客、微信、微博、QQ、论坛等。同时,自媒体的传播渠道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使得用户可以在这一平台中随时随地地新闻消息,并可利用视频、文字、图片等方式记录用户所掌握的第一手新闻资料。另外,由于自媒体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捷的特点,因此,其能促进强大的网络舆论的形成,这不仅能吸引各大传统媒体的报道,还能给政府的决策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的异同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点
1.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
传播都对新闻事件具有深度剖析功能新旧媒体在各类新闻事件的传播中都发挥着舆论监督和引导的重要作用,但当媒体对新闻进行报道时,不能只停留在对该新闻事件的传播上,还需利用合适的手段对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进行深度剖析,做出深度报道。在自媒体新闻传播时,由于其具有信息发表自由等特点,使得一些网络意见领导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受众的影响正不断加大,同时,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出现也给受众的网络传递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传统新闻传播而言,其既能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探析,还能肩负起新闻传播的引导者和舆论监督者的重任,从而促进各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中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
具有新闻娱乐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善,在新闻传播中实现新闻娱乐化更易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例如,在新闻传播中对同一件新闻事件进行播报,相较于以往新闻事件中刻板的形象,具有轻松活泼娱乐化形象的新闻播报更容易符合受众的内心需求。同样,在一些名人采访中,不管是自媒体传播还是传播媒体传播,受众更希望看到名人使用轻松调侃的话语进行采访,通过这种方式的使用,能够迎合受众的需求,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不同点
1.自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特点
1.1自媒体新闻传播具有独家报道性
信息的独家报道性是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自媒体在信息后吸引广大受众的重要手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受众也可以通过自媒体新闻传播平台,对自己身边的新闻、事件进行发表,并对周围乃至世界的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能在自媒体进行信息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关注和监督,有效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发展。因此,在自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的时效性要往往超越传统的媒体。
1.2自媒体新闻传播能互动延伸后续的新闻事件
由于自媒体新闻传播工作具有互动性与延伸性的特点,从而使得在新闻信息后,会得到信息关注者和信息者的沟通交流,进而在促进不断丰富新闻传播内容的过程中发挥重要意义。比如:近日,有几位年轻的女大学生由于在公交车上没有给几位老人让座而受到了老人的辱骂,从而引起了广大网友受众的争议,既有对当下学生道德素质的质疑,也有对当下部分老人道德素质的抨击,这就说明在自媒体平台上,广大受众在互联网上的互动对新闻事件后续事情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2.传统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特点
2.1传统新闻传播善于利用新闻直播的方式迎合受众需求
在传统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直播新闻是目前影响最为广泛、播报的信息最具时效性的传播方式。在一些重大新闻报道中,要想有效的得到广大受众朋友的关注就需要尽力抢占第一时间,并对现场场景进行真实的展现,从而发挥新闻传播时效性的特点。当前,在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要求近乎苛刻的条件下,传统新闻传播中的直播新闻仍得到受众的欢迎,这就说明直播新闻的使用能满足受众接收新闻的需要。
2.2传统新闻传播的方式对民众引导更具有权威性
随着我国新闻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舆论引导也只能是传统新闻传播媒介的职能。将传统新闻传播与自媒体新闻传播进行有效比较,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新闻传播的信息更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更能阐述新闻信息的事实真相。因为,自媒体的新闻传播在实现信息引导时容易将意见领袖的主观意愿带入新闻评论中,这就使得其在舆论引导权威上往往会出现争议。而传统新闻传播媒体在实现信息引导时会站在媒介公正的角度进行客观性的引导,并且,在传统新闻传播中十分注重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从而就会比自媒体新闻传播更具有权威性。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理念
发生了变化随着自媒体传播平台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我国传统媒体也开始转变传播理念。在传统媒介的发展中,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都有了网络版,并且,一些传统媒体的法人微博和官方微博也在逐步建立,他们与时俱进,肩负着传统媒体发展的神圣使命,从而被广大受众所需求。
(二)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内容
发生了变化在自媒体新闻传播开放性特点的影响下,传统新闻媒体也正在实行开放。在传统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从新闻选题、采访、写作以及编辑等多个层面,都会与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消息进行对照参考,从而使新闻传播的信息符合社会主流舆论。同时,对于部分不可再现的新闻场景,传统新闻传播会适当的加入自媒体平台中所具有的原始新闻素材,并在一定的情况下会与自媒体的新闻传播进行携手合作,广泛征集广大受众身边的新闻信息和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节目的制作成本。
(三)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新闻节目中,新闻评论是新闻节目的重点板块,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本质判断是新闻框架的重要表现之一。但在今天,在自媒体环境的影响下,一个普通的新闻发表人与传统新闻传播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让许多新闻节目在对一件新闻事件进行阐述后,会加上网友们的态度和意见,从而使传统新闻传播从语态到内容都极富原生态。这种新闻节目制作模式的出现不仅是自媒体发展环境下对传统新闻制作形式的创新和发展,还为广大的受众提供了参与新闻制作的机会,对制作出广大受众都喜闻乐见的新闻具有促进作用。
(四)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受众反馈
新媒体传播十篇篇5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形态;产业化传媒
S着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信息网络逐步连接成整体,形成了地球村,“去中心化”已经成为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结构的最大特点。当前在信息化社会发展背景下,以云传播、物联网和互联网等为基础的信息传播体系,渐渐演变为“全形态”的交流传播平台,反馈性与互动性成为新媒体传播形态的新服务理念。这样为大众传播的经营及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媒介,有利于促进传播产业机构与传播形态的重构。
一、新媒体传播形态分析
新媒体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主要是以通讯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据,在信息传播中融入数字化通讯技术,具有互动性与信息化的特点,属于互动式与数字化的新兴传播媒介。从传播角度而言,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反馈性与互动性;从信息技术角度而言,新媒体是将信息字节变为数字化的形态。只有对受众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将信息的人文化与个性化加以展现,在媒体经济运营中融入信息传播服务的理念,才能实现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一般来说,新媒体的运营理念多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依据,借助局域网、无线网和互联网等方式来传播信息,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数字电视、手机和电脑等媒介传播影音图。用户能够自行选择所需的信息资料,传播者能将受众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加强受者与传者之间的信息传播与角色互动。
新媒体传播结构是以拓扑结构而存在,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即在传送信息的过程中不需借助中心节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接收者与者,便于社会公民角色的转换,实现面、线、点相结合的信息互动交流传播。而传统媒体的传播媒介无法实现受者与传者之间的互动,信息传播相对滞后,受众只能被动接收信息,其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逐渐趋于缓慢。
当前大众传媒媒介的功能之一就是对社会各种资源加以收集,如信贷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商务资源等,并将其整合在传播中介平台中,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确保信息反馈、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与民众的生活及工作相贴近。在新媒体环境下,民众能够利用MSN、微信和微博等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及娱乐方式,保证信息传播交流的趣味性、情景化与个性化,吸引民众的关注,这样有利于推动新媒体的发展。
二、新媒体传播运营产业结构的重构
网络属于虚拟世界,其与现实世界具有一定的交集,但是媒体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往往会策划一系列活动来引起受众的关注,将网络宣传与商业活动相结合,以此打响自身的品牌,提高经济效益。人性化是网络平台中私人空间的重要特点,而信息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具有无限量性与无限性的特征,因此媒体企业需要牢牢抓住虚拟空间营销的特征,在网络交流平台上汇聚海量的信息字符,形成资讯产业价值链,合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以此满足经济市场的竞争需要以及人们的信息需求。
媒体产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媒体内容的事先准备、策划与设计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传播媒体能否策划新颖和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直接关系到媒体的成功与否。对于网络媒体策划人而言,在策划活动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策划意识,以媒体品牌的整体设计风格以及媒体企业的定位为依据,准确定位自身的企业,结合语言特点、形象定位和内容风格进行策划与设计。目前新媒体传播企业的规模与数量不断扩大,如凤凰网、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等,但是这些网站在排版编辑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同。其中凤凰网相较于人民网而言,其用户言论相对自由,而新浪网和腾讯网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总之,网站类型的不同,其不仅对内容的要求不同,如大众性、消费性和娱乐性等,对网络引擎、语言风格、思想素质、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综艺类板块的编辑需要将活泼的语言风格以及一定的艺术修养加以体现;经济与社教类板块的主编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新闻类板块的网络编辑则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新闻素质,能够及时在网络上更新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
在传统的网络媒体中,网络搜索引擎与信息资讯网站大多分开,但是新媒体传播产业的经营模式将两者整合与一个网站中,并在新媒体结构中融入个性化与人文化的网络交流平台,形成了网络销售和传播一体化的格局。同时在传统的媒介中,媒体不仅是信息资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传播的操作者,主要是将信息贩卖给受众和企业,将广告投放在网站上,单纯依靠自身的影响力与品牌力来吸引投资商,以此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目前,网络媒体在实际发展中逐渐转变自身的营销模式,不断向VIP会员费、服务费和广告资费的新理念转变,而且成熟网站的广告投放价值与影响力由用户的注册数量所决定。随着网络信息模式的带来,将信息转变为下载模式,成为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全新的媒介生态。
三、结束语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媒体经济发展中开始引进开放性、特殊性、互动性的营销模式以及电子数字传播技术,有效改变了传统媒介的运营管理模式,有利于形成自由平等的开放性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市场进行信息的交易与传播,及时相关的信息资讯,有效收集、整理与组合信息资源,实现新媒体传播形态产业化的重新构建,促进媒体企业的长远发展。
[1]李文冰。全媒体背景下传媒和传媒人社会责任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01):34-35.
[2]莫智勇。新媒体传播形态及产业化传媒重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152-156.
新媒体传播十篇篇6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传播;棋类赛事;传播效果
2016年10月,首届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在河南荥阳举行。就赛事运作而言,这不啻是国内象棋界的一次大手笔,它创造了单场胜者奖金100万元、败者30万元人民币的象棋“百万大战”,在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另外,本次世界棋王赛还邀请了许多象棋界人士前往荥阳,通过他们推广象棋文化、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等,在赛事传播方面进行了许多努力。
不过,单就此次世界棋王赛的媒体传播而言,似乎还存在一些瑕疵,比赛刚结束,便有网友在网络上提出批评:网络直播难找,手机端棋谱直播无法显示等问题,让我的追赛感受非常不愉快……[1]与此同时,媒体对于这次世界象棋棋王赛的新闻报道也较为有限,明显与其规模和力度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事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此,笔者将此次世界象棋棋王赛与2016年上半年轰动一时的围棋“人机大战”展开对比分析,希望从中发现这次象棋棋王赛以及类似棋类赛事在媒体传播策略上存在的疏漏和瑕疵,进而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棋类赛事如何有效推动传播,促进棋类赛事乃至棋类运动和文化在公众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和吸引力。
一、棋赛从赛事资源到“赛事营销”的嬗变
进入大众传播媒体时代后,举办任何体育赛事都存在着推进该项赛事大众传播的问题,而这种推进又因赛事本身的吸引力和关注度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会公众关注度极高的赛事,诸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和美国职业棒球、篮球联赛等,它们对于媒体有着永恒的吸引力,因为获取这些热门赛事的转播权乃至独家转播权,必然带来高收视率、高点击率和非常可观的广告投放,因此媒体趋之若鹜主动申请报道权、转播权以及垄断性的独家转播权,往往不惜花费巨资购买转播权。这类赛事无疑是以赛事资源的形象和面目出现,不仅“皇帝女儿不愁嫁”,而且通常可以卖出高额的电视、网络转播费。另一类体育赛事则缺乏足够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为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它们渴望借助大众传播媒体展开“二次传播”和“放大传播”,为此赛事组织者或营销者甚至愿意向媒体支付转播、报道或宣传费用等,并将这些工作纳入赛事营销的范畴。
在传统媒体时代,许多高规格的棋类赛事的确是以赛事资源的形象面世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国内最著名的七大围棋赛事都由新闻单位主办,而且都是媒体出于争夺报道资源的考量而设置的。在20世纪前80年,日本围棋水平堪称独步天下,围棋报道自然成为各大报纸体育报道的重要内容和资源,因此各大报纸纷纷发掘围棋赛事资源,丰富、充实各自的体育报道。1940年,日本每日新闻社获得“本因坊战”的主办权,对于扩大报纸影响力产生了积极作用。1953年和1962年,日本经济新闻社主办的“王座战”和产经新闻社主办的“十段战”相继问世。1976年,日本更是一年内同时涌现了三大棋战,分别是朝日新闻社主办的“名人战”、新闻三社联合主办的“天元战”和新闻围棋联盟主办的“圣战”(小棋圣战),其中“名人战”奖金最高,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新闻棋战。众所周知,日本读卖新闻社与朝日新闻社长期争夺“日本第一大报”的头衔,“名人战”推出之后,读卖新闻社自然不甘落后,于次年即1977年举办“棋圣战”,且冠军奖金明显高出“名人战”,一举夺走了“第一棋战”的荣誉,该格局延续至今。
这一模式后来也被中韩两国借鉴: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平面媒体发展迅猛,体育报道版面和篇幅显著增加,体育新闻出现了“供给短缺”。在此背景下,新闻棋赛模式应运而生,当时较为著名、影响较大的有新体育杂志社主办的“新体育杯”围棋赛、羊城晚报社主办的“五羊杯”象棋冠军赛等。20年前,笔者在广州拜访“五羊杯”象棋赛倡导者苏少泉先生时,他介绍说,当时国内冬季体育比赛很少,报纸体育版上经常缺乏有分量的新闻,为此报社请到香港著名企业家霍英东先生赞助,举办了“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赛。这一赛事持续了近30年,是内地象棋最高水平的赛事之一,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其他媒体仍很青睐这一资源,1996年比赛时仍有中央电视台及天津、青岛、河南等地媒体专门派遣记者前往赛地采访、报道。
总之,棋类赛事成为赛事资源有其特殊历史背景:在新闻传播严重“短缺”的时代,媒体难以获得充足的新闻信息,公众对于信息的渴求更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此刻棋类赛事与其主办媒体构成了“双赢”关系,棋战为媒体提供了宝贵的独家新闻资源,媒体则成为赛事传播最积极的平台和载体。
但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颠覆了这种“双赢”格局建立的基础,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便是“信息短缺”转变为“信息过载”――对于公众传播媒体而言,社会信息的供给出现了严重过剩;对于公众和网民而言,媒体提供的信息远远超过其信息需求,他们只会有选择地阅读、观看自己喜爱的内容,其他内容则难以吸引他们的眼球,无法得到他们的青睐,因此也很难形成有效传播。
在这种环境下,棋类赛事的组织者、举办者、策划者等应该高度重视赛事的媒体传播事宜,树立“营销传播”理念,其终极目标是促使赛事筹备、举办过程中的信息传播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极大青睐,吸引他们自觉阅读、观看,提升信息传播的到达率,从而真正产生传播效果。要达到这一效果,棋赛组织者等不仅要努力寻找到合适的媒体机构作为合作伙伴,为赛事赢得可靠的传播平台,有时还需要与合作的媒体机构一道,拟订可行的传播策略和传播计划。
对于棋赛的“营销传播”,笔者认为一个颇为成功的先例便是在我国体育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中日围棋擂台赛,它堪称迄今在内地辐射面最广、震撼力最强的棋类赛事,其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围棋界和体育界。由于聂卫平在擂台赛上一再力挽狂澜,连续为中国队赢得最后胜利,引发国内众多媒体蜂拥报道赛事,使得中日围棋擂台赛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围棋腾飞、体育发展,乃至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其意义堪比当时中国女排的“五连冠”。中日围棋擂台赛的起因似乎有点滑稽:有一年年底,赞助此项赛事的日本电器公司(NEC)宣传部发现当年宣传经费没有用完,部门负责人担心无法向上级交代,于是策划了这项赛事,换言之,中日围棋擂台赛的举办初衷无异于是为了“烧钱”。基于这一目的,赞助商自然希望擂台赛的新闻报道不仅能够火爆一时,而且能持续不断,为此在赛事的媒体传播方面下了很大气力,特意邀请日本朝日新闻社作为后援单位,确保比赛有稳固的新闻报道阵地和平台――虽然从围棋擂台赛产生的实际影响来看,当初的这一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但赞助商当时就有主动寻找合作媒体、营销赛事的自觉,这一点却是难能可贵的。
二、棋赛营销传播的诉求及亮点营造
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有所不同,棋类运动是比较典型的智力游戏,其竞技讲究“于无声处起惊雷”,棋枰上的对抗外行很难真正看懂,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棋类赛事对普通人的吸引力。为此,棋类赛事要真正吸引公众的眼球,首先必须有较为明显的诉求,即确定赛事的主体传播对象,并针对他们的信息接受习惯和兴趣等营造出适合传播的热点或亮点,使相关信息的传播引起公众的兴趣。
中日围棋擂台赛的亮点营造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日本围棋处于鼎盛期,睨视世界,国内高手云集;中国围棋迅速崛起,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冲击。邀请两国顶尖棋手以“打擂”的方式过招,公众关注度高、持续时间长,足以提升公司在两国尤其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知名度,让这些钱花得物有所值。事实上,中日围棋擂台赛随后引起的社会反响超出了当初赞助商的预料,聂卫平的连续胜利在国人中引发了围棋热,日本围棋的优势被撼动,让日本人同样关注其进程,由此形成的报道狂潮席卷了中日两国。
电脑AlphaGo与韩国围棋名手李世石之间进行的“人机大战”一时间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也与赛事自身营造了极大的亮点密不可分。许多年前,机器人已经战胜了顶尖的国际象棋棋手,但此前人们普遍预计在围棋领域,人工智能与人脑尚存在较大差距,机器人无法击败世界最厉害的棋手;“人机大战”开战在即,几乎所有人都预计李世石将轻松取胜。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形之下,电脑AlphaGo的研发机构仍悬赏100万美元举办比赛,强烈的反差自然引起公众对这次棋赛的浓厚兴趣,大量人群成为比赛的关注者。赛事组织者还事先设计了无论哪一方先取得最终胜利,比赛都将全部进行的规则,有效延伸了比赛的时间长度,增加了悬念,进一步吊起了公众的胃口。
相比之下,首届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的亮点营造显然不够:“百万之局”自然是赛事组织者最为看重的热点,但在此前李世石与古力十番棋500万元奖金、“人机大战”100万美元奖金的反衬之下,100万元的数目已经很难引起众人的惊叹;一局定胜负的比赛方式固然让对弈者感觉很刺激,但不利于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时间短、缺少波折和悬念、高潮无法长期持续……“人机大战”是5局,而古力和李世石的比赛则是十番棋,都保持了延续性,增加了悬念。
其实,各种棋类赛事的亮点营造都来源于赛事组织者、策划者的诉求,不同的诉求直接影响到亮点和热点的设计和塑造。中日围棋擂台赛最初的诉求是营造热烈而持续的比赛氛围,扩大影响,让赞助商感觉“烧钱”值得,因此选择擂台赛而非对抗赛的方式“拉长战线”,每届比赛都持续数月乃至年余――比赛初期,日方担心中国队早早失败,私下甚至希望中国队尽量多赢几局,免得比赛过早结束;赛地也不断变换,几乎走遍了中日两国的主要城市,接触比赛的人多,赛事影响面自然扩大了……“人机大战”的诉求点同样非常清晰:活动组织者希望通过比赛显示电脑的人工智能,改变公众认为电脑不能下好围棋的刻板印象;赛事传播显然达到了这一效果,电脑击败李世石,雄辩地说明人工智能可以运用在围棋领域并取得很好的成就。
从相关报道分析,这次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的赛事组织者存在诉求杂糅的情形,希望通过这次比赛实现许多想法:打造全球奖金最丰厚、水平最高的象棋赛事,传播象棋文化、合力共建“世界象棋文化之都”,以及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等。实际上,区区一盘棋根本无法承载多层面的担当,要达到多方面的传播效果自然勉为其难――事实上,除了象棋比赛奖金最丰厚的“百万之局”传播效果没有明显损耗之外,其他几个方面的传播效果都“大打折扣”,有人认为四川郑惟桐和上海谢靖的对局不能代表象棋界最高水准,提议让郑惟桐对阵王天一。文化传播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过程,指望一次比赛达到传播象棋文化的良好效果显然不太现实。赛事传播和相关信息披露集中在棋类专业网站和体育类媒体上,并未将传播的主体对象定为旅游者,因而也难以吸引到游客,许多人甚至不知道此事……
三、棋赛吸引媒体传播的策略剖析
前面分析了几项棋类赛事的诉求及亮点设计,意在有效解决棋类赛事与大众传媒无缝对接的现实问题――由于棋赛不像球类赛事那样具有强烈的身体对抗、现场冲突、瞬间爆发等特点,难以进行形象表达,形成视觉冲击力,不免妨碍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对棋类赛事进行更多的报道和传播,在此背景下,棋类赛事要吸引媒体、获得它们的青睐和关注,寻找到可依赖的传播平台,最大的砝码便是棋赛筹备、举办过程中的信息传播能引起公众的极大兴趣,从而招来媒体机构自觉、主动介入报道。在当下,谁掌握了大众传媒,谁能够充分地利用大众传媒,谁就能够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文化形态,体育文化也不例外。[2]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传播都强调在传播活动中嵌入场景因素,赛事营销传播更应当具备这种自觉意识,主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为用户构造参与式、介入式场景,让他们感觉自己也能有效参与其中,在某一方面发挥能动性,从而主动关注赛事,增强赛事对他们的吸引力。以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为例,增加赛事报道的总量、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尤其是及时在网上提供直播,固然是增强公众参与感的重要因素,其实还可以考虑使用更多路径和方法强化公众的“参与感”――
(一)吸引网民参与,让公“设计”赛事
当下流行“互联网+”模式,其实该模式完全可以应用到此类赛事的设计和规则拟订上,赛事组织者在赛前提出一些参赛棋手资格、赛程安排、比赛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动员棋迷和网民参与讨论、投票等,不仅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增加他们与赛事的黏度,甚至可以采纳他们的某些合理建议或意见,使他们真切感受到赛事与自己有关联,从而高度关注此项赛事。
棋王赛不能随意邀请棋手参赛,必须通过严密的规则设计确保参赛棋手是代表当下国内象棋界最高水准者,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参赛选手资格为:上届世界象棋锦标赛个人冠军和全国象棋锦标赛个人冠军;若冠军为同一人,按照世界象棋锦标赛个人名次顺延。首届赛事就出现了资格“顺延”的情形,郑惟桐集全国个人冠军与世界锦标赛个人冠军于一身,2015年世界锦标赛亚军谢靖顺延获得参赛资格。从事后来看,许多棋迷、网民恰好对这一规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等级分是衡量棋手当下水平的核心指标,应当安排“全国个人冠军对阵等级分第一人”,这才是最高水准的象棋棋王赛。
在新媒体时代,争论、争议即意味着存在扩大传播的空间,赛事组织者完全明晰自己提出的参赛选手标准会招致质疑,这其实正是开展网络讨论、投票的最佳机遇,让广大棋迷、网民在此过程中自由发表观点和意见,不仅可以为赛事提供好的点子,还可以在赛事“开锣”前实现预热,提前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
本次棋王赛采取“百万之局”的决胜制,客观上缩短了赛事进程,不利于媒体持续进行报道。笔者统计报道该赛事颇为积极的“新浪・频道”下设象棋栏目,各种文章不过20篇左右,且集中在2016年10月16日到17日之间,与赛事本身的高规格、大规模完全不相符[3]。实际上,如果赛事组织者在赛前提出一盘定胜负、三局两胜制、五局三胜制等赛程供公众讨论,相信能得到公众的积极回应,不但可以宣传这次大手笔的象棋赛事,公众还能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使得赛程更符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和格局。
(二)丰富现场活动,让观众“欣赏”比赛
这次棋王赛比赛现场缺乏新颖的设计,现场观众不能直观地观看比赛,也无法与对局者进行任何互动,只能通过棋谱直播了解比赛进程,这种活动安排显然过于陈旧,并不符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要求:一方面,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传统体育活动的传媒视听效果,全方位地向人们展示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充分展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厚的文化底蕴[4];另一方面,这种设计也不适合推进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其实,国内10多年前就出现了颇为新鲜的棋赛现场展示方式:2003年,湖南凤凰县在南方长城举行围棋邀请赛,别出心裁地对棋赛进行了“大地为枰、武童为子”的全新演绎,随着棋局的行进,棋盘上身着黑白两色衣服的童子不断增加,场面蔚为壮观。真人代替棋子,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示了棋局的进展,俨然一出“真人秀”,观众可以直观地欣赏比赛进程、感受现场气氛,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乐意前往现场旅游、观看。这只是棋赛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一种选择,但可以给国内类似棋赛提供有益的借鉴。
总之,棋类赛事要吸引媒体,使媒体愿意传播棋赛的各种信息,单纯依靠支付宣传费、转播费是没有前途的,更重要的是将棋赛本身打造成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事件,由此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其本身便具备了很高的传播价值,也具备了吸引媒体所必备的影响力,自然能赢得其他媒体的关注和青睐,成为宝贵的媒体资源,在信息严重过载的新媒体时代获得充足的传播机会。
四、结语
归根到底,棋赛组织者应当明白一个基本规律:各种棋类赛事、乃至所有体育竞赛本身的辐射面很狭窄,最终都要依靠传播扩大影响,媒体成为大众了解体育比赛、体育项目的首要途径。国际奥委会原主席萨马兰奇生前曾指出:将来体育运动必然会分化为两类,一类是适合电视口味的体育运动,另一类是不适合电视的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加速发展,否则,要么衰落,要么踏步不前。只要将萨翁此言中提及的“电视”换成广义的“媒体”,就会发现其论断在当下依然成立并将不断被验证为有效的。
在此情形下,“我传播、我存在、我发展”的格局对于棋类赛事的筹办和延续具有近乎决定性的意义,能否获得辐射面广、影响力大、公众参与度高的公众传播,是衡量赛事是否成功举办的重要指标。为此,棋类赛事组织者理应高度重视赛事的媒体传播事宜,甚至将其作为赛事举办的重要先决条件,没有思考周密的公众传播策略、尤其是媒体传播策略之前,不轻易举办比赛,在传播方案敲定后再适时推出赛事,以收到最佳传播效果,推动赛事品牌的推广、美誉度的提升。
许多棋类赛事系棋界人士策划、筹办,其组织者、举办者等未必深刻理解、掌握赛事传播的规律与技巧,在此情形下他们可以与合作的媒体、专业策划机构等一道,拟订可行的传播策略和传播计划,使赛事的基本诉求、传播主体人群、亮点营造、最终传播路径及媒体选择、方式等节点问题都在赛事筹备阶段得以有效解决,在确立可行性方案后严格执行,促使赛事筹备、举办全过程中的信息对于公众、网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促使他们自觉接受相关信息传播,提升信息传播的到达率,从而真正产生传播效果。而无数次棋类赛事的传播效果叠加起来,才可能真正推动象棋、围棋文化的有效传播,将体育传播稳步上升到文化传播的层面,并纳入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范畴。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目“中国梦公众自媒体表达与引导研究”(14BXW064)的阶段性成果]
[1]心眼:象棋百万赛传播方式陈旧手机端观赛无法显示,[EB/OL] http://。cn/go/2016-10-17/doc-ifxwvpaq1448118.shtml。
[2]。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J]。体育爱好者,2012(2)。
[3][EB/OL]http://。cn/chess/xiangqi。
[4]黄娟。新媒体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6(4)。
新媒体传播十篇篇7
关键词 新型传播;新媒体;传播;途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4)186-0005-02
现阶段,数字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仅使得新闻传播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同时新闻创作同样也全面出新。在人们新闻信息的体验和思维应用中,更是有着新型的传播形态,而新媒体在新闻媒体产业的发展中,对于我国新闻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极其有利的作用。
1 新媒体含义和结构
1.1 新媒体的含义
所谓的新媒体,主要是一种媒介,在负载和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结合材料和工具的形式。这种新媒体,狭义上来说,主要是负载信息的一种介质,做好物质材料的根本记录和信息存储。而广义上而言,新媒体主要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工具。
新媒体作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机制,在人类的诞生中,媒体的形式便存在,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媒体的形式逐渐发生根本的改变,并形成当前的新媒体。新媒体不仅仅存在一定的相对性和发展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时间性。这种新媒体的结构发展中,结合特殊的形式,注重图书新媒体形式的广泛应用,并在媒体形态的结合中,彰显时代的伟大魅力。在新媒体的发展中,不仅仅注重互动化和数字化的结构,同时更加注重移动化和人性化的重要结构特点。当前新媒体的发展中,往往是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存储,在媒介的传播中,注重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传播形式的推陈出新,注重经济的视觉感觉和体验的过程,实现新型形态的综合体现。
1.2 新媒体的结构
新媒体,主要是在新媒体技术的结合,注重传统的根本结合,并在数字技术的分析中,注重信息化魅力的综合实现。关于新媒体的结构,首先有信息技术的层面,在新媒体节目的传播发展中,注重当代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在线条声音和色彩的塑造中,将人们的情感体验逐渐唤起,这种特征往往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新媒体中广告的设置,注重广告的赏心悦目,在设计者的审美体验中,实现商业信息的传达。其次,新媒体同样也存在广义层面的价值,在新媒体的应用中,注重信息载体的结合,在物理特性的分析中,注重视觉效果的体现,实现形象的表达。最后基于狭义的层面而言,新媒体在信息的体现中,实现信息形态的根本影响,在数字多媒体的应用中,注重信息服务的根本创造。在新媒体的创作中,结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做好信息活动整体魅力的根本创作,将历时性的过程一次性完成。这种新媒体活动形态的不断变化中,注重信息理念的根本创新和信息机制的不断创新。
2 新型传播方式兴起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必要性
现代化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数字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传播形式,更加注重审美感觉的综合体现,在思维方式的体验中,对新型的信息形态进行展现。关于新型传播方式兴起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说起。
首先,当前媒介的发展中,纸质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介,逐渐演变成电波的媒介传播,结合图像媒介的传播过程中,实现电子媒介的网络媒介应用,也即是第四媒介的不断产生。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发展中,我国互联网更加注重商业化的运作和发展,并在全球进行普及性的运行。网络传播中,注重文字、图像和音频的集中传播,在较强的综合性传播中,实现打破时间空间上的传播过程。
其次,现代化全球传播中,网络信息中不仅仅存在海量的信息,同时也有着多种形态的信息方式,而信息的传播中,有着较大的互动性。在新型传播过程中,新媒体传播,往往更加注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在图像以及色彩的优化处理中,带给人们更佳的视觉享受,是人们视觉上的一种价值体现。
最后,新型传播方式兴起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结合网络的形式,注重信息理念的根本实现,并在第四媒体的兴起发展中,实现信息魅力的全新传播,注重信息魅力的实现过程,体现出现代化新媒体的超前理念价值和最佳的视觉效果。
因此,新媒体主要是结合数字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在信息行为的创作和传播中,结合信息审度上的独特感觉,注重情感的体验和思维的一种综合性表达,在新型信息形态的全面改革发展中,对于现代化新媒体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3 新型传播方式兴起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途径
当前新型传播方式兴起背景下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更要注重多方面的传播过程,结合视觉上的享受,注重表现形式上的根本创新和发展,在载体舞台上的实物道具结合中,做好新媒体技术的全面完善,注重效果的不断体现过程。
首先,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而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有着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这种新媒体的应用中,更好地体现最新的信息,在新媒体的结合中,注重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根本实现,实现文化资源中精华的提取,注重灵感的获取。在现代化科技信息技术的依靠中,就要结合新型的信息形态结构,注重实验创新的根本发展,对新媒体的动力进行不断的注入。现代化新媒体的发展中,更要结合法律的基本形式,注重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一种协调性发展,在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的划分中,做好新媒体和信息之间的一种交叉管理,结合网络的形式,对正面的新媒体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全面控制。
其次,在当前的网络媒体传播中,就要结合新媒体的形式,注重新媒体的根本发展,结合信息的基本理念,注重互联网平台的借助,在发展中,将独特的信息特征全面体现。第四媒体的应用中,就要结合信息的一种存在环境,注重传统信息意识的根本变革,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性联系,注重信息结构的根本分析,做好新媒体形态的一种及时转变和调整。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中,就要合理运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并在新媒体传播的传播中,注重网站的安全性保证,在有害信息的抵制中,做好新媒体文化价值理念的积极传播和发展。
最后,新媒体不仅仅有着较强的交互性,同时也有着一定的虚拟性,在流行性特征的结合中,注重新媒体的个性化结合,注重沟通中的互动性表达,在新媒体中,结合多种手段形式,注重公共文化影响力的结合。而新媒体的传播发展中,就要结合观众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现,注重信息中互动性魅力的综合实现,并在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中,实现信息与文化之间的有效性融合,全面展现信息的独特性魅力。
4 结论
总而言之,现代化新媒体的发展中,作为一个相对发展阶段,不仅要有特殊的信息创意,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想法,应该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潮流,在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中,结合新媒体的一种基本形态应用,将信息开拓者的一种思想进行更好的表达,并结合观众的一种兴趣需求,体现信息形态。新媒体的发展中,结合新媒体的内涵,将信息的魅力融合文化和科技技术,推动现代化新媒体的多元化和先进性发展,同时在现代化新闻的传播和发展中,同样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新闻结合新媒体更好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传播十篇篇8
应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利用新媒体,建设工作新平台,这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共识。为了深入探讨高校在新媒体时代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2013年1月8日,本刊编辑部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共同举办了“首届河南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论坛上,河南各高校代表和新媒体研究专家对新媒体建设以及未来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沟通、交流。
搭建新平台,拓展思政教育新渠道
众所周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信息传播的迅捷也使舆论环境日益错综复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战。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有效的即时性、良好的交互性、高度的集成性等特点,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新媒体,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与他人进行在线交流,而教育正是主客体间的交往、对话与理解。可以说,新媒体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单向被动式向多向互动式转变,能够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参与度得以提高,使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互动交流。论坛上,河南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处处长何秀敏就表示,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新媒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积极引导,有效监管,不断探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让新媒体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和有效武器,真正起到促进、引领和推动作用。”
河南很多高校也已经认识到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并在新媒体建设和利用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据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朱海风介绍,该校从2010年开始就在如何利用微博促进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先是在学工部、教务处、校团委和部分中层干部中“试水微博”。经过前期探索,华北水院2011年在“育人为本、服务为先、引导为重”的指导思想下开始打造学校新闻的综合网络平台――由“校务华水”“师慧华水”“学聚华水”“达济华水”四个方阵组成的“华水苇渡”微博广场,一个以校务微博、教师微博、学生组织微博和学生个人微博协调联动的微博矩阵。通过微博平台,师生们可以与学校各部门进行师生沟通,解决烦琐小事。朱海风书记也每天“织围脖”,与师生们互动,帮他们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眼中亲切的“海叔”。他认为,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一个新课题,但实践证明,新媒体确实为高校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阵地提供了一个契机。
在论坛上,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党委书记徐金安也表示“积极利用新媒体可以推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更上一层楼”。“我们学校是一所民办高校,也正在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挥正能量,培育校园文化,服务广大师生,促进学校党建工作。虽然这些工作都还是刚刚起步,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新媒体是思政工作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方面的巨大优势。我相信,这个新平台的建设和利用一定可以大力推进我们民办高校各项工作的不断发展。”徐金安对民办高校新媒体建设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当然,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并不是所有高校管理者都能从容应对。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部长邵红梅说:“新媒体时代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虚拟性和互动性的无障碍,也为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宣传工作带来了挑战。面对当代大学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维模式,正视新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在提高媒体素养方面下工夫,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各种变化,提高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提高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判断能力,既要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发展,又要以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养成。可以说,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当前广大高校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对此,洛阳理工学院宣传部部长张宽亮也深有体会:“我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也在一线当教师,能够明显感受到新媒体时代对高校工作方式的冲击。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真正了解新媒体发展潮流,而不是在形式上被动地适应新媒体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新媒体在高校工作中的积极意义。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及时性、互动性、广泛性强的特点,也有简单问题复杂化、学生表达情绪化等问题。所以,在新媒体建设和利用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具有积极心态,努力成为应用方面的专家,这样才能利用好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科学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开阔新视野,彰显学生工作新思路
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已经受到国家各个层面的重视。2011年,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通微博,开启微博问政新时代,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在教育领域,新媒体的应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2012年6月,教育部新闻办在新浪网开通“微言大义话教育”专项活动微博,组织教育改革微博采访活动,发起了一系列微话题及微活动,吸引了上百万网友参与。今年年初,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又分别在腾讯网、新浪网开通官方微博,并着力将其打造成教育部新闻资讯的平台、服务网友的互动平台。在这种背景下,河南高校广泛借力新媒体,积极助推学校科学发展。
作为河南高校的领头羊,郑州大学近年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不断丰富工作的新手段,开拓育人的新空间,提升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在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学生工作方面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据郑州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刘超在论坛上介绍,该校通过三个方面推动这项工作。
首先是高度重视、加强学习,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郑州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新媒体知识学习和研究,把新媒体知识学习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干部培训班、教职工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强化新媒体知识学习,深刻认识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校学生处、校团委每年都设立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学生工作研究项目,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思维和教育观念,加强对新媒体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其次是积极运用新媒体,创新学生管理。郑州大学学生处在人人网上开通了郑州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公共主页,用学生们熟悉、喜爱的方式助学贷款工作动态,分享违约案例,对贷款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等,利用这一平台在线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学校通过建设人人网公共主页和微博这两大服务平台,不断创新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将“服务育人”的理念和“服务学生”的职能真正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校团委联合各级团支部开通微博共计1400余个,搭建起学校与学生交流的新平台。校团委还尝试“人人有QQ,班班有群,群群建团”,建立“郑大青年”人人网主页,开通郑大团干部微博,利用校信通服务青年生活,力争在新媒体平台上不留团组织空白。这样,以校团委为枢纽,各基层团委为分支,各班级团支部为骨干节点的信息化联系指挥体系基本建立,很好地实现了对青年大学生的全面覆盖。
另外,郑州大学还利用新媒体创新就业工作方式。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专业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郑州大学毕业生就业网上签约系统”,于2012年10月15日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按照“前台方便,后台强大”的指导思想设计,不再使用传统的纸质就业协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密码登录系统签订协议,操作简单。后台整合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部流程,功能齐全,方便实用。刘超介绍,该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以来,得到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好评:“开发网上签约系统后,一是方便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约,只需一个网址和密码即可,不需要携带、寄送纸质的协议书,方便快捷。二是签约完成后系统自动记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详细信息,省去了学校录入、核对等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三是学校可以准确了解毕业生签约情况,彻底杜绝了毕业生假借协议书丢失违约的现象。四是学校可以实时掌握全部毕业生签约进展情况和用人单位的性质、地域、行业分布等多项统计信息,为就业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是建立信息管理机制,做好舆情工作。郑州大学为进一步做好应急事件的管理工作,完善了新闻宣传应急机制,建设了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对于发生的新闻危机事件,对内尽快防止事件影响的扩大,对外根据危机事件的特点和性质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新闻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同时,学校通过信息网络等平台及时关注师生舆情信息,了解和掌握广大师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将《网络舆情简报》报送给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研究,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有效化解了矛盾,为学校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说起新媒体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生处处长费昕是新媒体的拥趸者,是同事眼中的微博达人,对此很有心得:“新媒体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信息流转快、难控制。所以,我们学生工作者要‘迎上去’,即自己要紧跟时代潮流,要用新媒体,并且用好,以此进入青年学生群体中。我们还要‘沉下心来’。新媒体只是拓宽了我们的工作手段,学生工作的实质并没有变,最重要还是我们教育者的心态和姿态。另外,我们要‘俯下身’,就是师生平等,充分尊重学生,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新媒体时代,平等交流是一个重要特点。所以,我们要放低身段,与学生在一起。还有就是要‘见实效’,即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好这些,我们才能在形式上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在内容上吸引学生,达到工作目的。”
费昕的发言引起了很多与会代表的共鸣,他们一致认为新媒体的应用只是刚刚起步,其科学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学生工作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不能仅靠几个人的热情,需要建立一个运营管理团队,同时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时刻保持较高的谨慎性。
探索新方式,形成校园文化新特色
在大学校园里,传统的“四大媒体”――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新闻板和有线电视如今已被学校微博、论坛、贴吧等新媒体平台所替代。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将校园文化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新媒体平台上,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老师和同学分享,在轻松的环境中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支持,获得人生的宝贵经验,甚至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正确方向。同时,新媒体为我们打破校园文化建设瓶颈提供了契机。以往,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传统方式主要是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理论学习,但是随着社会进步与文化大发展,这些方式已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新媒体,我们可以积极运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的文化需求。通过学校微博、校内网站、校园贴吧、微信平台等新的沟通方式,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新乡医学院宣传部部长白剑波认为,高校应全面认识到新媒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新契机、新手段、新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它,强化校园文化载体拓展、深化校园文化内容创新、提升校园文化引导功能、助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进一步优化校园信息传播格局,全力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品牌文化。
的确,新媒体特别是移动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为高校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平台。在论坛上,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赵建国说:“由于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相连,使自己成为移动互联网终端,尤其是与互联网上的微博相连接,再加上本身具有的短信功能,促成了人们的交往时空从‘在场’转向‘流动的空间’,促使缺场交往快速发展,从而全面超越了书信、电报、固定电话。可以说,移动智能手机实现了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远距离异地实时沟通、交流、交往,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在人类交流、交往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也推动我们进入人类人际交流、交往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可以调动所有师生的积极性,凝聚他们的智慧,加快校园文化的发展,让校园文化更生动、更丰富,更加彰显特色。”
在看到新媒体强大能量的同时,也有人对当前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表示忧虑。白剑波说:“新媒体的发展很快,但是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并没有很大提升。他们的心智尚不健全,很容易沉湎于媒介制造的中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弱化媒介环境和媒介信息中不良因素对他们的影响。”目前,新乡医学院的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工作已经启动。
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前提是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即畅通沟通渠道,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宣传部网络信息部主任王磊认为,做到这些,高校需要积极建设新媒体服务团队。“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们越来越喜欢通过网络、移动手机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做好引导工作,特别是在舆情监控方面,要建设一个优秀的团委,为大学生及时答疑解惑,消解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让学生理性发言,营造和谐氛围。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而广泛的探索,校宣传部组建了一支深入了解新媒体特性的服务团队,强化服务意识,争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同时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舆论氛围。所以,我认为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服务团队建设,从容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主动引领发展潮流,不做被动者。”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7770.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男孩起名大全
男孩起名大全 1、息顾 ,出自《楚辞。○九歌。东君》中...往事只能回味的句子
往事只能回味的句子 一、总有那么一些歌.让我们感伤落...经验总结范文
本文目录一览: ★、 经验总结范文篇1 ★、 经验总结范...记一件有意义的事500字
本文目录一览: ★、 记一件有意义的事500字篇1 ★、 记...两个字扎心网名(149条)
本文目录一览: ★、 2字扎心网名 ★、 扎心的网名两个...保密工作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保密工作总结篇1 ★、 保密工作总...一看就暖心的网名
一看就暖心的网名 1、○安若离。 2、海棠春色 3、飞行荷...大彻大悟看透人心的网名(201条)
本文目录一览: ★、 大彻大悟看透世俗的网名 ★、 大...好听的家族群名称大全
家族群名称大全 1、当今网络时代,人人都有网名,群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本文目录一览: ★、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篇1 ★、 特...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 ★、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报告篇1 ★、 入...园区总体规划方案
本文目录一览: ★、 园区总体规划方案篇1 ★、 园区总...诗意昵称2个字情侣高冷(126条)
本文目录一览: ★、 高冷诗意情侣名字2个字 ★、 两个...结婚四言八句祝福语(346条)
本文目录一览: ★、 结婚恭贺主家四言八句祝福语 ★、...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总结篇1 ★、 文...学生成长感言初中20字(314条)
本文目录一览: ★、 小学生成长感言20字 ★、 学生成长...好听的谐音网名大全(120条)
本文目录一览: ★、 好听的网名谐音 ★、 好听的谐音...心情不好发朋友圈的句子〖118个〗
心情不好的朋友圈 1、最可悲的爱情,并不像两条平行线...人生最经典的一句话(247条)
本文目录一览: ★、 经典人生的一句话语录摘录69句 ★...淡雅微信名
淡雅的微信名字 1、乔木。 2、凉薄之心 3、随风舞 4、接...校园清风廉洁征文
本文目录一览: ★、 校园清风廉洁征文篇1 ★、 校园清...搞笑欠揍的网名笑死人(315个)
1、玛丽莲梦撸 2、五月好忙 3、仅有的眷恋、 4、跟我结...男女朋友称呼大全亲密(144条)
本文目录一览: ★、 男女朋友之间的称呼 ★、 情侣间...四个字昵称可爱(322个)
1、以阳光、以夏 2、时光带我走 3、翔月荷 4、病态柔情...非常有个性的昵称(116条)
本文目录一览: ★、 很火的比较有个性的昵称好听125个...抖音文案简单大气(357条)
本文目录一览: ★、 抖音很火的简短文案 ★、 抖音目...温柔宠溺对应的情侣网名(136条)
本文目录一览: ★、 温柔宠溺的情侣网名简单 ★、 温...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稿怎么写
本文目录一览: ★、 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稿怎么写篇1 ★...师范生实习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 ★、 师范生实习报告篇1 ★、 师范生实...王者荣耀游戏名字男(341条)
本文目录一览: ★、 王者荣耀游戏网名男生大全69个 ★...